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一公为何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他在《浙商》年会的演讲中有端倪

 欣欣安琪儿 2018-01-15

文|《浙商》全媒体记者 陈抗

编辑|倪敏


  有媒体报道称,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已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施一公表示,这是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他同时强调,辞去的仅仅是副校长这一行政职务,他将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按照规定,施一公的请辞还需得到教育部批准。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浙商》记者,教育部内部讨论已经通过了施一公的请辞,但还没有正式发文。截至记者发稿,在清华大学官网上,副校长一栏中依然可以看到施一公的名字。


  其实,在一个月前的2017(第十届)《浙商》年会上,作为特邀嘉宾,施一公向在场的1000多位浙商讲述了自己关于高等教育的思考,勾画了西湖大学的蓝图。彼时施一公是否已经决意辞职不得而知,但从他的演讲中可以看出,他此次决定,只是他全力投入西湖大学、走向自己终极梦想的第一步。


▲施一公在2017《浙商》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1
为什么建立西湖大学

  在2017《浙商》年会上,施一公发表了“企业家的情怀和科学家的梦想:新时代共同的新使命”的主题演讲。他说,“西湖大学不仅是我们的梦想,也是大家的梦想,不仅是浙江企业家的梦想,更是浙江全省老百姓,甚至是我们这代中国人的梦想”。


  在施一公看来,西湖大学一定会是企业家情怀和科学家梦想的完美结合。


  施一公在演讲中开门见山地指出,目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为:营利性大学众多,研究型大学缺失。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引进了大批人才,高等教育以公立教育为主一枝独秀,发展得非常优秀。但相比公立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严重不足。


  以美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为例,其中,公立大学保证公平,私立大学追求卓越。在美国的大学排行榜上,公立大学很难进入前20名。规模小而精,是美国私立大学的一个特点。如洛克菲勒大学,成立于1901年,只有75位教师的规模,但建立以来已经有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身其中。


  施一公认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具有机制灵活,可以全方位探索教育改革、技术改革的特点,可由校董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而民办大学也将在中国未来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


2
“杭州将是我退休的地方”

  西湖大学是2015年开始在杭州筹划创建的一所民办大学。施一公说,自己和杭州有很深的联系,“杭州是我父亲的出生地,我的祖父是浙大的校友,浙江将是我今后几十年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杭州将是我退休的地方”


  在杭州创办西湖大学,让施一公和杭州、浙江的联系更深了。


  2016年,西湖大学的前身“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正式成立,设立在西湖区转塘科技园,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都已经登记在西湖大学名下,这里可以满足150名教授、1000位博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需求。


  西湖大学定位“小而精、高起点、有限发展学科、聚焦科学技术”。师资上,经过5批全球招聘,从2500多名应聘学者中遴选出了44位科学家。第一批西湖大学19位博士研究生于2017年9月2日正式入学,第二批也已开始招生,将在今年入学。


  在施一公的描述中,西湖大学将于2018年正式成立,至2019年末,拥有的教授师资力量规模将超过洛克菲勒大学。在教师科研水平上,很可能成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尖端研究方面异军突起;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将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成为亚洲一流,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阵列;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西湖大学的筹办计划书显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何大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和肿瘤生物学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终身讲席教授王小凡,澳门大学校长赵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赵忠贤等学术上享有盛誉的全球顶级科学家组成了西湖大学强大的智囊团。


  “西湖大学的创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施一公说,“西湖大学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会对中国历史作出重要的贡献,在世界舞台上代表中国人的智力,用中国人的智力为世界文明的进程、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贡献。而西湖大学的创建历史也应该是各位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家和一大批有梦想的科学家教育家一起携手合作的一段历史。”


  曾经有人评价施一公,有侠士之风、赤子之心、士大夫情怀。对于施一公而言,西湖大学也许是他大展手脚、施展抱负的最好平台。

施一公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在Smad对TGF-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生于1967年;1985年,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至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5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