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心

 是心念佛心作佛 2018-01-14

郭乔伊 - 菩提梵唱.mp3 来自圣贤文化大讲堂 04:25


道心

宋代蔡沈在注释《书经》中的人心和道心时说:“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书经》)原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存养道心必在隐微之处下功夫。人心作主,则私欲泛滥,易下达;道心作主,则公而忘私,便上达。以道心为人处世,可使生命与道合一,可达到尽人合天,止于至善之目的。什么是道心,简要论述如下:



正见

正确的见解谓之正见,什么是正确的见解?即认定什么是真理之后,能坚持真理,不被财色名利所诱惑,不因五光十色的假象而迷失方向。真理能引导人们走正确的道路,可最终消除痛苦,增进快乐。这种快乐和幸福不是暂时的,而是永久的,并且能给众人带来同样的快乐和幸福。所以它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享乐,而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快乐--性天中之乐。

  这个真理,古人把它叫作“道”。是至平至常的,不是什么神奇奥妙,远离人生的东西,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之中,所以《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贵实行,说与做要统一起来,比如讲看破一切,而实际仍被名牵利诱;口里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但遇事还是动大脾气,这样人能说他有正见吗?

  正见是生命的指南,航船的舵手,有了它,才能不偏离航向。正见乃是认定真理,坚持真理,遭受任何挫折困难与不平,也绝不放弃对真理的信仰。人们有了丰富的知识与学问,只有与正见统一起来,才真有用处。否则,知识越多,本领越大,恐怕为恶越甚,对社会人群的害处就越大。人的一生为人处世,应事接物,处处离不开正见,离开正见就容易走上邪路。特别是修道的人,正知正见尤为重要,否则就必然盲修瞎炼,多走弯路,终难有成。所以佛家把“正见”列在“八圣道”之首。


尽伦

家庭中的伦理,不外孝悌慈三个环节,尽伦的重点是“求己”。子女对父母要尽孝,兄弟姐妹之间要尽悌,父母对子女要尽慈,夫妻之间要尽义,尤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之道,看似简单,但实行起来是很复杂的,有层次的不同。比如孝道,凤仪先生讲有“孝身、孝心、孝性”和“大孝、小孝”之别。又如慈道,父母对子女一味溺爱,妖生惯养,不但不是慈,反而害了子女。所以才说“道心惟微”。在社会上有尽职之道曰“忠”,有朋友之道曰“信”。伦常之道不是用一个简单原则而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表面看,是人对人的问题,其实质乃是心对心的问题,尽伦是道心的主要体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伦理之道,不论你承认不承认,讲求不讲求,而你无时不出入行止于其中,这是任何人逃脱不掉的。即使你出家了,还有师徒关系、师兄弟关系。只要有人群存在,就有伦理关系存在。先生说:“道是相对而生、绝对而行的”。伦常道不尽圆满,便不会彻底自我解放,自我不得到解放,就不能了脱,说“抵达彼岸”也只是一句空话。


理解他人

所说的理解他人,主要是理解他人的心理与感情。人们都是理解自己,尤其对自己的委屈,苦闷、忧虑、烦恼、与渴望等等,最为了解,却很少知道别人的痛苦与难处。

  孩子有孩子的心理,比如一个小孩子正在那分阶段玩得很高兴,你无缘无故地干扰他或破坏他的兴趣,弄得小孩哭叫起来,这便是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你认为是毫无用处的活动,但在小孩心中却认为是很大的事。所以说孩子心中无小事。不能用成年人的心理去代替孩子的心理。不理解孩子的心理,是教育不好孩子的;老师不理解学生心理,也绝教育不好学生。

  如身为领导,以为一味严格斥责下属员工,就可以达到目的。殊不知如此下去,大家便在心里筑起一道墙早与你隔开了,必然事与愿违。

  在家庭里,理解对方的心理,尤为重要。如夫妻间,丈夫对妻子的委屈一点不理解,妻子对丈夫的艰辛一点不体贴,这样的家庭是永远不会幸福的。青年人对老年人好叨咕、嘴碎,感到厌烦,其实,应理解这正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反过来,老年人也应理解青年人的心理,他们已有自立能力了,不须过分操心。能相互理解便可减少许多烦恼。

