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人画:托物言志笔墨遣怀

 gudian386 2018-01-15

王维《江干雪霁图》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一个特殊的类别。此一分类并不是根据绘画的内容,而是以画家的身份而定名,画家的身份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另还有较特别的──禅僧。

中国文人画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其多才多艺,既能书擅画,又妙解音律,以画的造诣而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被称为“南宗画之祖”,文人画的开宗人物,受禅宗影响很大。诗作擅以描写山野田园自然风景,如身入诗中景色,他的画更具有这种气质。这种文字与绘画的结合始自王维,所以董其昌称王维的画为“文人画”。自此之后,中国的绘画与诗、词、书法等结了不解之缘,至于在一幅画上落款、题诗、题跋甚至于加盖图章,以及画家以书法笔意作画等的演变,似乎都可说是因“文人画”而产生。

▉表意境 以书入画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人思想、意趣,结合书法、文学、绘画、人品诸种因素。大多数文人画家均以深远闲淡、穆和严静作为绘画创作最终追求的意境,因此他们以最简单的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最概括的黑、白、灰为色彩语言,传达出画家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北宋苏轼,米芾、米友仁父子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米芾不只是画家,亦是著名书法家,其作画力求“平淡天真”,以书法笔意,或露锋缓行或挑笔出锋,佐以下笔的轻重缓急、顿挑、使转纵横,使书法的意韵表露无遗。

中国文人画,从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建立以来﹐到了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受到艺术家和文人普遍的重视与喜爱﹐直至清初。此一文人画形式的画风发展﹐风格与内涵也达到了炉火纯青。

唐 王维《长江积雪图》局部

中国的绘画在唐代以前,以工整写实的方法来记录眼睛看到的花鸟、禽马、人物或建筑,用色也较艳,这种绘画的方法,在宋代还在延续,宫廷画师大多能掌握非常准确精细的技巧,可以把眼睛看到的物象画得非常逼真。但是北宋有一些“文人”,不属于宫廷职业的画匠,也喜好绘画,他们在文学、哲学方面的修养都比较高,擅长书法。他们观察自然,认为自然中的物象除了视觉,还有听觉、嗅觉等其他方面的感受,例如竹,竹叶有清香,竹子在风中摇曳,与光影互动,都使人产生对竹子不同的感受。竹子中空有节,象征“虚心”、“节操”;竹子一方面是客观的植物,另一方面却升华成为君子和文人的象征。这一类的画法对后来中国美术影响很大,把文学和绘画结合,是文人画发展起来的特殊形式,也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

▉绘画文学化 以明志遣兴

元代由于尖锐、复杂的民族、阶级、社会矛盾,大多数画家避世,漠视人生。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画家,主要藉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疏于表现人事。因此,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极少。

元 吴镇《渔夫图》

蒙古族入侵中原,一些拒不仕元的画家藉绘画来写愁寄恨、明志遣兴,因此便于抒情写趣而无须强调形似的山水画,宜于发挥笔墨,并以梅、兰、竹、菊适合抒发坚贞高逸之志,成为当时广为采用的题材。绘画文学化,致使绘画上题跋用印,也开始被看作画面美的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由于文人对绘画的广泛参与,因而主张“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主张画贵有书卷气,蔚然成风。

元代画家多隐居山林、参禅修道,蕴含着“出世”的感悟精神。这时的作品,尽管有真山真水的依据,但是不论春夏秋冬、崇山峻岭或浅汀平坡,总是给人以冷落、清淡或荒寒的感觉。在笔墨的表现中,充分体现了文人画家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对大自然的更深层的认识以及对艺术的敏感。在创作思想上继承北宋末年文同、苏轼、米芾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上,追求古意和士气,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画坛名家辈出,其中以赵孟頫、钱选、高克恭、王渊等和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最负盛名。

明 沈周《庐山高图》

明代是一个画风迭变,画派繁兴的朝代,中后期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兴起(或称明四家,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主),他们中有文人画家亦有职业画家,因此在绘画创作中开始有商品贸易的运作。自明清,文人画家有以画谋生的风尚,使过往文人在画中表达高尚的情操逐渐被淡化,进而展现出“生活迫人”的感觉,自此与文人画的精神渐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