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翻阅儿女们小学时的日记。十本,1000多篇,跨越四年。我一本本地读,一篇篇地看。我被其中的内容深深打动,沉浸在他们的故事之中,与他们同喜同乐,同感同受。那是他们儿时的印记,是成长的轨迹,是心路的历程。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看到了他们求学路上的努力与执着;看到了姐弟俩日积月累的深深情谊;也看到了我们年轻时为生活忙碌奋斗的身影。 在他们稚嫩的笔触下,许多的人和事都鲜活起来了:一家人分开时的思念,欢聚时的快乐;他们受责备时的委屈,受表扬时的得意;去六合度假时的兴奋,外出游玩时的愉悦;从小做家务的努力,被逼写日记的纳喊;姐弟俩独自生活的场景,几次搬家的经历…… 在他们稚嫩的笔触下,弟弟顽皮,倔强,不服输的个性;姐姐仁义、大度、善解人意的性格都洋溢在字里行间。
1983年春,赵引9岁读二年级,赵汀7岁才上幼儿园大班,我脱产半年参加在无钖举办的省语文教学研究班的学习。信件成了思念情感的寄托,还不会写信的孩子,也开始写信了。 这是赵引写的第一封信。 这是在丹徒县宝埝实验小学合影。当时赵汀一年级赵引三年级。 1984年他们爸爸调到镇江到县教育局工作了。他们第一次打长途电话给爸爸。 赵汀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第二天晚上又一起焦急地等待爸爸的长途电话。 这是赵汀的记录。 赵引四年级下学期转到镇江中山路小学就读,住在爸爸的宿舍里,我和赵汀仍在宝埝。在半年时间内,周末我们到镇江或他们回宝埝一家才能团聚在一起。 “我梦见弟弟和妈妈没有走……”赵引的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看看赵汀是怎样描写的,文章中的心理活动写得棒极了! 八五年下半年我调到教育局教研室上班了,结束了我15年乡村教师的教学生涯,开始了20年漫长教研员的工作。下乡、外出成了常事…… 这是我从北京出差回来后赵引当天的日记。 分别总有相聚时。他们的小舅舅和公公却一去不复返了。但仍活在他们的日记里! 这两篇是赵汀写的。 姐姐和弟弟是终生的伙伴,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亲情。姐姐关注着弟弟呵护着弟弟;弟弟依恋着姐姐又耍赖于姐姐。嬉戏打闹又和好如初,姐弟俩一起长大。 这篇是姐姐看弟弟在画画。 85年9月赵汀转学来到镇江中山路小学,姐弟俩同在一所学校读书。姐弟俩上学放学结伴而行,中午在校门口裘阿姨家代伙。 下面两篇姐弟俩分别记下了转学第一天的情景。 在镇江,一开始我们住在草巷73号内一间12平米的房子里。屋内借用了两张学生双层床。屋子虽小却能栖身,双层床成了姐弟俩的乐园,谁知他们第一次玩耍就闯祸了。 每到寒暑假是姐弟俩最快乐的日子,因为他们可以到六合公公婆婆家,可以跟表妹表弟们一起玩了,也可以与爸妈一道外出游玩。他们用笔记下了那些快乐的瞬间。
这篇赵引写的是给公公祝寿,去大姨娘家玩的情景。 南京绣球公园是姐弟俩常去玩的地方,那里有很多项目他们百玩不厌。 赵汀对电动小汽车情有独钟,你看他对电动小汽车多有研究。 上学期间,作业做完,镇江河滨公园也是他们儿时常玩的地方。 赵引笔下的记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小学读书的那些年,姐弟俩学习从不懈怠,他们的笔下记录的绝大部分是学校生活,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成长的烦恼。 你看二年级的赵汀这个小干部还真当得有模有样! 姐弟俩不娇气,从小就学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鞋洗袜洗红领巾,洗碗扫地还学做饭,独立意识也比较强。在日记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我是爸爸的小帮手”就是二年级的赵汀如实的记载。 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认为学语文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读多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小学阶段在我的逼迫下,他们写日记了,但总感到这是一种额外的负担,随着年龄增长,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们抱怨他们反抗但又无奈。 这篇是赵引初写日记时的决心,这样的决心在赵汀的日记里也见过。 “爸爸妈妈请松开我吧,不要让我写日记!!!”——赵汀 不要责怪妈妈心狠,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总有回报。坚持写日记的效应绝不是短期的。当我们重新翻阅儿女30年前的日记,从中获得的东西远远超越了初衷,超越了日记本身。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姐弟俩也已到了不惑之年。在努力取得事业成功的同时又各自培育着自己的孩子。儿时的日记,现已成为永恒的记忆。一起长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那段真情却深深植入了骨髓。 读大学时弟弟为姐姐写了一首歌,歌词里充满了对姐姐深深的情谊,流露出长大后终将会分开的无奈。 下面是他们各个求学时期的合影。 小学时同游栖霞山。 有一篇文章叫做《有一种炫富,叫我有一儿一女》。里面写道:如果我有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那将是上天的恩赐。女孩娴静优雅,男孩阳光帅气,你们是父母最大的财富,是父母一生的骄傲。 我们拥有一双儿女,此生足矣! 我们感谢一双儿女,是他们陪伴我们度过了那一段清贫而又快乐的时光。 真怀念那些儿女绕膝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