  对老年人心情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人到老年,心有余而力不足,牵挂的事情更多了,总是放心不下。如果对老人的难处不理解、不体贴、刺伤他(她)们的心,则老人的痛苦,便顿时倍增。比如有一位“孝子”从外地回家,为老母买了一些水果,不意老母却把水果分给孙子们,自己所剩无多,为此,其子便大发雷霆,把水果收到一起,都扔掉了,气得老母几乎要死。这便是由于不理解老人心理所致。其实老母把水果分给孙子们,比自己吃了还惬意。实际儿子只知孝身,而不知孝心。

  不论家庭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才能相安。所以理解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不理解他人,彼此的心灵通道就永远封闭着。只有真正相互理解了,道心之门才会打开。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责任心

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都有不同的分工,只有各负其责,都关心整体,这个整体方能正常运作,否则便是一盘散沙,没有生命力了。责任心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如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负责,女子对父母负责,其责任心完全是自发的。另一种是社会分工,如士、农、工、商、官等等。只有人人负起应尽的责任,发挥其才能,这个社会才有前途。其根本动力就是责任心。然而职业无贵贱。人格有高低。缺少哪一行也不行。假如城市里掏粪工人罢工了,则这个城市便可臭气熏天,其后果是不椹设想的。所以社会上缺少哪一行,都可能造成运转失常,立刻影响整体。由此看来责任心是何等重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无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标准。毫无责任心的人便是极端自私的反映,最终必将成为社会的垃圾。从一个家庭来看,各人都无责任心,就离败家不远了。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无责任心,那么这个社会的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责任心的升华。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中还存在一种超人的伟大责任心,他们是医治人类灵魂的大圣人。如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等,他们负有特殊使命,是以拯救人类为己任。他们的使命不是任何人的指令,而是时代的赋予。他们的责任心,实际上是被时代的各种痛苦制造出来的,培育出来的。其思想体系,超越人类一般的价值判断,他们已完全进入了最高精神境界,其责任心是自发的,是所有责任心中最高尚、最伟大的。所以责任心对常人来说,是道心的根基,但是以圣佛来讲,责任心乃道心的极致。

  总之,责任心与人的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有责任心,则人的生命才会有意义,才会更有价值。


自我认识

“人生最宝贵的知识,就是认识自己”。这是希腊古代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他在道德上是伟大的。有一天中午,在阳光下,他拿着一根蜡烛,在街上走着,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他的学生问他:“老师你在找什么?”苏格拉底严肃而认真地答道:“找自己!”他这种奇特的行为,正是唤醒人们认识自己。所以“认识你自己”是他的第一准则。认识自己为什么这么难呢?我们平日睁开眼睛,首先看见,往往是他人的错误和缺点,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就看不见了,这样就很难有自知之明。自己不认识自己,便不能改正错误和缺点,这样下去,进步与提高,又从何谈起!

  那么怎样来认识自己呢?人们肉体上的病患,比较容易发现,有了症状,可以到医院检查治疗,而心性方面的“病患”,便很难自我发现了。比如因为私心杂念,忧思烦恼,造成内心世界的不安宁,由于恨怨瞋怒的发作,竟致内火中烧,痛苦不堪,加之平日的情牵物累,搅得神魂颠倒,夜不成眠。此类情形都可为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但存在这些精神不健康的根源,很难自我认识。却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由此看来,不论是为了解除自己眼前的苦恼,或是为了取得将来的巨大成就,都必须从自我认识开始。先生所讲的“(认)识不是”便是自我认识的功夫。

  认识自己,才能控制自己,掌握自己。否则,甘于被自私自利、惟利是图的心牵着鼻子走的人,不能自我主宰,其下场当然是可悲的。只有充分认识自己心性的阴暗面,进行自我克服,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提高,以至自我充实,增强道心,才能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上述内容,只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惟有达到归根返本,圆满天性,才是自我认识的究竟。


适应心理

人都知道健康的身体可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在夏季摄氏三十多度的高温气候下能适应,在冬季摄氏零下三十度的寒冷天气也能适应。人的心灵也应该锻炼的如身体那样的健康,能适应顺逆不同的各种境遇。在坎坷逆境中,不颓靡,不灰心,不为所转移,能经得起突如其来的打击,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精神素质,是事业成就的砥柱,是理想实现的保证。否则,只能处顺境而不能处逆境,正如温室中的花草,经不起风吹雨打。

