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靖难之变
2018-01-16 | 阅:  转:  |  分享 
  
靖难之变同义词靖难之变一般指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
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
建文帝。[1]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
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1]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1]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
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2]。战争历时四年(1399—1
402年)。[1]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1]同年,朱棣即位,是为
明成祖。背景太祖分封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
封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3]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
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明朝初年,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
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
肃)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4]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
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5]。藩
王势力的膨胀,势必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时任平遥县训导的叶伯巨就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
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
告,反而将其下狱囚死。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
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中央相对抗。所以,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
璋的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的后果。靖难遗训太祖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
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6]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
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7]。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这其中,“靖
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
,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起因建文即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因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爱,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
。”[8]不过,对于这位“仁柔少断”的皇太孙将来继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满意,曾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谏,才
没有这样做。尽管如此,朱元璋对朱允炆的继位仍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朱元璋病故,庙号太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
临终前,朱元璋立下遗诏,“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9
]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尽管有朱元璋的遗诏,不许诸王“入临、会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朱允炆闻
讯后,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燕京(今北京),对此朱棣十分不悦。[10]藩王势大其时,镇守北部边疆的诸王已有很大的权势,宁王朱权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节制沿边士马”的重权。朱允炆对这些皇叔们忧心忡忡。建文元年(1399)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
,燕王朱棣即遣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诚密问燕王府之事,葛诚如实禀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为内应。葛诚回到燕王府,朱棣见他神
色不对,心中不免作疑。随即朱棣亲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径直走皇道入宫,登陛不拜。监察御史曾凤韶弹劾其不敬,户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
燕王“智虑绝人”,建议将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朱棣察觉到朝廷对自己怀有贰心,回燕王府后,便托辞患病,
以观事态的变化。[11]废削五王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齐泰、黄子澄以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力主削藩。在削
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黄子
澄,遂先后废除五位亲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
是决定先废周王。时周王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于是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
昆明以西、大理以南)。[12]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
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13]两个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14]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
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经过燕王起兵洪武三十一年(13
98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
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装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
病”。朱棣装疯被发觉[15]。而心中早已对父皇册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孙而继位有所不满,便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
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
、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16]。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
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以待变故。[17]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
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18]
。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19]。燕军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
,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
。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20]
。燕军攻破怀来后,由于领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离封地宣府(今属张家口,距北京约150公里,距怀来约60公里),奔
金陵[21]。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遂削宁王护卫[22-23]。
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被陈质所控制,未果[24]。击败耿炳文主词条:滹[hū]沱河之战建文元年(
1399年)七月,朱棣反书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决定起兵讨燕。[25-26]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设
置平燕布政司。[27]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
,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
、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
廷也无将可用,[28]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率军1
3万伐燕,数路并进,号称百万大军,同时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给军饷。[29]耿炳文率军在八月十三日到达真定,[30]并
分兵于河间、鄚州(河北任丘北约30里)、雄县,为犄角之势。在经过观察后,八月十五日,燕军趁中秋夜敌军不备,偷袭雄县;成功后又利用伏
击击败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编剩余的部队。[31]耿炳文部将张保来降,告知朱棣耿炳文的部队分驻滹沱河两岸,于是朱棣让他回去
告诉耿炳文“雄县、鄚州大败,燕兵将至”,以打击其士气,并使耿炳文合兵一处,便于一举击溃。耿炳文果然将南岸的兵调过河。[32]八
月二十四日,燕军到达无极县。从樵夫和南军被俘士兵处得知敌情,于是燕军发动决战。[33]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南军师至河北滹
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饮酒作乐之机,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耿炳文逃入真定城中,
闭门固守。燕军攻城三日不克,还师北平。耿炳文率残部不到十万人在真定坚守不出,燕军攻城三天不克。[34]八月二十九日,燕军返回北
平。顾成降燕之后,留在北平协助燕世子朱高炽守城。[35]换帅李景隆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
