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

 zcm1944 2018-01-15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2018-01-15 08:37:51)
    戊 结构 间架 行款

    43. 什么叫结构?
    答:结构是指点画的组织。
    44. 什么叫间架?
    答:间架是指字形的安排。
    45. 写字为什么要讲究结构、间架?
    答:结构好,点画就有气势;间架好,字形就安稳。
    46. 结构有哪些要求?
    答:结构的要求,简单说来就是十个字,即:平正,匀称,连贯,挪让,变化。
    47. 何谓平正?
    答:“平正”,就是我们常说的“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要注意,“横平竖直”的“平”,不是一般的平,而是带斜势的平。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横画真正画得平了,由于眼睛的错觉,看去就像向右倒了下去。所以横画必须稍带斜势,但又不可斜得过分。大致横画斜度应为5°—7°左右。超过这个角度,就是太斜;不及这角度,就是太平,都不好看。所谓竖直,就是每一个直画,不论中间、左右、上下,都要画得很直,不可歪斜倾侧(但“门”的左直,“亻”、“彳”等的直画例外)。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48. 何谓匀称?
    答:“匀称”,是指按照字形笔画,对每字、每笔作适当安排,而不是“均匀”的意思。因为字形有长短、大小的不同,笔画有多少、斜正的不同,如每字都依方格,四平八稳地写成同样大小,每笔都写得一样长短,均匀是均匀了,可是看上去不顺眼。总的说,笔画多的,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宜写得肥些;每个字里,点画的安排要长短合宜。试以横直画多的字为例: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49. 何谓连贯?
    答:“连贯”是指点画之间的气势相连,互相呼应,笔道之间有有机联系,而不是每一笔都单摆浮搁、互不相干。注意了笔道之间的连贯呼应,就能使整个字显得有气势而生动。试以“点”举例。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50. 何谓挪让?
    答:“挪让”是指组成字的各部分点画之间彼此相让,又互相呼应,使笔画多的字不显得密集,笔画少的字不显得疏空。如“”当中的“言”上画短,给两旁的“糹”让出地位;“辦”字当中的“力”写得靠下,给两旁的“辛”字的肩膀让出地位;再如“馬”旁、“糹”旁、“鳥”旁的字,左边都要写得平直,给右边的半个字让出地位;其他有左右偏旁的字,也都依此类推。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51. 何谓变化?
    答:“变化”是指一个字中有两个以上相同笔画的,要变化形状,避免雷同,如下图所举。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52. 间架有哪些要求?
    答:字的间架,要求大小、长短、宽窄、斜正得宜。
    53. 何谓大小?
    答:字形大的写得大些,字形小的写得小些;笔画多的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写得小些,这就叫大小得宜。如“日”字和“国”字大小悬殊,不能写得一样大;“一”字“二”字笔画少,也不能写得和“儀”、“虑”等笔画多的字一样大。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54. 何谓长短?
    答:“长短”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长短不一,而安排不同的结体。字形长的,写得长些;字形短的,写得短些。如“东”、“自”、“目”、“耳”、“茸”等字, 字形比较长,“西”、“白”、
“曰”、“臼”、“四”等字,字形比较短,就不能作同一安排。
    55. 何谓宽窄?
    答:“宽窄”是指根据字形本身的肥瘦作适当安排。笔画多的字宜写得瘦些,笔画少的字宜写得肥些;左右结构的字写得肥些,上下结构的字写得瘦些,使其宽窄得宜。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56. 何谓斜正?
    答:“斜正”是指根据字形的斜正分别作不同安排,如“朋”字字形斜,“黨”字字形正,写起来就不可把斜的强扭成正的,正的反写成斜的,也要斜正得宜。
    57. 讲究这些有什么好处?
    答:字的间架注意了大小、长短、宽窄、斜正这几个方面,一篇当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斜有正,而又各得其所,错落有致,就不会显得呆板。东晋时代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说过,字写得像算盘珠一样,一颗颗排列得整整齐齐,便不能算书法。讲究大小、长短、宽窄、斜正的适当安排,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如算子(算盘珠)”的毛病。
    58. 什么叫行款?
    答: 行款是指字与字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一字的末笔与第二字的起笔,第一行的末笔与第二行的起笔,虽不一定相连,但笔意贯通,看上去一气呵成,而不是各管各的,用互不相干的每个单字硬凑成文,这就叫“行款”。不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都要讲究行款,这样,一篇字看起来很生动、完整,而不是勉强凑成。下面以草书为例说明字、行之间的有机联系。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59. 横写要不要讲究行款?
    答:横写也要讲究行款,因为横写的字与字之间同样存在起笔与末笔气势相连、一气贯成的问题。

