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南风清雨 2018-01-15

我是2003-2006年读的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博士。

现在回想,于我,博士就读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莫过于:不要妄自菲薄自己过往的人生,不要轻易被别人的外在光环黯淡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输在了起跑线上并不意味着会输在终点。在平等的新起点上,只要你足够努力,你的表现不会比任何人差,而且,可以比别人更优秀。

为何如此说?首先说一下我就读博士期间的一个学术背景和工作经历。

我本科毕业于山西雁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研究生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即分配到天津财经大学基础课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从这个履历看,本科到研究生,出身都非“名门”。2003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以后,这份学术履历在就读的同届博士同学中,显得格外黯淡。不夸张的说:同届的博士生同学,要不985,要不211,要不就是央视、或台湾知名大学、电视台的教师、主播等。不仅如此,很多同学就读博士之前,学术成果已经“硕果累累”、在学界和业界小有名气。黯淡的学术履历,跨专业的学科背景(从历史到中文到新闻传播),再加上博士期间本身的学术压力(发表阶段性学术论文、确定博士选题、写作博士论文等等),使得在最初就读博士的前半年内,自己一度深陷“自怨自艾”、“妄自菲薄”、“想要中途放弃”的心理中无法自拔。

所幸,在同学、朋友和导师的鼓励帮助下,选择了坚持。当然,既然选择坚持,就一定要有一个结果。

现在回看博士后两年的经历,就是一个奋起直追的过程(大量读书,大量写作)。当然,依照现在我已经“习惯成自然”的学术习惯和追求标准,当时的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够。这样努力的回报就是:2006年博士毕业的时候,三年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数量达到10篇以上,在一大群名校背景的同学中间,这个成绩属于中上吧。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也收到了好几家985、211名校伸出的橄榄枝,但最后综合权衡比较还是选择了现在的学校。

上博士之前,由于自己一直就读于非名校的履历,对名校的一切一直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态,上了名校后,发现名校不过就是一道虚幻的光。不可否认名校的确在名师、资源方面占有优势,但这些都是很外在的东西,它能成就你的东西其实很有限。最终能够成就你的,其实还在于你自己,包括你的心态、你的努力程度、你的人生态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