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形目,鲭科,鲐属。又名:青花鱼、鲭鱼、鲐鲅鱼。体粗壮,呈纺锤形,尾柄结实;尾鳍基部每侧有纵隆起嵴两个。头大,前端尖细,呈圆锥形。眼大,位高,有发达的脂眼睑。上下颌等长;牙细小,上下颌齿各一行。侧线明显。背鳍两个。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则深蓝色横纹或斑纹。斑纹延伸到侧线下方。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速度大。
分布: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北可达鄂霍次克海。 可分为两个地方种群:一在日本海,一在黄海和东海。为北太平洋西部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习性:鲐鱼为远洋,暖水性鱼类,不进入淡水,每年进行远距离回游,游泳能力强,速度大。春夏时多栖息于中上层,活动在温跃层以上,在生殖季节中常结成大群到水面活动。捕捞适宜水温在8-24摄氏度之间,以14-16摄氏度时渔获量最高。有趋光性繁殖习性 鲐鱼是分批产卵的,生殖季节中至少排卵三次。放卵时间主要在半夜到黎明前后。或从傍晚到半夜。 卵发育迅速,水温12℃时越需要1.6小时孵化,15℃时约需80小时,20℃时约需50小时。但在10℃时发育不正常。 鲐鱼生活在松软沉积物的浅水水域,以水草和小鱼类为食,水温15℃以下的水域,是长距离洄游、经济价值高的大型鱼类,主要生活在24°S—47°S大西洋西岸,冬季,大量集中于拉普拉塔河河口,11月、12月向南部深海迁移,由于其数量繁多,而成为许多食肉鱼的主要食品,该鱼种2002年的捕捞量为1.6万吨,2010年后阿根廷进行人工繁育鱼苗,鲐鱼数量有所增加,拉普拉塔河河口是为世界最宽的河口,三角形水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河水浑浊,多沙洲浅滩,水草丰富,下图为拉普拉塔河口位置示意图。 (1)分析拉普拉塔河河口适宜鲐鱼生长的条件。(3分) (2)简述拉普拉塔河河口的鲐鱼每年11、12月向南迁移的原因。(3分) (3)请你推测鲐鱼人工养殖业发展较快的原因。(2分) (4)你是否赞同在拉普拉塔河流域大力人工发展鲐鱼养殖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原因。(4分) 【答案】 (1)拉普拉塔河入海口附近,河流携带大量无机盐注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三角形海域海底平坦,海水浅,光照好,水温适宜;软泥沉积和水草有利于对鲐鱼的栖息于自身保护。 (2)每年11、12月,拉普拉塔河河口与南部海域相比,纬度低,海水热量吸收多,水温高;拉普拉塔河河口水域大陆性强,水温升温快,南部海域海水水深,吸热慢,水温低。 (3)对鲐鱼消费量增加,鲐鱼需求量增大;过度捕捞使的鲐鱼自然繁育量减少;鲐鱼苗培育繁殖技术日渐完善。 (4)观点一:赞同。理由;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展鲐鱼养殖业能够增加就业。 观点二:不赞同,理由:发展鲐鱼养殖业会污染海水;破坏食物链的稳定;破坏生物多样性。 【解析】 (1)鲐鱼能在拉普拉塔河河口生长,说明河口处有适于鲐鱼生长的条件。文字材料提示鲐鱼生活所需的环境。拉普拉塔河所携带营养物质汇聚河口,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河口处水流缓慢,河水与海水相互作用,泥沙大量沉积;紧临近海大陆架,海底平坦,海水浅光照充足。24°S—47°S大西洋西岸有暖流流过,温度适宜。 (2)由材料可知拉普拉塔河在南半球,11、12月为夏季,大洋水温上升。而鲐鱼冬季大量集中于拉普拉塔河河口。因此鲐鱼应向纬度较高,水温较低的海域迁移。南半球向南纬度升高,而材料“11月、12月向南部深海迁移”显示南部水深。图片显示拉普拉塔河河口处海湾成喇叭口形向陆地内深入,因此河口水域大陆性强。 (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在农业区位因素中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人工育苗主要是为了弥补自然状态的不足,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鲐鱼人工养殖业成为现实。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首先表明观点,然后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考虑。 |
|
来自: 漂湘g4mxekwt1m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