    己 临、摹

    60. 什么叫临、什么叫摹?
    答:“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摹”有“描红”、“影格”两种,前者是用墨笔依着印有红字的描红本直接填写,后者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隔纸描写,北方也叫作“搨”。
“临”是在“摹”的基础上,对着帖照样写。练写程序要先摹后临。
    61. 为什么要先摹后临?
    答:练习写字,必须先摹后临。这是因为初学写字,手不熟练,笔不稳定,必须先经一段时间的“摹”来打定基础。即使是已有一定书写基础的人,拿到一本新帖,对它的内容还完全陌生,只觉得帖里的字写得好,不知道好在哪里,更不知道应该怎样写,也必须通过“摹”写,掌握了帖字的笔法、间架、精神、面貌,然后再“临”,方不致茫无头绪。
    62. 怎样摹?
    答:前面已经讲过,“摹”有两个步骤,即“描红”和“影格”。拿到一本帖,我们可以先从中挑选清楚完整的单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硫酸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帖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勾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双钩的字作为描红本,第一步蘸红墨水填写,第二步蘸绿墨水或纯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填写,这样一本双钩可填写三遍,最后变成原帖的复制本,再就这复制本蒙上薄纸写“影格”。
    63. 开始就写“影格”可不可以?
    答:如写字已有一定基础,手比较熟练,笔掌握稳定,那也可以跳过“描红”,直接写“影格”。
    64. “摹”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摹”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勾空心字要极细心,不要使之有丝毫失真,因为双钩线条如稍微偏里一点,勾出的字就会比帖字瘦;稍微偏外一点,勾出的字又会比帖字肥,必须刚好在帖字的边缘上,方不失真。二,写描红时,要注意不写出双钩轮廓之外,不然就会破坏字形。三,写“影格”时,也必须注意跟着帖字走,帖字粗,也要跟着写得粗,帖字细,也要跟着写得细,不要只描个字形,不注意点画。
    65. 要摹多久才可以临?
    答:一般说来,一本帖经过三遍“描红”(或不经描红)、几遍“影格”,大约三四个月,对帖字的笔法、结构已渐熟悉,下笔也有了一定把握,这时就可以开始“临”了。
    66. 怎样临?
    答:临帖也有两个步骤,即一是“对临”,二是“背临”。应该先“对临”一段时间,待帖字的间架结构都深深地印在脑中时,然后再“背临”。
    67. 何谓对临?
    答:“对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也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格临”的办法是: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胶卷,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然后在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看清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位,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这样经过几遍以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帖架架起,放在桌子前方,对着它写。如无帖架,用几本书摞起来代替,或用其他东西代替也可。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68. 对临要注意什么?
    答: “对临”一定要注意看一字写一字,不可看一笔写一笔。因此必须先经“格临”,熟悉了帖字的间架结构,然后才可“对临”。
    69. 临帖要比帖字放大多少?
    答:临帖一般比帖字放大三分之一倍或二分之一倍。不论格临、对临或背临,都要比帖字放大些为宜。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70. 何谓抄帖?
    答:“抄帖”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帖,但只抄字,不顾间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这种毛病,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71. 何谓背临?
    答:“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帖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72. 学书到能背临,是不是已算成功?
    答:学书到能够全部默写,而且写得跟帖字很相像,还只能算初步成功。因为这种成功并不巩固,如果就此搁笔不临,隔了些时,就会回生。所以必须坚持不懈地继续练习,到把帖里的每一个字都记得很牢,而帖里没有的字,也能用帖字的笔法写得同帖字很仿佛,这才可告一段落。
    73. 何谓读帖?
    答:“读”帖就是指多看,多与帖里的字打交道,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帖字特征,加深印象,避免回生。
    74. 怎样读?
    答:可把原帖拆开钉在墙上或压在玻璃板下,空闲的时候就对着它看,细细体会每个字的笔法、间架,隔十天半月换一页,这样周而复始,自能加深记忆,巩固临写的成效。在“读”帖的同时,还可以把自己临写的字课放在原帖旁边,加以比较,分析哪些地方像,哪些地方不像,不像的原因在哪里,在临写时再注意改正。
    75. 临摹的全部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答:临摹的全部过程所需时间因学书者的时间、条件不同而长短不同。一般说,能每天坚持临写六十字左右,空闲时又能经常“读”帖的,大致有一年时间,便可达到“背临”得比较熟练,能够掌握帖字的笔法、间架了。但如果练练停停,不能坚持,那么掌握帖字特征所需的时间自然要比上述情况长得多。
    76. 每天宜写多少字?
    答:每天写多少字,也没有硬性规定,还是视各人的时间、条件而定。当然,有条件的,临写得越多越好。
    77. 什么时候才可换帖?
    答:要能“背临”到十分熟练后才可换帖,但如这一家的帖不止一种,那就应仍换这一家的其他帖,等到把这个书派的几种帖都临遍,才可再换别家法帖。
    78. 临摹时有哪些易出现的问题要注意避免?
    答:临摹当中必须注意避免的问题,第一条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不可自作主张,要亦步亦趋,跟着帖字走。二是不可“见异思迁”,选定某一本帖,就要坚持临下去,直到能完全掌握为止,切不可今日学甲,明日学乙,这山望着那山高,换来换去,必然哪种都学不好。三是不可“流水作业”,今天临第一页,明天临第二页,后天临第三页,临完全帖,再从头临起。这种“流水作业”
式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因为每天换临一页,等于每天换写若干生字,要临完全帖方能再回过头来第二遍写这些字,这样不利于记忆帖字特点。应该每天临同一页帖字,临上十天八天,等临熟了,再换临它页,如有某一字或某几字总写不好,还应提出来专门临写,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为止。应该注意的第四个问题是不可“一曝十寒”,高兴时写上好几百字,忙起来又扔在一边,几个月不写一个字,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练不好字的。
    79. 临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看看反而退步了,怎么办?
    答:这是临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因为写字是手眼并用的,手只管执笔写字,写得像不像,进步不进步,要靠眼睛去观察评比。而自然规律则是眼比手快,往往眼睛能看出帖字的特征,而手还达不到,或者眼睛能看出自己写的字的毛病,而手又一时改不了,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学书到了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眼睛因为看得多,眼光高了,而手却不够熟练,所以自己越看好像越退步。遇到这种情况,不必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只要坚持练下去,自会苦尽甘来,不断进步。有时,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那也不妨暂时把笔砚搁起来,停上十天半个月,然后再继续临写,到时自会出现新的境界。这样每经一次,就会把你的眼法手法向前推进一步。

