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馨提示 ▽ 轻点右上角,Aa调整字体大小 作者:瞿灵敏(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自《中国研究生》2017年第6期 本文由山大研究生学志(ID:shandaxuezhi)授权壹学者转载 读 什 么 ?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琳琅满目的书籍被放上书架,外加各种电子读物和自媒体中的“快餐”知识,可以说我们不是选择过少,而是选择太多。因此如何选择阅读对象便至关重要。据我个人的经验,以下类型的书应当成为首选:
(一)名家力作 名师大家的著作一般而言在学术品质上是有保障的,因此如果书的作者是相关领域的名家大师,那么这样的书可以作为阅读对象。不过,即便如此,筛选时也应该留意,辨别该书是否为该学者擅长的研究领域,以及该书是其个人作品还是集体作品。术业有专攻,毕竟名家大师也只是某些领域的大家。现在一些学者年老退休后,出于个人兴趣进行一些自己并不十分擅长的研究,那么这样的作品即便是名家所作,也应该慎重选择。还有一些名家偶尔也挂名一些由其学生参与的著作,对于这类著作也应该慎重对待。笔者并非说这类著作质量就一定不好,但由于是多人合著,而且著者水平良莠不齐,写作风格各异,缺乏较强辨识能力的人最好不要选择这类书。 (二)成名作 这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有些学者可能著述寥寥,以至于很多初学者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正是在这些不大为人所知晓的作者的为数不多的著述中,有一些是值得我们认真研读的著作。在国内民商法领域,最典型的就是中国政法大学张俊浩教授主编的《民商法学原理》。此书曾数次重印,现已绝版。虽然年代已经较为久远,但时至今日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也并不过时,并经常被学者引用。其二,有些知名学者因某部著作或某篇论文而迅速在学界声名鹊起,但成名之后不再醉心学术,或者仍然保持高产但再无精品力作呈现,其后期作品远不如其前期作品。因此,对于此类学者,我们应该选择他的成名作,而非其他著作。 (三)拓新之作 还有一些著作,其作者或不知名,其作品也谈不上经典,甚至多有讹误,但是由于该作品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对于这类著作也应该将其列入阅读的范围。不过,此类书籍的阅读有较强的时效性,一旦后续有更深刻、更成熟的论著问世,这种书就应该排除,或者仅仅作为一种学术背景进行简单的阅读。 当然,阅读的范围并不限于著作,期刊论文也是很重要的阅读对象。对于期刊论文而言,选择时要把握三个标准:其一是选择权威期刊上的论文。权威期刊拥有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和高水平的审稿专家,能够保证所发表的论文的学术水准。其二是选择专业刊物上的文章。一般而言专业刊物上的论文的专业性更强,大多属于以小见大的论文,适合研究生阅读。其三,跟踪作者选文。有些作者因为种种原因,其论文并未发表在高端刊物上,但是鉴于其在相关领域的出色研究,即便其论文发表在一般刊物上也应该予以重视。对于期刊论文的筛选,大多数人一般通过期刊网进行筛选,但由于期刊网收录的期刊过多,而且检索时又难免记不清相关信息,所以通过期刊网筛选很难保证将所有重要的文献都找到。在这方面,笔者的方法是将每一种权威期刊历年来的目录打印出来,然后经常翻阅,标注出需要阅读的篇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保证重要期刊上的文献不因检索工具的局限性而被遗漏,而且这种方法也并不烦琐,每本期刊在当年最后一期或次年第一期都会将该年或前一年的总目录刊登在刊末,网上都可以下载。 怎 么 读 ? 当我们选定好需要阅读的书目后,接下来便是如何去阅读的问题。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初学者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举例来说,笔者经常看见身边低年级的研究生在拿到一本书后就开始埋头苦读,但阅读方式却各异:有的“手中不握一支笔、桌上不放半张纸”,半天下来,书倒是翻了百十来页,但有多少能够在脑海里留下印象便不得而知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类则是,手里拿着纸笔,在阅读的时候不时在书上标注记号,身边的笔记本上也摘抄了密密麻麻的句子或段落。当然,相比较而言,后者算是好的,但书中的精髓是否掌握便不得而知。对于前一种阅读方式,稍微受过训练的人都已经抛弃,但是后一种阅读却是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的方式。不过,在笔者看来,上述两种阅读的方式都并非有效的阅读方式,有效的阅读方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区分阅读对象,决定是精读还是泛读 书的学术品质、性质和读者的阅读目的的差异决定了对阅读对象是采取精读还是泛读的方式。
大体而言,下列三类阅读对象往往需要精读。其一,本领域的经典著作、教科书。阅读经典的著作和教科书的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掌握本学科或相关领域基本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读这些书不能采取功利的心态,不要指望它能够对你的学术研究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要你反复揣摩,这种作用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显现出来。其二,论文写作过程中绕不开的经典文献。对于论文写作中与论文主题相关的经典文献通常是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所绕不开的,不管你是反对还是赞成,你都必须精读它。只有真正地掌握了这些文献的精髓或者了解了这些文献的致命弱点之后,你所得出的结论才会让人信服。其三,需要进行个案研究的经典案例。法学研究中需要进行个案研判的经典案例也是需要精读的对象。对于这些案例,我们必须首先梳理出案件事实、争议焦点、法律适用上的疑难或分歧,有时候还需要与此前或同一时期其他法院或域外类似的案件裁判进行比较。对于这类案例的阅读,来回穿梭在案件事实和裁判规范之间,对裁判理由进行仔细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明白个案中法官是如何从既有规范之中推导出了适用于个案的裁判规则,并对其进行证成或证伪。
