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塞罕坝”造林人为何能成为“地球卫士”

 红瓦屋图书馆 2018-01-14

来源: 北京晚报     2017年12月14日        版次: 37     作者:

    肖泓利(16岁)

    盘点2017年的热词,“塞罕坝”绝对是各大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颁发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使塞罕坝这个热词再度升温。

    我曾多次登临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极目远眺时每每看到天空中浓郁的灰黑色,我的心都像被锋利的刀刃划破了,因此也就特别关注环保方面的话题。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然而这里却一度变成了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1964年,19岁的陈彦娴正在承德市读高中。当时,全国都在学习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典型邢燕子和侯隽,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她与五个姐妹一同放弃了高考,自愿前往林场植树护林。经过五十五载、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塞罕坝终于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如果将林木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8圈,堪称人工造林的世界奇迹。所以,对于塞罕坝的建设者来说,这个“地球卫士奖”的获得可谓当之无愧。

    塞罕坝的奇迹除了带给我们感叹,更有许多启迪,这就是环保可以从一株株树苗、一点一滴做起,可以从我们每个人做起。我们北京五中开设有废弃物与生命选修课,通过选修课我得知,学校在校园内安装了多台堆肥箱。于是,在选修课上我们组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堆肥箱。我们首先收集食堂的厨余垃圾和操场上的落叶来进行培肥,并在每天各个时段进行数据采集,然后绘制统计图,定期导出生产的液态肥料。这样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减少了环境污染,将生活中的废物变废为宝二次利用,还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北京市垃圾围城的现状。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我懂得了所谓垃圾其实只是“资源”放错了地方。这些实践活动还使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我认识到环保的途径应该是多元化的,节约用电、用水以及拒绝白色污染都是随时随地可以做到的。例如用淘米水浇花、随手关闭电源、自备购物袋、塑料袋多次使用、绿色出行等等。因为让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是我们所有人都期盼的!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2001年6月,现就读于北京五中高二(5)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