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宣宗废后
2018-01-16 | 阅:  转:  |  分享 
  
宣宗废后明宣宗朱瞻基,是位明君,开创了大明朝一派盛世的“仁宣之治”,是位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与此同时,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蟋蟀皇帝”,因为斗蟋
蟀而不理朝政,导致祖辈们辛辛苦苦打理的万里江山走向衰败。关于宣宗废后一事,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明宣宗朱瞻基因宠爱贵妃孙氏,想要废掉
皇后胡善祥,经过与大臣们多次提议协商,终于于宣德三年废掉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件废后事件。胡氏皇后胡善祥为济
宁人,为人温和淑静,永乐十五年指婚朱瞻基,后为皇太孙妃、皇太子妃,朱瞻基登位之后荣登皇后之位。这位胡皇后是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
为朱瞻基挑选的妻子,也就是说这位媳妇是经过两位皇帝同意钦定的。这也就是为何朱瞻基在废后这件事上一直头疼,举步维艰的原因。孙氏孙贵妃
出身邹平,但是传闻她长得貌美如花,且与明宣宗的外婆,也就是明成祖皇后徐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是同乡。这位彭城伯夫人见这小姑娘漂亮灵力
,十分喜欢,每次进宫都要将她带在身边。次数多了。徐皇后也渐渐喜欢这个小女孩,便将她进入宫中抚养。小女孩出落为大姑娘,更加美丽动人且
心眼伶俐,连明成祖的皇后张氏都对她赞不绝口,明宣宗更是对这位孙姑娘一见倾心。随后,在为朱瞻基议婚时,便将胡善祥纳为皇太子妃,孙氏为
嫔妃。之后,朱瞻基继位明宣宗,胡善祥为皇后,封孙氏为贵妃。胡皇后性子沉静,虽然端庄贤惠,但是一直体弱多病,婚后多年并无生育,且胡皇
后不懂得讨取皇帝喜欢,这让明宣宗开始越来越不喜欢这位皇后。再加上,孙贵妃聪明美貌且懂得如何博取皇帝欢心,明宣宗对她极尽宠爱,对胡皇
后则是更加厌恶,见到她就心烦。后宫夺位之战我们在许多电影、电视剧中也唱看到,这位孙贵妃也不例外。她见皇帝如此讨厌胡皇后,且对自己十
分宠爱,便开始滋生了夺位之心。女人的枕边风有时会是最厉害的武器,孙贵妃的教唆加上明宣宗本就对胡皇后不满,这让明宣宗开始计划废后之事
。在这里不得不说孙贵妃确实是为很会行事的女人,虽与皇帝计划废后,自己心心念念的也是皇后之位,但是在胡皇后生病期间常去探望,造成一派
祥和的假象,更让胡皇后对其信赖有加。以至于大臣问皇帝胡皇后与孙贵妃相处如何时,皇帝说她俩和睦亲爱。此人心机,可见一斑。然,自明朝开
国以来,各代皇帝皇后都是相敬相爱,从无废后一说。平常百姓家休妻还得妻子犯了七出之条才能写下休书,况且还是皇帝废后,更加需要理由服众
。这让明宣宗意识到了废后的难度,便私下与孙贵妃进行商议。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明宣宗想要借“皇后多年未曾生育”为理由废掉胡皇后。
然而立即想到孙贵妃也没有产下过皇族血脉,这样的理由恐不能服众。于是,明宣宗便与孙贵妃想出了这样一个法子。明宣宗白天在孙贵妃处画画作
乐,晚上便传召宫女侍寝。日后,发现有宫女怀孕便将其圈禁起来,谎称孙贵妃怀下了皇族血脉,任何人不得前去孙贵妃处打扰她休息。等到宫女生
产之后,便将孩子报道孙贵妃处,谎称是孙贵妃产下的龙脉。如此一来,无后之说,孙贵妃便没有了把柄。关于这个“偷取宫人之子为己子”的传说
,许多野史上都有记载,不论真假,都可以看出明宣宗为了废掉胡皇后是煞费苦心。孩子有了,还得说服众大臣。说起来,这皇上当的也有些可笑。
大臣之中有反对派也有赞同派,彼此各有说辞,互不相让,这让明宣宗头痛不已。后来,废后之事得以顺利完成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大臣杨士奇
。明宣宗曾多次召见杨士奇并与他商议废后之事,杨士奇向皇帝提议,在胡皇后得病期间,对其进行劝导,让她明白自己体弱多病,管理后宫力不从
心,且皇家血脉需要继承,进而劝其自动退位。胡皇后毕竟是深明大义之人,听到这样的劝说便主动摘下后冠,自动退位。杨士奇这一提议在明宣宗
废后之路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后,明宣宗又听从杨士奇的说法,向一直支持胡皇后的张太后和各位大臣保证,虽然胡皇后免去后位,但对其恩
眷不衰。至此,明宣宗废后得以成功,孙贵妃荣升孙皇后。胡皇后被废之后,退居长安宫,明宣宗仿宋仁宗废郭皇后一事,赐号胡皇后为静慈仙师。
宣宗之母张太后不忍看胡皇后日渐势衰,对她怜悯不已,经常召至自己宫中。朝廷有宴席的时候,张太后还命人将胡废后的位子高于孙皇后,这让孙
皇后感到十分不满。胡氏无过被废,惹得天下之人对其同情不已。数年之后,明宣宗也为此事感到后悔,觉得愧对于胡皇后,并自嘲说“这是我年少
冲动时犯下的错误啊”。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辞世,胡废后伤心不已,遂于次年过世。土木之变后,明景帝继位,封胡皇后为上升皇太后。明英宗
复辟后,于天顺七年追谥号为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未祔太庙。胡皇后作为明朝第一位废后,命运无疑是悲惨的,当了十年的皇太孙妃和皇太子妃,却在自己丈夫的事业巅峰时刻无过被废,不得不让人心生怜悯。所幸的是她遇到了张太后和一群支持她的臣子,后来生活才不至于太过潦倒。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