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不进化,经济学就该落伍了

 林小霖 2018-01-17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鼻祖、《国富论》的作者,他同时也是新教的虔诚的信徒,勤恳地研究宗教道德。然而日本经济研究者中原圭介提出,他这种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现代经济社会。

此外,中原圭介还指出,经济学有些基础原理和假设,比如“理性人”“供求关系”也难以自圆其说,经常不能指导实际生活。在行为经济学大火之后,这些道理,我们也已经慢慢发现。

不由得让人想起,经济学家樊纲在他的《经济十八讲》中也谈到,一个经济学家不能总是谈道德。看来前沿研究者都认为,有些经济学内容确实是落伍了,它们无法引导人们寻求正确的答案。

文[日]中原圭介

(金融公司经营顾问、经济分析师)

预测经济可以相信经济学理论吗

经济学建立在一系列“大前提”的基础上,但实际上这些前提中夹杂着不现实、不科学的因素,经济学的重大缺陷一览无余。

经济学假定“人们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但迄今为止没人能够证明这个大前提。基于“虽然不能证明,但总之是这样的”的非常模糊的预设,经济学经年累月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理论。

只要冷静思考就会发现,“人们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在现代的经济状况下已经难以成立。

比如面对A和B两种货物,有“买A、买B、两个都买、两个都不买”4个选项,增加到三种货物则有8个选项,四种货物有16个选项,即货物种类增加,选项也倍增。当达到十种货物时,选项激增到1024个,达到一百种货物时就有上亿的选项了。

现实中人们如果想要在百货商店或超市进行合理的选择,将会耗费一生的时间。也就是说在物质财富的数量、种类急剧膨胀的今天,选择范围非常广泛,不可能进行合理的选择,这和石器时代的以物易物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如此,经济学没有修正自身的缺陷,仍然维护“人们能够瞬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这一大前提,完全无视“时间概念”。几百年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但是经济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是用“几百年前的标准”来看待经济现状。

基于“人们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创造出的另一个奇怪的理论就是号称经济学最最基础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这个理论以纵轴为价格、横轴为数量建立图表,以下降曲线为需求曲线,上升曲线为供给曲线,在两条曲线的交叉点上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状态。

但是该理论描述的现象在现实世界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理由如前所述,同样因为缺乏“时间概念”。需求与供给在瞬间吻合,决定物品的价格和交易量,这只是阿拉丁神灯似的天方夜谭。

经济运行是动态的,想要说明其动向,就必须把握时间概念。而平面图表无法表达时间,所谓的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等也就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作为经济学基础的大前提是有重大缺陷的,是背离现实经济状况的,纸上谈兵。在看待经济以及其他事物时,关键在于认清其本质,辨别其合理性,经济学理论没有做到这一点。

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

起源于道德的经济学已经落伍了

虽然有点让人惊讶,但大家都相信起源于欧美的经济学与新教徒(基督教的新教)的宗教观、道德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国著名哲学家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鼻祖、《国富论》的作者,他同时也是新教的虔诚的信徒,勤恳地研究宗教道德。新教与天主教(旧教)不同,彻底否定人的能力,宣扬“人类在神面前是软弱无力的”“人类只能按照神的指引而生存”。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学与宗教产生了异曲同工之处。

比如《国富论》中的经典表述“看不见的手”揭示了一种调节功能:不管个体的行为对自己怎样有利,都会给全社会带来利益。而笔者认为,“看不见的手”可以进一步解读为新教的观点“人类在神面前是软弱无力的”。

另外,亚当·斯密的处女作《道德情操论》是一部研究道德的哲学著作,由人们进行交往时产生的感情入手,论述了道德观、判断力等问题。从这个侧面也能说明,欧美的经济学掺入了新教的道德因素。

以亚当·斯密为始作俑者,现代经济学带有新教的宗教观、道德观的因素,这是匪夷所思的。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任总统期间曾发表演讲,称赞经济学家弥尔顿·弗里德曼“为实现道德愿景而鞠躬尽瘁”。当时笔者将其解读为美国人认为“道德与经济是一体的”。

在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有明确的法则和答案,完全不存在违背法则的状况。而在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领域中,虽然也有某某法则、某某理论,但没有一个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议论纷纭,不知道哪一种才是对的。

如果说经济学中反映了宗教观、道德观的色彩,那么它作为一门学问来说就是不科学的,也无法引导人们寻求正确的答案。而正因如此,弥尔顿·弗里德曼、保罗·克鲁格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成为经济学界的权威,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人们盲目相信他们提出的理论,即便是错误的,也照搬教条、奉为圭臬。

现实的经济状况已渐渐不再按照经济学理论描述的那样来运行了,这是因为经济活动存在于商业的现场,商业规则的前提改变了,经济的实质当然也要随之脱胎换骨。

经济如同生命体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物换星移几度秋,企业的经营也跟着时代随波逐流,因此企业今后制订经营战略时,不能再炒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冷饭”,新瓶不能再装旧酒,从一开始就要杜绝过时的战略。

虽说经济学应该与时俱进,但是不知为何欧美的主流经济学派到现在依然像宗教经典似地鼓吹其陈腐的理论,比较典型的有保罗·克鲁格曼的“通货膨胀预期”。

在国际组织、智库的经济学家中,很多人都是没有与时俱进的经济学的忠实信徒,由此看来他们无法准确预测经济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经济学界就必须挣脱逢迎权威的桎梏,不拘一格地采纳新观点、新理论,集思广益,自我进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