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明教授的咳嗽中医辨证:九咳分类法及辨治经验

 易醫同源 2018-01-16

咳嗽中医辨证影响最大的当属明代张景岳的外感和内伤分类法,至今仍在临床中应用。何明教授从医 40 年,临床工作中总结了关于咳嗽的诸多经验,尤其对咳嗽的分类和辨证论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了按病因分类的九分类法,认为咳嗽按病因可分为九种咳嗽,即寒咳、热咳、燥咳、风咳、湿咳、郁咳、食咳、痹咳、虚咳共九类。“九咳”分类法,不再拘泥于外感和内伤两端,开阔了辨证论治的思路,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 寒咳

临床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咯白稀痰,常兼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或白,脉浮或浮紧。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感寒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寒邪犯肺,肺气失宣,则为咳嗽。治疗以温肺化痰,宣肺止咳为法。何教授常用小青龙汤加止嗽散加减,擅用麻黄、细辛、白芥子、白前、款冬花等温肺化痰、宣肺止咳。

2 热咳

临床表现为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痰鸣,咽喉肿痛,咯黄黏痰,常兼有发热、口渴,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感热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热邪犯肺,肺失宣肃,则为咳嗽。治疗主要以清热化痰为主; 何教授常用桑白皮汤与麻杏石甘汤加减,擅用黄芩、连翘、鱼腥草、虎杖、羚羊角粉、生石膏等清肺热,桑白皮、杏仁、浙贝母、瓜蒌皮等以清热化痰止咳。

何明教授的咳嗽中医辨证:九咳分类法及辨治经验

3 燥咳

临床表现为干咳,咽痒,咽干鼻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舌苔干而少津,舌质红,脉细或数。其病因病机多为燥邪伤肺,肺失柔润肃降,气逆为咳。治疗以润燥止咳为主,何教授常用沙参麦冬汤和桑杏汤加减,擅用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玉蝴蝶、芦根、紫菀、炙枇杷叶、百部等以养肺阴,润燥止咳。

4 风咳

现代医学中的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变应性咳嗽临床常见,其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呛咳、冷空气、灰尘、油烟、大笑等易诱发或加重,白天或夜间咳嗽,常伴咽痒不适。舌苔白或薄黄,舌质红,少苔,脉弦为主要症状。何教授认为此类咳嗽应属风咳,她认为风邪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其病机为风邪犯肺,肺气壅滞不宣,肺失清肃,气道挛急,肺气上逆而咳。虽然“风咳”古已有之,早在《礼记》中就有“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的记载,但在中医辨证中从未作为一种独立疾病辨证。临床治疗中以祛风敛肺止咳为主,擅用蝉蜕、防风、青风藤、紫苏叶、地龙以祛风; 以玄参、射干、诃子、炙百部等敛肺止咳。

5 湿咳

临床咳嗽患者中,常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大量白色泡沫痰,晨起或食后咳甚,伴胸闷,脘痞,呕恶,食少,舌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滑。何明教授认为此类咳嗽可归入湿咳类,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脾虚素有痰湿或感受湿邪,脾运化无力,聚湿生痰,上扰于肺而致咳。治疗以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为主,擅用二陈汤加减,擅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理气和中,清半夏、茯苓、薏苡仁、厚朴等燥湿化痰。

6 郁咳

临床咳嗽患者中,临床表现为阵发咳嗽,伴胸胁胀痛,咳时加重,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常伴咽部异物感,痰少质黏,舌暗红或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何教授认为此类咳嗽为郁咳,病因为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而致肺失宣肃。临床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咳为主,擅用柴胡、香附、玫瑰花、陈皮等以疏肝解郁,理气止咳。

7 食咳

临床常见患者干咳或咳少量白痰,质黏,伴烧心,泛酸,嗳气,口苦,进食加重咳嗽,多发生在日间或直立位,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现代医学诊断为胃食道反流性咳嗽。何老师认为此类咳嗽归为“食咳”。虽然《素问·咳论篇》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中提到“胃咳”,但在近代中医辨证中从未作为一种独立疾病辨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现代医学进展,该病临床较为多见。因此应作为独立疾病进行辨证。其病因病机为肝胃失和,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致肺失宣降而咳。治疗时以和胃降逆,化痰止咳为主; 方用旋覆代赭汤合乌贝散加减,热证加用左金丸,寒证加用吴茱萸汤。擅用旋覆花、代赭石、乌贼骨、煅瓦楞子、香附、砂仁等降逆制酸和胃并佐以止咳化痰药。

8 痹咳

临床患者中,常有慢性阵发性咳嗽,少痰,伴鼻塞、咽部不适或声音嘶哑,舌质淡或红,苔白或黄,脉紧或数,或细弱。现代医学属于上气道咳嗽综合症,何明教授认为此类咳嗽应为痹咳,称为“喉源性咳嗽”。其病因病机为新感邪气或正虚复感邪气,邪气痹阻肺络,肺热郁闭,痰浊阻窍。临床治疗中以清热祛邪宣痹通窍为主,擅用防风、辛夷、白芷、苍耳子、玄参、射干、桔梗、蝉蜕、黄芩等药物疏风通窍止咳。另外临床上肺纤维化引起慢性咳嗽也较为多见,亦属于痹咳,病机为痰瘀互结,痹阻肺络,治疗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为主,自拟益气祛瘀化痰汤加减,方用生黄芪,川芎、赤芍、三七粉、莪术,鸡血藤、半夏、胆南星、炙鳖甲、生牡蛎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9 虚咳

何明教授认为久咳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应属虚咳,病机常为阴虚、气虚和肾虚而致咳嗽,临床治疗中以补虚扶正为主,兼祛外邪。虚咳中,阴虚咳嗽则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伴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临床治疗以益气养阴,止咳化痰为主。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贝母、杏仁润肺化痰。气虚咳嗽常见气短乏力,伴神疲,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以健脾补气为主,方用四君子汤加减,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养胃燥湿,佐以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肾虚咳嗽常表现气短乏力气喘,腰酸背痛,舌淡,苔白,脉沉。临床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阻肺患者,多属肾气虚,肾不纳气,治疗中以补肾纳气止咳为法,擅用生黄芪、太子参、熟地黄、黄精、山萸肉、山药、五味子补肾益气并兼以止咳、平喘、化痰。

何明教授的咳嗽中医辨证:九咳分类法及辨治经验

“九咳”病因分类法,在遵循中医治病求本的基础上,不仅开阔了辨证论治的思路,补充和细化了《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中关于咳嗽病位分类及张景岳的外感和内伤分类方法,同时进一步清晰了“五嗽”说和“十咳”分类法等分类方法中的模糊性。但是,何教授认为个别咳嗽病症仍未能完全列入此种分类法中,有待进一步完善。古代中医咳嗽辨证方法及经方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需要进一步加以挖掘、继承和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