  人一生,从幼年、青年、壮年一直到老年,始终一帆风顺,一点坎坷没有的太少了,也可能没有吧。所谓有本领有能耐的人,并不是他一生未受过一点折磨,而是能正确地认识坎坷,正确地对待逆境,不怨天,不尤人,泰然处之,并通过努力解决当前的困难。如果能改变不利的环境,当然是最好了。然而通过最大努力,也改变不了客观条件,那么怎么办呢?就要回过头来,改变自己了,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何适应当时的环境,这乃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由于缺乏适应心理和应变能力,而抑郁致疾,甚至致命者大有人在。这是弱者的后果。如能正确对待逆境者,正是先生常说的“事坏人不坏”的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即事情虽然失败,而人并未因此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古人说:“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须所待,所就者大,则必须所忍”。(语出苏轼《贾谊论》)这是所有的伟人哲士必俱的品格。

  修道的人,要善处环境,不仅不被名牵利诱,而且要有克服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儒家的“贫而乐”,佛家的能“忍辱”,都是这种情操的体现。

  一棵小草为什么生命力那么强?虽然经过狂风暴雨的摧残,仍能照样生长?只因它的适应力非常强。因此,可以说适应力强的人,则生命力必强,适应力与生命力是同步的。


爱心

爱心是道德的源泉。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爱是一切伦理学说之所由出。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兄弟之爱,姐妹之爱,夫妻之爱等等,家庭的天伦之乐,温馨与幸福,无不是从爱心产生的。由近及远,由于爱自己的父母,推而至于爱他人的父母,由于爱自己的子女,推而至于爱他人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扩充起来,爱同胞,爱所有的人,他人的痛苦,他人的灾难,便是我的痛苦我的灾难。正如古人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这便是由于一般的爱人而升华为圣佛的慈悲了。

  爱心又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比如个女人在未做母亲之前,胆量是很小的,但有了小孩之后,为了保护小孩便可与猛兽搏斗,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勇气。一位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人,可不辞辛苦,废寝忘食地工作。古代圣人为了济世利民,推行仁政,风尘拔涉,“不知老之将至”。凤仪先生为了拯救广大女子出苦得乐,创办女子大学,奔波数十年,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的动力是什么呢?无不是大爱力的驱使。由此看来,不论从事什么工作,缺乏爱心,不能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便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断难有成。尤其人与人的关系中,如果没有爱心做为纽带,不论家庭、群体、社会,其现状与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

  “爱”是“仁”字的大用,是生命的原动力,所以说“仁者爱人”。仁与爱同出而异名,在人之元性中,是最根本的东西,是成圣成佛的总根。即使在植物界,“仁”也是其生命繁殖、发展和延续的根本生机。如桃有桃仁,杏有杏仁,类似等等,都是反映了生生不息的机理,突出一个“仁”字。在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用字之妙。

  仁和爱常常连在一起用,称作“仁爱”。人要保养这个自性中的生生不息之机,就必须培育发展这个仁--爱心。把仁扩而充之,即是佛的大慈大悲。


公德心

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如果繁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谁也不关心整体,那么这个家庭、群体、社会,就快要衰败了。从长远来看,个人和整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比如一条载满旅客的船,船底漏水了,有沉没的危险。这时,旅客们都惊慌失措,却紧张地保护自己的一点东西,谁也不急于想办法堵塞船底的漏洞,不多时,恐怕这个船上的旅客都要随着船只一块沉没在水底了。很明显,旅客们都缺乏公德心,才造成这样惨痛的后果。这有力地说明,在群体里,公德心是何等重要!

  一个群体,人人我自当头,个个私心泛滥,这是极为可怕的现象。因为个体已经失去可依靠的总体的生命力了,所以险象环生,危在旦夕。只有人人都有公德心,群体才会兴旺发达,个人的自下而上才有保障。同时,人们的精神境界,也自然不断的提高。如此,大家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然而,在人们私欲横流、自私自利之心已根深蒂固的时候,才想改变现状,树立公德心,为时已晚了。所以必须从幼年时,即开始培养教育,使其道心逐步成长,人人自觉的发扬为公的风格,明确人群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而个人是全社会的一分子。要懂得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专为个人的享爱着想,必须为整体谋幸福。大家都得到幸福,个人的幸福也就在其中了。


宽容心

能否容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大胸襟的主要尺度之一。很难设想一个鼠肚鸡肠的人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翻开历史,看看那些树奇功、建伟业的人物,都有度量大如海的胸怀。为何这样讲呢?看看那些志大而量小的人,正好像虽然很高的旗杆但太细,经不起狂风的摧毁,很容易刮折。这说明既然高,就必须有相应的粗,这个粗,就意味着有远大抱负的人,必须具有宽大的容量。所以宽容心是有大成就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宽宏的度量同时也是修道成德者的重要因素。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则徐语),是极赞宽容之美。容量是为人处世不可缺少的高尚品格。从家庭来说,如果彼此不能相容,斤斤计较,则很难和睦。从一个团体来讲,领导者对下属人员吹毛求疵、求全责备,缺乏爱心,必然挫伤大家的积极性,到头来免不了人心涣散,分崩离析。从一个兴旺发达的大群体来看,做为首脑,其度量之大,自不待言。

