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一种清高,蕴含着恬淡、优雅(深度好文) 安般兰若 遇见美丨创造美丨分享美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清 高 作者 | 西子谦 编辑 | 安般兰若(ID:anbanlr) 来源 | 散文品读(ID:xiziqian000) 一个处处想向别人表明自己清高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清高,真正的清高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 清高,不是因为优越,而是因为优雅。优雅产生的不是高傲,而是清高。高傲是不能与清高相提并论的,仿佛植物,有的雍容,有的飘逸,是很不相同的。那么,看似高傲的,其实骨髓蕴涵着并不是清高,因为高傲败在了一个“傲气”,所以,多高的“傲”,也在“清”字矮了一截。 不是什么人都可清高。要么吐所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若海。 清高是什么? 清高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清高是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清高是洁身自好,不争名于市,不轻言附众,不太随和,不耻奉承;清高是那些耿直放达之士,在心灵深处葆有的一方净土! 你可以是清高的,但却不能因此把人视为浊物,否则,这是缺乏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清高,如竹枝未破土而先有节,就是说,心在操守,持有骨气,却不以此傲万众,接得地气,同样融得众象。通常是保持着一种若亲若离,却不会因为谁而丧失了自己的清净和高节。 有一些仿佛清高的人,是因为从来不缺乏牛奶和面包。一旦发生生存危机,他便会斯文扫地,抢得比谁都疯狂。 一个庸俗苟且之辈,倘若也要做出一副清高状,只能让人觉得滑稽。那充其量是一种看似高不可仰的造作罢了,真正的内质朽脆不堪一提。 古人眼里,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观点:“认为反常规的极端行为就可以证明他们是‘真正的清高’。” 如陶渊明的“辞官归田园”。司徒空有句云:“陶令若能兼不饮,无弦琴亦是沽名。” 不知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普遍认为“陶渊明”是清高之士,我却觉的他是打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牌子畏世潜逃,做不了官得不了志,标榜世人认为的清高美名也不错,于是乎成了千古佳话。 清高就一定要局限于“遗世独立、隐世寂居”的框架中吗?我倒是偏爱李白。尽管他早期也追名逐利,但而后“安能催眉折要势权贵”的潇洒豪气,无不让人拍手称快,没有娇柔,没有造作。 于古人为何钟情于清高,那和当时的环境、古人自己的性情以及个人爱好是分不开的。一个凡事奢华无度、华而不实的人是如何都清高不起来的! 清高也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与独立人格;始终保持那一身正气,一副傲骨…… 近日,与尊师程应峰谈心。 在外人看来,程老师的清高,似乎是有意避开一些俗世的人情,遗世独立。从他身上所折射而出的,我从没有见到有丝毫“傲”气,相反却格外的谦和,这是我一向 颇为敬重的。他说,他的清高,不是与世隔绝或与人分离,是一种思想上的独立,灵魂上的清净。不愿于把心思置放于尘世中人际的刻意往来,只为了心身保持在清 幽静默中悠长。在我看来是一种品质上的崇高,也是一种淡泊明志的操守。 为何清高?礼乐崩坏,人心不古。一份清高,不说可以用来治国平天下,却可以用修身。绝不是殚精竭虑的钻营,或是见利忘义的图谋,贪得无厌的敛财,傲得趾高又气扬…… 有一些时候,沉默也可以用来表明一种清高,但其意义也仅仅限于表明了清高。有一种清高,可以获得人的好感;太过于清高,却易招致人的反感。所谓的反感是通常是表现在故作的清高的态势,与“尚实”相去甚远,这是一种虚悬的表现。尚实的处世,不是俗人眼中的“清高”,清而幽雅的生命处处蕴含着恬淡,优雅。 其实我们对所不知的清高,应是有另一种的诠释那即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作者:西子谦,杂志社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当代作家,原任中国《文学月刊》执行主编,诸多文章发表于各大书籍报刊。新浪微博: 西子谦文学 安般兰若读书会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苏瑾 主编微信:VERYMAST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