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共有4个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百年气象站 它们是······

 weiwarm 2018-01-16

1月16日,在2018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刘雅鸣为呼和浩特、长春、营口三个气象站颁发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证书。

2017年5月17日,在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9次届会上,首批60个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名单公布,中国申报的呼和浩特、长春、营口气象站和香港天文台成功入选


百年气象站

中国百年气象站是指能够长期连续开展观测的气象站,分百年站、七十五年站和五十年站三类,需要在建立年限、累积中断观测时间上限、历史元数据、区域代表性、探测环境等九个方面满足相应的认定条件。

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由中国气象局负责,气象站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向中国气象局提出申请。通过认定的气象站将被列入中国气象站重点保护名录,并接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工作对长期运行的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保护、历史人文传承等具有积极意义



呼和浩特气象站

成立于1914年

01


春去秋来,暑往寒来。

这里有过屈辱的历史,也经历了战火考验;

曾顽强生长,更追赶上了时代的步伐。

当历史的画卷开启,那些人、那些事,至今仍如此鲜活。

1955年呼和浩特气象站地面值班员王金华(左)▲  与同事身穿蒙古袍在观测场内合影,背景中有日伪时期留下的碉堡。

初期

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14年9月13日。它由当时的绥远气象观测分所筹建成立,隶属于绥远省垦务总局和北京测候总所,1915年1月正式开始气象观测,当时观测项目有气温、降水两项,测场地址在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新城北街财神庙。1925年,该所并入绥远省立农林试验场,更名为绥远省立农林试验场测候所,测场地址移至归绥市新城东北隅,即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大院,观测项目则增加了天气状况、云量、风向、风速、气压、地温、湿度等。

然而,随着日军全面侵华,1937年10月,归绥沦陷,日军将归绥的气象观测业务,归于其更名的“厚和市农林试验场测候所”。当时,站里观测员中既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抗战胜利后至上世纪50年代初,呼和浩特当地的气象观测台站包括1953年9月迁至城南五里营的原中央气象研究所直属站、原归绥市军政机关在东门外机场设立服务航空飞行的气象站(1951年改称归绥市气象站)、1952年12月成立的归绥市甲种气象站(站址在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院内)。

1954年4月25日,归绥甲种气象站更名为呼和浩特气象台,同年10月5日扩建为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11月更名为内蒙古中心气象台。走过40年的分合、兴衰,呼和浩特气象站终于迎来稳定发展的春天。

▲ 1955年呼和浩特气象站工作人员在德国产的风向风速仪前合影。

成长与蜕变

随着时代变迁,呼和浩特气象站的军事色彩渐褪,服务民生的任务愈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内蒙古中心气象台以五里营气候站为基础,拓展农牧业气象服务。根据“预报下乡、宣传气象、大搞服务”的指示,呼和浩特气象站积极抽调人员参与农业气象工作组,深入农村、牧区,开展防风霜、抗灾保畜气象服务,并开展使用土火箭、土炮的人工增雨、人工防雹试验工作。

▲ 知青高空观测学习后合影。

1999年11月21日,呼和浩特气象站为我国首艘“神舟”飞船着陆提供了高空气象资料,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的表扬。此后,历次“神舟”飞船返回着陆,高空探测服务就由该站提供。2003年至2007年间,该站多次为国防试验提供探空观测及数据整理分析等服务;2008年5月,为“风云三号”卫星发射提供高空气象加密观测服务。

随着呼和浩特市的发展,如今人们口中的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已由城郊变为市中心,人们不再担心有狼侵扰,探测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 目前的呼和浩特国家基本气象站。




长春气象站

成立于1908年

02


观百年风云 迎蝶变新生。

虽历经战争等诸多变迁,长春的气象观测业务几乎未受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前四十余年的地面观测历史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气象资料。


▲上世纪30年代中在长春西广场的气象观测所

诞生于光绪年间

长春气象站的百年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1908 年(光绪34 年)11 月20 日,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日本侵略者为满足其吞食东北的野心,在长春所谓满铁附属地西一条街,设立了“ 关东都督府观测所长春支所”,这便是长春气象站的前身。1932 年,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次年在长春成立了中央观象台。

▲ 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伪满洲国中央观象台。

废墟上的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气象事业百废待兴。有着良好观测基础条件的长春气象站也投入新中国建设服务中。

从1949 年12 月1 日开始,长春气象站每天定时开展6次地面观测与统计,拍发4次绘图报;从1954 年开始,每日增加四次补充观测并拍发绘图报;从1951年11月开始进行高空清晰观测。

▲  观象台解放初期气象训练队址。

1958年,长春气象站建立了辐射一级观测站。1987年,长春气象站被正式命名为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开始每日24次基准气候观测。1990年1月被列入全球基准气候站网点。成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后,长春气象站的观测要素更加全面,同时承担0—24时固定航空危险报发报任务。2002年建成了CAWS600SE-I型自动气象站,并且一直保持人工和自动24次定时观测双轨道观测业务。2005年7月,长春气象站被命名为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

