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空中有漂浮着的人类遗体吗?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8-01-15


如果按照美国空军的标准(飞行高度高于80公里的飞行员即可被称为宇航员),自加加林1961年肩负全人类梦想来到太空中,全世界至今已有558名宇航员有过太空任务的经历。而在这其中,死于航天事故(包括训练过程)的共有31人,其中又有18人死于太空飞行任务,宇航员称得上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所以史波克的葬礼形式,到底是影视工作者的一厢情愿,还是确有历史案例作为原型?



文/铝碳酸镁


“休斯敦指挥中心,我想我们遇到了一个麻烦。”


1970年4月11日,美国载人飞船阿波罗13号在下午13:13发射,计划登月日期为4月13日。13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指令长吉姆·洛威尔(Jim Lovell)的妻子玛丽莲在发射前还抱怨过:“为什么偏偏是13号?


然而两天后,三位阿波罗13号的宇航员并未如期登上月球——2号氧气罐里头一根电线的绝缘层早已破损,电流在裸露处迸发出火花,瞬间点燃了氧气罐内部,产生了相当于3千克TNT炸药引爆时的冲击力,在飞船侧面炸出一个洞。


爆炸在地表上方32万公里处的太空中发生,三位宇航员生死未卜。近30秒后,休斯顿地面指挥中心才接收到了飞船驾驶员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从破损的指令舱中发出的那句著名噩耗(该句最广为人熟知的版本源自电影《阿波罗13号》,即“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并非真实对话内容的表述,真实的情况是太空员在检查仪表,直到理清情况后回报)


Okay, 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

好,休斯敦,刚刚我们这里有麻烦了。


指挥中心很快确定了爆炸情势与受损情况:整个指令舱里的氧气仅供三名宇航员使用约40分钟;供电系统和压力系统均遭到高度破坏,整个阿波罗13号此刻成了一个太空囚笼。


指挥中心决定立即终止登月任务,现在唯一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把那三个人安全带回来。


调头回母星?唯一可以提供折返推力的主推动器就安置在爆炸的指令舱尾部,贸然启动很有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灾难,他们不能冒这个险。


地面控制中心很快做出决定——三位宇航员必须躲进能够续命的登月舱里,并绕月球一圈,然后借用地球引力产生的弹弓效应,以近两倍子弹速度(每小时5400英里)返回地球——这需要花费4天时间,然而登月舱里的物资只够两个人使用一天半,无法维持三个人4天的消耗。


但对于当时的宇航员和地控人员而言,最需要关心的不是物资短缺,而是二氧化碳。登月舱上的二氧化碳过滤器无法满足三个人的需求,如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三个人未等物资耗尽就会死于二氧化碳中毒。地面中心在短短六小时里紧急召集了救援团队制定救援方案,提出利用飞船现有资源生造出一个二氧化碳过滤器的方案(材料包括粘性胶带、一块从飞行手册后面撕下的纸板,以及从太空内衣上扯下的一些塑料片),只是成功之前谁都不知道是否能奏效。


问题接踵而至。为了减少用于冷却设备的用水,宇航员必须关闭登月舱中一切非必需电力设备来尽可能节约用水。这意味着三名宇航员在接下来几天里只能呆在阴冷昏暗的登月舱内,漂浮在太空中。


与指令舱的分离也困难重重。指令舱的总电源已被关闭,贸然重启可能引发第二次爆炸。这使得指令舱在返航途中无法启动分离程序。NASA很快得到了多伦多大学团队的建议:给连接两舱的通道增压。但是压力过小无法分离,过大则可能直接爆炸,这一切必须基于临时组建的工程师团队计算出一个精准数值。


为了把这三个人安全带回来,所有人都很努力。


4月17日,没有装备大气阻燃板的登月舱直直穿越地球大气层,坠往南太平洋。登月舱穿越大气层需要4分钟,这一过程因存在干扰无法获得通信。这4分钟就像所有英雄电影最后的大决战:包括宇航员、地面控制人员、收看直播的民众在内的所有人都提着心吊着胆,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有等待。


英雄电影往往会有美好结局。阿波罗13号的三名宇航员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救援与自救下安然返回了地球,只有驾驶员弗莱德·海斯(Fred Haise)由于缺水导致排尿困难,引发了尿道感染,必须住院几天。


真有人类尸骸漂浮在茫茫宇宙之中吗?


