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面管教方法之四(31~40)

 开心果开心快乐 2018-01-16
Day31 孩子胆小怎么破?爸爸的招数更管用
 
孩子胆小有很多原因,很多都是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一般有以下几点:
 
1家长吓唬孩子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上规矩的时候,偶尔会用一些恐吓性的词语,比如“不好好睡觉老狼就要来了”、“不好好刷牙虫虫就把你牙齿都吃掉”、“再闹的话坏人就会把你带走”之类,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会胆小,容易害怕。
因此,这种恐吓性的让孩子顺服,是促使孩子胆小的一个诱因。
 
2生活圈子太封闭
因为孩子社交圈子太封闭的缘故,因为与外界接触少,孩子见到陌生人就会下意识地躲起来,不敢与别人交流。
 
3长辈对子女限制太多
有一次去公园的儿童游乐区,发现有个小男孩准备玩Monkey Bar(云梯),旁边的爷爷奶奶如临大敌地保护着,一个劲地说,“快下来快下来,可别摔着!”结果那个小男孩站在梯子上挣扎了半天,到底就没有爬,因为老人给他灌输的内心恐惧已经战胜了心里的勇气。
所以,长辈给孩子过多的保护,过多的限制,也是导致孩子胆小的主因之一。
 
4缺乏自信
我有个朋友,她女儿原本挺开朗的,可是自打上了学后,朋友总是觉得女儿这儿不行,那儿不够,甚至会说没有她当年好。前几天见到她女儿时,发现小姑娘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做什么事情都很怯怯地先问一下妈妈能不能做,得到她妈妈的认可后,她才敢去行动。
这是因为自信心的缺失,导致了孩子的胆小和怯懦。
 
 
5家庭不和睦
家庭不和睦,甚至在孩子面前吵架,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很大的,也是诱发孩子胆小的原因之一。
 
如何锻炼孩子的勇气?
 
1父母的陪同壮胆
美国人有一项经典的的儿童活动,叫做Scouts(童子军),它是让孩子到野外生存,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气。但是,这项活动报名的时候,要求一开始父母能够去陪伴。
因为美国人认为,儿童的勇气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激发的!
如果孩子害怕的话,一开始不要强迫TA,而是陪着TA一起,然后慢慢放手,很快,孩子的勇气就会培养起来的。
 
2多参加集体活动
有一年,我组织夜间野外寻宝的活动,每个娃配一个手电筒,然后到户外寻找宝藏的线索图。
一开始,我担心我儿子搞不定,因为他怕黑,晚上不敢出门。可是后来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因为当一帮小朋友一拥而上时,憨憨的胆量已经被激发出来了,特别是团队里面还有小女生,总不能在女生面前丢脸不是?
所以,多参加集体活动,是能锻炼孩子勇气和胆量的!
 
3多挑战,多鼓励
孩子4岁多的时候,我们带他参加一个木工的活动,用的是榔头和铁钉去做木头手工。憨憨一开始很害怕,压根不敢扶着钉子,生怕敲到他的手。
我说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于是我先抓着他的手,一起扶着钉子,然后和他敲;之后我松开手,让他自己扶着钉子慢慢敲;一开始他敲的力度还很小,敲的时间很长,后来慢慢力度也大了,敲钉子也很麻利了。
所以,不断给孩子设置目标,不断挑战孩子的能力,并且不断鼓励孩子的进步,会对激发孩子的勇气很有帮助!
 
4家庭关系和睦
我有个同事,刚来这个城市的时候因为不适应,夫妻俩经常吵架,孩子就特别胆小、怯懦,整天眉头皱皱的很少有笑容。
可是最近看见他的孩子时,发现孩子活泼神气了许多,也有笑容了,再也不是那个怯生生的小姑娘了。
于是我问同事怎么变化这么大?他说,因为他们现在心态平和了,适应这里生活了,也不吵架了。他由衷地感慨了一下,“没想到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这么大!”
所以,和睦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主因!
5培养孩子坚毅的性格
孩子上篮球训练营的时候,每天那位教练都带着他3岁的儿子,有一次小孩子追一个球,不小心摔倒了,他看着爸爸,眼眶含着泪水,似乎在等他爸爸抱他起来。可是,教练站在他旁边,说,“儿子,站起来,你可以做到的”。教练在把他那3岁的儿子当做一个男子汉看待。最后小孩子自己爬了起来,没事,很快又生龙活虎了。
相信,这孩子经过这次事件后,他的性格会越发的坚毅和勇敢。这正是源于父母的不娇惯、鼓励以及适当放手。
 
6锻炼身体
最后一点要特别提一下,特别对于男孩子来说,强壮的身体是自信和勇气的来源。
儿子篮球队有一个队友,因为身体比较瘦小,就特别排斥身体对抗,当争球、防守、抢篮板时,他都会躲在后面。父母在旁边看得直摇头,说孩子比较胆小。
其实,这是因为身体不够强壮,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自信和勇气。不光是打球,身体弱小带来的不自信和胆小也会招致别的孩子的欺负。
因此,我们需要多锻炼孩子的身体,培养起他的信心,至少让他明白,面对竞争和对抗,他是有勇气和能力反击的!
昨天,有一个爸爸跟我说的特别有道理,他说准备让孩子练武术或者跆拳道,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强壮的身体,可以有勇气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别人!
 
其实,没有天生胆小的宝宝,孩子的勇气和自信都是来源于父母,想培养一个勇敢的孩子,先从我们做起吧!
 
