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永新·文化访谈系列:陈祖武:我与顾炎武研究的学术因缘(2014)

 钟永新作品集 2018-01-15


01.jpg

 
 

 

 

 

 

 

 

 

 

 

 

 

 

 

 

 

 

 


陈祖武研究员接受访谈  (钟永新摄  2013723

 

【人物简介】陈祖武,1943年生,贵州省贵阳人。1965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81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学术史,尤以清代学术用力最多。出版有《清初学术思辨录》、《清儒学术拾零》、《乾嘉学术编年》、《乾嘉学派研究》、《旷世大儒——顾炎武》、《中国学案史》、《清代学术源流》等。主要古籍整理成果有《榕村语录》、《杨园先生全集》、《清儒学案》、《榕村全书》等。

【阅读提示】:

·顾炎武研究是我的学术起点,我认为研究顾炎武对深入了解明清之际的历史以及有清一代的学术文化史,都是很有意义的。

· 顾炎武主张以言耻为先,将为人为学合为一体并提升到“圣人之道”的高度大声疾呼,为中国学人树立了风范千秋的楷模。

·明末清初,理学盛极而衰,中国古代学术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顾炎武为回答这一艰难的历史抉择,留下了久远深刻的思考。

·如果你有兴趣,应该继续读,认认真真地读下去,《日知录》这本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

 

顾炎武研究是我的学术起点

 

钟永新:陈老师,您好,您是我国清代学术史研究的知名学者,请问您是如何走上史学之路,又怎样开始顾炎武研究的?这方面您主要有哪些学术成果?

 

陈祖武: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大学毕业后执教不到一年就遭遇 “文革”,被下放到货场劳动,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重登讲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通过书信请教,结识了南开大学的郑天挺教授,在郑老的鼓励下,我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杨向奎教授,从此踏进历史研究的殿堂。由于社科院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加上得到诸多史学大师的悉心指导,为我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1年,我从研究生院毕业后留在历史所工作,30多年来主要专注于清代学术研究,而顾炎武研究是我的学术起点。我认为研究顾炎武对深入了解明清之际的历史以及有清一代的学术文化史,都是很有意义的。80年代,我先后撰写发表了以下论文:《顾炎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日知录〉八卷本末佚》、《顾炎武哲学思想剖析》、《黄宗羲、顾炎武合论》等。这些是我早期的研究心得,主要探讨了顾炎武的生平思想、著作版本、学术交游及其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贡献等。

 

通过研究顾炎武,我积累了大量文史资料,进而展开对清初学术、乾嘉学派和学案史的研究,陆续出版《清初学术思辨录》、《清儒学术拾零》、《乾嘉学术编年》、《乾嘉学派研究》、《中国学案史》等著作,从而完成对清代学术史较为全面的梳理总结。

陈祖武先生出版著作及整理古籍书影.jpg

 
 

 

 

 

 

 

 

 

 

 

 

 

 

 

 

 


顾炎武的高尚人格和不朽学术

 

钟永新:2013年是顾炎武先生诞辰400周年,请问您认为今天应如何继承发扬顾炎武的人格风范和学术精神?

 

陈祖武:2013年是顾炎武先生诞辰400周年,缅怀先哲,高山仰止,回顾我这三十多年与顾炎武研究的学术因缘,我认为其人格风范和学术精神的现代启示,可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顾炎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毕生追求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是孔子对弟子就为学为人提问所作的答复,顾炎武吸取前贤思想,在《日知录》中做了更为深刻的阐释。

关于“博学于文”。顾炎武认为,这里的“文”不能等同于《诗》、《书》六艺之文,而是《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文”和《论语·子罕》中“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之“文”。具体而言,就是指关乎天下国家的人文,即是人文知识素养。他总结道:“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关于“行己有耻”。在《廉耻》一文里,顾炎武指出古往今来,维系国家的“礼义廉耻”四大支柱中“耻”最为重要。由于他亲历明清易代,目睹了士大夫寡廉鲜耻的各种表现,于是痛言:“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他还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可见他主张以言耻为先,将为人为学合为一体并提升至“圣人之道”的高度大声疾呼,这为中国学人树立了风范千秋的楷模。

二、顾炎武的三个重要学术贡献

明末清初,理学盛极而衰,中国古代学术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顾炎武为回答这一艰难的历史抉择,留下了久远深刻的学术思考。

首先,把理学纳入经学范围。他在《与施愚山书》中写道:“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故曰:‘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较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这就是说,理学的原貌其实就是朴实的经学。如果要把经学治好,需要学者终生为之努力,且不可脱离儒家经典而沉溺于理学家的语录里。

其次,倡导开展经学史研究。顾炎武主张要从学术源头上确立复兴经学的学理依据,进而以此来梳理演进脉络。所以他在《与人书四》中说:“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如论字者必本于《说文》,未有据隶楷而论古文者也。”

