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里, 不仅可以看到黄土的百态千姿, 更为重要的是, 这里有着极为完整的 黄土和红色土系列, 当年刘东生破解了黄土成因之谜后, 转战洛川探察黄土的内部结构。 对地质工作者来说野外考察 充满了艰苦和危险, 然而探究并获知自然界奥秘的天职, 又使得他们不畏险阻不断前行, 每年总会有不同学校的学生 来此实习考察 。 在同一黄土剖面上为什么会出现 这么多红色条带? 黄土变红是因为受雨水的淋洗 碳酸钙流失含铁矿物氧化而成, 这说明红色土是在湿润的气候 条件下堆积而成。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 较少受到雨水冲积的黄土 很可能是在气候干燥的情况下形成的,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两种颜色的土层间 存在着气候环境的差异呢? 顺着这个思路, 刘东生查阅国内外早期有关 红色条带的地质文献, 并采集了大量红色土样品带回 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 同时与团队的成员展开讨论, 之后他又咨询了土壤学家朱显谟, 从而确定了黄土剖面中这些 颜色偏红的层位 是远古地质时期的古土壤。 2 黄土高原的蜗牛品种大体可以归入 两大生态类型, 一种是干冷型, 喜欢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 另一种是湿暖型 , 在温暖湿润的自然条件下才能生存。 既然他们生存的条件差别如此之大, 它们的化石自然就成为 揭示当时气候环境特征的证据。 由此刘东生和他的团队在黄土剖面上 从新黄土到古土壤自上而下 逐层采集蜗牛化石, 最终他们发现在古土壤中保存有大量 湿润型蜗牛化石, 而在黄色土壤中则主要是 干冷型蜗牛化石。 这个现象就充分说明古土壤代表了 地质历史时期较为温暖湿润的阶段, 而黄土层对应的是地质历史时期 相对干冷的阶段。 然而当刘东生和团队根据 这样的冷暖关系对 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的黄土剖面 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后, 发现他们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那就是来自当时在国际地学界 已通行许久并占据第四纪学术界 稳固地位的“四次大冰期学说”。 3 所谓第四纪是指 从大约260万年前直到现在的时间段 是地球发展史进入的最新阶段。 当时西方地学界的主流观点是 第四纪仅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冰川期, 按照这个理论同样形成于 第四纪的黄土高原上, 也应该存在4次古土壤和黄土 交替的现象。 然而通过对洛川黄土分层 的研究和测算, 刘东生和其科研团队发现交替 条纹远远超出了4次, 竟然达到了32次之多。 也就是说刘东生的研究 结果表明在第四纪 至少出现了32次的冷暖轮回 而不是仅仅4次, 这是什么原因呢? 4 20年间不同领域的科学工作者 将各个阶段研究出的学术成果 用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的实践中去。 由于他们清晰地划分出了 不同地区黄土的成因、性质、 地层结构和厚度, 因此明确了土壤的侵蚀规律, 得出了黄土在水的冲刷下 流失速度有所不同。 这一结论对指导高原地区农户 如何通过种植不同植被来保护水土流失 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至此,黄土高原贫瘠荒凉 的面貌大为改观。 5 此时正值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中国的科技事业步入 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科技工作者与国际同行的 合作与交流开始增多, 刘东生念念不忘的黄土与 古土壤的气候多旋回问题 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 用古地磁技术来测定 黄土的年龄和第四纪的年龄是否一致, 就可以判定第四纪是经历了4次 还是32次冷暖变化。 带着这个谜题时年64岁的刘东生 利用到国外从事研究的机会, 在瑞士联邦地质研究所开展了 黄土古地磁和磁化率研究。 ![]() 他和瑞士科学家海勒教授合作, 将从中国带去的100多份黄土岩芯样品 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测量和分析。 