【众升家庭教育 一起来做好父母】
12月14日 星期四 阴
 
Day32 隔代养育怎样多些“相爱”,少些“相杀”
 
据调查,在整个中国,隔代育儿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概50%—60%的家庭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而这个比例,在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的大城市,应该会更高。在隔代养育暴露出问题的时候,怎样多些“相爱”,少些“相杀”呢?
 
一、行为应当发自于对孩子的关爱,而非发自于对自我角色的阐释。
咱就拿用尿布还是用纸尿裤这事儿来说吧,很容易诱发祖辈和父辈之间的分歧。每每这时,孩子的父母有可能发出这样的声音:“这是我的孩子,应该我说了算。”而孩子的爷爷奶奶又会有这样的声音:“我当年养你就是这么养的,你自己还是个孩子呢你懂个什么,我们才是拉扯过孩子的人。”严肃认真地看看这两种态度的表达,你会发现都跟用尿布的人——孩子自己——没什么关系。这种关爱的逻辑根由在于急于展现自己的身份,那必然会提升诱发矛盾的可能。
 
二、不贴标签,不扣帽子。
老婆跟老公抱怨婆婆,“你看你妈,就知道惯着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一点教养技巧都没有,这把孩子娇惯坏了可怎么办。”这就是贴标签。有的妈妈带孩子是新手,给孩子裹得严实了点,长辈看到了劈头盖脸就骂:“你想把孩子捂死呀?!”这就是扣帽子。贴标签,是用尚未发生的事实否认了他人当下的行为;扣帽子,是巧妙地在情感上陷人于不仁不义。这些话语的潜台词都是“我才是真心真意与拥有能力对孩子好”,却充满了对他人的攻击性与伤害。
 
三、否认观点时,切不可否认情感。
老一代和青年一代有代沟,观点相左必不可免。养育子女的复杂过程中,两难的抉择过后总有取舍——一方被另一方否定,谁都有败下阵来的时候。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们难免犯错。当否认他人的错误观点时,千万不要否认了他人的真挚感情。比如“你这老婆,这点小事都想不到,对孩子真是不上心。”这种“没想到”更可能是经验缺失导致的,而不是“不上心”导致的,这种批评如果传进当事人的耳朵里,是对真情实感的巨大否定。再比如“妈以前带大哥家孩子的时候忙前忙后,带我家孩子的时候有一搭没一搭,这偏心眼也太明显了。”妈带大哥家孩子的时候五十岁,带你家孩子的时候六十多了,你让她怎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忙前忙后”呢?妈听到这样的话,能不伤心吗?但这种想当然的情感否认,并不少见。
 
隔代养育最终要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舒服,不仅仅是孩子吃饱穿暖,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一、提前约定界限,明确各自职责
在寻求父母帮助之前,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明确,养育孩子是我们自己的责任。父母的帮忙,是情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势必会面临生活习惯、育儿观念上的差异,最好能提前沟通约定,划分好责任的界限。
比如,我们作为规则的制定者,而长辈则是执行者。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隔代的做法和我们的预期也是存在一定偏差的,那么我们则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不过分追求细节,简而言之,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吃饭为例,我们会期望给孩子更多的自主进食空间,但长辈总觉得局面太过“惨烈”又吃不饱,而更倾向喂饭。那么我们要沟通,尊重长辈对于卫生难打扫的顾虑,但也要给孩子准备好合适的吃饭衣,同时保证每餐至少有一部分空间要留给宝宝锻炼自主进食。
在这一点上,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不能把孩子扔给父母万事大吉。而是当看到分歧的时候,想一想我们能做些什么。即使只是最简单的提高工作效率,多增加陪伴时间,也多给父母做一些陪娃的示范。
 
二、对父母提要求要讲究方式方法,聪明沟通,多示范。
我们和父母在养育孩子上,最大的冲突往往是带孩子方式方法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父母,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和对他们的指责。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纠正父母的育儿方式,还会对家庭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在发生分歧之时,会坐下来沟通和讨论,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理服人。如果我们能给老人分析清楚利弊,讲清楚为什么不对,有什么好处,我想从大家爱孩子的初心出发,一定是可以互相体谅的。而且,有时候我们自己多学习,也会让父母看到我们的用心,也会更愿意听你的建议。当然,有时候来可以利用手机的功放功能,变相地给父母听听课,专家们的意见,往往他们更乐意接受。有方便的家庭教育讲座,也可以给父母报名。
除了沟通,我们自己日常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陪伴的方式也对给父母的一种示范。而这样的示范,一旦能够解决问题,父母悄悄地也会模仿。其实,无论是自己带还是父母带,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对孩子的最本能的爱和关怀。家庭成员之间遇到问题时的沟通、交流方式,无形中也是给孩子在未来人际交往中的一个良好示范。而我们彼此互相体谅、注重情感连接,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亦是多有益处的。
当然,父母的改变,我们要看在眼里,多鼓励。他们会感到更有成就感,也会更愿意接受新的改变。最后想提醒的是,在隔代养育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谁的父母谁沟通,这样往往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冲突。
 