与此相反,下列阅读对象往往需要泛读:其一,写作中需要引用某一观点,而这一观点又存在于一本并非专门讨论此问题的专著中。此时,我们大可不必对全书进行阅读,恰当的方式是翻开书的目录,找到相关章节,直接就需要引用的部分(包括其前后相关段落)进行阅读。当然,此处的泛读是针对这本书而言的,但是具体到需要引证的章节时,这种阅读又必须是精读。其二,为拓展知识视野而阅读的其他学科的论著。对于这些论著,我们只需要选择好阅读对象,然后进行泛读即可。对于此类阅读对象,阅读的目的在于得鱼忘筌,因此最佳的效果或许就是你在思考本专业的问题时,这些阅读能够给你提供另外一个角度,或者将其作为检验、印证自己研究假设的一个辅助工具。因此,其阅读只能是泛读,而不必纠结于局部或细节问题。其三,介绍最新研究动向和综述类论著。对于这类论著,我们的阅读只能是走马观花,因为我们无法指望从这里得到真正有效的知识,它所能提供的只能是概览或追踪文献的线索,它们只是我们通往更好文献的一个跳板。其四,实证研究中的案例素材。与个案研究不同,实证研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类案分析,对于这些案例,我们无须每一个都仔细阅读,只需要根据设定的变量找出案例中相关的因素即可。 (二)带着问题去阅读 如果不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虽然可以增加你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却不能转化成你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读书固然是要掌握知识,但是掌握知识却不是读书的目的,分析、解决问题才是读书的目的,知识只不过是达成目的的工具和手段。 避免让知识成为负担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去阅读。一旦有了问题意识,阅读过程中就会学会取舍,就能在不同的地方不断地在精读和泛读之间自由转换,避免让无关的信息干扰阅读而降低阅读的质量。那么如何产生问题意识呢?一般而言,问题意识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阅读其他文献时产生的疑惑,而这个疑惑诱使你进行不断的追问式的阅读,直至疑惑被解开或被新的疑惑所取代。二是直接产生于现实需求。对法学研究而言,这类问题意识通常是产生于现实中的一个疑难案例。为了解答现实中的问题,对争议的案件给出一个裁判规则,你被迫去阅读相关的立法材料、司法解释、理论著作和其他相关的案例。这两种问题意识对阅读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引导我们阅读的第一类问题意识或许永远找不到解答的方法,但是我们却在阅读中不断加深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也或许我们最终证明这只是一个伪命题,抑或说在阅读中旧的问题被解决,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总之,第一种问题意识引领的阅读永远是有效的阅读,无论最终我们是否找到答案,我们都得到了学术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训练。相反,第二类问题意识开启的阅读却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如果我们通过阅读未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的阅读就是失败的。因此,对于学术研究而言,第一类问题意识更为重要。
(三)在比较中阅读 阅读的任务不仅仅是对当下我们阅读的对象进行阅读,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将正在阅读的论著与此前阅读过的论著进行对比,与我们自己固有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进行对照。因此,阅读应该在对比中进行。 1、与已经阅读的论著对比 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知识结构和储备的局限性,往往容易被一家之言所俘获,成为作者的附庸。然而,学术研究需要学者拥有独立的学术人格,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比较甄别的能力,不盲从一家之言。因此,阅读时需要将正在阅读的论著与此前阅读的论著进行对比,发现不同作者或者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观点上的分歧与差异,然后对这些差异进行归纳、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原因。这种对比阅读的好处是,它能够唤醒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使这些知识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对比的结果会发现分歧和差异,而如何处理这些分歧和差异与发现它们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有的时候,分歧和差异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高下、对错,而仅仅是由于学者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或者所秉持的立场不同。