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为什么仍需要<BR/> “工匠精神”

 红瓦屋图书馆 2018-01-14


来源: 北京晚报     2017年12月07日                             作者:

    李美儒(17岁)

    盘点2017年度热词,“工匠精神”应名列其中。“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再提“工匠精神”似乎落伍了。其实,这种精神不仅不落伍,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精神。

    工匠精神并非新事物。技艺精湛的木匠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的代表。隋朝工匠李春,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河北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今还在使用。北京故宫能成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建筑,更是集纳了当时“百工之匠”的聪明智慧……俗话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是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肯定。

    现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进步,更是离不开工匠精神。无论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还是“天眼之父”南仁东、“钢铁院士”崔崑,他们无一不是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用一生向科学的顶峰攀爬……

    纪录片《大国工匠》中表现了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练就了精湛的技艺,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他们用劳动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中国制造”的神话。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也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工匠精神”。残损文物的修补讲究修旧如旧,那些文物,正是通过工匠们的精心研究与耐心、巧手拼接与复原,才使我们得以看到其“原貌”。这种工匠精神在当今时代弥足珍贵。

    “工匠”之“匠”指的是能力,“工匠精神”则是说“德”,是品行态度,是一份精益求精的敬业之心。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有一种工匠精神,要以执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学习。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0年10月,现就读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三(11)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