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伤寒本草丨黄芩(qín)篇

 朱1971 2018-01-16

本草真源

枯芩和子芩,的没有必要的分开吗?



黄芩作为一个常用药,药材共被《伤寒论》收载14次,伤寒所载的黄芩汤我们并不陌生,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撆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说文》作菳表面棕黄色或深棕色或棕黑色。



 

黄芩本草考证


黄芩以根入药,属“三黄”之一,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中药材取名,多想突显其外貌特征,如旋覆花,或表达其生长特征,如麦冬。黄芩取名,灵感也源自它的外貌特色——黄。

李时珍曰:“芩,《说文》作菳,谓其色黄也。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

也就是说黄芩因为长得黄而得名,它的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




▲李崭老师 摄


黄芩始载《神农本草经》,纵观汉朝以来,黄芩药用至今,连绵不断。关于它的植物形态、产地、药用多品种等,诸多本草典籍都有论述。


黄芩的植物形态,历代本草的记载大致相同。

《本草图经》曰:“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干粗如箸(zhù),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

以上的形态描述,和现今药用黄芩的形态是一致的。

▲任亚风老师 摄

而关于黄芩的产地,历代本草的论述有所不同,不再一一引用,总结来说,古代黄芩的产地有:山东、湖北、江苏、陕西、甘肃、四川、山西等地。而衍变至今,湖北、江苏已经不再产黄芩了。现今山西黄芩的产量最大,河北质量最佳,尤其以承德(旧称“热河”)产者质量最优,习称“热河枝芩”。


随着用药的深入及时代的前进,各地陆续发现有:西南黄芩、粘毛黄芩、甘肃黄芩、四川黄芩等黄芩类药材也在药用,结合古代的产地描述及商品特性,产于四川及云南的黄芩主要是滇黄芩,产于甘肃的可能是甘肃黄芩和黄芩。由此可以看出历代本草用的黄芩至少有3种原植物。这为新药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枯芩和子芩


新中国成立之前,黄芩入药分枯芩和子芩。在描述了黄芩植物形态、产地以及药用多品种后,我们一起来了解黄芩的生长特性,从而了解何为枯芩,何为子芩?


黄芩入药用根,如果黄芩植物生长时间久一些,根,特别是上部根的中心部分就会枯朽,从而中心是空的,只有外部,这样的黄芩被称作枯芩。相应的,生长时间没有那么久,特别是根的下部,内外都很坚实的黄芩,被称作子芩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就详细记载了黄芩的生长特性,他写到:

“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妒妇心黯,故以比之。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或云西芩多中空而色黔,北芩多内实而深黄。”


老根(宿根)中空,外黄内黑,习称“枯芩”,古代别称“腐肠”。

▲枯芩断面  安国孙广才老师 摄


新根(子根)内外鲜黄,称为“子芩”,亦称“条芩”或“枝芩”。

▲子芩断面  安国孙广才老师 摄


一般认为,子芩,质量最好;枯芩,质量较次;而片芩、尾芩则为加工后的碎片或尾梢,质量最差。枯芩和子芩之间不仅有质量差异,自古以来,都一致认为两者疗效各有所偏重。


如清朝黄宫绣《本草求真》云:

“枯而大者,轻飘上升以清肺,肺清则痰自理矣;实而细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则肠澼自去。”

因此,黄芩之药用,清上用枯者,清下用实者。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枯芩和子芩因疗效不同而被分开入药,但是现在药房并没有把两者分开,都做黄芩入药。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并不符合药用传统。


▲李崭老师 摄


 

黄芩炮制方法


很多药房除了没把黄芩分开使用外,还只附有酒黄芩这一个炮制品(部分药房附有黄芩炭)。但是,黄芩的炮制品是很多的,不同炮制品之间的药效也有不同,有些老中医开方也还会分枯芩、酒芩、炒芩,因此药房有储备各类炮制品的必要。


想来大家都知道一个实验,就是黄芩遇冷水会变绿。这是因为黄芩自身所含一种酶,这种酶可以酶解黄芩所含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得到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又因为黄芩素是一种三羟基黄酮,本身及其不稳定,所以就会遇水氧化而变绿。


▲汉黄芩苷化学结构

黄芩遇冷水变绿


而炮制就是为了改变药材所含有的成分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也就说炮制加工能“杀酶保苷”,保证药材的稳定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药材内部的化学成分。


变绿说明黄芩甙已被水解,所以加工黄芩时多采用隔水蒸或在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片,干燥。灭活所含的酶,防止变绿,保证药材稳定性。


我们也知道黄酮及其苷类是黄芩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黄芩炮制后,其黄酮苷类成分含有量有所降低,而黄酮类苷元成分含有量增。不同炮制品之间,不仅有效化学成分含量不同,而且各个炮制品的药效也还各有所侧重。


子芩生用,偏于清热泻火;而炒黄芩能减弱药材寒性,多用于安胎,药房常备的酒黄芩,擅于清上焦湿热,而黄芩炭适用于止血。


以上的各种炮制品疗效有不同,单从药材的药效上考虑,为了帮助医生用到想用的药材,小编不仅建议将枯芩和子芩分开药用,还建议各个药房都能储备黄芩的不同炮制品。


 

黄芩的鉴别


野生品呈圆锥形,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质脆,易于折断。

▲ 野生黄芩   李崭老师 摄

1.有稀疏的疣(yóu)状细根痕

2.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

3.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成空洞。气微,味苦。


而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多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

▲栽培品黄芩   李崭老师 摄



黄芩从汉代开始被记载于书,一直沿用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黄芩一样古老的中药和人们建立了怎样特殊的关系呢?想想它们从遥远的古代就开始陪伴我们,就觉得这中间一定有非常有趣的故事。


所以我相信不管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急促,在这片土地上一定还有一群人过着本草生活,按着花开四季,春夏秋冬的节气生活着。


前路漫漫,知与谁同?本草真源愿与您一同以赤忱之心,怀满腔热血,尽绵薄之力,为中药文化的创新发展寻梦铸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