    庚 选帖

    80. 我国书法有哪些书体?
    答:我国书体种类很多,概括地讲,有篆、隶、正(楷)、行、草以及行楷、行草,等等。
    81. 初学以哪种书体为宜?
    答:根据实用需要,初学以正楷为宜。在掌握了正楷的基础上,写得流动些,就是行书;行书再草些,就是草书。正楷学好了,再学行、草书,就比较容易了。隶书在今天主要用于装饰艺术,日常用途并不很多,在学好楷书的基础上再学也非难事。至于篆书,实用价值不大,就不一定要去学了。
    82. 先学小字还是先学大字?
    答:先学大字比较好。因为大字笔道粗、字形大,比小字容易看清和掌握用笔及间架结构特征。在练好大字的基础上,再缩小写小楷,没多大问题。
    83. 我国书法有哪些流派?
    答:我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流派很多,不同书体有不同的书家代表,非本书所能介绍完全。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84. 学哪一家最好?
    答:这些流派各有千秋。学书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自己选择。但初学还是以方正一路为宜。
    85. 可供初学的有哪些帖?
    答:下面开列一些适于初学的帖目,供选择参考:
    北魏张猛龙碑(附录一)
    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附录二)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附录三)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附录四)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附录五)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附录六)
    元赵孟頫书福神观记(附录七)
    86. 怎样选帖?
    答:选帖首先着眼于临习方便,因此必须拣帖字清楚的印本。清楚,是指笔道清楚,能看得出笔法。从这点出发,拓本一般以时代早的为好,因为距离原碑时间愈近,风雨磨泐等影响愈少,笔道就愈清楚。不过现在文物出版社及上海书画社等出版单位选印的一些碑帖,都是据国内最好藏本印制的,初学者买这些印刷品即可,不必搜求拓本。
    87. 现代人写的法帖,可不可学?
    答:也可以学,但总不及学古代法帖好。因为现代人法帖的好多笔法是从古代法帖里学来的,不如学古代法帖直接学“源”为好。