三、召开家庭会议,建立家庭正循环
在正面管教的工具里,有一项叫做“家庭会议”。和我们常规认为的一家人坐一起讨论一件事有所不同,家庭会议的第一步是“致谢”,每一个人向其他的家庭人员表达谢意,这个致谢最好能具体些。我们中国人,常常很含蓄,不太善于这样的表达,特别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在我们的家长课上,很多时候,一个模拟的家庭会议致谢部分,就能让学员感动落泪。我相信,当我们把内心最真诚的致谢表达给父母时,一定也会触及到她们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
致谢过后,我们可以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可以是我们育儿分歧的讨论,可以是计划一下一周去哪里度周末。有了致谢这一步的情感联结,再进行问题的讨论往往也会更顺利。需要注意的是,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我们不评判,待方案全部提完再投票,寻找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一定要全票通过哦。最后,我们一起玩一个轻松愉快的小游戏,结束一次家庭会议。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隔辈教育的现状,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地信任他们,对于问题的改变多一些耐心,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也多一些关心。其实,隔辈教育并不是绝对的不好,在与老人共处过程中的智慧也是一个育儿又育己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我的一种修炼。相信这样的修炼,于己、于子女都是有益处的。
 
 
 
【众升家庭教育 一起来做好父母】
12月15日 星期五 大风
 
Day33 培养高情商孩子的“三要”和“三不要”
 
高情商的人是一个人能够对自己、对别人情绪敏感的人,他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能安抚别人情绪的人。如何学会觉察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往往都是从与身边的人的互动学会的,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并且是最重要的那位老师。
当你想要培养孩子情商的时候,记住以下这“三要”和“三不要”。
 
一要:将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看成和孩连接的机会
让一个孩子控制他们自己的情绪其实很难,年龄越小,难度越大。将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刻看成一次你与孩子连接,以及帮助他成长的机会。
先暂时不论是非对错,父母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同情孩子。不用担心这样做会惯坏孩子,恰恰相反,只有当你先做到这一步才更有可能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无论成人或孩子,我们只会对那些能够理解我们感受的人敞开心扉,当我们可以敞开心扉的时候,我们才能听得进去别人的建议。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所以第一步,把你的是非观暂时拿开,无条件地与你的孩子共情。
 
一不要:因为孩子情绪化就责骂或者无视他们
情绪化是儿童成长阶段的共同特点,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因为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就更需要成年人的支持和引导。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伤心欲绝,而父母就像孩子是个透明人一样不管他在哭,只是催促着他继续走路,完全没有要安慰孩子的意思。还有一些父母面对情绪化的孩子会变得非常暴躁,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他们会打孩子,有些孩子会因为恐惧而停止哭泣,有些则会哭得更凶。
如果父母总是无视孩子的情绪,或者因为孩子情绪化而惩罚他,就是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的情绪对我不重要,或者你的情绪就是坏的。
这个信息会深深根植于孩子心底,他们要么觉得自己的感受对你不重要,要么就会认为自己出现情绪是错误的,这种想法会跟随他直到成年。
 
二要:帮助你的孩子分辨他们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愤怒。孩子会用愤怒去掩盖自己很多情绪,比如受挫、伤心、失望,甚至有时候他就是觉得疲倦了,也会发脾气。
此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感受,让他明白其实自己在经历什么情绪。你可以说:“我知道你生气是因为输了,觉得很沮丧。”或者,“你现在很生气,我猜是因为爸爸不带你去玩你觉得很失望。”等等。
一旦孩子能够清楚他们真正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时,他们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会被极端情绪湮没。
为什么要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情绪?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就会用语言将自己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用语言表达情绪和用语言表达想法一样,需要被教导,被训练。
别说孩子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情绪,有很多成年人都分不清自己的情绪。有一种人被称为“垃圾人”,他们会用愤怒去回应自己大部分情绪,受挫的时候愤怒,失望的时候愤怒,悲伤的时候愤怒,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引导,他们的情绪觉察力和表达力和儿童差不多。
 
二不要:评判孩子的情绪
有时孩子所言所行会让我们觉得难以接受,而孩子出现的情绪也让成年人觉得莫名其妙。
但是不管你能不能理解,都不要去评判孩子的情绪。没有坏的情绪,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作用,它都在告诉一个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当你给孩子情绪贴上“好”与“坏”的标签时,他们就失去了了解这些情绪背后真实想法的机会。
 
三要: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安抚好了孩子以后,你应该教孩子一些方法,让他知道如果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他该怎么处理。
最好的办法是你能和孩子一起想出不止一种解决办法。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方法,还有如何管理自我,如何从情绪状态中走出来,用理性去解决问题。
你需要让孩子知道,每一种情绪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并非每种行为都能被接受。父母也可以利用这个时候教导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是禁止的,为他的行为设置界限。
当你的孩子打了别的孩子后,或许你可以这么说:我知道你当时肯定气坏了,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很生气。但是打人这种方式非常不好。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如果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怎么做?
 
三不要:低估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孩子天生就有能力发展成一个具有高度认知功能的成人,但他们需要时间成长。
对孩子来说,道理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的的是有人能够倾听他们说什么,在难受的时候能够握住一双温暖的手,有让他们感觉安全的父母,能够对父母敞开心扉。
你这样做看似放弃了对孩子“严厉”的教育手段,但却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对与错,让他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力更强,让他在成长中学会如何“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善解人意的教导,会将孩子教导成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从小就要教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知道如何应对这些情绪。
如果你能成为一个情绪指导型父母,你的孩子会具有更高的情商。当他进入婚姻之后,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情绪指导型伴侣,他的婚姻会非常幸福,而当他为人父母之后,他也会像你一样,成为一个情绪指导型父母,也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这个优秀的传统将成为一个无价的传家宝,在你的家族中世代流传。
 
【众升家庭教育 一起来做好父母】
12月18日 星期一 晴
 
Day34 孩子没有责任心,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生来是不负责任的,是家长在养育过程中不断帮助孩子训练出来的。家长因害怕失败,不肯放手,只会助长孩子输不起、推卸责任的行为习惯。
 
当我们有了责任培养的意识后,如何具体操作呢?
 