因此,发现分歧和差异时,不要急于选边站队,而是要保持中立的学术立场,即便最终自己的观点与某位作者的观点一致,那也只能是经过思考后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不能出于受学术门派或个人崇拜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2、与自己的观点对比 对比阅读并不限于将正在阅读的论著与已经阅读的论著进行对比,还包括将正在阅读的论著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进行对比。一般而言,当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时,我们内心实际上已经对该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还不成体系,甚至只是一些比较模糊的想法,但我们毕竟是有了一个自己的判断。而阅读的目的,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使它获得理论上的证成,或许是通过阅读将这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想法进行体系化的整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将作者的观点和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行对比。对于许多人而言,这个过程是在不自觉中完成的,或许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过程的存在,但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应该是有意识地让自己和作者进行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他人观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初步看法进行深化和完善,并最终在相关问题上形成成熟的观点。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进行这种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完整、准确地归纳不同学者的观点,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盯住一点不及其余,我们应该对每一种学术观点予以公正的评价,不能因为这种观点和自己的观点相同就刻意拔高其学术价值,也不能因为和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有意贬低其学术价值,更不能对作者进行人格上的攻击。一定要牢记,贬低别人是不能拔高自己的! (四)通过讲述的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刚刚读完某一本书时还能侃侃而谈,但过上几日便已忘得一干二净,最多不过是能记住几个关键词而已。实际上,这种事情几乎发生在每一个读书人身上。因为,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我们一次记忆的东西在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忘掉大部分,而每重复记忆一次,遗忘的速度就会减慢,当重复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记忆的东西就变得不那么容易遗忘了。所以,读过的书一定要进行复读。就学术研究而言,这种重复的目的不是要记忆成诵,而是要掌握其精髓,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表述。正因为如此,通过摘录句子和段落的方式进行重复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被大多数的人采用。
我的建议是,不要去摘抄,更无须背诵,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成作者,按照作者写作的思路把论文讲出来。如果你不能清晰地讲出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作者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是怎么论证的,他的观点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要素的话,那么说明你根本没有读懂。这种“讲”只是讲的第一个层次,在完成这种讲述之后,你还需要进行第二个层次的“讲”。所谓第二层次的“讲”,是指你能够结合其他人的观点对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观点进行评析,指出他们之间的观点分歧何在,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你还需要对作者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完成这两个层次的讲述后,你的阅读任务大致也就完成了。 结 语 面对卷帙浩繁的文献,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像计算机一样将其全部储存进脑子里。然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又离不开大量的文献阅读,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找到那些最具有阅读价值的文献并按照正确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唯有如此,文献阅读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帮手而不是知识障碍或负担。如果我的这些感触能够对你的阅读有所帮助,那我写作此文的时间和你花在阅读此文上的时间,都将是值得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