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7]。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
大军救援永平。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
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间驻扎。[36]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败
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
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37]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
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
于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
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
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
法攀城进攻了。吴高怯懦,不敢应战,退保山海关。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7]。偷袭大宁建文元年(139
9年)九月初一,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郡,[38]故朱棣趁李景隆踌躇不决之际,九月十九日前往救援。九月二十五日,朱棣击败吴
高,并决定趁势偷袭十七弟宁王朱权的藩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以获得其精锐部队朵颜三卫;另一方面利而诱之,将南军引至“空城”北平下。九
月二十八日,朱棣率众出师。传信给燕世子朱高炽,令其坚守北平城。[39]十月初六日,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朱棣单骑入城(一说击败
守将房宽后入城[40]),见宁王朱权,哭诉自己无路可走,向朱权求救,希望能向朝廷上书,谢罪免死。朱权相信并收留了他。在居大宁期
间,朱棣令手下吏士入城结交并贿赂大宁的军官等。十月十三日,朱棣提出告辞,朱权在郊外送行;但朱权来到郊外后,伏兵尽起,大宁军纷纷叛变
,归附朱棣。于是朱权与宁王妃、宁王世子等一同随朱棣前往北平,而大宁的全部军队(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都被朱棣收编。大宁成为空城,
朱棣实力大增。[41]听说燕王朱棣率精锐征大宁,李景隆引军攻北平。南军在郑村坝(今大兴以东二十里)扎营,筑垒同攻北平九门。燕王世
子朱高炽坚守。朱高炽遣人夜间偷袭南军大营,获得了一定的喘息时间;南军攻城急时,城中妇女也上城头向下投掷瓦石。[42]南军唯一一次
获胜的机会是都督瞿能攻张掖门(一说彰义门,据《方舆纪要》,彰义门即西直门;存疑)[43],几乎要攻下时,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停
止。功败垂成。农历十月北平甚是寒冷,于是燕军守城部队夜里汲水浇于城墙上,次日城墙结冰,南军无法攀登。[44]南军因天寒地冻,战
斗力骤降,攻势自此受阻[45]。郑村坝之战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军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整编,分立五军(中、前
、左、右、后)。十月二十一日,燕军入松亭关(今河北宽城县西南)。[46]十一月初五日,燕军渡白河(时已结冰,渡河处在今北京顺义
区东),并打败李景隆的哨探陈晖部队万余人。[47]当天,与李景隆大军在郑村坝会战。燕军左右冲击,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大败。[4
8-49]当夜,李景隆见战事不利,令郑村坝所有军队轻装撤退。数十万人的辎重全部留给了燕军。[50]但李景隆走得匆忙,没有通
知围攻北平城的南军军队,于是燕军轻易击溃北平城下的南军,获得其物资。[51]李景隆率军撤回德州,郑村坝之战结束。[52]此
战南军丧师十余万人。[53]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初九日,朱棣回到北平城,因为之前(七月)上书没有回信,再次上书朝廷,陈述
齐泰、黄子澄构陷宗藩的罪过。建文帝没有回应。[54]十二月,朱棣用反间计令辽东守将吴高被削爵贬黜,消除东北方向的后顾之忧。[5
5]由于李景隆准备等来年(1400年)开春再北上攻燕,朱棣决定攻打山西大同,以使南军疲于奔命。十二月十九日,朱棣出师攻大同。十二
月二十四日,燕军抵达广昌,守将杨宗投降。[56]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军抵达蔚州,明军守将王忠、李远投降燕军。[5
7]二月初二日,燕军攻打大同。由于大同是代王的封地且军事地位极重要,李景隆不得不救援。待李景隆走出紫荆关后,燕军从居庸关返回北
平。南军在冰天雪地中白跑一趟,兵力、装备大量损失,士气受到重创。[58]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二十八日,李景隆给朱棣写信,请
求暂时停战。燕王回信索要齐泰、黄子澄等。一说李景隆自此有二心。[59]除了使南军白跑了一个月外,燕军在本次伐大同时意外遇到了从
蒙古来降的军队,收编之。[60]此外,保定府于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降燕。[61]激战白沟河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
李景隆从山东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燕军,目标是白沟河(北拒马河)。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亦出。四月二十日,燕军渡过玉马河,
驻于苏家桥。四月二十四日,燕军与南军会战(战场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县南三十里)[62]。靖难之役南军(李景隆部)先锋平安之前
曾跟随朱棣出塞,熟悉朱棣战法,设伏兵。燕军到达之后,平安伏兵起,挺矛冲锋;瞿能父子也一同合击,燕军战斗失利。当时南军郭英部也来到战
场,郭英在燕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埋地雷,燕军撤退时损失惨重。朱棣亲自率军殿后,但夜间迷失了道路。朱棣下马趴在地上辨别河流的方向,才分
清方向,回到大营。令军士提前用餐,准备次日决战。[63-64]次日(四月二十五日),燕军与南军再次合战。瞿能、平安绕至燕军后方
,攻其后军得手。[65]朱棣见状不好,亲冒矢石,令丘福冲击李景隆中军,不成功;朱棣率军攻打,双方混战,飞矢如雨。朱棣先后换了三
匹马,射光了三筒箭,宝剑也砍断,差点被平安、瞿能所伤。无奈之下,朱棣来到河堤上,举起马鞭,假装招呼援兵,李景隆见状果然生疑,攻势减
缓;朱高煦此时也来援救,战事暂时缓和。[66-67]不久,瞿能再次引众搏战,大呼“灭燕”,形势再次对燕军不利。就在战事危急时,一
股旋风刮起,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南军顿时大乱。朱棣抓住机会,绕到李景隆后方放火。南军大败,瞿能父子被朱高煦阵斩。[68]郭英等
向西撤退,李景隆向南撤退,辎重全部扔下,投降十万余人。李景隆撤回德州。[69-71]四月二十七日,燕军进攻德州。五月初七,李景隆
逃往济南。初九,燕军进入德州,获得大量粮食储备。五月十五,燕军攻济南,李景隆残存十余万兵毫无战斗力,大败。李景隆逃走。燕军遂围济南
。[72]十月,朝廷召李景隆回南京。李景隆把六十万大军丢得一干二净,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上书,请求立斩之,朱允炆不听。对于
推荐了李景隆,黄子澄感到十分后悔。[73]夺取济南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
,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李景隆败退后,燕军围济南。右参政铁铉、盛庸坚守
。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74]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75]铁铉见势不妙,决定派千
人诈降,诱朱棣进城。[76]次日,朱棣前往济南,走到城门口时,城门预设的铁板落下,但略快了些,只打中了其所乘马的头。朱棣大惊,
换马跑回。由于事出意外,断其后路等工作没能成功。朱棣逃回,大怒,围城攻打三个月。[77]由于济南的军事地位极重要,若取得济南,进
可南下攻打,退可画疆自守,故燕军乘新胜之锐气,志在必得。不料攻城不利,朱棣愤怒之下决定使用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铁铉见状,在一些木牌
上写了“高皇帝神牌”几个字并挂在城头,燕军只得停止炮击。[78]六月,惠帝见济南危急,遣使求和。朱棣不听。[79]七月,平
安进军河间,扰乱燕军粮道。[80]朱棣进退不得,八月十六,撤兵回北平。盛庸、铁铉追击,大败燕军,收复德州。[81]济南之战
结束。九月初十,朱允炆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不久后升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侯,平燕将军,撤换李景隆。都督陈晖、平安为副职。
南军重新进到德州、定州(今保定与石家庄之间)、沧州(今河北沧州)。[82]东昌之战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
决定在南军落脚未稳之际,夺取沧州,再度南下。于是下令出征辽东,暗中派人在直沽(今天津市中心)修建浮桥。十月二十五日,燕军从通州折转
向南行进,日夜兼程,十月二十七日到达沧州,南军守将徐凯尚在筑城中;燕军仅用两天就攻下沧州,徐凯等投降。[83-84]燕军自长芦
渡河,十一月初四到达山东德州。[85]朱棣计划招降盛庸未果,于是转而南下。盛庸袭击燕军后军,但遭到失败。[86]十一月,燕
军到达山东临清;朱棣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河(卫运河,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当时黄河夺淮入海),先后
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山东南方,迫使盛庸率军南下。[87]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与燕军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火枪
和毒弩。[88]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军到达东昌。[89]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先冲击南军左翼,没有冲击成功;然后又冲击南军中坚
,盛庸故意打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朱棣被南军重重包围。燕军大将张玉、朱能(一说还有朱高煦[90])分别引兵来救,朱棣死战,
终于和朱能会合,逃离战场。但是燕军损失惨重:大量燕军被火器所伤,张玉被南军包围,最后战死。南军大将平安亦率兵赶来,与盛庸合兵作战。
次日,燕军再次战败,遂北还。[91]在击退南军的阻截后,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十六日,燕军返回北平。[92]张玉战死,
令朱棣悲伤的食不下咽。[93-94]东昌之战,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由于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南军将士惧怕战后反攻倒
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殿后,南军无可奈何。[95]但是东昌之战毕竟是靖难以来南军的
第一场大捷。惠帝朱允炆十分高兴,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复了齐泰、黄子澄的官职(建文元年十一月两人被罢免,但仍作为智囊留用;
[96]至是恢复齐的兵部尚书和黄的太常寺卿职务)[97],并以东昌大捷告太庙。[98]盛庸军势大振。燕军经此败,以后再