  究其实质,宽容心与爱心是分不开的,无爱心的宽容,其内心是不可能宽舒的,表面上容过去了,而内心却抑郁寡欢,则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在爱心基础上的宽容,又能理解对方,才可使人心悦诚服。如果勉强容忍,而不能在心里融化,一旦超出了容忍的限度时,很可能暴发出来;否则,便容易积郁成疾。所以容忍的关键是“容而能化”,不留任何忌恨的阴影。突出一个“化”字,方能涵养德性,提升精神境界。寺庙里弥勒菩萨像两侧的联语说的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正是对宽容大度的极高赞美与歌颂。


感恩心

孝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美德。为什么孝子最受群众的称赞和尊敬呢?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是最大的。从小受到父母的生养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直到长大成人,父母投入到儿女身上的全心全意之情,是无以复加的。为了报答父母之恩,所以儿女要自觉地孝敬父母,其中被称誉为孝子的,便是报恩的楷模。与此相反,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父母者,被称为忤逆,被众人所唾弃,所鄙视,为国法所不容。因为他忘恩负义,严重的违背伦理要求,被视为最不道德的人。所以中国人是非常重视感恩报恩的。

  除了父母恩之外,我们还要时时刻刻存多方面的感恩心,要感国家保护之恩,要感古今师戈教育之恩,要感广大劳动人民之恩。农人种地我们才得饭吃,工人织布我们才得衣穿,军人保卫国防,我们才得安居乐业,如此等等。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无一不是劳动者的赐予。所以要处处感恩,时时感恩。常存感恩心,便产生和暖之阳气,常存怨尤心,便产生阴气。阳气使人心身健康,阴气使人易患疾病。心理健康,身体自然健康。感恩可促使人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感恩可提高人的品德,感恩可使心灵中产生暖流,可使人常在幸福之中。


平等心

一提起平等二字,人们往往是要求人群、社会、国家处处实现平等,或单纯要求别人应有平等心,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然而自己却不肯运用平等心来对待别人,如对有权势有地们的人一种看法,对分期的劳动者则用另一种看法,正如俗话说的“看人下菜碟”。俗称这种人为“势力眼”。这乃是常见的不平等心的表现。从现实来看,不这样做,就要吃亏,所以对权贵者阿谀奉承,恭维讨好。然而却有些行止高洁,超尘拔俗的人,他们不为眼前利害得失所左右,即所谓“君子喻于义”的仁人志士,他们能真正地以平等心待人。

  如历史上南北朝时代,从印度来的达摩大师,梁武帝接见他时,问道:“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佛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达摩并未考虑他是帝王,竟直率地说:“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只是有为法)。说的梁武帝十分扫兴,话不投机,达摩大师便径往洛阳嵩山少林寺去了。这充分说明佛门高僧的不卑不亢,真正以平等心待人的高尚风格。

  孔子赞美他的学生子路说:“衣蔽缊袍,与夜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仲由字子路)子路并未认为自己穿着破旧衣服而自卑,也未觉得在常人眼中的权贵人物了不起,都是以平等心看待他们。

  人类原有的“真心”都是平等的,只因私心滋长,为了个人的利害得失,有了分别,便失去了平等心。佛的大慈大悲,孔子的“有教无类”,凤仪先生说“心要平”。都体现了平等心的全体大用。平等心是道心,是本有的真心。


诚信心

诚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又说:“至诚无息”。诚就是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统一。为了追求真理而全心身的投入,贯彻始终,才能取得成就。如果缺乏一个诚字,什么理想、什么事业,都不可能成功。尤其是正心修身,敦品立德,更要以诚作为基石,所以说“诚之为贵”。并且要永无间断,遇到任何艰难挫折,都要坚持到底,“至诚无息”。否则,便是“不诚无物”,化为泡影了。

