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M解讀】避免在地SEO效益低落,企業應避免虛假地址、關鍵字填塞網站名稱、不同單位的身分系統、多種網域等降低使用者體驗的手法。 隨著企業規模化擴張,許多公司在各城市都有設有在地據點。為了讓分部的曝光率上升,許多公司採用了各種在地化SEO的策略,但有些其實違反Google準則的內容,一旦被演算法捕捉或遭檢舉即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網站設計公司SolasWeb Design的創辦人Miriam Ellis針對此內容整理四項廠商常違反的準則,讓讀者能盡快做出調整。 1.在Google My Business上建立虛假地址Google演算法的特色在於「地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因此,在設分部時多數公司會傾向於設立在一個新的地區,或是盡可能利用各種方式「蒙蔽」Google,例如:在GoogleMyBusiness上設定虛假的地址。然而,這樣的做法一旦被檢舉或捕捉,不但公司的名聲會受到影響,更會讓公司的演算法排名一落千丈。 知名作家 JoyHawkins建議廠商可以自行向Google坦承地址上的問題,讓Google了解這是不經意的疏失而非故意造假,並主動積極改正相關資訊,如此一來可以避免被抓到後的負面效應。 2.不同單位使用相同的身分系統許多公司都有「中央集權」的思維模式,認為各個分部不需要有各自的聯絡資訊或各式身分系統,只要統一使用總部代表即可。然而,Google搜尋引擎核心宗旨是要協助消費者解決問題,這樣混同的方式反而會讓消費者感到困惑而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Google在網站上進行資料驗證時也會滿頭霧水。 有鑑於此,現今廠商應要建立「必要成本」的概念,而這樣各自獨立的身分系統與資訊正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成本,如此一來不但消費者在搜尋資料時更容易找出所需的答案,更能讓Google演算法做出因應而提高搜尋的排名。 3.使用關鍵字填塞Google上顯示的品牌名稱看到上圖的公司名稱,是不是覺得哭笑不得呢?如今,演算法已經大幅降低關鍵字的重要性,而這樣的政策同樣也在其他Google系統上生效。現今許多廠商還是會在公司名稱後加上許多「屬性」作為關鍵字,例如公司產品、服務、地點等,也是許多在地SEO失敗的關鍵因素。 雖然Google尚未嚴厲審核這些廠商的作為,僅在用戶檢舉後做出被動處理,但這些加了料的廠商名稱對Google而言正是惡意填充關鍵字的舉動,會影響搜尋引擎使用者達到他們的最大效益。有鑑於此,廠商在Google開始主動嚴懲之前,廠商應顧及使用者感受與演算法的調整,盡量避免使用這樣的廠商名稱建構法。 4.針對不同服務或地點建立多種網域與第二點相對應,有些廠商非常喜歡為每一個分部建立各自的身分系統與聯繫管道,特別是在網路上有些公司甚至會依據不同的部門或分部建立不同網域。然而,這些網站上的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唯一的差異點可能僅有提供服務的據點和聯繫方式而已,造成大量重複性極高的內容。 對Google而言,這樣的做法亦違反了使用者至上的原則,其演算法偵測到這些相似內容時,將會對廠商進行嚴懲。針對這樣的情況,廠商應在同一個網域下(ExactMatch Domains, EMDs)建立不同的子頁面做區分即可。
|
|
来自: jochanty > 《媒體流量/growth h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