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杂志 2018-01-15 18:37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2017年与教师教育相关的一些政策和文件。它们不一定和我们有着明确而直接的关系,却无时无刻不渗透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中。借着这份整理,我们回首来时路,在回想公共记忆的同时,也重温个人体验,希望所有努力都不被辜负。 2017年1月 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这是“十三五”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确定了“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主题主线,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规划》中提出的“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也明确了教师的努力方向,让教师工作有了新的着力点。 2017年2月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并于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 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 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课程内容: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017年3月 教育部颁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 《计划》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包括适应普及和高考综合改革的需要,根据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要求核定教职工编制,为学校及时补充配齐教师,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等。 2017年4月 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的意见》 教师管理信息化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其核心任务是建立教师管理信息化体系、形成教师队伍大数据、优化教师工作决策、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为切实落实教师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工作,要做好教师系统建设与管理、支持教师精准培养、促进教师培训专业化、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改进教师管理服务。 2017年4月 教育部颁布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 《办法》针对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四方面内容设置了明确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并将以考试方式招生、违规择校、存在重点校重点班等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办法》还提出“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2017年7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了《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的通知 根据《通知》,为确保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满足师范生对相应学科教师资格认定的需求,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各试点省份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分别增设以下学科: 初中、高中、中职文化课类别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日语”“俄语”学科;小学类别面试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小学全科”学科。 2017年7月 国务院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规划》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等内容。 2017年7月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并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 国家教材委员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成立,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审议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教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教材工作,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 2017年8月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指南。《指南》提出了分层次的德育目标,强调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突出德育的有机衔接和逐级递进。《指南》的出台对于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 2017年9月 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 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并于2017年9月1日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开始投入使用。三科教材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编写统编教材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所在。 2017年9月 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是动态开放性课程。 2017年10月 教育部颁布了《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并明确规定了选聘条件、聘任程序、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对进一步规范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切实提高学校体育美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学校体育美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17年10月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 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制定了本办法。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以建立统一认证体系、注重省部协同推进、强化高校主体责任、运用多种认证方法为认证原则,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2017年11月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教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 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规范和指导五年一周期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分层、分类、分科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部组织研制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标准》涵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师德修养、班级管理、学习与发展、学科教学等15个学科领域18项标准,以及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幼儿保育与教育等4个学科领域4项标准,共计22项标准。 2017年11月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治理方案》明确学生欺凌的界定,提出预防具体举措,规范处置程序,对学生欺凌的不同情形明确惩戒措施,同时建立了长效机制、厘清了职责分工。这对于把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7年12月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 《标准》从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六大方面,明确了学校的主要管理职责,包含“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实行均衡编班”等88条具体内容。颁布实施《管理标准》,对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转载自: 京师E书坊 微信编辑:孙建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