责任意识要从小时培养,如果您的孩子还小,那就从走路、穿衣、吃饭等小事开始培养,如果您孩子已经开始出现叛逆了。那就从修复亲子关系开始,再到小事培养,如做简单家务。如果孩子没有培养出责任力来,责任在家长,那我们首先承担起这份责任,一步步帮助孩子补上这一课,也许您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1、孩子学走路的第一天,妈妈心怦怦跳——学走路是孩子的事情,摔倒尽量自己爬起来是孩子的责任。不可以随性地为了控制家长不停地哭,归罪于地、石头或他人。
2、送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眼睛湿润——放手让孩子去适应社会,这是孩子自己的责任。不能随性,想不去就不去,想迟到就迟到。
3、孩子选择专业,家长只能适当建议——放手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是孩子的责任。因为未来的职业道路父母无法继续跟随,无法背负职业选择失利可能导致的责任推卸。
4、孩子外出求学的那一刻,妈妈牵肠挂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注意自己的安全,进一步社会化,这是孩子自己的责任。
5、孩子结婚的那一天,父母感觉失落——放手让孩子去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承担起丈夫or妻子、父亲or母亲的责任。
 
责任培养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分离也伴随始终。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地放手: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发展自我。
 
培养责任力的原则:
1、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比如已经很晚了,家长督促孩子洗澡)
——作业磨磨蹭蹭,都几点了还没写完,现在该洗澡了。
——你是先洗澡,让大脑休息一下,还是一鼓作气,写完作业,再洗澡呢?
让孩子锻炼能力,合理安排好作业、生活起居、锻炼、家务之间的关系,是孩子的责任。
 
2、尊重孩子的付出(比如早晨上幼儿园,孩子自己没把衣服穿整齐)
——衣服怎么穿的呀,也不知道把秋衣塞到裤子里,这样还不着凉。
——儿子衣服穿得真不错,妈妈担心你会着凉,你再检查一下呗,看有没有把秋衣塞到裤子里。
锻炼孩子力所能及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3、认同孩子情绪,而不是事无巨细地追问(比如孩子回家把书包重重摔倒沙发上)
——你干什么,回家就没好气,或是快跟我说说,老师又批评你了?同学谁又欺负你了?
——你好像有些愤怒,受到了委屈,如果你愿意,可以随时和妈妈说说。
暗示孩子遇到问题了,家长随时准备倾听,但不意味着你可以把不良情绪无节制地释放。
 
4、鼓励孩子(孩子考试失利)
——都是因为你平时不努力,总玩游戏,才考得这么差。
——通过这次考试,妈妈相信你会调整你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你可能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妈妈也相信你有能力调整。
学习动力从来不是家长强行灌输的,而是孩子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分内职责,是自己的能力体现的时候,才会由内而外地真正努力。
 
【众升家庭教育 一起来做好父母】
12月19日 星期二 晴
 
Day35 如果孩子有如下表现,你该怎么做
 
【一】如果孩子总是打扰你
可能是因为
你给孩子的关注不够
 
【二】如果孩子爱说谎
可能是因为
孩子过去犯错后
你的反应过度了
 
【三】如果孩子自信心不足
可能是因为
你给孩子的“建议”太多
鼓励太少
 
【四】如果孩子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
可能是因为
你总在公开场合教训孩子
 
【五】如果你什么都给孩子买
他还会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可能是因为
你从不让孩子选择
 
【六】如果孩子很胆小
可能是因为
你给孩子的“帮助”太多
 
【七】如果孩子嫉妒心很强
可能是因为
你总将孩子与别人比较
 
【八】如果孩子很容易生气
可能是因为
你对孩子肯定太少
以至于他们内心的不满太多
 
【九】如果孩子不顾别人感受
可能是因为
你总是命令他们
从来不顾他们的感受
 
【十】如果孩子有暴力倾向
可能是因为
他们在模仿一起生活的成年人
 
【众升家庭教育 一起来做好父母】
12月20日 星期三 晴
 
Day36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被欺负,家长又该如何处理
这几天,从上海到北京,一件件孩子受到种种伤害的信息,令人感到窒息。
那么,家长们平日应该如何留意孩子,来察觉孩子是否有异常?比如,是否遭到同学孤立?是否受到同学欺负甚至欺凌?一旦发生这种事情,身为家长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如何辨别孩子是否被欺负
 
 (一)幼儿阶段
 
1、身体伤痕
身体出现伤痕是最直观的信号,如果孩子身体表面无缘无故出现淤伤、抓伤等人为伤痕,就很可能受到了伤害。
 
2、睡眠出现问题
年纪较小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刺激而导致作息上的变化。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很可能是孩子遭遇暴力侵害时出现的表现。
 
3、个人物品丢失或者损失
家长经常帮孩子整理个人物品,这时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如果孩子的鞋子、文具、衣物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者破损,家长一定要留心。
 
(二)小学阶段
 
1、自我伤害倾向
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智还没有发育健全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自我伤害或者自虐的倾向。孩子以任何形式进行的自我伤害,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不愿意上学了
如果平时很乖巧、总是准时上学的孩子忽然出现无端逃学、装病请假的现象,家长们可要注意了,有可能不是因为孩子厌学、不想上学,而是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
 