南下,皆由徐沛,不再走山东。[99]夹河、藳[gǎo,古同“稿”]城之战东昌之败之后,朱棣以此为耻,与道衍和尚姚广孝商议对策。道
衍强烈支持朱棣再次出兵。[100]于是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初九日,朱棣祭阵亡将士,并脱下袍子烧掉,激励军士。二月十六日
,朱棣再次出师。[101]当时盛庸驻兵二十万于山东德州,吴杰、平安驻扎在真定。朱棣决定趁南军两军分隔,先破盛庸一部。[102]
三月二十日,燕军探知盛庸在夹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附近,漳河支流)驻扎,于是驻扎在距对方四十里的地方。[103]三月二十二
日,燕军进兵夹河。盛庸仍结下坚阵,备大量火枪强弩。朱棣利用建文帝严禁伤害燕王之旨,亲自率几个轻骑兵掠过南军阵地侦查。盛庸不敢开枪,
只得派出自己的骑兵追赶朱棣,不了了之。[104]侦查后,朱棣率领一万骑兵和五千步兵攻击盛庸军左翼,不能入。此时燕将谭渊望见已经
开战,于是主动出兵攻打。盛庸部将庄得死战,会合盛庸军,斩杀谭渊。朱棣、朱能等则趁南军调动产生的混乱,趁暮色向南军后方猛攻,斩杀庄得
。[105]盛庸稳住了阵脚,天色已晚,双方罢兵。此战杀伤相当,但燕军损失了大将谭渊。[106]当夜,朱棣率领十余人在盛庸营地
附近露宿;三月二十三日清晨,朱棣发现被南军包围。朱棣再次利用禁杀之旨,引马鸣角,穿过敌军,扬长而去。南军愕然,不敢射箭。[107]
朱棣回到营中,鼓励众将“两军相当,将勇者胜”,[108]于是燕军在东北方向,盛庸军在西南方向,再次会战。燕军左右冲击,盛庸
坚守,双方互有胜负。战斗打了三四个时辰后,突然刮起了强烈的东北风,尘埃蔽天。南军顶著风沙,根本没法作战;燕军则乘风大呼,纵左右翼横
击之,盛庸大败,损失了数万人后,退回德州。[109-110]吴杰、平安引兵准备会合盛庸,闻庸已败,退回真定。夹河之战结束。[1
11]夹河之战重新确立了燕军的优势。闰三月初四,建文帝因夹河之败,再次罢免齐泰、黄子澄,谪出京城,暗中令其募兵。[112]击
败盛庸后,朱棣进军真定。考虑到攻城较困难,决定诱敌出战。于是下令军中四出取粮,而用间谍向吴杰等透露此事。吴杰等见状,决定袭击燕军。
[113]闰三月初九,两军会于藳城,遂交战。南军列方阵,朱棣则率精锐攻其东北角以破阵。燕将薛禄由于马失足被擒,但夺敌刀斩数人后
,夺马逃走。此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弩所伤,朱棣的帅旗被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杀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没事。[114
]次日,两军再次交战。在战斗中突然又刮起了猛烈的大风,南军不能支,大败而去。燕军四面围攻,斩首六万余级。吴杰、平安等逃回真定,坚
守不出。[115]朱棣将射成刺猬的军旗送回北平,令世子朱高炽妥善保存,以警示后人。[116]从白沟河、夹河到藳城,燕军三次
得大风相助而胜,朱棣认为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为。[117]间接作战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南军
改为通过谈判、反间、袭击后方等方式间接作战。击败平安后,燕军南下,先后经过顺德、广平、大名,并驻扎于大名。诸郡县望风而降。[118
]朱棣听说齐泰和黄子澄被贬,上书和谈,表示“奸臣窜逐而其计实行,不敢撤兵”。[119]朱允炆得书,与方孝孺讨论,方孝孺表示可
以借此机会遣使回报,拖延时间,并懈怠其军心;同时令辽东等军队攻其后方,以备夹攻。于是(四月)建文帝令大理寺少卿薛嵓去见朱棣,传诏并
秘密在军中散布相关消息。[120]薛嵓见朱棣,说“朝廷言殿下旦释甲,暮即旋师。”朱棣表示这连三尺小儿也骗不过。薛嵓无言以对。[
121]五月初一,盛庸、吴杰、平安等分兵骚扰燕军饷道。[122]朱棣遣使者进京表示盛庸等不肯罢兵,必有主使。建文帝听从方孝
孺的意见,将其下狱(一说诛杀),和谈破裂。朱棣见和谈破裂,决定袭击南军饷道,以使德州南军陷入困境,遂令都指挥李远率兵六千,换穿南军
甲胄,从济宁南下;六月十五日,燕军瞒过南军到达沛县,成功焚烧大量南军粮船,河中鱼鳖尽死。南军损失粮食数百万石,京师大震,德州陷入窘
境。[123]七月,燕军进攻彰德,林县投降。[124]七月初十,平安自真定趁虚攻北平,扰其耕牧。朱高炽固守。朱棣分兵回援;九
月十八日,平安与战不利,退回真定。[125]由于河北战事不利,方孝孺想出了反间计,利用朱高炽(长子)和朱高煦(次子)的矛盾,先
写一封信给守北平的高炽,令其归顺朝廷,许以燕王之位;然后派人告诉朱棣和高煦(随军)世子密通朝廷,以使燕军北还。但朱高炽得到信后,根
本没有拆开,将朝廷使者连人带信一起送往朱棣处。反间计失败。[126]七月十五日,盛庸令大同守将房昭入紫荆关威胁保定,据易州西水
寨以窥北平。朱棣见状,只得回兵救援。[127]朱棣分兵守保定,并包围房昭的山寨。十月初二,燕军与真定援兵和房昭军决战,朱棣令勇
士悄悄登山,在敌后大张旗帜。南军山寨见状大乱,与真定援兵一齐崩溃。房昭退回大同。[128]十月二十四日,燕军回到北平。之后又击
败了袭永平的辽东敌军。[129]至此,燕军靖难已有两年多。虽然屡战屡胜,但因兵力不足,无法巩固并扩张胜利,往往放弃新取之地;仅能
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130]燕军南下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临江一决。道衍亦支持不再与盛庸、平
安等纠缠,直趋京师。[131-132]十二月初二日,燕师复出。十二月十二,到达蠡县(约在保定以南50公里)。建文四年(1402
年)正月,先后击败德州的一支分队和平安的部队,于是燕军南下(路线大致位于现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之间)至馆陶渡河(进山东),并长驱直入
。正月十二日,燕军在馆陶渡河;正月十四日,燕军攻陷东阿;正月十五日,再攻陷东平;正月十七日,陷汶上;正月二十七日,陷沛县(进江苏)
;正月三十日,燕军先头部队到达徐州。[133]建文帝见燕军再次出动,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令驸马都尉梅殷(建文帝的姑父,顾
命大臣)任总兵官,镇守淮安。[134]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初一,建文帝将迁往蒙化的朱橚(废周王)召回南京。命魏国公徐辉祖
率兵援山东。[135]建文四年(1402年)二月初一,南军将领何福、平安、陈晖进兵济宁,盛庸进兵淮上。朱棣派兵袭击南军饷道后,二
月二十一日,燕军击败徐州的出战军队,徐州自此闭城死守。[136]灵壁之战徐州坚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会,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
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达涡河(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以北)。[137]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
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138]三月二十三日,朱棣遣将断徐州饷道,铁铉等率兵围攻,互有胜负。[139]四月十四日,燕军
进达睢水之小河,搭浮桥。次日,平安、何福领军夺桥,双方隔河僵持。数日后,南军粮尽,朱棣决定偷袭。半夜,渡河绕至敌后;但徐辉祖援兵正
好赶到,四月二十二日,双方战于齐眉山(灵壁县西南三十里),南军大胜,斩燕将李斌。[140]南军再次获得胜利,再加上暑热,燕军陷入
窘境。四月二十三日,燕军众将要求北返,择地休整,朱棣不同意,说“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份人站于左侧,朱棣怒。朱能这时强力支持
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坚定了燕军坚持的决心。[141]这时,朝廷讹传燕军已兵败,京师不可无良将,遂召回徐辉
祖。[142]四月二十五日,考虑到在河边不易防守,何福移营,与平安在灵壁(一作灵璧)深沟高垒作长远之计。由于粮道被燕军阻碍,平
安亲自率兵六万护卫粮草。四月二十七日,朱棣率精锐袭击平安,将其一分为二;何福全军出动救援,朱高煦也率伏兵出现,何福败走。[143]
南军缺粮,何福与平安决定次日(二十九日)突围而出,在淮河取得给养,号令为三声炮响;次日,燕军攻打灵壁墙垒,进攻信号正巧也是三声炮
响。于是南军以为是己方号炮,纷纷夺路而逃;燕军趁势进攻,南军全军覆没。灵壁之战就此意外结束。此战燕军生擒了陈晖、平安、马溥、徐真、
孙成等三十七员敌将,四名内官(宦官),一百五十员朝廷大臣,获马二万余匹,降者不计其数。只有何福单骑逃走。[144-146]灵壁
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主力,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一千六百年前决定楚汉之争胜败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灵壁附近,可谓历史
的巧合。按照齐、黄的策划,曾令辽东派兵南下欲与铁铉会师济南,但五月初一在直沽被燕军击溃。渡江进京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
。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147]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阻后,[148]遣朱能、
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五月初九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遂克盱眙。[149]五月十一日,燕军向扬州方向前进,
五月十七日,到达天长(扬州西北50公里)。守扬州的监察御史王彬本想抵抗,但属下反叛,趁其沐浴时绑缚之。五月十八日,扬州不战而降。[
150]随后高邮归降。[151]五月二十二日,朱允炆遣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朱棣说“
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郡主无言以对,遂返。[152]六月初一日,燕军准备从浦子口渡江,但遇到了盛庸最后的抵抗。燕军
战不利,朱棣打算议和北还。此时朱高煦引兵来援,朱棣非常高兴,说“努力罢!世子常常生病啊。”暗示朱高煦有机会取得储君宝座,于是朱高煦
大受鼓舞,率众殊死战,击败盛庸。[153]随后中央军的一支水军部队降燕,[154]燕军遂于六月初三日自瓜洲渡江,并再次击败
退守此地的盛庸。六月初六日,燕军至镇江,守将率城投降。[155]六月初八,燕军驻扎于龙潭(距京师金陵东约30公里),朝廷大震。朱
允炆徘徊殿间,召方孝孺问计。有人提议逃往内地以图兴复,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应坚守待援;即使真战败,国君为社稷而死,是理所应
当的。可以再派大臣、在京诸王前往谈判以拖延时间。于是六月初九,派李景隆、茹瑺等见朱棣,再次谈判;朱棣表示割地无名,只要奸臣。六月初
十,遣谷王朱橞(建文元年逃回京城)、安王朱楹等第三次前往谈判,无果。[156]六月十二日,外出募兵的大臣们仍未返回,朱允炆只得
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时左都督徐增寿(徐达子,辉祖弟)谋内应,被一群文官围殴。次日(1402年7月13日),燕军抵金陵。徐增
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
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结果建文四年(1402
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
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157-159]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
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
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后续朱棣称
帝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此后其下落成为谜团。朱棣入城后,派人找出马皇后的尸体,指认其为朱允炆,并执
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随后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礼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而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了千古迷题。据传,郑和下西