截止2017年,世界上共有18名宇航员在航天事故中牺牲,另有13名宇航员或试飞员死于训练和模拟发射阶段。在18名死于航天事故的宇航员中,几乎所有人都是死于火箭发射或着陆阶段——除了在1971年死于168千米高空的三名苏联“联盟11号”飞船的宇航员,他们便是迄今为止在太空中牺牲的所有人类。


这三名丧生太空的宇航员,死因是窒息。简单地说就是,由于返航过程中减压操作失误,舱内环境被瞬间抽成真空,即将进入地球大气层的三名宇航员死得非常干脆。起初地控中心怀疑只是通讯设备出现了问题——三个人几乎同时沉默了。


而等到太空舱缓缓着地人们打开了舱门,“三个人都在飞船驾驶座上,一动不动,脸上有深蓝色的尸斑,鼻子和耳朵上有血迹”,此时的他们已经逝世半个多小时。


他们的遗体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几乎是前苏联公民的最高荣耀),太空舱坠落的地方竖起了纪念碑,而其亡魂则成为太空竞赛的牺牲品,永远飘荡在茫茫宇宙之中。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从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到现在,并没有任何一个宇航员的尸体在太空中漂浮——硬要说有的话,比加加林更早进入太空的一条宇航狗“莱卡”也许算得上一位。莱卡本是莫斯科街头一条自由自在的流浪狗,科学家觉得能在零下20多度莫斯科街头存活的流浪狗既抗寒又抗饿,便安排它在1957年乘载苏联的“史泼尼克2号”卫星上天。


太空狗莱卡成功进入绕地轨道,最后也按照前苏联宇航局的计划,死在了绕地轨道。送莱卡“上天”的前苏联宇航局曾对莱卡的死因做出官方解释:在氧气耗尽之前,莱卡经历了长达一周的绕地飞行,最后“被安排安乐死”。而在苏联解体后大量历史资料被挖掘出来,人们发现,莱卡其实在进入轨道5个多小时后便死于高温。


介于苏联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让莱卡活着回来,莱卡的尸体连同航天器在发射5个多月后终于在近地空间被瓦解,碎片也许依然漂浮在近地轨道中。


上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苏联人一共送了20多只狗上天,有的安全返回,有的死不见尸。加加林曾经在媒体上吐露过些许不快:


我是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还是最后一条太空狗?


等到苏联解体后,当年负责送莱卡上天的航天工程师奥列格·加琴科(Oleg Gazenko)也曾站出来忏悔(1998年):


对于我们而言,与动物一起工作是非常痛苦的。

我们就像对待不会说话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

时间越久,我越感抱歉。

我们不应该这么做的…

航天使命不能成为让动物死亡的正当理由。


第一个发射卫星的是苏联人,第一个用卫星拍摄地球照片的是美国人;第一个上天的是苏联人,第一个登月的是美国人……太空竞赛时代的苏美两国像两个暴发户的傻儿子一样热衷于攀比——为了争夺第一个三名成员上空的荣誉,苏联人甚至让上升一号载人航天器里的宇航员不要在舱内穿宇航服,以此来节省航天器内部空间。


阿姆斯特朗在登月之前曾被记者提问“如果回不来会怎么样”,而他表示:“思考死亡是件不愉快的事情。在死亡发生之前,我们选择回避它。”太空第一人选择回避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对于发生在太空中的生命危机,很有可能连苏联宇航局都无力回天,更别提他自己了。


宇航员选择回避,但送宇航员上天的政府总需要给出一个交代。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阿姆斯特朗飞往月球之前,早早准备了一份名为《登月之灾》的备用演讲稿,用在宇航员失去联系或者是死亡的情况:



命运的齿轮将两个探索月球的人留在了那里,愿他们安息……

今后,每一位在黑夜里抬头望月的人都应该知道,

另一个世界的某些角落永远是属于人类的。


而实际上,从来没有哪个角落永远属于人类,人类几十年的短暂航天史里只有遗弃在近地轨道的金属碎片、招致灾祸的电线火花、政客的勾心斗角。太空中不存在什么烈士英雄,只有永远的银河异客。


虽然距今为止并没有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遗体,但这并不代表未来也不会有。所以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遇到意外,该如何获救?其他国家的方案尚不明确,但NASA在去年早些时候在《大众科学》杂志上刊登过与太空营救相关的声明:


美国宇航局并没有为所有的远程风险准备应急计划。任何意外情境发生时,美国宇航局将联合飞行操作部门、人类健康与绩效理事会、美国宇航局领导层以及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进行实时合作,最终作出决定。


行吧……


宇航员的“太空死法”有几种?