再次,示范训诂治经的方法。顾炎武认为,唐宋以来,经学不振的病痛在于率臆改经,究其病根则源于不识古音。所以他的《答李子德书》说:“三代《六经》之音,失其传也久矣。其文之存于世者,多后人所不能通,以其不能通,而辄以今世之音改之,于是乎有改经之病。”又说:“至于近日,锓本盛行,而凡先秦以下之书,率臆径改……则古人之音亡而文亦亡。此尤可叹者也。”有鉴于此,顾炎武提出正本清源的治经主张,即“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这就是说,研究儒家经典必须从考订文字入手,经文考订又必须从弄清古音起步,由训诂而义理才是治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方法。这不仅使古音学研究由经学附庸而蔚为大国,还推动后世主盟学坛的乾嘉学派的形成。

 

三、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社会责任意识

顾炎武始终坚持社会责任意识,这在《日知录》中得到学理升华。他发人深省地提出“亡国”与“亡天下”两个观念,进而辨析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就是说,历代一家一姓王朝的更迭,叫做“亡国”。世代相承的优秀文化传统遭到践踏,文明破坏,道德沦丧,以致于人而不人,等同禽兽,就叫“亡天下”。所以他认为,这两个观念既有联系,又有深浅轻重的不同,相比之下,“天下”是根本。因此“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有清一代,顾炎武的这一主张不胫而走,经过晚清学人的归纳,就成为影响至今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

昆山亭林公园顾炎武塑像.jpg

昆山亭林公园顾炎武像 (资料图片)

 
 

 

 

 

 

 

 

 

 

 

 


《日知录》是经世致用之书

 

钟永新: 2004年我来北京游学后,就购买了岳麓书社出版的《日知录集释》(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却一直未能读进去,请问如何才能读懂此书?

 

陈祖武:《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研究顾炎武思想的重要依据。全书共32卷,上编经术、中编治道、下编博闻,历时30多年才完成。我认为《四库全书》把《日知录》作为考据类的书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它是部经世致用之书,中编的“治道”就是治理国家之道,讲的是国计民生的问题。下编的“博闻”讲到当时许多社会风俗状况,也就是谈社会史的问题,内容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日知录》并不好读,我已经读了几十年,很多篇章也没有读好,也不敢说就读懂了。如果你有兴趣,应该继续读,认认真真地读下去,这本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

《顾炎武全集》书影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12.jpg

《顾炎武全集》书影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月出版 (资料图片

 
 

 

 

 

 

 

 

 

 

 


史学工作者要具备德、才、学、识

 

钟永新:您非常推崇顾炎武先生追求“为人为学,浑然若一”的学术精神,能否介绍一下您宝贵的治学经验?

 

陈祖武:我们史学工作者应该具有坚实的历史修养和高度的历史责任,而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史学工作者,前哲讲的德、才、学、识是要尽力具备的。谈到我的治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持学习。史学工作者首先要刻苦钻研,读书要“入乎其里,出乎其外”,研读典籍要秉着“知人论世”的原则。此外要学习老一辈学者的治学传统,善于效法他们的读书方式去思考释疑。

二、加强实践。学者应该走出书斋,深入生活,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研究国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回答人民群众提出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史学工作者能取得重要成果的有效途径。

三、拓宽眼界。学术研究既要立足国情现实,又要具有世界眼光,要在广阔时空中去认识理解史学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勇于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示聪明才智,牢牢掌握在学科前沿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

四、开阔胸襟。同一个学术问题,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所处时空不同,产生的认识也会不同,所以史学工作者要胸襟开阔,听取不同声音,学问学问就是在互相辩难讨论中相得益彰的。

五、提升境界。做学问应当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既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弄虚作假,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优良学风。

六、重视积累。历史学是门讲积累的学问,字有所据,句有其源,如果积累不到一定程度,是不能取得发言权的,这需要学人为之付出终生的艰苦劳动。

陈祖武和钟永新合影(社科院金融论坛-2012年11月14日).JPG

“《清儒学案》与治学之道”讲座后,陈祖武研究员(左)和问学者钟永新合影

 20121114 马君豪摄

 

 
 

 

 

 

 

 

 

 

 

 

 

 

 


【参考阅读】

1、高尚之人格 不朽之学术——纪念顾亭林先生诞辰四百周年(陈祖武)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5

2、我的清代学术史研究——访陈祖武研究员  (邹兆辰)

——《历史教学问题》 201004

【访谈手记】我自北游访学以来,首批所购之书即有顾炎武《日知录》,后从昆山顾炎武研究会购得《天下郡国利病书》,承研究会推荐学者名单便有陈祖武先生。及至2012年底赴金融所聆听 “《清儒学案》与治学之道”讲座,席间先生语气醇厚,内容精要,获知甚多。2013年入夏我又赴历史所相谈顾学,蒙陈先生再赠《清代学术源流》,今整理此学术因缘片语,以为学术精神承系之参鉴。(钟永新)

注:本文刊于《顾炎武研究》2015年总第二十一期,

首发于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