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寻建文帝的踪迹。[160]而另一路是胡濙密访江浙一带。朱棣进入南京之后,翰林院编修杨荣迎于马首,说:“殿下先
谒陵乎?先即位乎?”点醒朱棣。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起,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劝进,朱棣不允。数日后(六月十七),朱棣谒孝陵,并
于当日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成祖)。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为皇后。朱棣不承认建
文年号,七月初一(一说六月十八),将建文元、二、三、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次年改为永乐元年。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
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
,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1400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161]
。诛杀前臣朱棣在靖难之役获胜后,向京城(今南京)军民发布公告:“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导致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
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如若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非靖难本意。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
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
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
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
式惩罚的人也不少。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在大肆诛杀之外,当月,朱棣将魏国公徐辉
祖下狱,后释放并削其爵位。辉祖死后,其子嗣魏国公爵。黄观被朱棣所嫉恨,其状元的身份被革去。铁铉,割其鼻耳塞入口中,然后问:“甘否?
”铁弦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灭族。方孝孺惨遭凌迟灭族。但此事出于野史,未见于正史。野史称方孝孺大书“燕贼篡位”,朱
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严辞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于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
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则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162]
另外,黄子澄之妹,铁弦之妻,发送教坊司。大封功臣类型级别名单本来为燕王旧臣的封爵公(2人,追封2人;省略除封爵外的其他封赏,下
同)丘福:淇国公,世袭;朱能:成国公,世袭;张玉:追封荣国公,谥忠显;陈亨:追封泾国公,谥襄敏。侯(13人,追封1人)张武:成阳侯
,世袭;陈圭:泰宁侯,世袭;郑亨:武安侯,世袭;孟善:保定侯,世袭;火真:同安侯,世袭;顾成:镇远侯,世袭;王忠:靖安侯,世袭;王
聪:武城侯,世袭;徐忠:永康侯,世袭;张信:隆平侯,子孙世袭隆平伯;李远:安平侯,子孙世袭安平伯;郭亮:成安侯,子孙世袭成安伯;房
宽:思恩侯,子孙世袭指挥使;谭渊:追封崇安侯,谥壮节。伯(12人)徐祥:兴安伯,世袭;徐理:武康伯,世袭;李浚:襄城伯,世袭;张辅
:信安伯,世袭;唐云:新昌伯,子孙世袭指挥使;谭忠(谭渊子):新宁伯,世袭;孙岩:应城伯,世袭;房胜:富昌伯,子孙世袭指挥使;赵彝
:忻城伯,世袭;陈旭:云阳伯,世袭;刘才:广恩伯,子孙世袭指挥同知。归附并出力的建文旧臣封爵公李景隆:仍为曹国公,增禄,世袭;侯王
宁:永春侯,世袭;伯茹瑺:忠诚伯,以终本身;王佐:顺昌伯,子孙世袭指挥使;陈瑄:平江伯,子孙世袭指挥使。影响宗室待遇变化朱棣称帝后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八日,恢复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爵位[163]。随后恢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永乐元年(14
03年)正月,明成祖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164]。六月二十六日,成祖取消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兴宗庙号,重新称懿文太子[165
-166];七月十二日,成祖将朱允炆的三个弟弟由亲王降为郡王;十一月将朱标之子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囚禁在老家凤阳[167-
168]。朱棣因为反对建文帝削藩而起兵,为了争取诸王拥戴,还改变祖制给予宗室更高的品级。如按照洪武年间规定,镇国将军(郡王之子
)为三品,辅国将军四品,奉国将军五品,镇国中尉六品,辅国中尉七品,奉国中尉八品。而成祖“遂加镇国将军从一品,辅国将军从二品,奉国将
军从三品,镇国中尉从四品,辅国中尉从五品,奉国中尉从六品”[169]。然而由于朱棣自己是武装夺权的,为了保证中央政权稳固,他即
位后先将诸边塞王改封于内地,然后逐渐解除诸王的兵权:永乐元年(1403年)削代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1406年)削齐王护卫及官属
,不久废为庶人;永乐六年(1408年)削岷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十年(1412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1417年)废谷王为庶人;永
乐十九年(1419年)周王见势不妙,主动献还护卫。洪武朝带兵的十三位亲王,永乐朝削去了六个护卫。与此同时,大封靖难功臣,将大批有经
验的武臣保留下来,加强中央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和诸藩的军事力量对比[170]。虽然朱棣实现了朱允炆当年的目的,但只解决了眼
前的问题,并没有改变祖制;其子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仍然设立了三护卫。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叛乱,再次证明亲王典兵不是办法
。亲征平定叛乱后,明宣宗利用其威望,迫使绝大部份藩王交出了护卫,并从各个方面对宗室加以控制。此后,宗室与中央的矛盾逐渐由军事上对政
权的威胁转变为大量增加的俸禄对中央财政的压力[170]。强化集权统治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
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71],甚至清朝仍沿用此
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称帝的,对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随后,永乐十八年(
1420年),朱棣又设立了东厂,令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点。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
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
(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迁都北京由于洪武年间,北方的防务多由几位边王(如朱棣、朱权)负责,而靖难后朱棣徙诸边
王于内地,导致华北防务空虚;又由于有唐朝之守外虚内、宋朝之守内虚外的教训,故在军事上,定都金陵(南京)、遥控将领守卫边界的风险很大
;“天子守国门”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南京的建文帝影响较大,在政治上考虑,作为朱棣大本营的北平更加适合作为帝都。故考虑
各种因素后,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名顺天府[172](与元朝大都区别);随后迁徙各地
富民于北京[173]。称北京为行在。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准备一直在进行,如建北京城、建宫殿、疏通漕运等;直到永乐十八年(142
0年),北京皇宫(即紫禁城,故宫)和北京城建成,遂下令迁都,以南京作为留都[174]。割让大宁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全部军
力(包括朵颜三卫)纳入麾下,朵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朱棣称帝后,将宁王封于南昌,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把大宁封赏
给朵颜三卫作酬劳[175-176]。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辽东—蓟州—宣府弓形的中心,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洪武十三年(138
0年)收复,并建立卫所,至此废除[177]。大宁可以作为辽东、蓟州、宣府等地的防卫前哨,并影响其防卫效果;失去大宁,从关内到辽
东就只能走山海关过锦州。此后(尤其是土木之变后),蓟辽的战事不断。割大宁之事,多为后人所诟病[178]。明朝北境形势地区经济靖
难之役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179]。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
曾为战场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180]。评价“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
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
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清代大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论》中将“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
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靖难之役”以后,开国功臣集团——明朝初年的“太子党”地位急剧下
降。南京是开国功臣集团的巢穴,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更加削弱了开国功臣的影响力。伴随着开国
功臣集团地位的下降,靖难功臣的影响力迅速攀升,英国公张家成了此后明朝政坛的不倒翁,长期处于最高统治集团之列。参加者按照朱元璋设计的
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应该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侄皇帝
与身边的书生们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战争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战,投向不同的两个
阵营。参与靖难之役的皇亲国戚姓名身份靖难时靖难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孙大明皇帝一说自焚,一说失踪成祖(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燕王夺位