3、上厕所等习惯改变
 
孩子非要回家才上厕所,或是非要回家才使用浴室。学校的厕所、浴室很可能已经成为他在学校受到伤害的暴力场所。
 
(三)中学阶段 
 
1、抱怨有同学针对他
千万要重视孩子语言上的信号。如果孩子抱怨有同学针对自己,这是孩子在向家长寻求帮助的信号。家长可以先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他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如果孩子说的是长期的针对,那就更得多加注意了。
 
2、自尊心受挫
如果孩子经常回到家都带着伤心、沮丧情绪,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在学校受欺负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更加依赖家长,并且变得孤僻、怕生,没有自信。
 
3、欺负兄弟姐妹或更小的孩子
在学校受欺负的孩子有时会转换角色变为施暴者。如果向来乖巧的孩子开始欺负兄弟姐妹或者更小的孩子,有可能是他自己在学校遇到了伤害。
 
二、如果孩子受到欺负,家长应该这样做?
 
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伤害,除了追究施暴者的责任外,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能否处理得当,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处理得好,能起到保护孩子、教育孩子的作用,也有利于孩子敞开心扉,走出阴影;但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不利于孩子成长。当孩子被欺负时,试试下面这几点: 
 
1、冷静,最重要的是孩子
当孩子愿意给你讲述自己被欺负的情形时,请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他们谈论受害时可能是平静的也可能是害怕的,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作为他们最信任最亲爱的家人,你都应该很好地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孩子知道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会站在他这一边,支持他。你坚定的回应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他的态度,这意味着你们将开始一起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2、共情,先别追问过多细节
如果孩子是被同伴欺负,不要一味地安慰孩子别和对方计较,因为这有可能让孩子误以为被欺负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让孩子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自责。对孩子表达共情是很有帮助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向孩子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他们所描述的事情并不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常态”,你对于他们遭受的残酷对待感到非常痛心。
 
3、接纳,父母绝不抛弃你
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后,很容易出现极端的情绪,比如对于人际关系异常抗拒,不愿意上学等。这个时候家长要宽容对待,因为孩子很可能正处于应激状态,不要对他产生二次伤害。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在他的身后都有个强大的后盾,他不用畏惧强权,爸爸妈妈会给他应有的保护。要让孩子相信他能依靠你。 
 
4、安抚,先平复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更看重别人的关心和关爱,这是要在第一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的。越早把情绪处理好,对孩子的伤害和日后的影响才能越小,这比起解决事情本身更重要。另外,让孩子看到你处理这件事的态度和方法,对他来说也是学习应对问题的机会。
 
5、感谢,你肯将事情讲出来,很勇敢
告诉孩子你很感谢他有勇气告诉你这件事,勇气对于克服恐惧、尴尬和自我怀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肯定。同时也肯定他:只有你愿意谈到这个事情,家长才有机会可以帮助他,这也是很了不起的。比较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气告诉我这些,尽管这么艰难,你却依然愿意告诉我,谢谢你的信任。”
 
6、陪伴,长久地给予支持
和孩子谈论欺凌事件之后,进行追踪询问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并不是一次单一的受伤害行为,它经常重复发生,所以家长和孩子间一次对话不可能解决整个问题。
在最初的谈话过后,家长应该时刻和孩子保持联系,确保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持续地给予支持,跟他们讨论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对孩子进行长期、正确的引导。
 
7、追责,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孩子的权益
当得知孩子被暴力伤害后,家长们一定要主动站出来,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是选择逃避。一定要让那些伤害孩子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千万不要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否则他们将会用另外一种方式伤害更多的人。
家长们要时刻牢记,对施暴者别心软,对自己和孩子的权益,别太将就。
 
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从日常教育做起,家长不能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不能成为一把实时的“保护伞”,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平日的教育让孩子最大限度地远离被欺负的风险,那就是针对已经到达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教会他们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作为家长,如果在家中过度打压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对长辈、对他人一味顺从,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中,很有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而不愿发声。当孩子受到欺负,如果不反抗、不表达,只是一味的自我怀疑,只能增加被欺负的可能性。
父母平日对孩子最适当的教育,是教会他们不去施暴但知道爱护自己,不对任何人露怯但也不会盛气凌人,不主动欺负别人但也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一旦事态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也知道想办法寻求家人的帮助来解决。
 
先学会自爱,再学会爱人,这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一种能力。
风口浪尖上的事件固然令人担忧,但通过对孩子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以及我们自身正确的应对方式,我们完全有能力把这类事件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一旦发现苗头,也能够及时掐灭。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众升家庭教育 一起来做好父母】
12月21日 星期四 晴
 
Day37 家长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
 
许多家长都存在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的困惑,其实和老师的沟通也是与人的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原则是“不伤害互相信任关系为底线,以建立互相信任关系为目标,互相尊重,就事论事”,这个原则同样适合家长与老师的沟通。
 
“爸妈们和老师沟通有这样几个关键”
 
第一、与人沟通,情绪很重要
 
有很多家长,一接到老师电话让去学校,自己就不淡定了,然后自己很焦躁地到学校,看着孩子就来火,老师一说孩子犯了错心里更火,对老师也就有情绪,这是对沟通没有好处的。
 
第二、说话要言简意赅,不要长篇大论
 
有时候开完家长会,不少家长都想好不容易见到老师了,想跟老师聊聊孩子。可有的家长总是缠着老师滔滔不绝说个没完,还说不到重点。说实在话,每个班几十个孩子,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所有问题,家长跟老师交流,一方面是引起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另外一个方面要把问题聚焦在学习上,这样才会有效果。
 
