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省立”到“国立”,国立安徽大学曾定址芜湖赭山

 洁洁赢 2018-01-16

从“省立”到“国立”,国立安徽大学曾定址芜湖赭山

芜湖镜湖城事编辑:2018-01-15

         1928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开启了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从“省立”到“国立”,历经坎坷,一路走过。新中国成立时,国立安徽大学与安徽学院汇于芜湖赭山南麓。

今天,我们翻开历史,为您讲述她曾经的记忆!

国立安徽大学校门(1949年—1951年,芜湖)

1从“省立”到“国立”,经历战火后重生

国立安徽大学的前身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1928年创立于安徽当时的省会“安庆”,是安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抗战爆发后,安庆沦陷,省立安徽大学西迁未成,于1939年夏停办。弦歌辍诵,学子流离,我省各界人士和广大青年学子无不扼腕痛惜。

国立安徽大学校门(1946年—1949年,安庆)

抗日胜利后,战后恢复工作全面展开,1945年10月,23位皖籍著名学者、政要向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报告,呼吁恢复安徽大学。并陈述四方面理由:

一、欲求发扬我皖过去学术史上之光荣,创造未来建省建国之文化,安徽大学亟宜恢复者一也。

二、八年来省内高中毕业学生,升学无门,深造无计。就吾皖今后建设之需要言,安徽大学亟宜恢复者二也。

三、就该校(安徽大学)过去对我省之贡献言,安徽大学亟宜恢复者三也。

四、盖培材兴学为建国之基,今日复员工作之经纬万端,要以恢宏教育为急务,安徽大学亟宜恢复者四也。

并依照高等教育由国家办理之原则,将该校改为国立,编列预算。

(图为国立安徽大学关防,现保存于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1946年1月25日,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并将校址定于安庆,原省立安大旧址。“百子桥头,弦歌重奏”

1946年10月,国立安徽大学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标志着国立安徽大学正式成立。国立安大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直接管辖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分文、法、理、农四院,共计12个系,约1100余名学生。民国时期,全国共有国立大学约32所,“国立安徽大学”位列其中。

2抵制南迁,国立安大师生护校迎解放

1949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连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很快推进到长江北岸,南京国民党政府风雨飘摇。1949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通知安大“停止一切建筑工程”,2月中旬,又通知安大“可觅适当地点迁校”。 3月,教育部和杨亮功在南京分别来电,要安大派员到江西泰和设立分校,以便南迁。

(图为国立安徽大学校徽)

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决定遭到国立安大广大师生员工坚决反对。农学院院长、民盟成员齐坚如教授以及张效良、吴亮夫等进步人士,主持召开院务会议,一致决议不南迁,并组成“安大校务临时维持会”,率领广大师生护校拒迁,有力地阻止国民党败军逃窜时的抢劫和破坏,为保护学校图书仪器不受损失,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齐坚如与校友合影)


齐坚如

齐坚如(1900年—1973年),字敬鑫,著名森林学家。1918年于芜湖萃文书院毕业,翌年入金陵大学。1924年至1927年先后在六安省立第三农业学校、芜湖省立第二农业学校、芜湖萃文中学及芜湖民生中学任教。民国35 年齐坚如回安徽,担任安徽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民国38 年,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解放前夕,他为保护安徽大学迎接安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4月23日,安庆解放。国立安大的全体师生同全市人民一道,热烈庆祝安庆的解放。这时有许多教师和学生,陆续回到安大,其中有300多名男女学生参加革命队伍。

3从安庆到芜湖,国立安大定址赭山

1949年7月16日,长江洪水泛滥,安庆护城圩溃破,国立安大校园被淹。1949年10月,华东局文教部和南京军管会高教处,决定

将设在安庆的国立安大和设在芜湖的安徽学院两校为基础,合并建立新的安徽大学,校址设在芜湖赭山。

1949年12月4日,国立安大全体教职员工携带着除校园、办公楼及房舍外的全部图书、仪器、设备、用具(“图书仪器百余箱,家具万余件”),连同教职工家属、家具和八头奶牛,乘南京军管会派的一艘登陆艇成建制地整体从安庆搬迁到芜湖,与三年前(1946年)从合肥临河集迁来的安徽学院汇于芜湖赭山南麓。

芜湖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大学概况材料》(1952年3月19日》

根据芜湖市档案馆馆藏《安徽大学概况材料》(1952年3月19日1》中记载:

本校(安徽大学)系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由前国立安徽大学及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合并而成,校址在芜湖赭山。

本校现有十二系组及一专修科,中文组、外语组、历史系、教育系、法律系、经济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林业专修科。修业年限十二系组为四年,专修科二年。

校舍。教室34间,实验室28间(内8间为教室专用),研究室16间,图书馆19间,办公室44间,杂用29间。教职员宿舍169间,学生宿舍120间,膳厨四幢,大礼堂一幢。

图书。中文书58925册,西文书10179册,西文杂志12502册,中文杂志11387册,共计92993册。

现有师生员工人数。教员179人,职员90人,学生542人。历史毕业生人数。1949年度毕业生192人,1950年度毕业生147人。

——芜湖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大学概况材料》

国立安徽大学迁来芜湖之后,为缓解校舍紧张,解决师生困难,得到芜湖市政府和芜湖各方的大力支持。1949年,坐落赭山广济寺大小房屋24间半,租用给国立安大。市政府将汪家花园借给安大作为园艺场临时场址,开展园艺教学和实习工作。同时,将位于原位于赭山的芜湖中学校舍转让给安徽大学,以缓解校舍紧张。

芜湖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函请派员接收汪家花园全部房屋及场地由》(1951年7月2日》

据芜湖市档案馆馆藏《函请派员接收汪家花园全部房屋及场地由》(1951年7月2日)中记载:

(安徽大学)惠借汪家花园为我校园艺场临时场址,俾能开展园艺教学和实习工作,一年来我校园艺系之教学受惠不浅,殊深铭感!

我校在贵府及各方大力协助下,现已在本校附近另建新场,除花木已移到新场外,所有汪家花园全部房屋及场地,亟待移交归还贵府接管。

芜湖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国立安徽大学与广济寺的租房合约》(1949年12月12日》

芜湖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大学与广济寺的租房合约》(1952年》

据芜湖市档案馆馆藏《国立安徽大学与广济寺的租房合约》(1949年12月12日)中记载:

兹有乙方(广济寺)坐落赭山广济寺大小房屋贰拾肆间半(大殿公用),由甲方(国立安徽大学)租用。租金每月甲方付中熟米贰市石五斗(一石米约相当于150市斤米),于月底一次付清。甲方为使用上之方便起见,所租房屋有权修改,其费用自理。

安徽大学校门(1951年—1954年,芜湖)

国立安徽大学迁来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之后,于1949年12月,成立了学校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校务委员会”,仍然沿用“国立安徽大学”的校名、门牌和印章。直至1950年更名为“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几经调整、分拆,在芜湖先后改名安徽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1972年,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

(注: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安徽师范大学校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