称帝。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削爵,免为庶人,流放云南,后被禁锢京城复爵,归藩齐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削爵,免为庶人,圈禁京师复爵,归藩代
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削爵,免为庶人复爵,归藩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加入朱棣阵营,随其靖难移封南昌岷王朱楩朱元璋第十八子削爵,免为庶
人复爵,归藩谷王朱橞朱元璋第十九子朱允炆阵营,献南京城降朱棣移封长沙燕王世子朱高炽朱棣长子朱棣阵营,留守北平立为皇太子高阳郡王朱高
煦朱棣次子朱棣阵营加封汉王郡王朱高燧朱棣第三子朱棣阵营加封赵王驸马都尉梅殷朱元璋女婿朱允炆阵营,任淮安总兵,战败被俘被朱棣授意谋害
驸马都尉王宁朱元璋女婿向朱棣泄密,被朱允炆囚禁释放,加封永春侯驸马都尉李坚朱元璋女婿朱允炆阵营,任左副将军,加滦城侯,被俘病死驸马
都尉胡观朱元璋女婿朱允炆阵营,战败被俘释放庆城郡主朱元璋侄女济南中代表朱允炆阵营到朱棣阵营议和长兴侯耿炳文朱允炆亲家朱允炆阵营,讨
伐朱棣,兵败被弹劾,上吊自杀驸马都尉耿璇朱允炆姐夫朱允炆阵营称疾不出,坐罪死燕府仪宾袁容朱棣女婿朱棣阵营加封驸马都尉、广平侯燕府仪
宾李让朱棣女婿朱棣阵营加封驸马都尉、富阳侯魏国公徐辉祖朱棣妻舅朱允炆阵营削爵,幽禁大都督徐增寿朱棣妻舅秘密参与朱棣阵营,被朱允炆斩
杀追封武阳侯,谥忠愍,进定国公曹国公李景隆朱允炆表兄兵败撤职,后献城投降最初得到礼遇,后被撤职囚禁参考资料1.?《简明中国古代史》
靖难之变??.中华网[引用日期2014-10-23]2.?《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第二版第12卷175页。英译Jingnan
Campaign3.?《明太祖实录》卷五一。4.?《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诸王二》???.国学网[引用日期2017-08-16]5.?
勾利军,汪润元?.明初分封藩王的原因与历史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6.?《皇明祖训·法律》:如朝
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7.?靖难之役???.中华网[引用日期2012-12-23]8.?
《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恭闵帝》??.国学网[引用日期2017-08-16]9.?《明史·卷三·本纪第三·太祖三》??.国学网[引
用日期2017-08-16]10.?《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
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11.?《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
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傣,王遂称疾笃。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12.?《明鉴纲目·卷一》:乃命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为名
,猝至开封,围王宫,执之以归。……乃废橚为庶人,窜蒙化。诸子皆别徙。13.?《明鉴纲目·卷二》:(建文元年)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
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柏膂力过人,握刀槊弓矢,驰马若飞。至是有告其反者。帝遣使即讯,柏焚其宫室,弯弓跃马,投火中死。榑累历
塞上,以武功喜,时与燕通,为府中人所告;会代郡亦上变,乃废二王为庶人,锢榑京师,幽桂大同。14.?《明鉴纲目·卷二》:(建文元年)
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西平侯沐晟奏楩不法,废为庶人,徙漳州。15.?《明通鉴·卷十二》:(六月)己酉,燕山百户倪亮上变,告燕
官校于谅、周铎等阴事,诏逮至京师,皆戮之。复诏责燕王。王遂称疾笃,佯狂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张昺、谢贵入问
疾,王盛夏围炉播颤曰:“寒甚。”宫中亦杖而行。昺等稍信之,长史葛诚密语之曰:“王本无恙,公等勿懈。”16.?《明通鉴·卷十二》:初
,张信之至燕也,与昺等同受密旨,忧惧不知所出。以告母,母大惊曰:“吾闻燕都有王气,王当为天子。汝慎勿妄举,取赤族祸也。”至是又密敕
信,使执王,信见事急,三造燕邸,辞不见,乃乘妇人车径至门,固请之。王召入,信拜床下,密以情输王。王犹佯为风疾,不能言,信曰:“殿下
毋尔也。臣今奉诏禽王,王果无意,当就执,如有意,幸勿诲臣。”王察其诚,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于是召僧道衍谋举兵。17.?《
明通鉴·卷十二》:会昺等部署卫卒及屯田军士,布列城中,一面飞章奏闻。布政司吏李有直窃其草,献之府中,燕王亟呼护卫张玉、朱能等率壮士
八百人入卫。18.?《明通鉴·卷十二》:秋,七月,诏至,“逮燕府官属”,于是张昺、谢贵等率诸卫士以兵围府第,……壬申,王称疾愈,御
东殿,伏壮士左右及端礼门内,遣人召昺、贵,不至,复遣中使示以所逮姓名,乃至。……一时伏兵尽起,前禽昺、贵,捽葛诚、卢振下殿。王掷杖
起曰:“我何病!为若辈奸臣所逼耳。”昺、贵及诚等不屈,皆斩之。19.?《明太宗实录·卷二》:是夜,(张)玉等攻九门,黎明已克其八,
惟西直门未下。上令指挥唐云解甲骑马,导从如平时,过西直门,见闘者,呵之曰:“汝众喧閧,欲何为者?谁令尔为此不义,是自取杀身耳。”众
闻云言,皆散,乃尽克九门,遂下令安集城中,人民安堵,诸司官吏视事如故。北平都指挥使俞填走居庸关,马瑄走蓟州]],宋忠率兵至居庸关,
知事不齐,退保怀来,留俞填守居庸。20.?《明太宗实录·卷二》:甲戌,通州卫指挥房胜等率众以城来归。21.?《明通鉴·卷十二》:壬
辰,谷王橞闻燕兵破怀来,自宣府奔京师。22.?《明鉴纲目·卷二》:燕兵起,朝廷虑(朱)权与燕合,召权及辽王植归京师。植泛海还,权不
至,坐削护卫。23.?《明太宗实录·卷三》:齐泰等虑辽王植、宁王权为上之助,建议悉召还京,惟植至,遂遣敕削权护卫。24.?《明通鉴
·卷十三》:陈质者,建文元年宋忠之败,质以参将退守大同,代王欲举兵应燕,质持之不得发。25.?《明鉴纲目》卷二:棣反书闻。帝告太庙
,削棣属籍,废为庶人。诏示天下。以(耿)炳文太祖时宿将,拜征虏大将军。26.?《明通鉴》卷十二:是月,燕王反书闻。齐泰请削燕属籍,
声罪致讨。或难之,泰曰:“明其为贼,敌乃可克。”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27.?吕毖:《明朝小史》卷三·建文纪。28.?《明史》功臣
年表,洪武年间封的公、侯、伯爵60余人(除了追封的),到建文元年时,去世35人(其中,儿子继承的二代勋臣中又有8人被杀),朱元璋杀
26人(连同二代勋臣共34人,超过一半;34人中包括胡惟庸党11人,蓝玉党13人),只有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越嶲侯俞渊3人尚
在。29.?《明通鉴·卷十二》:炳文等濒行,上戒之曰:“昔萧绎举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今尔将士与燕
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30.?《明通鉴》卷十二:八月,己酉,耿炳文师次真定。31.?《明通鉴》卷十二:壬子,……,
夜半,至雄县,袭其城。(潘)忠援兵不至,前锋麾下九千人皆战没。……命护卫千户谭渊率壮士千馀,伏月漾桥水中,……,俟忠等援军已过,即
出据桥,王遣兵逆击忠,败之。32.?《明通鉴》卷十二:会炳文部将张保来降,言“炳文兵三十万,先至者十三万,分营滹沱河南北。”王厚抚
保,遣归,使诈言“被执得脱,且具陈雄、鄚败状,燕兵旦夕至。”……炳文闻保言,果移南营过河。33.?《明太宗实录》卷三:壬戌,未至真
定二十里,获采樵者,询知炳文军惟备西北,其东南无备。上率三骑先至东门,突入其运粮车中,擒二人问之,其南岸之营果移于北岸,由西门而营
,直抵西山。34.?《明太宗实录》卷三:丙寅,攻真定二日未下。上曰:“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士气。”遂命班师。35.?《明通鉴》卷
十二:(顾)成遂降,王遣人送北平,辅世子居守。36.?《明太宗实录·卷四》:上语诸将曰:“李九江(李景隆小名),豢养之子,寡谋而骄
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
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37.?《明太宗实录·卷四》:上笑曰:“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
心,死生离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
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九江五败悉备,保无
能为。然吾在此,必不敢至,今须往援永平,彼知我出,必来攻城,回师击之,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38.?《明太宗实录》卷四:
九月戊辰朔,永平守将郭亮驰报: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等以辽东兵围城。39.?《明太宗实录》卷四:丙戌,上率师援永平,诸将请曰:“必守
卢沟桥,扼李景隆之冲,使不得径至地城下。”上曰:“天寒冰涸,随处可度,守一桥何足拒敌?舍之不守,以骄敌心,使深入受困于坚城之下,此
兵法所谓利而诱之者也。”壬辰,吴高等闻上至,仓卒尽弃辎重,走山海。上遣轻骑追之,斩首数千级,俘降亦数千人,尽散遣之。上议攻大宁,…
…乙未,师行。上谕世子严守备,敌至,慎毋与战。40.?《明太宗实录》卷四:壬寅,师抵大宁,城中不虞我军骤至,仓卒关门拒守。上引数骑
循绕其城,适至西南隅而城崩,上麾勇士先登,众蚁附而上,遂克之,获都指挥房宽,抚绥其众,顷刻而定,城中肃然无扰。遣陈亨家奴并城中将士
家属报亨,刘真等引军来援,军士闻家属无恙,皆解甲。时宁王权三护卫为朝廷削夺者尚留城中,至是皆归附,上悉以还宁王。41.?《明通鉴》
卷十二:壬寅,燕师至大宁。王单骑入城,诡言穷蹙求救,执宁王手大恸。宁王信之,为草表谢,请赦其死。居数日,情好甚洽。时北平锐卒伏城外
,吏士得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戍卒。己酉,燕王辞去,宁王祖之郊外,伏兵起,拥宁王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力
战死,宁府长史石撰不屈死。壬子,燕师南还,宁王同行,宁妃、世子皆从,悉以三卫配北军,大宁城为之一空。42.?《明太宗实录》卷四:李
景隆闻上征大宁,果引军度卢沟桥,意气骄盈,有轻视之志,以鞭击马韂曰:“不守卢沟桥,吾知其无能为矣。”直薄城下,筑櫐九门,遣别将攻通
州。时世子严肃部署,整肴守备,城中晏然,数乘机遣勇士缒城夜斫景隆营,杀伤甚众,营中惊扰,有自相蹂践而者。景隆攻丽正门急,时城中妇女
皆乘城掷瓦石击之,其势益沮。43.?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一百四十二考证:瞿能传“与其子帅精骑千馀攻张掖门”,臣方炜按:《明书》云:
“能从李景隆攻北平,力战,势甚锐,与其子独帅精骑千馀人杀入彰义门。”彰义门,金之西门,元所谓南城也,今之广宁门;人犹呼为彰义。外城
虽建于嘉靖时,意金城故址在明初犹存,使作张掖,音转之讹耳。疑即彰义他书,但无可证,谨识阙疑。44.?《明鉴纲目》卷二:燕世子高炽坚
守,夜遣勇士缒城出斫营,营中惊扰,骤退。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克。景隆忌能功,令止之。燕人夜汲水沃城,明日冰凝,不得上。45.?《明
通鉴》卷十二:景隆日夕戒严,不恤士卒,皆植戟立雪中,冻死者相踵。于是北平之守益坚。46.?《明太宗实录》卷四:乙卯,我军至会州,命
张玉将中军,郑亨、何寿充中军左、右副将;朱能将左军,朱荣、李浚充左军左、右副将;李彬将右军,徐理、孟善充右军左、右副将;徐忠将前军
,陈文、吴达充前军左、右副将;房宽将后军,和允中、毛整充后军左、右副将;以大宁归附之众分隶各军。丁巳,师入松亭关。47.?《明太宗
实录》卷五:庚午,师至孤山,讯知李景隆军郑村坝。我逻骑至白河,还言河水流澌,兵不可度,又闻景隆列阵于白河西。是日,大雪初霁。上默祷
曰:“天若助予,则河冰合。”是夜,起营。达曙白,河冰已合。于是会师毕度。诸将进贺曰:“同符光武滹沱之瑞,上天祐助之征也。”上曰:“
成败亦惟听于天耳。”时景隆遣都督陈晖领骑万馀来哨而行道相左,晖探知我军度河,从后追蹑,其众方度,上率精骑还击之,斩首无算,晖馀众奔