    辛 工具

    88.毛笔有多少种?
    答:毛笔的种类很多,一般写字的笔,大致分软性、硬性、中性三类。软性的笔,有羊毫、鸡毫等。硬性的笔,有紫毫(兔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软不硬)的笔称“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两种。
    89. 练习书法宜用软笔还是硬笔?
    答:选用什么笔,要看字的大小而定。写大楷、隶书宜用软笔;写小楷、行书、草书宜用硬笔。
    90. 怎样选笔?
    答: 笔的好坏,以“尖、齐、圆、健”为标准。所谓“尖”,就是笔毛聚拢时笔锋要尖锐。所谓“齐”,就是把笔毛捺扁时看去要齐,可用手指把笔头捻开、捺扁,看是不是内外都齐,像篦子的齿一样没有参差长短。所谓“圆”,就是写起字来,四面都圆转如意,必须整个笔头像初出土的肥笋,圆浑饱满,没有凹凸。所谓“健”,就是弹性较强,把新笔捻开,蘸些唾沫,在大拇指甲上来回绕圈儿,笔尖要圆转自如,没有“抢毛”(突出在旁边的笔毛),绕罢提起,笔尖自然收束,回复尖挺。将这四个条件合起来考虑,可知选笔时应挑笔毛肥些厚些的,不要又瘦又单的,写起来方能得力。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91. 怎样护笔?
    答:新笔笔头上有胶,买回来后,须先浸在凉水里让它自己慢慢发开(不要用热水),不要硬捻或用牙咬开。写中楷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三分之一;写大楷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一半,不要多发或全发开。字写毕,须把笔头上的余墨用清水洗净、挤干,抹顺笔毛,插入笔筒或套上笔帽。如放置较长时间不用,还应在放笔的匣子里搁上樟脑,以防虫蛀。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保护笔毛不受损伤。
    92. 练习书法用什么纸合适?
    答:练字打基础要在比较糙而涩的纸上下功夫,所以用纸以毛糙和能吸水为宜,通常用元书纸、毛边纸、高丽纸都可以。
    93. 怎样选墨?
    答:写字用墨有松烟和胶墨两种,练字以胶墨为宜。选时要选分量轻、质地细(上面没有杂质)的。
    94. 怎样磨墨?
    答:磨墨要轻而慢,要保持墨的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要用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或热水。墨要磨得浓淡适中,不要太浓或太淡。磨毕要把墨装进匣子,以免干裂。磨墨时间比较长,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练会左手磨。
    95. 用什么砚?
    答:砚有端砚、歙砚两种。习字只要用普通的歙砚就可。最好能买带盖子的砚池(砚海),一则蓄墨多,再则可避免风吹干和落入尘土。
    96. 工具不全怎么办?
    答:纸可以用旧报纸或有光纸代替,不过要用毛的一面。墨可用墨汁或墨水。

    壬 其他问题

    97. 我练习了好久,字还是写不好,这是什么原因?
    答:那可能是方法不对头。应对照本书检查自己的执笔、运笔、用笔、临摹的方法,看哪些地方不对头的,及时纠正。
    98. 为急于应用,光学行书行不行?
    答:也可以。但光学行书,没有楷书的基础,往往抓不住行书的笔法特点,不如稍费些时间先练习一段楷书,打好基础再练行书。
    99. 工作、学习都很忙,没有时间怎么办?
    答:时间在于人去安排。练字以清早为最适宜,早上空气比较新鲜,头脑比较清醒,写起字来也比较轻松愉快,只要你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能够早些起床,就可以临上几十个字再去上班或上学。如为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在早上练习,那么午休时、下班或放学后、临睡前,都可以抽出时间来练习。即使每天只能挤出半个小时,积少成多,时间长了,也能够不断进步。
    100.练习钢笔字是否也用同样方法?
    答:练习钢笔字也可参照写毛笔字的办法,但要注意几点:一、用指运笔,不用腕运。二、不用逆笔回锋。三、注意横平竖直,掌握重心,大小得宜。四,注意用笔轻重。

    附录

  附录一:北魏《张猛龙碑》(一)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北魏《张猛龙碑》(二)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附录二: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一)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二)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附录三: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一)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二)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附录四: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一)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二)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附录五: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一)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二)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附录六: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一)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二)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附录七:元赵孟頫书福神观记(一)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元赵孟頫书福神观记(二)
【连载2】邓散木讲书法-书法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