  信和诚是相通的,人们常把这二字合起来用,如“诚信”。有信心就必须有诚心。为了实现某种高尚的理想,必须具有高度的信心,信念愈坚,则所产生的力量愈强。

  信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先生说:“信在五行中属土,万物土中生”。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佛家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在社会上为人处世,信尤为重要,不讲信义的人,是立不住脚的。在信仰上,必须信而实,信而不实,等于不信,所以“信实”是信的关键。宗教称踏踏实实的信仰为“信德”。如果不信,不管怎样确凿的真理,在你身上也不会起作用。因为你闭着“开关”,再好的信息,再美妙的节目,你也收不来。所说的“信则灵”就是这个意思,尤其学道的人,信心必须诚,信而不诚,就是底气不足,终难成功。


来应去静

在纷繁复杂与矛盾重重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动中取静,心身平衡,是不太容易的,但它确是袪病健身最重要的途径。细心体察一下,人们的意念没有休止的时候,此伏彼起,纷纭杂乱,使你想清静也清静不下来。什么金钱利禄,荣辱得失,儿女情长,饮食男女等等,所有的私心杂念,污染着整个心灵。那些形形色色的念头赶又赶不跑,像走马灯似的在脑子里团团转,使人们心身,一刻也难以静下来。

  那么要想彻底解决问题,排除这些干扰,从哪里下手呢?首先必须找到它的根源--“私”字,私心越重,欲望越强,则千方百计地要满足欲望,从而杂念丛生,占领整个灵魂。如此心灵怎会得到安宁?人和物(包括名利)的关系就是这样,你占有它,它就必然占有你,你所占有的(物质)越多,则它占有你的(精神)也越多,你的心里就越发沉重。比如你有一台汽车,你就必须为汽车服务,要为它准备汽油,要经常地加意保养。以此类推,你的财产越多,你就越操心,你就完全被物占有,为物所役了,因而压在你心灵上的担子必然越重。“既得之,患失之”。日夜为此忧思苦虑,这不正是为了虚幻不实的相而把真实的灵性污染伤害了吗!然而,对私心杂念用单纯控制的方法不行,那是搬石压草,一旦石头移开,气候适合,它必然故态复萌。只有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抽薪”呢?首先要把人和物的关系摆正,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轻,什么重,要研究明白。不可舍本逐末,以假当真,更不可以假害真。真能做到看得开,放得下,没有情牵物累,则杂念自然就少,心才会有静的可能。所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这个意思。

  事情来了,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事情过去了,就自然地轻松放下,“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无念则已,有念必须合道,这就叫作道心常存。


常乐心

快乐与幸福是人所共求的。人们的希望实现了就快乐,没实现就苦恼;欲望满足了就高兴,没满足就消沉。然而希望实现了,欲望满足了,是否就永远快乐了呢?这就不见得了。往往在快乐之后,紧接着的便是苦恼。比如做生意的,赚钱了就快乐,赔钱了就苦恼;有权的人得势时就快乐,失势时就苦恼;亲朋好友欢聚时就快乐,离别时就苦恼;情人恋爱时就欢乐,失恋了就苦恼。如此等等。这些内心的苦恼与快乐,都是受外界的摆布,顺则乐,逆则苦,好则乐,歹则苦。若乐不能自主,全靠外界的赐予,所以其快乐是短暂的,被动的。因而他的幸福是靠不住,非常脆弱,经不起风吹浪打的。只因他的乐不是真乐,所以不可能保持常乐。而真乐是不随环境转变的,并且由于乐可以排除阴气、病气,永葆心身健康。

  真乐是怎样取得的呢?真乐发自内心,源于自性,是不受外界播弄的。真乐是好也乐,歹也乐;顺也乐,逆也乐;富也乐,贫也乐。如孔子赞美他的学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如苦修行的僧人和道士,常常是“孤身万里游”,照样常乐无忧。他们为什么能保持那种常乐呢?因为他们的乐是不假外求的,而是发自性中的乐,是道中之乐。他们看破荣华富贵、名利、地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把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放在首位,少欲知足,胸怀坦荡,没有那么沉重家产的拖累,更无情枷爱锁的牵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精神上的财富丰足了,心性自然轻安明净,常乐在心。其乐是自我充实之乐,不是从感官(眼耳鼻舌身)得来,而是破除一切执着,所以才能常乐无忧。常乐正是道心不失的反映,是正气充盈的结果。有道心自然能常乐,常乐才能涵养道心。


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是佛家的一句名言。普通人原以为道是神奇高远,玄奥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只能供少数高人研究探讨、修炼心性,成仙成佛用的。其实,恰恰与此相反,道是至平至常的,就在日用生活之中,道是真理,真理是最平实的,是普遍存在的,绝不是追求神秘,神秘绝不是真理。道不是向外求的,只有“反求诸己”才是道。所以古人说:“道不远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人离开自身,而想要向外边去求什么神奇缥缈的东西,那便是妄求,结果只能误了自己。

