我们都知道皇帝一般都有很多妃子,号称后宫佳丽三千。按照《礼记》上的记载:“天子有一后,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当然有的皇帝妃子多,例如晋朝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是中国历史上拥有嫔妃最多的一位皇帝,大约有10000之众,把这些粉脂香闺装备起来,足以编成一个军团。但也有一个皇帝例外,那便是明朝的孝宗朱祐樘。有人说,他可能是中国皇帝中惟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他的一生中只有一个皇后,而且没有其他嫔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皇帝的平均寿命最短,健康状态最差。有人作过一个统计,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二百零九人。这二百零九人,平均寿命仅为三十九点二岁。据人口学家推算,中国古代人口的平均寿命可达五十七岁(不算战争和婴儿夭折),也就是说皇帝的平均寿命要比一般人低18年。那皇帝驾崩的早,后面可能留下了一大批妃子,这对于新皇帝来说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现任皇帝对先皇不同的妃子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 陪葬 陪葬。皇帝去世,有儿女的妃子都在宫中继续享福,但没有儿女的就要被强制的拖去陪葬,皇帝死后如果没有为皇帝生过孩子也没有很高的名分很有可能会被殉葬,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常见,尤其是在明朝,秦朝,夏商周。
削发为尼 皇帝死后,没有儿女的妃嫔就要在专门的寺庙中削发为尼,从此青灯常伴,这对于后宫的女人来说心理上的落差是比较大的,素衣素食,还要做些劳苦之事,七情六欲也都要戒除,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也曾在先帝驾崩入寺为尼,但是这与陪葬相比,还是更好一点。 随子前往封地 在汉朝,后宫妃嫔如果生育皇子,在皇帝死后,她便可以到儿子的封国安享晚年。汉 高祖刘邦的嫔妃薄姬,在刘邦死后,跟随儿子代王刘恒到其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
再嫁 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由于妃嫔一般出自高门大族,皇帝死后,妃嫔多数能够出宫,回到自己家庭生活。在三国时期,国君死后,妃嫔甚至可在遣散后改嫁他人 还有的在皇帝死后再嫁给新帝,元朝时当成吉思汗铁木真死亡后,继任者窝阔台按照蒙古人的习俗,收留了铁木真遗留下来的妃子。中国自古以来皇帝世袭居多,那这就是最为不符伦理的方法了。但是历史上却有许多朝代推行,这是对女性的一种不尊重,更是家族的耻辱。
宫中养老 皇帝死去,新帝上位,而旧人仍然住在原来的宫殿,有子女的便升为太后以及其它位置,没有子女的就在宫中养老,虽不及从前的雍容华贵,但也衣食无忧。 明清时期,后宫嫔妃的身份以及地位大大提高,皇帝死后一般不管有子无子都是随太后,住在寿康宫附近,称为太嫔太妃,作为太后的小伙伴,共同度过晚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