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最终毁了司马懿苦苦夺下的天下?

 寡欲自然清 2018-01-16

上一篇我们说到,《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终于上映,让《军师联盟》的剧迷一顿好等。剧中天下大事与儿女情长交相辉映,文臣,武将,皇帝,美人层出不穷。然而今天小青却要从两个配角说起,他们令人意外的最终间接改写了主角司马懿及其后代的命运。

按照目前剧中的时间线,这两个人都是已死之人。我们分别叙述。

先说的这位,在上一部就死了。他就是杨修,杨德祖。

杨修和司马懿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几乎斗了《军师联盟》整部戏。但是那么早就死了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影响到司马家的晋朝呢?用愚公的话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杨修虽然只活了四十多岁,但他所在的家族“弘农杨氏”可是人丁兴旺且人才辈出。在东汉,能担的起“四世三公”这个称谓的,除了大名鼎鼎的“汝南袁氏”(就是袁绍、袁术他们家),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弘农杨氏了。

杨家除了有才华横溢的杨修,在他的下一代,司马家建立了晋朝之后,又出了并称“西晋三杨”的权臣杨骏、杨珧和杨济。其中以杨骏为首,在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末期把持朝政,为西晋后来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当然,哪能只让男人做贡献,女子也要撑起半边天!于是弘农杨氏又诞生了一名重要的女性角色:杨艳。杨艳是晋武帝的皇后,为人聪慧而美丽,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皇后数不胜数,杨皇后并无特点。但她为司马炎生下了一名旷古烁今的儿子,让她足以名留青史。

什么儿子能成为旷古烁今啊,得有多大的才华啊?恰恰相反,这儿子不仅没才华,还是个智障。不是夸张,真的是个智障。而真正夸张的是,这个智障儿子得益于司马炎对杨艳的宠幸,竟然被封为太子,最终还成功即位当了皇帝。他就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著名的“智障皇帝”,晋惠帝司马衷。

这位皇帝无知无能,导致大权旁落,朝野混乱。西晋刚刚传到第二位皇帝,就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霾。

说完杨修这家人,我们再来说另一位。

他叫贾逵,字梁道。与杨修不同的是,他的祖辈并没有很兴旺,他的成功全靠个人的奋斗。其实从上一部的故事中,贾逵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让笔者带着观众们,把记忆调回到魏王曹操刚刚去世的那段时间。

当时曹操在洛阳病故,死前虽然下诏立曹丕为太子,但曹丕远在邺城,这留下了隐患。曹操众儿子中最勇猛的一位,号称'黄须儿”的鄢陵侯曹彰率长安之兵先行赶到洛阳。曹彰向文武百官索要玺绶(玺绶就是魏王的印信,意义相当于皇帝的玉玺,权力的象征)。

然而这时贾逵勇敢的站出来把曹彰怼了回去,他说玺绶是魏王的东西,魏王去世了还有太子,你又不是继承人,连问的资格都没有。曹彰忌惮贾逵在朝中的威望,只得打消了篡位的意图。后来在贾逵的主持下,曹操的遗体被运送回邺城,曹丕顺利即位,一场魏国的夺嫡之乱就这样被贾逵扼杀在萌芽里。

到了第二部《虎啸龙吟》,贾逵又在关键的时刻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魏国又一次被吴国反间计所骗(读者:为什么要说又呢?黄盖:嘿嘿嘿),曹叡命曹休率中军,司马懿、贾逵辅之,兵分三路进军鄱阳。陆逊与周鲂联合设伏全歼曹休部,幸得贾逵及时救援,才让曹休捡回来一条命。不过,回来后负了伤的曹休没多久就死了,而且贾逵也在同年病逝了。

贾逵这一生可以说对魏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魏国有个将军叫王凌,他是司徒王允的侄子,按辈分来说是?貂蝉?的表兄弟。王凌在司马懿后来发动高平陵政变把持朝政后,率军起义失败。被押解回都城的途中,路过供奉贾逵寺庙,王凌高呼:贾逵!只有你才知道我王凌是魏国的忠臣啊!贾逵之忠,可见一斑。

据《晋书》记载,司马懿临死之前,梦到贾逵和王凌的鬼魂,甚是不愉快,没多久就死了。这种史书中的描述当然杜撰的可能性极大,但如果是真的,也算是贾逵为魏国报了一次仇吧。

不过要说为魏国报仇,贾逵倒是做了另一件更大的贡献。贾逵生有一个儿子,叫贾充,这个人在史学界的评价可是极差,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弑君者”。他不仅积极的帮助司马家篡夺权力,还主谋杀死了魏国皇帝曹髦,借此成为了西晋的开国“功臣”。

读者读到这觉得不对了:小青你在逗我吗?贾逵的儿子如此大逆不道,补了魏国最后一刀,你怎么能叫好呢?别着急,再往后看。

贾充一辈子没生出儿子,但他的女儿可是大名鼎鼎的皇后贾南风。贾南风是上文中提到的“智障皇帝”司马衷的老婆,因为丈夫是智障,所以朝政均由她把持。也是她与杨修同族杨骏的权力斗争,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直接将西晋引领到了灭亡的道路上。

杨修与贾充,这两位司马懿昔日的同僚,在他们死后,借助宗室后人的力量,就这样一步步瓦解了司马懿梦寐以求的天下,真想知道如果司马懿泉下有知这一切,会是怎样的无奈表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