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身居高位,深知功高震主,一再请求辞职,辞职后不久就迎来死神

 夏天真热2 2018-01-16

“伴君如伴虎”,君臣关系一直是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毕竟一个不慎可就是杀身之祸来袭,躲都没地方躲,在历史上,因这对关系而丧命的人可谓数不胜数,比如今天的主角元勰(xié)。

他身居高位,深知功高震主,一再请求辞职,辞职后不久就迎来死神

元勰,原名拓跋勰,字彦和,北魏宗室,朝廷重臣,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虽然是鲜卑族,但他从小勤奋好学,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纵观其一生,他可谓是忠孝仁悌义俱全,可即便是这么一个人,最后还是冤死。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元勰被封为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大将军,年仅十三岁,他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受封后,元勰请求为母亲补服丧礼,但被冯太后以其母地位卑贱为由拒绝,元勰却依然自己服丧礼。

这时候的孝文帝已经成年,日益觉得冯太后权力过大,应该找人助自己夺权元勰这个弟弟进入了他的视野。很快他就任命元勰为中书令,改封其为彭城王。

他身居高位,深知功高震主,一再请求辞职,辞职后不久就迎来死神

北魏孝文帝是一个有名的皇帝,因为他进行了那个众所周知的汉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但是所有的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孝文帝的改革也一样,他遭遇了来自鲜卑旧贵族的强大阻力,在这阻力阻挡下,孝文帝暂缓了改革。

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孝文帝的改革表示支持,元勰就是宗室中屈指可数的改革派,他见孝文帝放缓改革步伐,应诏作了一首《问松林》,诗云:'问松林,松林几经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孝文帝听后心中了然,大笑道:“六弟这是在责备我,这几年疏于朝政了。”

他身居高位,深知功高震主,一再请求辞职,辞职后不久就迎来死神

因为这首诗,孝文帝越发倚重这个年轻的六弟,军国大事都同他商议,当时北魏面临的头等大事,无疑是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就是迁都,因为平城(今山西大同)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被中原的掌控,而且不利于进攻南朝,最重要的是,旧贵族在这里的实力太过庞大,改革难以进行,所以想要改革成功,首要就是迁都。

孝文帝和几个改革派亲信秘密商议迁都大事,最终把目标放在了洛阳。目标一定,接下来就是迁都的方法了。孝文帝和元勰密谋良久,最后元勰提出大举南征、趁势迁都的办法,孝文帝同意,两人立即商讨其他细节。

之后的事就是流传甚广的了,孝文帝故意挑中阴雨连绵的季节,带着浩浩荡荡的四十万大军“南征”,结果在洛阳附近接受大臣请求(道路泥泞,大臣们受不了了),停了下来,然后宣布定都于洛阳,正式开始全面汉化改革。

他身居高位,深知功高震主,一再请求辞职,辞职后不久就迎来死神

迁都成功,改革顺利进行,孝文帝大喜,自然要对改革功臣进行封赏,元勰就被任命为正中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统帅三军。之后孝文帝还多次给予其封赏,甚至连诏书都让他写过一次,元勰相当惶恐,多次推辞,表明尊卑有序,但他的权威是不断上升的。

但是孝文帝不是一个长寿的皇帝,在最后一次南征途中,他病倒了,元勰一边照顾他,一边总理军国政务,然而,朝野上下,没有一个人反对,可见元勰的地位与能力。而且为了兄长能好起来,元勰什么方法都用上了,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他还学习周公,向上天乞求用自己的寿命换皇兄的阳寿,但是上天是不靠谱的,孝文帝最终还是病逝了。

孝文帝在弥留之际,想要确定元勰为辅政王,元勰连忙推辞,认为自己功高震主,如果获得如此高的职位,只怕离死不远了。孝文帝沉吟不语,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留下手诏告诫儿子允许元勰辞职,万万不能杀他。

他身居高位,深知功高震主,一再请求辞职,辞职后不久就迎来死神

孝文帝去世以后,太子元恪即位,元勰立即上书辞职。元恪同意了,元勰于是回家做了个悠闲王爷。

但是人的名树的影,即便元勰不再任职,满朝文武以及市井百姓,也都还在传颂着他的英明事迹,皇帝听见了,能开心才怪。而且元勰也不是真的不管政事,他还偶尔劝谏一下侄子,比如限制外戚势力,这无疑是惹恼了外戚,其中就包括总是挑拨是非的外戚高肇。

在高肇的陷害之下,元恪脑袋一热(或许不是),认定元勰谋反,以诛杀奸佞为由诏他进宫,然后,赐毒酒一杯,元勰卒,年仅三十六岁。

一代重臣,拼命避免功高震主,结果主还是觉得被震到了,不得不说可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