第三、去找老师前,先想好要说的话
 
自己都先在心里备备课,想好了自己要说的话。老师每天管那么多孩子,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总是在跟老师打电话前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顺一遍,甚至在一个纸条上写好要问的问题,既不浪费时间又不会漏掉关键东西。
 
第四、沟通切忌去指导老师的教学
 
其实教育教学也是一个专业课程,有的家长很有想法,跟老师聊天的时候,总是给老师的教学提许多具体的建议,要求老师怎么上课,这无疑是在干涉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有教学大纲,而且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多年形成的方法。家长对老师在教学上提建议,实际上大多数老师是抵触的,觉得家长的手伸得太长。
 
第五、尽量单独打电话或私下与老师沟通
 
现在微信群很发达,很多家长喜欢在微信群里跟老师沟通,但毕竟是公开地方,老师如果说孩子犯错家长面子也挂不住,而且私下的沟通其实更有效。
 
第六、找老师,不要太频繁
 
家长还是应该理解老师,老师平时的时间都很紧张。家长频繁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很可能打乱老师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事不在多而在有效,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争取一次就把问题解决。
 
第七、尽量不要让老人出面沟通,自己工作无论多忙适时在学校露个脸
 
老人年纪大了,有时老师说的话记不全,或者理解不透,尤其发生问题时,个别老人还给人倚老卖老的印象。再就是,需要父母辅助孩子做的,老人做不到。我知道一位朋友的孩子,本来老师是想让她参加一个集体比赛,但是中间有很多环节是需要父母协助的,放学老人接孩子时,老师欲言又止,因为从没见过孩子的父母。就这样,孩子失去了一次机会。
 
第八、学校的任务,及时配合
比如义工,听讲座,老师布置的课外实践,需要签字的通知和成绩单,家长会,定期交的各种费用。如果孩子小,老师一定会下书面通知,家长多关注微信群或者家校通。孩子大的,有记事本,每天晚上及时关注一下,孩子毕竟是孩子,难免有疏漏,可能最终因为差你一个没签字或者没交费,全班都跟着晚了一天。
 
其实,老师和我们一样都是为孩子好,既然目标一致,就好沟通。多换位思考,少添麻烦,理解万岁!
 
【众升家庭教育 一起来做好父母】
12月22日 星期五 晴
 
Day38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地玩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电子游戏对孩子语言学习、动作协调、友谊培养和疾病治疗等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一旦孩子被游戏世界控制,又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针对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给家长朋友们的几点建议:
 
1. 主动了解孩子玩的游戏,帮助孩子选择有趣且有益的游戏。大量研究表明,暴力型的电子游戏会给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带来负面影响,有可能导致孩子在现实中选择暴力来解决问题。因此,帮助孩子筛选游戏是很重要的工作。
2. 限制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时间。向孩子说明道理并约法三章,与孩子商量好每天玩游戏的时间,玩多久就要休息一会。而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你们的约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3. 丰富课余活动,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比如室内的听音乐、讲故事、画画、折纸、看书、做手工、棋牌游戏,户外的踢球、跳绳、跑步等等。
4. 鼓励孩子与其他孩子互动,交朋友。
5. 帮助孩子养成生活规律。孩子周一到周五上学时候的生活很有规律,周末在家(寒暑假)原先的规律被打乱,这让孩子时间多到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了。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如果这时家长任由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会导致孩子迷失方向,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沉迷电子游戏就是一种表现。因此,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做好日程安排。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安排一周的作息活动时间表,然后按计划来执行,恢复有规律的生活。
6. 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如果每天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家长自己就是个低头族,经常沉迷在手机的世界里,却期望自己身边的孩子可以自觉地看书、学习,这种期望实在是很不现实。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瘾,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它拉下水。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数字的缺失。作为家长,多关注和陪伴孩子,让他的生活多姿多彩,如此,电子游戏不过是很正常的娱乐之一。
 
【众升家庭教育 一起来做好父母】
12月25日 星期一 晴
 
Day39 二胎家庭如何平衡好二个孩子
 
一、俩孩子,如何养?
 
1、不要有了老二,就让老大独睡。
有了老二后,我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要把老大转移到别的床上,比如床太小,比如怕老大压着老二,比如怕老二吵着老大等等。但是,为人父母的,请稍稍等一下,能不能站在老大的立场上想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老二一来,他不光得到的爱少了,连睡觉的位置都要被霸占呢?真的要分床,能不能在老二还没出生之前就先分了?能不能妈妈带老二睡,爸爸带老大睡?或者,能不能把家里床搞成榻榻米床,全家人都在上面睡?
 
2、不要当着一个孩子打骂另一个孩子。
小时候,弟弟很淘气,下河摸鱼,上树掏鸟窝,放学不回家,这些几乎是他每天都干的事情,所以,挨打于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饭。为人父母都这样,打孩子时很生气,打完又后悔,想尽办法补偿孩子。弟弟经常被打,也经常被补偿,父母打完后常常会说:我们是因为爱你,想要你好才打你的。弟弟被打的痛,我没有切身感受,但这些话我却听在耳朵里,他是怎么样被补偿的,我也看着眼里,最后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观念:打是因为爱,被打是幸福的。所以,偶尔我也会故意找打,每次打的时候我都咬紧牙关,绝不认错,以至于父母每次打我都下手很重,打到没力气了才放手,很遗憾,被打后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对我的补偿,因为这时候愤怒充斥在我的心头,补偿我已经看不见了。
 
3、孩子打架,大人不要插手。
孩子打架,除了矛盾,有时是因为都想得到父母的关注,想要以此来判断他们到底爱谁更多一些。因为每次打架,父母都会来插手,他们作为裁判会判断出谁是挑衅者,然后以暴制暴,把挑衅者打一顿。被打的孩子心里有气,父母前脚离开,后脚俩孩子又打起来了。现在想来,父母真的很不容易,俩孩子整天打架,没有一刻安静的时候,确实烦都烦死了。但他们确实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处理我们打架的事,孩子之间有不打架的吗?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打去,大人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孩子们自然就会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了,哪里还用得着父母成天当裁判,废脑筋?
 
