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芯片是不是外星科技?

 q1338 2018-01-16

不是。

也许我们不知道的外星文明很早就有芯片技术,但是现有的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使用的芯片是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发展而得来的。

芯片,本质上就是集成电路。

事实上,集成电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906年,第一个电子管诞生;

1912年,电子管制作的成熟引发了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1918年,逐步发现了半导体材料;

1920年,发现半导体材料的光敏特性;

1956年,硅台面晶体管问世;

1960年底,世界上第一块硅集成电路制造完成;

1966年,贝尔实验室制造出公认的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这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的更高阶段。

1997年,300Mhz奔腾II问世,采用的是0.25微米工艺

2009年,Intel酷睿i系列全新推出,采用了领先的32纳米工艺

综上,从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的芯片技术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值得指出的是,从电子管更新迭代到晶体管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电子管

晶体管

从图片可以看出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小。但实际上,变化还远不止于此,晶体管的功耗、散热、寿命等性能都远远要强于电子管,这也使其发展为集成电路的理想“神经元”。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

第一台电脑ENIAC

很容易感受出,体积非常庞大!

而随着晶体管的出现和制作工艺的进步,才出现了我们开始见到的电脑,即大家俗称的“大屁股”样式的:

拆开后的主板就是这样:

晶体管集成电路

早期的集成电路就是在一块板子上安插元件,还有大家早期用的电视等产品,拆开后都可以看见这样的集成电路。

图中的“大屁股”就是因为受限于制作工艺,外接集成电路大而导致的,但是当时的CPU芯片已经很小了,像现在的内存条一样,是可以安插在主板上的。

其实从十年前至今,芯片上面的主要发展还在于制作工艺的发展,厂商追求的就是在更小的体积内集成更多的模块,所以才有现在愈加精致而小巧的电脑手机等产品:

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镁客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