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患者是长途车司机……给他做HIV抗体检测!

 昵称41082923 2018-01-17

距离病人入院仅仅一天,有限的几项检查,就完成了这个病人的诊断。


作者 | 王筝扬  殳儆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我是内科临床教师的王医师。

如果说贝叶斯公式可以“算出”医生的存在的价值,你信吗?

让我们来看这个病人。

这是我以前在门诊遇到的一位病人。


张先生

52岁,退休长途车司机

反复进行呼吸困难4月,加重5天。

活动时加重,休息能缓解,近期有咳嗽,乏力。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否认吸烟酗酒史。

体检:就诊时没有发热,心率90,呼吸22,听诊提示患者双下肺散在少量湿罗音。

就诊过程:4个月来到各大医院反复就诊3次,查肺功能正常,肺部CT提示纹理增多、心脏超声未见异常。但发现偶有白细胞减低和血沉增快。因为没有发现特别病症,所以也没有特别有疗效的治疗。这次受凉后症状气急明显加重,还有低热,就再次到我门诊就诊。

 

循着鉴别诊断的思路我给出的建议是:

他得住院!


首先,张先生的呼吸困难不是焦虑或敏感导致的感觉。之前的检查也排除了慢性气道疾病、心脏疾病,让这个呼吸困难看上去更加蹊跷。而且,血沉显著增高,提示存在潜在的问题。


当时我能想到的是:肺血管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没有被排除,患者的D二聚体确实有增高,我还是下定决心做一个肺部动脉血管的CT造影(CTPA),来检查一下是否存在肺血管或血栓性疾病。

 

结果肺部的CTPA未发现肺血管的血栓,但意外的发现是:患者肺部磨玻璃斑片阴影比一月前增多了很多,几乎肺部的整个中上部分都有。

 

住院后第一天查房,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血气提示存在低氧血症,还有呼吸性碱中毒。


我把他收进病房来,是没错的。


查房时病人的妻子也在,所以我就问了问病人的个人爱好,饲养宠物(过敏、微生物接触),长途运输的货物(或毒物接触)等等,想要再找一些线索。


体格检查有了发现:病人右口角溃烂结痂,口腔粘膜满布白斑,双下肢皮肤表面可见多处暗红色圆形皮疹后色素沉着。


我不知道确切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表现,但这个患者好像存在免疫缺陷的问题。


诊断思维到这里,隐约的框架是:

免疫缺陷病人发生了肺部感染。


根据我以往的一些社会认知,忽然想到患者长途车司机工作似乎意味着什么……


于是,我隐晦的问患者一个不容易启齿的问题:“以前你在外出车的时候,有没有……?”


患者很警觉地回复我:“这个,没有,没有”。


病人的妻子就在病房里,我结束了进一步询问。

 

我把病人的妻子叫离了病房,进行病情告知谈话。


与此同时,我让团队中的蒋医师再次进入患者床边,单独询问我刚才的问题。避开家人的询问出乎意料的顺利,立刻“收获了有效信息”,蒋医师回来告诉我,“王老师!患者承认确实有多次的冶游史(不洁高危性生活史,通常是指嫖娼)”。

 

“那我们就期待下午HIV抗体检测的结果吧!”我向住院医师们说:“我怀疑他是HIV病毒感染,目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也就是艾滋病。而他肺部病变也就是艾滋病常见的感染并发症,卡式肺孢子菌感染性肺炎(PCP)。”

 

果然,HIV抗体检测阳性。


后续检查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证实了这个结果:CD4+淋巴细胞计数也只有5.5个/微升,这个数值只要低于200个/微升,患者得PCP的风险就很大,何况5.5。


距离病人入院仅仅一天,有限的几项检查,就完成了这个病人的诊断。

 

通过迅速而积极的抗菌治疗和糖皮质激素应用,患者慢慢的挺过了最危险的呼吸衰竭阶段,呼吸困难明显好转,我们顺利地把张先生转到了艾滋病治疗的专科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病例讨论会上,有医师对我说:王老师,一入院就把HIV抗体的筛查作为常规流程来做,就不会漏诊,即便不用诊断思维上纠结推导,不是也可以得出一样的结论吗?

 


我就用著名的贝叶斯定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医师不能仅靠“大撒网式”的检验筛查,来进行疾病的诊断。

 

贝叶斯定律又被称为条件概率论,也是现代科学的四大原理之一。贝叶斯定律用于描述当B事件发生的条件下,与A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关系。这个过程被公式记为:

 

P(A/B)=P(A)×P(B/A)/P(B),即简化为“验后概率=验前概率×标准似然比”

 

晕!用来处理实际的问题,就象这样:


“HIV抗体化验结果阳性,患者被HIV病毒真正感染的概率是多少?”


每一个诊断试验都有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


在普通人群中,HIV感染率约为0.05%,即便HIV抗体检测的方法假阳性率只有1%,计算发现,在普通人群中每检测100次出现阳性结果时,其实95次都是错误的假阳性结果。


医生面对95%的错误率,会不会极度受挫?大撒网式的检查意味着95%的错误率!

 

如果医生通过基本问诊查体筛选出病人是HIV的高发人群(例如已知吸毒人群中HIV感染率19%),那么即便HIV抗体检测的方法假阳性率还是1%,那么在这个群人中你检测20次,就会有19次的结果是正确的,符合率95%!

 

打个比方,即便同样在大海里一网撒下去捕鱼,通过渔夫事先对鱼群聚集特征的判断,再针对性地撒网,捕上鱼来的数量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前面说的那个病人,我们给他“大撒网”来一个全身体检,肿瘤标志系列,风湿免疫系列,磁共振,冠脉造影,动态心电图……光检查的假阳(阴)性率,就够医生晕一阵子了。

 

贝叶斯公式告诉大家:


医生分析思考从患者那里获得基本信息后筛选出高危和可疑病人(提高验前概率),然后再根据这些判断,选用有针对性的诊断试验来验证,才可能获得相对准确的验后概率判断(最终诊断或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医生的最好的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