度,河冰忽解,溺死甚众,获马二十馀匹,晖仅以身免。48.?《明太宗实录》卷五:谍报景隆驭军严刻,士卒多蹑履执戟,尽夜立雪中,不得息
,冻死及堕指者甚众,临战率不能执兵。上曰:“违天时以自敝,可不劳而胜之。”乃率诸军列阵而进,遥望敌军讙动。上曰:“彼乱而嚣,可击也
。”以精骑先进,连破其七营,诸军继之交战,自午至酉,上益张奇兵,左右冲击,大败景隆兵,斩首数万级,降者数万,悉纵遣之。49.?《明
通鉴》卷十二:辛未,战于郑村坝,连破其七营,遂逼景隆。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乘胜抵城下,城中兵亦鼓噪而出,内外夹攻,景隆师溃,宵遁。
50.?《明太宗实录》卷五:是夜,景隆尽弃其辎重,拔众南遁,遂获马二万馀匹。诸将请追之,上叹曰:“杀伤多矣,降皆释之,遁者不须追也
。况天气冱寒,饥冻而死者亦不少,宜抑止锋锐,勿过伤生。”诸将乃止。51.?《明太宗实录》卷五:时敌兵违九门者尚未知景隆遁,犹固守不
退。癸酉,上率兵攻之,破其四营,其馀望风奔遁,所获兵资器仗不可胜计。52.?《明通鉴》卷十二:翌日,九垒犹固守,燕兵次第破其四垒。
馀众闻景隆已走,遂弃兵粮,晨夜南奔。景隆退还德州。53.?《明鉴纲目》卷二:……内外夹攻,诸军皆溃。丧士卒十馀万。54.?《明通鉴
》卷十二:乙亥,燕王再上书自理,谓“朝廷所指为不轨之事凡八,皆出齐泰、黄子澄等奸臣所枉,请诛之以告天下。”不报。55.?《明太宗实
录》卷五:先是,上语左右曰:“辽东虽隔山海而数扰永平,当思所以靖之。吴高虽怯而行事差密,杨文粗而无谋,去吴高,则杨文不足虑矣。然非
用智不能去之。”遂遣人赍书谕二人,与文书则盛毁辱之,与吴高书则盛称誉之,而故易其函,若误置者。于是二人皆以闻于朝,朝廷果疑吴高,削
其爵,徙广西,独命杨文守辽东。由是兵无纪律,人怀疑贰,不敢数出矣。56.?《明太宗实录》卷五:庚申,师至广昌,守备汤胜等举城降。5
7.?《明太宗实录》卷六:二年正月丙寅朔,上至蔚州,……城中汹惧,将王忠、李远等城举降。58.?《明太宗实录》卷六:我师攻大同,李
景隆果来援,引军出紫荆关。上率师由居庸关回,景隆军冻馁死者甚众,堕指者什二三,弃铠伏于道,不可胜计。59.?《明通鉴》卷十二:癸亥
,景隆遗燕王书,请息兵,王答书索齐泰、黄子澄等,又以“前两次上书悉不赐答,此必奸臣虑非己利,匿不以闻,今备录送观之。”景隆得书,遂
有异心。60.?《明太宗实录》卷六:丁未(二月十二),鞑靼国公赵脱列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司徒刘哈剌帖木儿自沙漠率众来归,赐赉有差
。61.?《明通鉴》卷十二:是月,保定知府雒佥叛降于燕。62.?《明通鉴》卷十二:乙卯,燕师渡玉马河,营于苏家桥。63.?《明通鉴
》卷十二:己未,遇(平)安兵于河侧,安伏精兵万骑邀击。燕王曰:“平安,竖子耳。往岁从出塞,识我用兵,今当先破之。”及战,安素称骁勇
,奋矛直前,都督瞿能父子继之,所向披靡,燕师遂却。会千户华聚、百户谷允陷阵而入,斩首七级,又执我(南军)都指挥何清。日色已暝,遂收
军。是役也,真定之师亦至,合兵六十万,阵列河上,郭英等预藏火器于地中,燕师多死。王从三骑殿后,夜,迷失道,下马伏地视河流,烧稍辨东
西,始知营所在,仓猝渡河而北。王还营,令诸军蓐食。64.?《明太宗实录》卷六:敌藏火器于地,其所谓“一窠蜂”、“揣马丹”者,著入马
皆穿,而我军俱无所复。时夜深,各收军还营,上亲殿后,从者惟三骑,迷所营处。上下马,视河流,辨东西,营在上流,遂度河,稍增至七骑。是
夜,营白沟河北,令军士秣马蓐食,俟旦毕度。65.?《明鉴纲目》卷二:明日再战,能及安𢭏燕将房宽阵,败之。66.?《
明太宗实录》卷六:乃令都指挥丘福等以万馀骑冲其中坚不动,上以精锐数十突入敌军左掖,杀伤甚众,……于是复进战不已。敌众飞矢如注,上所
乘马凡三易三被创,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左右奋击,剑锋缺折不堪击,乃稍却。敌来逼而限以二堤,上复驰马越堤逆之,佯以鞭招后,敌疑有伏
,不敢越堤而止,遂相持。67.?《明通鉴》卷十二: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又令大将丘福冲其中坚,不得入,王荡其左,突景隆兵绕出王后,
飞矢雨注。王马三创,凡三易,所射矢三服皆尽,乃提剑,剑锋复折,马阻于堤,几为瞿能、平安所及。王亟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景隆疑有伏,
不敢进,会高煦救至,乃得免。68.?《明史》卷一百十八: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69
.?《明通鉴》卷十二:比日晡,瞿能复引众搏战,大呼灭燕,斩馘数百。越隽侯俞通渊、陆凉卫指挥滕聚,引众赴之。会旋风起,折大将旗,南军
阵动,王乃以劲骑绕其后,乘风纵火。能父子及通渊、聚皆死,安与朱能亦败,官军大乱,奔声如雷。郭英等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弃其器械辎重殆
尽。燕师追至月样桥,降十馀万人。景隆走德州。70.?《明太宗实录》卷六:会旋风折其大将旗帜,众大乱,我军乘风纵火,燔其营,烟焰涨天
,郭英等溃而西,李景隆等溃而南,弃辎重、器械、孳畜不可胜计,所赐斧钺皆得之,斩首数万级,溺死十余万,追至雄县月样桥,杀溺蹂躏死者复
数万,横尸百馀里,降者十余万,悉放遣之,李景隆单骑走德州。71.?《明鉴纲目》卷二:……会旋风起,折景隆大将旗,阵动。棣以劲骑绕其
后,乘风纵火,烟焰涨天。能父子及通渊、聚皆死,安与朱能战,亦败。官军大乱,奔声如雷。郭英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尽弃其所赐玺书斧钺,走
德州。72.?《明太宗实录》卷六:壬戌,我军乘胜进取德州。辛未,李景隆闻我军且至,拔德州之众宵遁。癸酉,命陈亨、张信入德州,籍吏民
,收府库,得粮储百余万。……李景隆奔济南。(庚辰)诘旦,至济南,李景隆众十余万仓卒布阵未定,……,遂进击之,大败景隆,斩首万馀级,
获马万七千馀匹。景隆单骑遁。73.?《明鉴纲目》卷二:冬十月,诏李景隆还。赦不诛。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并言景
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宜诛。黄子澄亦请正其罪以谢天下。皆不听。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74.?《明通鉴》
卷十二:燕师遂围济南,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王知不可骤克,令射书城中趣降。75.?《明太宗实录》卷六:辛巳,堤水灌济南城。76.?《明
通鉴》卷十二:铉乃佯令守陴(墙头)者皆哭,撤守具,遣千人出城诈降。王大喜,军中懽呼。铉设计,预悬铁板城门上,伏壮士闉堵(瓮城)中,
候燕王入,下板击之,又设伏,断城外桥以遏归师。77.?《明通鉴》卷十二:比王入门中,人呼千岁,铁板下稍急,伤燕王马首。王惊觉,易马
而驰。伏发,桥仓猝不可断,王鞭马自桥逸去,愤甚,复设长围攻之。铉随宜守御,燕师持久顿城下者凡三阅月,卒不能下。78.?《明通鉴》卷
十二:初,燕王之攻真定也,三日不下,即解兵去。惟自以得济南足以断南北道,即不下金陵,画疆自守,亦足以徐图江、淮,故乘此大破景隆之锐
,尽力攻之,期于必拔。不意铉等屡挫其锋,又令守陴者詈燕,燕王益愤,乃以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铉书高皇帝神牌,悬之城上,燕师不敢击。7
9.?《明通鉴》卷十二:六月,上闻济南危急,用齐泰、黄子澄计,遣使赦燕罪以缓其师。己酉,命尚宝丞李得成诣燕师,谕王罢兵。王不听,留
之,得成遂附于燕。80.?《明通鉴》卷十二:秋,七月,都督平安将兵二十万,进次河间之单家桥,谋出御河,断燕饷道。81.?《明通鉴》
卷十二:(八月)戊申,燕师解围去,盛庸、铁铉追击,败之。金兵德州,燕守将陈旭遁,遂复德州。82.?《明通鉴》卷十二:九月,辛未,擢
铁铉山东布政使,参赞军务,寻进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侯,授平燕将军,以代景隆,都督陈晖、平安副之。诏庸屯德州,平安及吴杰屯定州,徐
凯屯沧州,相为犄角以困北平。83.?《明太宗实录》卷七:丙午,下令征辽东。……壬子,密令徐理、陈旭等朱诣直沽,造浮桥济师。丙辰,移
师还通州,循河而南。……戊午,我军过直沽。上语诸将曰:“徐凯等所设备,惟青县、长卢而已,塼垛儿、灶儿坡数程皆无水,皆不备,趋此可径
至沧州城不?”是夜二更,启行,昼夜三百里,敌两发哨骑皆不相遇。明旦,至监仓,遇敌哨骑数百,尽擒之。食时,至沧州,敌犹未觉,督军士筑
城。我军既至城下,始苍黄分,守城垛众皆股栗,不及擐甲。我军四面急攻之,上麾壮士由城之东北角登,逾时拔其城。而先已遣人断敌归路,遂斩
首万馀级,获马九十馀匹,而生擒都督徐凯、程暹、都指挥俞琪、赵浒、胡原、李英、张杰并指挥以下百馀人,馀众悉降,咸给牒遣。84.?《明
通鉴》卷十二:丙辰,自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昼夜兼行。戊午,师至沧州城下,凯等方四出伐木,昼夜筑城,仓猝收筑具出战。燕师四面攻之,
张玉率壮士由城东北隅肉薄而登,庚申,拔之。85.?《明鉴纲目》卷二:棣自长芦渡河,至德州。86.?《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一月)甲
子。……上虑德州盛庸之众要之,乃率诸军自长芦度河,循河而南至景州,遂至德州,遣人于城下招盛庸,庸坚壁不出。时我军皆已过,上独率数十
骑殿后,庸觇知之,遣骑数百来袭后,上返兵击之,杀百馀人,生擒千户苏瓛,馀悉降。87.?《明太宗实录》卷七:壬申,驻军临清。上语诸将
曰:“盛庸聚众德州,而仰给御河运粮,若邀其粮,彼乏食,必不得而出,出必虚声蹑我之后,其实欲向南就食。今觇伺其出,还军击之,蔑不破矣
。”甲戌,移军馆陶,遣轻骑哨至大名,尽得其粮舟,遂取其粮,焚其舟。我军至馆陶渡河,至冠县,过莘县,遂向东阿、东平,以诱敌众。88.
?《明通鉴》卷十二:乙卯,燕师抵东昌,庸背城而阵,列火器毒弩以待。89.?《明太宗实录》卷七:乙卯,我师至东昌,盛庸背城而出。90
.?《明史》卷一百一十八: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中央军。91.?《明通鉴》卷十二:燕王直前薄庸军
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朱能率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会平安至,与
庸合兵。丙辰,又战,复大败之,前后斩馘数万人。燕师遂北奔,庸等趣兵追之,复击杀无算。92.?《明太宗实录》卷七:丁巳,师至馆陶。时
盛庸驰报真定,于是敌众四出,以要我归师。……(三年正月)丙子,师至北平。93.?《明通鉴》卷十二:王闻张玉败没,痛哭曰:“胜负常事
,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将,殊可悲恨!”94.?《明太宗实录》卷七:上复曰:“胜负固兵家常事,今胜负亦相当,未至大失,所恨者失张
玉耳。艰难之际,丧此良辅,吾至今寝不帖席,食不下咽也。”95.?《明通鉴》卷十二:是役也,燕王濒于危者数矣,诸将徒以奉上诏,莫敢加
刃。王亦阴自恃,独以一骑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逼。适高煦领指挥华聚等至,击退庸兵,获部将数人而去。96.?《明鉴纲目》卷二:(建文元
年十一月)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棣以前所上书不报,再上书,请去泰、子澄。帝为罢二人以谢燕。阴留之京师,仍参密议。97.?
《明鉴纲目》卷二:辛巳三年,春正月。复齐泰、黄子澄官。98.?《明通鉴》卷十二:丁丑(正月初七),享太庙,告东昌捷。99.?《明鉴
纲目》卷二:庸军势大振。自燕人犯顺,转鬭两年,奉锐甚。至是失大将,燕军夺气。其后定计南下,皆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100.?《明鉴
纲目》卷二:棣耻东昌之败,意殆欲稍休,道衍力趣之。谓棣曰:臣前言师行必克,但费两日;两日者,昌字也,自此全胜矣。101.?《明太宗
实录》卷七:二月庚寅朔。戊戌,命僧修斋,荐阵亡将士,上亲为文祭之。祭毕,上流涕言曰:“奸恶横加毒害于我,尔等悯我无辜,奋力战斗,为
我而死,含无穷之冤于地下。每念及之,痛切于心。”遂脱所服袍,焚于前,诸将趋进,亟止之。……乙巳,上率师南出。102.?《明通鉴》卷
十二:乙巳,燕师复南下。己酉,次保定。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德州,吴杰、平安出真定。燕王与诸将议所向,丘福等请攻定州,王曰:“野战易,
攻城难。今盛庸在德州,吴杰、平安在真定,我若顿兵城下,彼必合势来援。坚城在前,强敌在后,此危道也。今真定距德州二百馀里(注:真定即
石家庄附近,离德州约四百里,应是记载有误),我军介其中,敌必出迎战,取其一军,馀自胆破。”诸将曰:“腹背受敌,奈何?”王曰:“百里
之外,势不相及,两军相薄,胜败在呼吸间,虽百步不能相救,况二百里哉!”明日,遂移军东出。103.?《明太宗实录》卷七:(三月)己卯
,侦知盛庸军营夹河,遂进师迫之。庚辰,距敌营四十里驻兵。104.?《明鉴纲目》卷二:棣将轻骑来觇,掠阵过,庸遣千骑追之。105.?