4、不要拿两个孩子来对比。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父母的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总是说:“你看谁谁谁怎么着,你怎么就不学学呢?”那时我最恨父母骂弟弟:你为什么就不能上课听讲?你只要听五分钟,就比你姐姐听四十五分钟成绩好!你聪明,你就是兔子,她就是乌龟,龟兔赛跑,现在乌龟都跑你前面去了,兔子你还在睡觉!这是在骂他呢还是在骂我?被骂的兔子弟弟委屈地哭着,旁边的乌龟姐姐头都快要低到地上了。这种骂造成了弟弟盲目骄傲,而我则盲目自卑,拼了命以各种方式求得父母认可:不是说我成绩好是因为努力吗?!那好,我也叛逆一回,不读书,逃学看电影,考试乱写乱画,期中考试平均分不超三十分,班级倒数第三,期末考试拼命几天,考个年级第一给你们看看;不是说我笨吗?大家都说我是文科天才,我就学理科,读完理学学士,读工学硕士,向你们证明我不是傻瓜!事实上,我的这些证明只说明了一点:我确实是个傻瓜,向不接纳你的人拼命证明自己,以求得他们的认可,是永远都不会成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错位的方式,确实害了我自己。
 
二、请从接纳他们的不同开始吧!
 
1、告诉孩子:你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
比如,家里生了老二,总有人会说:你妈妈不爱你了,她爱的是你弟弟。如果能够阻止,请不要让别人对你的孩子说这样的话,这话大人都知道是假的,但孩子不知道,他们会真的很伤心,很绝望,会不断试探父母是否真的会抛弃他们。如果你不能阻止别人开这样的玩笑,那么一定要告诉孩子,你对他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人而改变,他永远都是你最爱的那个小宝贝。
 
 
2、跟老大解释:吃奶与妈妈的爱无关。
弟弟母乳喂养到两岁多,而我,很遗憾,没有吃过一口母乳。实话讲,我很嫉妒,觉得这是妈妈不爱我的铁证。当然我现在知道了,不是妈妈不愿意给我吃奶,而是因为我出生时,她也是第一次做母亲,没人指导,没有正确的知识,她不知道如何母乳喂养。但妈妈,你为什么从来没有告诉我呢?如果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这些事实,我想我一定不会难过那么多年的。而对于那些两个孩子都成功母乳喂养的妈妈,也一定要告诉老大,老二吃奶只是因为他还小,还不会吃饭,吃奶与妈妈的爱,无关。
 
3、不要告诉老大:你是哥哥(或者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
这句话几乎被每一个有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都奉为圣经,你是哥哥,所以玩具要先让弟弟玩,你是哥哥,所以零食要先让弟弟先吃,你是哥哥,所以弟弟打你不可以还手,等等。
试想一下,有几个孩子会想:嗯,我是哥哥,所以我需要让着弟弟?还是他们更多的可能会想:妈妈不爱我,她比较爱弟弟,所以什么都要我让着弟弟?更有可能的是,父母说这句话是针对某件事的,希望大的能让着小的,而在大孩子心里解读的却是要把爸爸妈妈让给弟妹。这样长大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认为自己“没资格”享受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我需要让着弟妹?因为我不够好。当两个孩子年龄差距小于两岁时,这种没资格感会更严重。
 
4、每个孩子都需要“特殊时光”。
家里有俩孩子后,父母时间会更不够用,但即使这样,也要挤出时间和俩孩子单独在一起。如果可能,把老二寄在别人家,和老大单独出去玩半天,如果可能,老大上幼儿园时,和老二来一段高质量的陪伴。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安排,对孩子,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孩子通过特殊时光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独一无二的爱,即使他们对父母有什么不满,即使他们心里有什么伤痕,也能通过这段时间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复。
 
每一个父母都能给一个孩子百分之百的爱,爱不是数学题,不是说生了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爱就变成了百分之五十甚至更少,如果有两个孩子,从今天起,请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拥有我全部的爱!
 
【众升家庭教育 一起来做好父母】
12月26日 星期二 晴
 
Day40 家长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可行吗?
 