研究结果证实了中国黄土记录了 整个第四纪时期的古地磁极性变化。 表明中国黄土形成于第四纪。 开始直到近代, 测得的磁化率曲线清晰反映了 黄土和古土壤相应的峰谷变化, 每个黄土层和古土壤层的旋回交替 都有其具体的年代 均代表一次独立的气候环境。 ![]() 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 地球百万年以来不只是 发生了四次大的气候冷暖振荡, 而应该是多次。 可以说正是刘东生用中国的黄土 打造了一把测算第四纪古气候 与环境演化的标尺, 在科学界如此重要的发现 往往需要另一把标尺与其进行“比对”, 才能验证它的准确性。 那么和黄土具有同样宏观尺度的 参照体系究竟在哪里呢? 6 有孔虫形态各异、体型微小,平均 在一毫米左右, 只有砂砾那么大。 有孔虫生活在深邃的海洋里, 和黄土中的蜗牛一样, 它们的壳体也可以反映出非常 有用的环境信息, 被称为“大海里的小巨人”。 ![]() 用深海钻探技术提出海底沉积物里 的有孔虫化石, 并对它进行氧同位素的研究。 是西方科学家参破古气候之谜的 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和英国的科研工作者 就利用氧同位素来研究 第四纪气候变化。 ![]() 剑桥大学的沙克尔顿教授通过深海钻孔 获取了丰富的海底有孔虫化石。 测定了氧同位素值, 绘制出了对应远古地质时期 气候冷暖变化曲线 推翻了经典的“四次大冰期学说”。 ![]() 7 当沙克尔顿的氧同位素曲线 被刘东生拿来与黄土的磁化率曲线 进行对比时,惊人的发现! 这两条曲线几乎完全吻合! ![]() 也就是说在遥远的大洋彼岸 打造出的这把古气候演化标尺, 与相隔万里的中国黄土所反映的第四纪多旋回气候变化 产生了一种最高级别的无声呼应。 ![]() 8 刘东生的这一发现代表了 中国地学界发出的最强音! 在以西方海洋文明主导的国际地学界, 孕育中国华夏文明的黄土 展现了傲人的风姿, 开辟了陆地沉积物与海洋沉积物 对比的先河。 至此黄土高原成为地质学家窥探远古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窗口, 与极地冰芯和深海沉积并列成为 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迁的三大支柱, 组成了一个可以互相参照的标尺系统。 ![]() 作为地球上唯一的一座黄土高原, 其蕴含的科学奥秘最终交由一个 黄皮肤的中国人来解答, 这既是一种使命 也是对中国科学家孜孜 探索自然的最好回报! 然而从科学角度来说 任何一种学说得以新的延展和创新 无不来源于大胆的想象力 和富有开拓的实践探索精神。 ![]() 2002年4月12日, 一场隆重的颁奖典礼 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由于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 做出的特殊贡献 刘东生在85岁的耄耋之年, 获得了国际环境科学的 最高奖—泰勒奖, 这是有环境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 世界级奖项, 截至目前刘东生是唯一一个 获得此项大奖的中国大陆人。 ![]() 9 严格、勤奋、好奇、谦逊 这是学生们对刘东生的描述, 也是所有熟悉他的人对他由衷的评价。 ![]() 74岁在常人看来应该休闲的年纪 但刘东生依然行走在科考第一线, 79岁在他生日那一天赴北极科考, 84岁时他第七次踏上青藏高原的征程, 87岁时他又出现在罗布泊。 ![]() 刘东生一生致力于黄土与第四纪 地质学研究, 发表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论文和专著 并留下了大量的考察笔记和 珍贵的录音资料, 在他录制的最后一盘录音带里 老人留下了这样的声音。 ![]() 10 将中国的黄土推向世界科学的舞台, 这是刘东生和几代地质工作者 努力探索和研究的结果! 在刘东生看来他只是有幸翻开了 黄土天书的部分内容 而这一领域的科学探索终将还会继续。 ![]() 天书无垠、行者无疆 这便是一代又一代地学人对科学探索的最好诠释! ![]() 黄土天书已经翻阅完毕, 其中蕴藏的地质哲理、科学精神 是否触碰到你的心底? 本文根据CCTV10《地理中国》栏目“百年地理大发现”之《黄土天书》整理而成,感谢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百年地理大发现》制作团队的专业制作及授权发布! |
|
来自: laipigou00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