《明通鉴》卷十二:辛巳,庸军及燕兵遇于夹河。庸结阵甚坚,阵旁火车锐弩齐列。燕王以轻骑掠阵过,庸追却之,乃复以步骑攻其左掖,不能入。
燕将谭渊,从中军望见尘起,遽出兵逆击之。都指挥庄得,率众殊死战,遂合庸军,斩渊及其部下董真保于阵。燕王与朱能、张武等,复以劲骑绕出
中央军背,乘暮掩击,庄得陷阵死,又杀楚智、张皂旗。106.?《明通鉴》卷十二:是日战酣,杀伤皆相当。107.?《明鉴纲目》卷二:棣
以十馀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庸诸将皆以帝有诏“毋使朕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
108.?《明通鉴》卷十二:既还营,复严阵约战。谓诸将曰:“昨日谭渊逆击太早,故不能成功。……,两阵相当,将勇者胜,此光武之所以破
王寻也。”109.?《明通鉴》卷十二:壬午,复战。庸军西南,燕军东北。燕王临阵,张奇兵左右冲击,自辰至未,两军互有胜负。会东北风大
起,尘埃涨天,两军咫尺不相见,北军乘风大呼,纵左右翼击之,庸军大败,弃兵走。燕师追至滹沱河,践溺死者甚众,其降者王悉纵遣之。庸遂退
保德州。110.?《明鉴纲目》卷二:忽大风东北起,飞埃蔽天,庸军面迎沙砾,咫尺不辨物。棣兵纵左右翼横击,斩首数万。庸大败,走德州。
111.?《明太宗实录》卷七:先是,吴杰等引军出,与盛庸合,未至八十里,闻庸败,复还真定。112.?《明通鉴》卷十二:闰月,癸巳,
上以夹河之败,罢齐泰、黄子澄,谪于外,盖使之募兵也。113.?《明太宗实录》卷七:是日,军士四出取粮,又令校尉荷担抱婴儿,伪作避兵
者,奔入真定城,扬言北军皆出取粮,营中无备。杰等闻而信之,遂出军袭我。114.?《明通鉴》卷十二:(闰三月)戊戌,遇燕师于藳城。杰
等列方阵于西南,燕王谓诸将曰:“方阵四面受敌,岂能取胜!我以精兵攻其一隅,一隅败则其馀自溃矣。”乃以军縻其三面,而自率精锐攻东北隅
。燕将薛禄,出入敌阵,马蹶,为南军所执,夺敌刀斩数人,复跳而免。王复率骁骑循滹沱河出阵后,杰、安等预藏火器,发大弩射王,矢集王所建
旗,势如猬毛,燕师中火器及弩,死伤甚众,竟不及王。115.?《明通鉴》卷十二:会大风起,发屋拔树,燕军乘之,杰等师大溃。燕王麾兵四
向蹙之,斩首六万馀级。追奔至真定城下,杰等走入城。116.?《明太宗实录》卷七:翊日,遣人送旗回北平,谕世子谨藏之,以示后世子孙,
使知今日遇祸之难。都督顾成见旗而泣,谓世子曰:“臣少从军,今老矣,多历战斗,未尝见若此也。”117.?《明通鉴》卷十二:燕师自白沟
河至藳城,凡三捷,皆得风助,王以为此天授,非人力也。118.?《明通鉴》卷十二:己酉,燕师掠顺德。辛亥,掠广平。癸丑,次大名。诸郡
县皆望风降燕。119.?《明通鉴》卷十二:王闻罢齐、黄以为缓兵之计,复上书曰:“比闻奸臣窜逐,臣亦将休兵就藩。而吴杰、平安、盛庸之
众,犹聚境上,是奸臣虽出而其计实行,臣不敢奉诏。”120.?《明太宗实录》卷八:书至,建文君以示方孝孺。孝孺观毕,曰:“我方将怠之
,此奏之来正宜。今各处兵已多集,独云南兵来至,燕军久驻大名,暑雨为沴,不战将自困。今调辽东兵攻永平,德州扰北平,根本受敌,彼必归援
,我大军蹑其后,有必擒之势矣。今辜遣人报之,往复一二月,吾师必集矣。”建文君善其策,遂命孝孺草诏,宣言欲罢兵。……遂令大理少卿薛嵓
赍至军中密散之,以懈我将士心。121.?《明通鉴》卷十二:嵓至见燕王,王问:“上意云何?”嵓曰:“朝廷言殿下旦释甲,暮即旋师。”王
曰:“此不可绐三尺儿”。嵓惶惧不能对。122.?《明太宗实录》卷八:五月己丑朔,吴杰、平安、盛庸俱发兵扰我饷道。123.?《明太宗
实录》卷八:辛酉,获其谍者,言武胜等已下狱。上谓诸将曰:“我驻军于此三月,以俟息兵之命。武胜既执,则其志不可转矣,我岂能块然坐此,
为人所擒哉?彼军萃德州,资粮皆通徐、沛来,但调轻骑数千邀而毁之,德州无所仰给,必困,纵欲求战,我严师待之,以逸击劳,以饱击饿,有必
胜之道,胜之而后求息兵,或冀能从。”诸将皆曰:“善。”遂遣李远等率骑兵六千扰其饷道,上令远军皆易彼甲胄,使遥见不疑,又恐临战相杂难
辨,令各插柳枝一握于背为识。……壬申,李远等如上旨,至济甯谷亭沙河,沛县敌望之,皆不觉。我军焚其粮舟数百艘,粮数百万石,军资器械不
可胜计,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其运粮军士尽散走。京师大震,而德州兵气稍索矣。124.?《明通鉴》卷十二:秋,七月,己丑,燕师掠彰德
。……丙申,燕师陷林县。125.?《明通鉴》卷十二:丁酉,平安自真定乘虚攻北平,营于平村,离城五十里,扰其耕牧。燕世子督众固守,遣
人诣燕师告急。时王在大名,遣将刘江率兵往援。……九月,甲辰,燕将刘江与平安战于北平,败之,安退保真定。126.?《明太宗实录》卷八
:戊戌,方孝孺言于朝曰:“今河师老无功,而德州饷道又绝,事势可忧,向以罢兵之说诱之,既不能行,则当别图一策,安可坐视?臣有一策。”
建文君曰:“试言之。”对曰:“燕世子孝谨仁厚,得国人心,燕王最爱之,而其弟高燧狡谲,素忌其宠,屡谗之于父不信。今但用计离间其世子,
彼既疑世子,则必趣归北平,即吾德州之饷道通矣,饷道通即兵气振,可图进取也。”……遂令孝孺草书贻世子,令背父归朝,许以燕王之位,而令
锦衣卫千户张安赍诣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遣人送军前。时中官黄俨奸险,素为世子所恶,而高燧深结之为己地。及安持书至,俨已先遣人驰
报上曰:“朝廷与世子已通密谋。”上不信,高煦时侍上,亦替俨言非谬,上亦不信。语竟,世子所遣人以书及张安皆至。上览书,叹曰:“甚矣,
奸人之险诈。吾父子至亲爱,犹见离间,况君臣哉?”127.?《明太宗实录》卷八:壬寅,谍报大同敌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侵掠保定属县,…
…房昭据易州西水寨,寨在万山中,四面极险,惟一径扳缘可上。房昭欲守此为持久计,以窥伺北平。上曰:“保定,北平股肱郡,岂可不援?”遂
班师。128.?《明通鉴》卷十二:八月,丁巳朔,燕师渡滹沱河,留其将孟善镇保定,而自率兵围水西寨。……冬,十月,丁巳,真定援兵至,
燕师自定州驰还,合围寨之兵邀击于峨嵋山(在易州西南百里)下,令勇士卷旆登山,潜出阵后张旗帜,寨中望见大骇,与真定兵俱溃。斩首万馀级
,获援将花英、郑琦等,房昭、韦谅走免。129.?《明通鉴》卷十二:己卯,燕师还北平。……(十一月)壬辰,(刘)江及(杨)文战于昌黎
,败之。130.?《明通鉴》卷十二:当是时,王称兵已三年矣,亲战阵,冒矢石,为士卒先,常乘胜逐北,然亦屡濒于危。所克城邑,兵去旋复
为朝廷守,所据仅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131.?《明鉴纲目》卷二:有以中官奉使侵暴为言者,诏所在有司系治,于是中官密遣人赴燕,
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132.?《明鉴纲目》卷二:会诏有司系治中官奉使之不法者,先后奔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
,何时已乎?要当临江一决,不复反顾矣!”道衍亦力劝燕王:“毋下城邑,疾趋京师,此批亢𢭏虚之策也。”遂定计。133.
?《明太宗实录》卷八:(十二月)乙卯朔。丙寅,上率师南征。壬午,驻师蠡县。四年正月甲申朔。乙未,由馆陶度河。丁丑,师至东
阿旧县,攻城不下,力战拔之,斩首三千馀级,生擒其守将。戊戌,攻拔东平,擒指挥詹璟。庚子,攻拔汶上,擒指挥薛鹏。庚戌,师至沛县
,守将以城降,知县颜伯伟不出,为我军所杀。癸丑,师至徐州。134.?《明鉴纲目》卷二:冬十二月,诏驸马都尉梅殷镇淮安。135.?
