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款车同时存在国产版本和进口版本,大家都觉得国产车在用料、装配质量、配置等方面都低一个层次——比如当年的宝马3系、5系,现在的大众途观、丰田普拉多等。 那究竟国内造的车跟发达国家制造的汽车,品质会有哪些不同?我们可以试着从汽车研发生产的全流程来分析一下: 如果是同一款车型,设计研发环节不会有太大差异。 通常的做法是,一款车型研发出来之后,会针对不同国家的市场准入和特殊法规做一些适应性调整,也可能会针对不同地区用户的口味儿,在外观和内饰上微调一下,或者对底盘、动力重新调校匹配。这个环节也许会出现一些“减配”行为,但动作一般不会太大。 再者说,某些地方“减配”,也有某些地方可能会“增配”,总之从设计研发角度看,不会造成品质上的明显区别。 最有可能出现品质差别的,是制造环节。 汽车制造的过程始于零部件,中国产汽车,与国外产的汽车,在零部件上差别不大。原因很简单,合资汽车公司的零部件主要来自外资零部件供应商,这些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为汽车企业提供零部件,有着自己的制造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 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一书披露,目前合资整车厂的一级供应商中90%以上是外资或合资零部件企业。 在整车生产线上,生产工艺和装配质量,国内也未必比国外差。 中国合资汽车公司大量的整车工厂是近些年新建的,工艺流程布置、生产设备、生产效率都处于全球先进水平。这些工厂不是“先进工厂”就是“全球模范工厂”,跨国汽车公司设在中国的汽车工厂,从硬件上水平上看整体超越西方国家。 落后些的,是中国汽车工人的素质。一方面是从业时间短,专业素质比不上西方工厂的工人,另一方面是流动性比较大。不过,这些缺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先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弥补。在新的汽车生产线上,冲压、焊装、涂装的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大量使用了机器人,人工干预的环节比较少。总装线上使用的工人多一些,只要按照规范流程去操作,再辅以一些质量控制程序,装配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国内生产的沃尔沃S90、昂科威都有出口到美国、欧洲,所以说:“就制造质量而言,国产与进口其实大同小异”。 真正的问题在于,有能力制造出高品质的汽车,并不等于制造的汽车就是高品质。合资汽车公司如果故意搞“内外有别”,也会影响到汽车的品质,比如奥迪A4的“异味门”、福特翼虎的断轴、大众POLO后防撞梁的减配等。 国产车出的问题,主要根源还在于我国相关法规和监管不完善,比如,车内空气质量一直没有强制性标准,也没有专门的监管,所以就连奔驰宝马这样的豪华车,也闹出过沥青阻尼片的“毒车”事件。 不过,我们也不必神经过敏,觉得国产车质量跟进口货完全不是一个水平。目前,在中国制造的这些合资品牌汽车,最大的问题也是在车内空气质量方面,至于用料、做工、可靠性、耐用性等方面,我觉得用“大同小异”这个说法并不过分,毕竟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质量标准体系,到中国可能在某些方面松一点,但不至于松到走了样,背离了品牌的基本定位。 再说,“进口车”的品质也不必“神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雷克萨斯。雷克萨斯素以故障率低著称,号称是全球可靠性最好的品牌,而且日本的汽车制造水平也全球领先,但从日本进口的雷克萨斯NX,一样大面积出现CVT变速箱的质量问题——所以,进口车的质量未必如你想象的那样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