父母双方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这种观念仿佛在传统教育中十分常见,“严父慈母”或是“严母慈父”的教育模式是很多家庭的教育标配。
 
一、这种模式对孩子的教育有起到好的成效吗?
短期来看,有。孩子感受到宠溺的同时,会感受到畏惧,逐渐表现出顺从和听话。然而从长期来看,这种红脸唱罢黑脸登台的教育方式存在许多弊端,非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衍生出许多不好的后果。
1、不同标准导致孩子价值观紊乱
父母的双重标准,很难给孩子确立明确的价值观。
“一个黑脸一个红脸”这种教育模式,就是在给孩子树立双重标准。当孩子做错事需要引导的时候,父母双方意见相左,一个打一个护,却没有从根本上去沟通问题的本身。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没有,不同的标准让他失去正确的判断。“黑脸”家长明令禁止孩子去做的事情,往往在“红脸”家长那里会得到妥协。
孩子对于很多事情的对错是没有判断的,父母一方觉得他是错的,另一方觉得没有错,往往会造成孩子是非观的混淆。当他们无法判断事情的正确与否时,很容易投机取巧,谁的意见对自己有好处就听谁的。
 
2、失衡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而这种“黑红脸”的做法很明显会使家庭关系失调。孩子往往会更亲近那个“红脸”家长,内心对“黑脸”家长产生畏惧和距离感。
比如典型的“严父慈母”教育模式:爸爸凶,妈妈温柔。其实,爸爸的内心很爱孩子,但在孩子面前却总是板着脸,动不动就对孩子开启“严厉模式”。久而久之,“爸爸”这个称谓成了比大灰狼还管用的唬孩子专属名词,遇到孩子捣乱不听管教的时候,妈妈会说“你再不听话,你爸来收拾你!” 这时候,小家伙一下就乖巧了。
这个让人“害怕”的爸爸,孩子开始渐渐远离他,非常不喜欢和他独处。父子关系越来越冷淡,甚至是抵抗叛逆。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不少,尤其是80后一代的大家,应该多数是严父慈母的环境下长大的。在青春期的时候,这样的关系模式更容易激发矛盾。甚至很多孩子还会因为“黑脸”家长的过于严厉,而记恨那一方。
父母一方扮演“黑脸”的初衷,大多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听话,但很多关系就这样渐渐地走到了疏远的地步,又有谁愿意去扮演这个被孩子厌恶排斥的“黑脸角色”呢?
 
3、“红脸”的爱意无法抵消“黑脸”带来的伤害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此法的确在“治娃”过程中屡试不爽。但是,当孩子受到“黑脸”家长的伤害后,真的能通过“红脸”家长那方的爱意来抵消伤害吗?事实上,研究显示,不太可能。
童年时的很多经历反而在我们今后的人生中烙下深深的印记。特别是情感上的伤害,一旦造成,很难弥补。即便“红脸”方立刻给予安慰照顾,但是“黑脸”方带来的疼痛并不会消失,因为这种被伤害的感觉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孩子在家中时常感受到父母不稳定的态度,时而温和、时而责骂,这使孩子的情绪也难以稳定,对孩子的个人情绪管理会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4、家庭角色及性别认知的错乱
如果长期父母的教育是固化成一个风格的话,比如父亲严厉,母亲温和,这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感受:即父亲或者母亲就应该是这样的。“哦,爸爸就应该是不苟言笑的,那妈妈一直都是温和的、柔软的”。
孩子对性别的认知,起源于他的原生家庭。当一个家庭的“红黑脸”分工过于极端化时,也会影响孩子对于性别的看法。慈父严母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认为男性是威严、不可抗拒的;认为女性是弱势,但是温柔的。一旦孩子认为自己缺失了家长其中一方疼爱,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会从心理上去渴望那种缺失的感情,导致自己在择偶时的判断。因此,我们在今天才会看到许多扭曲的感情案例。
 
5、影响孩子性格发展
“黑红脸”教育更麻烦的是,当孩子习惯于从一方得到宠溺的时候,很容易形成依赖性讨好的人格,甚至于走向极端耍无赖,又或者是软弱无条件顺从,这些对孩子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难以消除的不良影响。
有个小朋友,父亲非常宠爱他;母亲则很严厉,说一不二。导致孩子在爸爸和妈妈面前判若两人。比如,爸爸如果接孩子放学,孩子肯定得撒娇耍赖,拖着爸爸做点儿妈妈不让做的事情。当爹的还经常得为了哄好儿子,和儿子一起瞒着他妈妈。这样反倒增加了夫妻双方之间产生矛盾的几率。
而在妈妈面前,这个机灵的小朋友会特别听话,对母亲一些过于严苛的意见都不敢反抗。当他被别的小朋友抢去自己的玩具想夺回来,妈妈不让他抢,他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个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的整体气氛,是非常压抑和不自然的。在这种“双重性格”的模式下成长,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无论和父母哪一方在一起,他都不是真实的自我,都是那个极端的自己。
 
二、“黑红脸”不能唱,那该怎么办?
 
父母都是深爱着孩子的,但是说到教育理念、育儿方法,父母双方难免会有一些差池。有的倾向于严厉说教,有的倾向于温柔坚定,但其根本都是为了教好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只是我们应该遵守的一个原则是:爱和真诚。
父母双方,一定要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达到统一。夫妻之间很多事情都可以有不同意见,但是求同存异这件事儿最好别在教育孩子身上出现。孩子需要一个始终如一的对错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判断标准。切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产生教育方针上的冲突,即便爸爸妈妈意见向左,也要关起门来私下商量。
小孩子都是聪明而敏感的小家伙,他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父母的心情和用意。当父母二人在教育孩子上无法达到一致时,孩子会抓住这个漏洞的。因此,“黑脸红脸”可以有,但是基础价值观请“黑红一致”。
 
科学的教育方式
 
请爸爸妈妈们用相对统一的态度教育孩子,结合你们各自的性格,不过分严厉也不过分妥协,用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去和孩子相处。让孩子明确地知道对与错、以及对和错的理由是什么。过度“吼”或者过度“哄”都不是在真正地教育孩子,如果将这两种过度同时体现在一个家庭中,这样的反差感对孩子来说更是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