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伊始,一场大雪普降合肥,没有人会想到,这场银装素裹的美景之下却有暗流隐隐涌动,“一场大雪引发的血案”就此发生…… 1月4日,合肥市望江路陆续有16处BRT公交站台顶板倒塌,截止当晚20:00,共计28人受伤,其中1人送医院救治无效后死亡。而对于造成此次惨剧的原因,普遍认为是低价中标的恶果:此项工程在网上公开招投标时预算价为1500万元,最终公示中标结果却是711.58万元,仅为预算价的47%。 这场触目惊心的事件让“低价中标”再次引起舆论热议,几乎所有人都在大骂低价中标: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如今直接害死百姓!甚至有人为中标企业叫屈,但仔细斟酌,这背后的关键真的是低价中标吗?是否高价就能保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根本究竟在哪? 低价中标,谁之殇?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最低价中标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评标方式,无论在国外的政府采购,还是工程建设招标中均得到广泛的运用,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引入我国后也确实起到了降低造价、节省投资、倒逼施工企业改进工艺、管控成本、杜绝暗箱操作、预防腐败等积极作用,低价优先本无可厚非。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低价中标法的应用却走样变形、背离初衷、问题频现,最突出的就是恶意低价抢标行为。一些招标单位在招标环节忽视质量要求,唯价格论,造成中标价低于甚至远低于成本价。这些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的企业,试图中标后再通过变更设计或者拖延工期等行为,迫使业主调整概算、追加投资。如果这些企图都没有达成,便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压缩成本,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亏损,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 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酿成安全事故的案例,并不鲜见。但是,低价中标并非罪魁祸首,不能将低价中标和质量安全隐患划等号。低价中标并不意味着就有质量安全隐患,高价中标也不能说就没有质量安全隐患。 商业诚信是根本 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愈发激烈,压价不可避免,低价优先无可厚非,低价中标其制度本身没有问题,事故发生背后的关键在于商业诚信。 接触或者了解过招标的应该都知道,所谓的低价,是有前提的低价,要满足招标人提出参数后的低价中标,且投标价格不能低于成本。如果大家按严格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低价就是王道。但中标后置质量和安全于不顾,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行为,其根源就是丧失基本的诚信! “人无诚而不言,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之本,也是为人之道。企业必须认识到诚信建设在招投标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坚决杜绝不诚信行为,用产品质量说话。 不禁想到前不久的“西安问题电缆”事件,西安三号线电缆项目招标过程中,奥凯公司低价中标,为获取利润降低成本,总造价4000多万的电缆超过3000万都是不合格产品,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对乘坐地铁出行居民的人身安全形成极大威胁,黑心公司在一番狡辩后,最终漏出险恶嘴脸,接受法律制裁。 企业的最低底线就是要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当一件件产品都有质量、一家家企业都以质量为目标,又怎会有一幕幕惨剧的发生。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转型,不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其生存也愈发艰难。当前,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正成为产业投资热点,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会更高,只有讲诚信,坚持质量为本,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避免悲剧再发生 当然,惨剧的发生绝不只是一方的责任,除了中标企业,招标需求是否存在问题、建设过程有没有全程监理、是否按标准验收等等都要调查清楚。 一场大雪本应为人们带来诗意和欣喜,不料却成了众多家庭的惨痛经历甚至生离死别。为了避免悲剧,除了要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政府部门、项目业主、勘察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人员等,都要牢固质量安全第一的理念,工程运营维护部门也应该加强管理,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保障人民的利益和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