  平常烬是心之常态,如果失去常态,就不合道了。比如一名身射击手,在平日练习打靶时,几乎百发百中,但一到竞赛场上,射中率就明显下降,很不理想了。什么道理呢?就因他在竞赛时,失去鬼主顾虑,有负担了,所以手就不听从支配了。又如有的学生平日考试成绩优秀,总是名列前茅,然而到升学考试时,却成绩突然下降,令人非常失望。究其原因,也和打靶的道理一样,失去平常心了。

  真理的根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凤仪先生说:“道在平常,饮食起居都是道”真理在最平凡之间,要在日用平常的琐事中来体现真理。比如吃饭睡觉是最平常的事,吃饭能定时能量,无好歹的挑剔;睡觉神轻梦稳,无梦魔之困扰,这就很有道了。欲保持平常心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常人在富贵利达时和穷困潦倒时,心态是截然相反的,整个心灵完全被外界所转。此时,平常心不见了。若能在这种“不平常”的时候,还能保有平常心,其精神境界是了不起的了。所以必去掉执着心,才能保持平常心。有两句古诗写得好:‘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寒潭水无痕“。竹子被风吹动,竹影扫着台阶,但台阶上的灰尘并未移动;月亮照在水里,穿过潭水,而潭水并无波痕。不管外界的事情如何变化,内心不为之动摇,不论自己做了多么大的好事,立了多么大的功劳,也不自以为是做好事,而认为完全是本分内应做的,仍保持平常心的,这就是道心了。

  永不失掉平常心的人,便“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遇到好事是鼓舞我,遇到坏事是锻炼我。正如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殃,吾宁也”。这是多么宽阔的胸襟啊!不仅对富贵贫贱看得那么平常,而且对生死都看得那么淡泊!
真正保持平常心的人,在顺境中不被迷惑,不失操守;处逆境时,不消沉。如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时,被困于陈蔡,断粮数日,而孔子仍弦歌不辍,坦荡自如。这不能不说是平常心的崇高体现了。


无心

一位青年人,途中看见一个獐在池边玩耍,突然落水,情况万分危急,青年人便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救出了儿童。当时,这位青年事先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只是一心救命。这种心理与行为是纯善的,毫无私心的。但事后,他想到被救者家属应给与酬谢。并希望众人知道他见义勇为的善行。殊不知,这时他已经由毫无自么的纯善行为,降为有施恩求报之庸俗品格了。先生称他开始那种纯善心理为“先天心”,后来有施恩求报的心理为“后天心”。前者可称“无心”,后者便是“有心”(私心)了。

  做好事的人,从他心理活动来看,可分为几个不同层次:

  有的人做事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众人的好评,取得荣誉或个人利益。如果得不到时,就后悔,以为当初不该做那种好事。这是善行的最低层次者。有的人做了好事,虽然也希望取得人们的赞誉,但没得到时并不后悔,这种人属于中层次。有的人做了好事并没有求好名与报酬的想法,只是做对于众人有益的事,感到心安理得,这是“为善最乐”者,属于高层次。至于那种虽然做了好事,而自己并未感到是在做好事,而以为是争内所当为,这纯属“无心”的为善,乃是最高层次。对他来说,什么荣辱得失,都不足以牵动他的心,因为他已达到“无心”了。先生说:“志界无说”,正是此境界。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说,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才有德。他的德是无心的流露,一任自然,是没有表现在形式上的德。佛家讲“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首先,不要有我做布施的心;其次,不要存有一个受施者的心;第三,所布施的东西,不论是金钱或物质,心里不要有这个相。是谓三轮体空。这便是“无心”布施,是毫无杂质的纯善,已达到道心的最高层次。

  道心源于天性。上述十六种道心的表现。并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的。道心与人心之间,是消长进退的关系。并不是人心死掉了道心才生,而是谁统率谁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心为主,私欲泛滥时,则道心消退,必然出现损人利己,以私害公的不首先行为。这是人心占了上风,道心不得抬头的结果。反之,如果道心当家作主,则人心自然消退。在行为上,必然表现为公字当头,舍己为人的道德风格。所以道心与人心的彼此消长进退,决定每个人的生命性质。古人有一诗,对“心”字的巨大作用说的非常好:“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他”。说明心在人的整个生命中,其意义是何等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