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疆人必看!新疆支边青年如今都老了

 风临酒把2 2018-01-15

现在扎根新疆的汉族老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

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当地人一起建设新疆。 


图为1950年7、8月间,王震(左二)、陶峙岳(中)等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1949年,王震率部队入疆,新疆和平解放。为避免大军长期驻守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毛泽东要求王震:你们既要当战斗队,也要当生产队和工作队。


“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10万大军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人民,自己开垦荒田。


1953年迪化电厂(今乌鲁木齐苇湖梁电厂)投产发电。


兵团战士兴修水渠。


1952年2月,毛泽东向驻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此后,兵团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组成军事化的建制从事生产建设的兵团。


1950年从湖南来到新疆的张迪源,她后来成了解放军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从1950年到1952年,相继有近8000余名湘籍女兵来到新疆,这些女兵后来都成了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



从1956年起,河南、江苏、两湖、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1963年至1966年,国家动员了京、津、浙、沪等12万支边青年进疆,其中有9.7万上海支边青年。


阿克苏当地老人欢迎来到新疆支边的上海青年。


山东籍女兵在新疆新源肖尔布拉克镇住的地窝子。


图为1959年江苏省泰兴县发的“支边证书”。 当年到大城市招收支边青年,都会放一部叫《军垦战歌》的电影,看了电影后很多青年都受到了鼓舞,报名去新疆。


来新疆的都是热血青年,他们接受祖国号召,满怀豪情,投入到新疆建设中。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筑翻越天山的独库公路的女青年。


70年代翻越天山独库公路的车队。


1966年农一师四团支边女青年。  


农一师二团七连60年代在沙包上的合影


入疆的支边青年们。


兵团支边女青年和新疆劳动女性一起采摘棉花。


1956年,新疆石河子玛纳斯河棉垦区,农垦战士收工归来。


劳动的支边青年。有些支边青年无法面对初入新疆时的艰苦,想逃走,又被干部追回来,接受批评教育后再次投入火热的劳动中。 


参加生产竞赛的支边青年。


八一糖厂劳动的支边青年们。


1958年,克拉玛依矿务局张云清钻井队。除了支援兵团的建设,内陆也有很多工矿企业支援新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交通、通讯事业等。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1956年玉门油田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


兰新铁路铺轨在新疆境内不断向西延伸。兰新铁路,建于1952—1962年。沿天山南麓过哈密、鄯善、吐鲁番,在达坂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市向西经过军垦之城石河子、奎屯、博乐最终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


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名塔里木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屯垦戍边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于1958年创建。 


1965年农一师支边青年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


甜瓜丰收。



1964年,农六师上海支边青年出席场群英大会的代表合影


这些来疆支援的支边青年们,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才慢慢住上土房子。图为兵团妇女和孩子在土房子外面开会学习。


兵团人在告别“地窝子”之后,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土房子里。


50年代中期,在石河子盖的苏式平房前栽上花草树木。


70年代的七十三团连队


团场里的卫生员。


上图为农一师十五团连队的土坯房和房前屋后自建的草把棚棚。


少数民族群众教支边女青年跳舞。


很多女青年的婚姻都是组织上牵线促成的。图为兵团里的结婚仪式。


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 


农场幼儿园


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们。


农一师四团第一中学1980年初中生毕业照。


支边青年到边疆去,他们给边疆带来了城市的文明之光。上个世纪70-80年代新疆兵团的小学、中学的老师基本都是上海青年。希望人们永远记住他们。


向建设新疆的那一代人致敬!


中外逸闻秘史、百年历史老照片、探索神秘奇异事件 | 大嘴侃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