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并不是新名词,自诩为社会主流的80后,在教育上自觉还是不落伍的。虽然我们没有赶上素质教育的浪潮,也没赶上减负的大好时机,受了20来年的传统教育。尽管课堂上的东西已经忘了一半,不过自己觉得还算不上落后于时代。 从听说“课改”这个名词起至今,我一直陷于一种比较焦灼的状态。首先,给孩子上的英语补习班老师强调,课改以后,孩子们的英语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了。然后,突然发现,我从小学到大的《狐假虎威》从白话文改成了文言文,就连《滥竽充数》也改成了文言文。 孩子的家庭作业忽然增加了一项:背诵《劝学》。天!亏我自诩为本科大学毕业生,居然有好几个生字查的字典,断句偶尔也不知怎么断。周末,学校都要求家长们去听课,听什么呢?一个教授给我们讲《大学》。这是自从听到课改之后,我从孩子的日常中觉察到的风吹草动。 说说个人的一些想法: 先说增加经典典章的学习。据说,课改后会增加一些诗词篇章。这不为过,让孩子过一种诗意的生活,向古人们学习一种悠闲的,自得其乐或忧国忧民的情操,我是乐意看到的。我想这也是课改的初衷。 但能不能不要强制背诵?诗的美,是韵律的美,是情境的美,是思想境界的美,一背,美就少了一半。 比如《春江花月夜》这一篇诗,在我们上学时是不要求背诵的,甚至不是必学课。但我们有感于它的美,学书法的同学、学美术的同学,我们集体为这首诗办了黑板报,甚至要求音乐老师放这首曲子给我们听。 我们是文科班,班上几乎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能全文背诵,另一半也能背出几句。至今看到月亮还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强行要求背诵的课文呢?我相信没几个人记得了。 再者,看看孩子们背的古文《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天啊,这是想说啥?这是要教育孩子怎么做?能不能改到初中再学习这些阴谋诡计的事?我们家孩子小,现在要学习的是正向价值观,比如,猫捕鼠,犬守门,要忠于职守之类的。 这是我手边的一套民国老课本上色改编的书,分为《晨诵》《午读》《暮省》三辑,其中很多篇章很值得借鉴。道理浅显易懂,短而精华,还不像有些古文似的呕哑嘲哳。短短几十个字,忠于职守、勤学好睡、乐于交友、自理自立全有了。 课改的本意是好的,宣扬民族文化也值得提倡。但再课改,也不可能提倡女德班,更不能把白话文改成文言文。文言文作为古代文体确实离孩子现在的生活很远,白话文可以讲懂的道理,似乎没有必要硬改成文言文。文言文中朗朗上口的句子可以适当学习,但深奥的“国学”,我觉得还是留给老专家老教授们研究吧。我家不到10岁的孩子,学习普通话就好了。文学典籍可以读一点,诗经楚辞之类的就有点太难了。如果孩子长大了对此有兴趣,再去认真钻研吧,别难为小学生了。 再者,社会上一些鱼龙混杂的组织,上到女德班,下到豫章书院,不就是钻了课改的空子吗?家长们听风就是雨地把孩子们送到不知所谓的国学学校里去,花着大把大把的银子,却不相信公立学校的操守,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乱)象吧……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家长们对于“课改”心里没谱。谁知道社会以后要宣扬什么文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谁敢拿自家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啊! 我的一位朋友向我抱怨,科举无非是四书五经,封建社会无非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以后的社会怎么玩,啥规则,能不能给个准话?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到教育改革,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方向?从杜郎口到戒网瘾学校到女德班,我们也是被坑够了。专家们心里到底有没有底,别再让我们家长风中凌乱了。 说说我自己的想法,我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努力程度一般,追在后面嚷就努力一点,监督不到位就玩游戏。偶尔也很努力,周末睁开眼睛就趴在被子里写作业,为的是玩游戏时不被打断。不过,总体来说,懂得努力,也懂得享受,算是幸福值比较高的那种。虽距离社会精英远得很,不过我觉得社会上毕竟还是普通人居多,我和老公也没有“跨越社会阶层”的强烈需要,就没有为难孩子。 我的要求也不多,懂得做事,懂得做人,有原则,有三五好友,能自理不啃老,能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就满意了。如果哪天开窍了,突然要力争上游,我也支持,但不强求。所以对于课改,我虽然略有焦灼,但也还不至于让他啥都学,把孩子逼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