宇航员可能面临的太空死亡意外大致可分为四种:飘荡在天际最终孤独而亡;遭到太空垃圾撞击瞬间暴毙;外部空间失压炸成肉泥;物资短缺饿死、渴死、窒息而死


要是宇航员脱离了舱体独自漂浮,大多可以靠独立的喷气式动力背包系统自己回来,万一宇航员已经昏迷了,就得靠队友去拉一把。


如果跟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中不幸宇航员一样,被速度达到每小时上万公里的太空垃圾击中面罩和头颅,接下来要考虑的事情则变成了:在太空中如何处理宇航员的遗体(如果还能捞回来的话)


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硬伤,应该还是女主结束太空行走后脱下宇航服,镜头画面显示她并没穿纸尿裤。


人体局部暴露在太空中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1991年,美国前宇航员杰罗姆·阿普特(Jerome Apt)结束了当天的太空行走任务回到舱内,脱下手套时才发现:在刚结束的太空行走过程中,右手手套里的压力条戳破了手套,还给手掌戳出一个伤口。好就好在,伤口渗出的些许血液在太空环境中早早凝结,反倒在明显减压之前幸运地修补了手套的破损。


前年上映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里头,马特·呆萌饰演的宇航员曾被火星上的飓风刮倒在地并昏迷,也是靠着伤口喷涌出的血凝固覆盖在宇航服的破损处,才不至于死于极低的气压中。



也有主动把宇航服里的气放掉的,这一壮举由前苏联宇航员、太空行走第一人——阿列克谢·阿尔希波维奇·列昂诺夫(Alexey Arkhipovich Leonov)完成。


事情发生在1965年,在此之前还没有人类身着宇航服实现太空行走。在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苏联人设计的第一件宇航服居然没有计算宇宙压强。刚走出舱门没几分钟的列昂诺夫已然发现不太对劲——衣服胀胀的,鼓鼓的,连舱门都钻不进去——太空第一人已然变成一个用15米长的大金属链子拴在太空舱上的雪白大气球,在夺目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几经折腾的列昂诺夫最后在地面控制中心的指导下数次打开了宇航服的排气阀,才将自己缩小得以钻进舱内。


列昂诺夫的第一次,也跟加加林的第一次、阿姆斯特朗的第一次一样,都是人类的第一次。第一次总是带有苦痛的,除了差点炸成太空中的一朵烟花,列昂诺夫在返航的时候还差点炸成大气层里的灿烂晚霞。


由于至今未明的原因,返航过程中列昂诺夫所乘坐的上升2号飞船舱压、舱温均在升高,舱体已然失控。如果不采取措施,列昂诺夫还将成为死于航空事故的第一人——而此时的列昂诺夫却和另一个同行的宇航员一起进入了昏迷状态,无法自救。


列昂诺夫的好运仍在继续:在飞船进入大气层的颠簸过程中,不知道是两个人中谁的手无意间碰触了空气控制按钮,这才让舱体恢复正常。列昂诺夫与同伴落在了零下25度的西伯利亚桦树林中,在狼群的陪伴下度过了回到地球后的第一个夜晚,直到第二天才乘坐了9个小时的滑雪车前往机场回归团队。


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宇航员要是在太空碰到意外,基本得靠自救——但如果发生险情的不是能自救的宇航员,而是一艘航天飞船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1985年,苏联突然与三年前发射入太空的礼炮七号空间站失去了联系。现代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基本只能抛弃了——但出于各种难以确定的原因,苏联人决定送两个经验丰富的宇航员上去检查问题,救援“礼炮七号”


彼时,谁都不知道飘荡在太空中的“礼炮七号”发生了什么事。两名宇航员必须先接近这个空间站(距离小于200米),同时还得找到他的旋转节奏,再完全配合这个完全不配合的大铁块进行手动对接。对接一旦不成功就极有可能使两个航天器相撞爆炸。只有顺利对接了才能进入空间站寻找问题,予以解决。


而等到宇航员进入“礼炮七号”,才发现那边已然成为了一个昏暗的太空冰窟……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