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是文学大师胡适的弟子,师生有缘做学问,却无比共事业,思想分离,各有归属。吴晗的书法,就是端端正正的学人品质。 在胡适门下为生,当然尽得胡门严格的教化,无论写楷书还是行书,都要端正为本,不得有半点儿毛糙粗陋。 所以你看吴晗修成和楷书、行楷、行书,都是俊美飘逸,不辱师门。当然胡适对吴晗的书法品质,也常常在赞有加。只惜吴晗不从文学一路,却独趣历史研究。 按照胡适的想法,自己这位书法品质高端的弟子,应该成为文豪才是正路。可是吴晗喜历史,更喜明史,研究深入,已经是痴迷状态。 其实,历史这东西,只要是痴迷,总归是有发现新问题的原因。如果照本研究,当然是非常无味,不会痴迷的。 吴晗人生的起伏,或许就在于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留下了伏笔。历史是人写的,但应该择其可写而写,你一味实写,总归会有意想不到的风险。 比如司马迁写历史,大帝让他删去一些内容,司马迁不从,结果人家找机会把他给宫了。 吴晗研究明史,也有着司马迁的倔劲吧。不过,有成就的历史学家都得有这份倔劲,不然那里还会有二十四史。 吴晗的人生起伏,还在于一个史学家偏要从政。 现在看来,史学家是不可以从政的。因为你把一切都看明白了,还说得明白,与政客隐忍,含蓄的品质不能兼容,所以就不会讨得同仕喜欢。吴晗从政,政绩无有,还有碍他的史学成绩,小误人生。 现在回头来看,假设历史重来:胡适一定会让吴晗在端正书法的基础上,继续修炼书法,并且走文学一路,远离史学。好好写书法,把书法写到大师境界,最为合算。 当然,吴晗本人,或许仍旧执迷,痴迷于他的史学研究,只会把书法当小技吧。倔强不改,天性使然,再写海瑞,还是痴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