▲上世纪60年代末的长春气象站。

近几年,其增加了微波辐射、风廓线、全自动GPS探空系统观测等,还不定期地承担东北冷涡加密、雨滴谱、降水对比分析等外场实验观测项目,在精细化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研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目前,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率先实现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


营口气象站

成立于1904年


03

在营口市气象局档案馆现在还保存着从1905年1月至1942年的月报、年报和多年统计资料,

这是营口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气象观测数据。

但是由于战争原因,1943年至1949年,气象记录中断。


▲辽宁省营口气象站,始建于1904。

辽宁省营口气象站始建于1904年,主要观测气象要素有气压、气温、湿度、水汽张力、风向风速、降水量、蒸发量、积雪深度、云量、日照、地温以及天气现象等。

▲ 1955年9月迁至营口市通惠街郊外的营口气象台观测场全貌。

恢复中断的气象资料

由于战争原因,1943年至1949年,气象记录中断。1949年,营口气象站恢复了中断5年的气象记录,每日进行七次观测。在1974年,就02时、08时、14时、20时的四次定时报参加了全球资料交换,成为全国和全球气象资料交换台站。

▲ 营口气象台短时预报工作人员对用户发布天气预报。(朱显忠摄于1986年)

1999年,营口市气象观测站DYYZ-Ⅱ型自动气象站安装完成,经过两年测试后,实现了风、压、湿、温,液态降水等要素的自动观测。

2013年,新型自动站正式运行,实现了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地温、能见度、蒸发气象要素观测的自动化。2014年,草面(或雪面)温度观测仪正式使用,资料正式纳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2015年,降水观测开始启用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实现了冬季固态降水的自动化测量。2016年,硬件集成控制器安装完成,实现了所有观测设备仅通过一根光纤和终端计算机的数据传输。完成了雾霾探空监测系统软、硬件的研发和建设。同年12月,完成降水天气现象仪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实现了降水天气现象的自动监测。

▲ 营口气象观测场。图/营口新闻网



香港天文台

成立于1883年


04


作为我国百年气象台站中的一员,香港天文台地位独特而不可或缺。

就像那座维多利亚风格的老楼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它却永远有着一颗中国心。

▲1951年,航拍下的香港天文台。

1879年,随着香港人口增加,东亚地区台风的破坏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英国皇家学会提议在香港建设气象观测台站,加强对台风的观测。

1883年夏季,香港天文台正式创办,杜伯克博士任天文台首长天文司。香港天文台创立之初的职责包括授时、气象观测、磁场及水文观察,与天文毫无关系。可是,由于“Observatory”一词有“气象台”和“天文台”两个意思,当时负责翻译的华人将其错译为“天文台”,便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香港天文台创立以来对当地社会发展及来往商船安全航行大有裨益,1912年,英皇乔治五世对该台授予“皇家天文台”称号。但对于在香港生活的华人来说,这一“荣誉”却让人五味杂陈。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天文台的名字得以恢复。

▲ 英皇曾授予香港天文台“皇家天文台”的标志。

图片/百度

历经战火顽强生长

1916年,香港天文台全面开展对主要气象要素的24小时观测业务;1921年,该台利用测风气球进行高空探测,三年后利用飞机探测高空温度;1928年,该台制作的天气预报节目在香港电台对外广播;1929年,该台开始进行飞机人工增雨实验;1937年,该台开设航空气象服务……

正当香港天文台快速发展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香港。1941年12月25日,日军攻陷香港。香港沦陷期间,香港天文台日常气象观测业务被迫搁置。然而,凭着几位被日军俘虏的职员的努力,香港天文台仍然断断续续地维持部分天气观测工作。

二战胜利后,香港天文台于1948年加入国际气象组织(IMO,即WMO的前身),从此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香港天文台于1959年在大老山上安装的首部天气雷达。图片/香港天文台

血浓于水携手同行

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天文台在天气服务、航空气象、国际合作、临近预报以及气象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与内陆气象、航空、地震、海洋和核安全等部门加强了合作交流;与广东省气象局,深圳、珠海等市气象局交换观测数据、预测及预警信息,设立通信渠道,取得多项实质性成果。

▲ 建于香港最高峰大帽山上的香港第二座多普勒天气雷达。

台风是影响香港的最主要气象灾害之一。2011年,香港天文台与飞行服务队合作,首次使用定翼飞机收集南海热带气旋数据,填补了这一区域气象数据的空白。2012年7月,当台风“韦森特”正面袭击香港时,香港及时发出预警。当地媒体称赞,连街头流浪汉都获得了预警信号,避风去了。2016年,该台引入飞机下投探空仪系统收集热带气旋气象数据。

▲ 香港天文台今时风貌。图片/香港天文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