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4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9.7第54章【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 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 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译文】如果脱离大道误入歧途,家将不家国将不国天下将大乱。那么天下何以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唯有永远不失道。将天下 建立在道的基础上,则永远不会被动摇拔除,是为“善建者不拔”。建立了坚实的基础,还要紧紧抱住须臾不脱离,是为“善抱者不脱”。这样既得 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子子孙孙世代相传,天下就会永远太平永久兴旺,是为“子孙以祭祀不辍”。具体如何来做,那就要遵循“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从母到子,再从子回到母,是为格物致知。以道修德,端正心志,是为诚意正心。以道修自身,其德就 会返璞归真,是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道修家,其家就会和谐美满财富有余,是为“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以道修大家族的乡,族人就会 安居乐业繁衍壮大,是为“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以道修于部落之邦,邦国就会兴旺昌盛,是为“修之于邦,其德乃丰”。最后以道治理天下,就 会像太阳那样普照万物赖及万方,是为“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从身到家到乡到邦直至全天下,一步步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所以能根深柢固 轻易拔除不了,故称“善建者不拔”。一步步抱道不离,将道发扬光大,故称“善抱者不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 沐浴在道的光辉中,子子孙孙蒙受道的生养和庇护,世世代代香火不断,故称“子孙以祭祀不辍”。所以通过观照自身的修身养德和生老病死,就能 观照天下人,是为“以身观身”。观察自家的和睦离散,就能观察到全天下家庭的兴衰之道,是为“以家观家”。以此类推,从小家到大家族的乡, 从乡到部落之邦,再从邦国放眼全天下,是为“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能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之道, 故称“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解读】54.1“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老子提出天下不离大道的原则和步骤。上一 章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继而脱离大道误入歧途。那么如何才能行走于康庄大道,长保天下太平,老子提出了三个原则和步骤。首先如何建立 管理国家的体制,具体的万事万物不管建得多么牢固,也总有动摇和被拔除的那一天。而建立在道的基础上则永远不会被拔除,是为“善建者不拔” 。基础打牢后,还要须臾不脱离大道,是为“善抱者不脱”。老子用“善”字比喻善于做任何事,第27章说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 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行文方式与“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如出一辙。祭祀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祭祀不辍”就象征国家不灭亡文明不断代,《周易》中有关祭祀的描述非常多。《左传》中说“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祀”是对内的不忘祖宗传承文明和民族大团结,“戎”是对外的抗击外侵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这是国家最大的两件事情。正因 为中国人有祭祀的传统,所以华夏民族虽然遭受了无数次的外民族侵略,但华夏文明一直顽强地活着,并且同化了一切入侵的外来文化。既善建又善 抱,就能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子子孙孙世代相传,天下永远太平永久兴旺,故称“子孙以祭祀不辍”。54.2“修之于身,其 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告诉我们如何一步步去做。儒家经典《 大学》中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养德分为八个阶段,与老子本段话意思相近。“真”是返璞归真,“ 馀”是家庭幸福财货有馀,“长”是发扬光大,“丰”是五谷丰登国家兴盛。《周易》第55卦是雷火丰卦,卦象组合是上面震雷下面太阳,描绘的 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万众归心五谷丰登,日中高照雷鼓喧天。“普”是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普照天下。男女相爱结婚组成家庭,家是温暖的 港湾,众多小家组成一个大家族,称之为“乡”。众多的家族组成部落,称之为“邦”,古代的邦国很小,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天下”是由 很多个邦国组成的,比如夏朝有万国之称。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是为“格物致知”。以道修德,端正心志,是为“诚意正心”。以道修自身,其德就 会返璞归真,是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道修家,其家就会和谐美满财富有余,是为“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以道修大家族的乡,族人就会 安居乐业繁衍壮大,是为“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以道修于部落之邦,邦国就会兴旺昌盛,是为“修之于邦,其德乃丰”。最后以道治理天下,就 会像太阳那样普照万物赖及万方,是为“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上一句“善建者不拔”是说要根深蒂固,现在从德行纯真的个人,到组成家庭, 再从家到乡,再从乡到邦,再从邦到天下,一步步基础打得多坚实,怎么轻易会被拔除。54.3“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告诉我们如何观察天下万象。“观”不是普通的观察之道,而是观照内心,透过现象观其本质,在 这一点上,佛教和《周易》与老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学习佛经首当其冲是《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最流行的这个版本是唐僧所写。 唐僧西天取经共取回来了657部经书,如何学习佛法,唐僧撰写了这篇《心经》,概括了佛法的大义,给学佛之人指明了方向。《心经》共268 字,正文260字,题目8个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 的总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涵盖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 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第一个字就是“观”,翻译成白话就是,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 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分别是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 取向和行为,以及针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活动和观念,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之下,无不显现本有的空相。由于相空从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于除去了妄念 ,从而不生烦恼不起业惑,因而得以度脱一切灾难与苦厄。“般若”读作“bore”,是梵语的“智慧”。“波罗”是梵语的“彼岸”,苦海无 涯回头是岸,西方极乐世界。“蜜”是梵语的“到达”。“多”在梵语中表示程度,已经上了岸。“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运用智慧修炼,脱离世 俗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周易》第20卦是观卦,告诉我们如何透过表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后世道家的庙宇也称为“道观”。所以通过观照自 身的修身养德和生老病死,就能观照天下人,是为“以身观身”。观察自家的和睦离散,就能观察到全天下家庭的兴衰之道,是为“以家观家”。以 此类推,从小家到大家族的乡,从乡到部落之邦,再从邦国放眼全天下,是为“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能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之道。《道德经》中有好几处提到“观”,第1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26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张武忠2017.9.7于北京武警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