《明通鉴》卷十三:建文四年春正月,甲申,召故周王橚于蒙化,居之京师。命魏国公徐辉祖率京军往援山东。136.?《明通鉴》卷十三:二月
,甲寅,何福、平安、陈晖军济宁,盛庸军淮上。燕师谋断饷道,遣番骑款台率十二骑前觇,至邹县,遇南师转饷卒三千人,款台大呼,驰入其阵,
曰:“燕王大军至矣。”转饷卒惊溃。甲戌,燕师攻徐州,城中兵出战,败绩,闭城而守。137.?《明通鉴》卷十三:三月,甲申,燕师趋宿州
。壬辰,次涡河。138.?《明通鉴》卷十三:丁酉,平安率步骑四万蹑燕军。燕王设伏于淝河,命都指挥王真与白义、刘江各率百骑逆之,缘路
设伏。安兵将至,真诱之战,,束草置囊中如束帛状,遇安军,掷而饵之,安军士竞取囊。燕师伏发,真率壮士直前,斩馘无算。后军不继,安军围
之数匝,遂斩真。真夙称骁将,身被重创,犹格杀数十人,燕王尝曰:“诸将奋勇如王真,何事不成!”闻其死,自率兵迎战。安部将和尔和(火耳
灰)挺槊大呼,直前刺王,马忽蹶,为燕所禽。安军乃却,退屯宿州。139.?《明通鉴》卷十三:丙午,燕王遣将谭清率兵断徐州饷道,以平安
驻宿州为持久计,断其粮饷,可不攻而自溃也。清至徐州击转饷兵,大破之,还至大店,为中央军所围。燕军望见旗帜,亟驰赴援,铁铉击却之。和
尔和之被禽也,燕王令入宿卫。至是从王,欲立功自赎,乃以身翼王,杀南军数十人,围解,遁去。140.?《明通鉴》卷十三:夏,四月,丙寅
,燕师次于睢水之小河,燕王令陈文扼要处为桥以济。丁卯,平安列阵争桥,会何福军亦至,张左右翼,缘河而东,击败燕军,遂斩陈文于阵。安转
战至北坂,横槊刺王,几及之,燕番将王琪,跃马入阵掖燕王,得脱。南军夺桥而北,勇气百倍。燕将张武率勇敢士自林间突出,与王骑合,击却之
。于是南军驻桥南,北军驻桥北,相持者数日,南军粮尽。燕王曰:“更待一二日,南军饟稍集,未易攻也。”乃留兵千馀守桥,而潜移诸军辎重去
南营三十里,夜半,渡河绕出南军后,安等大惊。而徐辉祖之援兵适至,甲戌,与燕兵大战于齐眉山,自午至酉,南军辄胜,斩燕骁将李斌。141
.?《明通鉴》卷十三:维时王师再捷,燕人凶惧。会淮土暑湿薰蒸,北军疾疫,乙亥,燕诸将请渡河,择地休息士马,俟衅而动。燕王曰:“兵事
有进无退。”乃下令:“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诸将多趋左,王怒曰:“任公等自为之!”朱能曰:“诸军勉旃!汉高十战而九不胜,卒有天下
。况敌已饥疲,邀其饷道,可以坐困。利已在我,岂可有退心!”诸将乃不复言。142.?《明鉴纲目》卷二:而帝闻讹言,谓燕兵已北,召辉祖
还。福军遂孤。143.?《明通鉴》卷十三:丁丑,何福移营,与平安合军灵壁,深堑高垒为持久计,而粮运为燕兵所阻,不得达。时南中馈饷五
万,安率马步六万护之。己卯,燕王率精锐横击,截其军为二,福空壁来援,杀燕兵数千,却之。会高煦伏兵突出,燕王还军复战,福遂败走。14
4.?《明太宗实录》卷九上:庚辰,何福等先与我军相对,深沟高垒,欲运粮实其中,为持久计。至是,军败粮乏,众心离贰,乃下令期明旦闻炮
三震,即出走,约聚淮河就粮。辛巳,上命诸军攻敌营垒,而躬率诸将先登,军士蚁附而上。我军三震炮,敌众误为己炮,急趋门走,门塞不得出,
营中纷扰,人马坠濠堑皆满,破其营,生擒敌将左副总兵都督陈晖、右副总兵都督平安、右参将都督马溥、都督徐真、都指挥孙成等三十七员、内官
四员、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丞彭典明、钦天监副刘伯完、指挥王贵等一百五十员,获马二万馀匹,降者无算,悉纵遣,欢声动地曰:“吾属自此
获安矣。”何福单骑脱走。145.?《明通鉴》卷十三:于是南军粮乏,乃下令,期以明日闻炮声三,即突围出,就粮于淮河。辛巳,燕师攻灵壁
垒,发三炮,令军士蚁附而登。福军误以为己号,争门走,燕师乘之,人马扰乱,遂大溃。指挥宋瑄,力战死之。福单骑走免,安及陈晖、马溥、徐
真、孙成等三十七人皆被执。146.?《明鉴纲目》卷二:诸将请移驻淮河就粮,夜令军中闻三炮即走。翌日,燕兵猝薄垒,亦发炮三。福军以为
己炮也,争趋门出。燕兵乘之,遂大乱,人马坠壕堑俱满。福单骑走,安及都督陈晖、侍郎陈性善等三十七人皆被执。147.?《明通鉴》卷十三
:己丑,燕师下泗州。王谒祖陵,赐父老牛酒。148.?《明鉴纲目》卷二:盛庸独军而南,以兵数万、战舰数千列淮南岸,棣兵不得渡。遣使至
淮安,假道于驸马都尉梅殷,殷劓其使,曰:“留汝口,还为而王言君臣大义。”棣气沮。凤阳守徐安,亦折浮桥绝舟楫以遏燕。149.?《明太
宗实录》卷九上:辛卯,敌将盛庸领马步兵数万、战舰数千艘列淮之南岸,我军列北岸相对。上命将士舣舟编筏,扬旗鼓噪,指麾若将度河者,敌望
之有慎色。上别遣丘福、朱能等将骁勇数百人西行二十里,以小舟潜济,渐近敌营举炮,敌惊愕,福等突冲敌阵,敌众弃戈甲而走,盛庸股战不能上
马,其下掖之登舟,遂单舸脱走,我师尽获其战舰,遂济淮,驻南岸。是日,克盱眙。150.?《明通鉴》卷十三:癸巳,燕师趋扬州。己亥,至
天长,遣使招谕扬州守将王礼。先是,礼闻燕师至,谋以城降。监察御史王彬巡江淮治扬州,与指挥崇刚婴城坚守,昼夜不解甲,知礼有异谋,执之
,与其党俱系狱。有力士,能举千斤,彬常以自随,礼弟崇者,厚赂力士母,呼其子出。会彬解甲而浴,为千户徐政、张胜所缚,遂出礼于狱,开门降。彬与刚皆不屈死。庚子,燕师克扬州。151.?《明太宗实录》卷九上:壬寅,高邮等卫指挥王杰等率众诣军门降。152.?《明太宗实录》卷九上:孝孺言:“乃事急矣,宜以计稍缓之。”建文君曰:“何计?”曰:“曷遣人许以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召募壮丁,当毕集天堑之险,北军不长于舟楫,相与决战江上,胜败未知。”建文君善其言,乃遣庆城郡主度江至军门,白其事。郡主,上之从姊也。……(朱棣)又曰:“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我岂为其所欺哉?”郡主默然,遂辞归。153.?《明通鉴》卷十三: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盛庸扼之于浦子口,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154.?《明通鉴》卷十三:会朝廷遣都督佥事陈瑄率舟师往援,瑄叛降燕。155.?《明通鉴》卷十三:甲寅,燕王祭大江。乙卯,燕师自瓜洲渡江,盛庸迎战于高资港,败绩。诸将请径薄京城,燕王曰:“镇江咽吭,不先下之,往来不便。”戊午,至镇江,守将童俊以城降。156.?《明通鉴》卷十三:庚申,燕师营于龙潭,京师大震。上徘徊殿廷间,召方孝孺问计。时廷臣劝上幸浙或湖、湘以图兴复,孝孺曰:“城中尚有禁兵二十万,唯有力守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国君死社稷,正也。无已,且遣大臣、诸王等再诣燕师以缓之。”辛酉,上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复至燕军申前请,燕王曰:“皇考已分封,今割地何名?公等归奏上,但奸臣至,我即解甲谢罪,退谒孝陵,归奉北藩。”景隆等惶惧不能对,遽还。壬戌,上复遣谷王橞、安王楹等往,王卒不奉诏,唯与诸王相劳苦,宴罢遣归。157.?《明太宗实录》卷九下:乙丑,上至金川门。时诸王分守京城门,谷王橞守金川门,橞登城望。上遂按兵而入,城中军民皆具香花夹道迎拜,将士入城肃然,秋毫无犯,市不易肆,民皆按堵。158.?《明通鉴》卷十三:乙丑,燕师薄金川门。时北兵驻龙潭,王虑京师完缮,勤王之师四集,乃遣刘保、华聚等领十余哨至朝阳门,觇知无备,还报燕王,遂率大队整兵前进。至则增寿果谋内应,上乃手刃之于左顺门。而是时谷王橞、李景隆已开门纳燕师,辉祖等力战,败绩。159.?《明鉴纲目》卷二:棣寻进兵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帝手剑斩之。橞、景隆守金川门,登城望见棣麾盖,开门迎降。御史连楹叩马欲刺棣,被杀。都城陷。160.?郑和下西洋难道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网易新闻[引用日期2012-12-23]161.?靖难之役——余波及后事??.山西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012-12-23]162.?李群.明代“靖难之役”中儒生与皇权的关系——以方孝孺为例[J]:管子学刊?,2012163.?《明通鉴·卷十三》:庚午,复周王橚、齐王榑爵。164.?《明鉴纲目·卷二》:癸未永乐元年春正月,复周齐代岷四王国。165.?《明通鉴·卷十三》:寻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166.?戊寅,遣安王楹祭告懿文太子,迁其主于陵园。盖建文初,尊谥懿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升祭于太庙。致是,礼官言:“考之古典,于礼未安。”遂命以主置陵园,仍旧谥号曰:“懿文皇太子”,岁时致祭如常仪。167.?四库全书本《明史·卷一百十八》考证:“与允熥俱召还,锢凤阳。”臣严福按:郑晓《同姓诸王传》:“允熥、允熞之废也,帝以其不能谏正惠帝罪之。”168.?《明鉴纲目·卷二》:寻废允熥、允熞为庶人,锢凤阳。允熙奉太子祀,未几暴卒。169.?《宣宗复宁王书》,见王世贞《凤洲笔记》。170.?顾诚,《明代的宗室》,《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171.?《明通鉴·卷十三》:八月,壬子,命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并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172.?《明鉴纲目·卷二》:二月,以北平为北京。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行部,国子监。改北平曰顺天府。173.?《明鉴纲目·卷二》:秋八月,徙富民实北京。时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又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之。174.?《明史·卷六》:九月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175.?《明史·卷二百十六》:成祖从燕起靖难,患宁王蹑其后,自永平攻大宁,入之。谋胁宁王,因厚赂三卫说之来。成祖行,宁王饯诸郊,三卫从,一呼皆起,遂拥宁王西入关。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从战。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176.?《明鉴纲目·卷二》:三月,始以大宁地畀乌梁海(注:即兀良哈)。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保定。以大宁地畀乌梁海,自是北边失一重镇。(自北平兵起,帝既诱执宁王权,乃选乌梁海三千人为奇兵,从战,数有功。及天下既定,遂割大宁地畀之,以偿前劳。由是洪武中所筑诸城尽废。后至天顺末,大宁遂尽为乌梁海所有。辽东宣府声援,因之隔绝。)177.?《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明洪武十三年,收复。二十年,建大宁卫,又置北平行都司。永乐初废。178.?《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八》:废大宁卫。古营州地。……明初,分藩置戍,所以东臂辽东,西肘宣府,使藩垣巩固,门庭无觊觎之隙也。永乐初,虽徙兴营等卫于内地,然城守犹存,三卫未敢侵秩。自土木之变,三卫益恣,辽河东西及三岔河北故地,悉为所据,蓟辽从此多事。诘尔戎兵,以陟禹迹,营州可终弃乎哉?179.?《明史·食货志》: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180.?《明太宗实录·卷十》:山东、北平、河南府州县人民有被兵不能耕种者,并免三年差税;不曾被兵者与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今年秋夏税粮,尽行蠲免;其余直隶府州、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四川、云南,蠲免一半;其有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一应钱粮、盐课、段匹、木植、芦柴等项及军民所养马、牛、羊等项倒死并欠孳生者,并免追陪;其弓兵不办芦柴者,优免二年。一,河南、山东、北平、淮南北流移人民,各还原籍复业,合用种子、牛具,官为给付。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