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p | 圣彼得大教堂

 Borodin 2018-01-17


世界最小的国家

世界最大的教堂


Photo by Carlos Gotay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其标准名为圣伯多禄大教堂。圣彼得为英语的俗译。圣彼得大教堂是基督教大公教会(天主教会)的教堂,大公教会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宗的教廷,是世界五大教堂之首。


Sketch by Inky Sporran™




教堂以圣伯多禄为名,他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原名西满,伯多禄的名字就是耶稣所起,含义是“磐石”,意思是他将成为教会的基石。耶稣升天后,伯多禄以耶稣继承人的身份传道,公元64年,他在罗马被尼禄皇帝杀害。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为首任教皇,而之后的天主教皇都作为圣伯多禄的继承人,被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


推测图 | H. W. Brewer | 1891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伯多禄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伯多禄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


布拉曼特的设计方案


拉斐尔的设计方案


米开朗基罗的设计方案


桑加罗的方案


16世纪,教宗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伯多禄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伯多禄大教堂。


米开朗基罗修改之后的方案


米开朗基罗去世五年之后的1569年出版的雕版印刷





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圣伯多禄广场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巴洛克式风格,可容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用来从事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


从圣彼得大教堂顶看广场


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



广场俯瞰图


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住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广场以及两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师和雕刻家贝尔尼尼在1656年设计,用了11年时间建成。石柱柱顶的大理石像则为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方尖石碑;铜狮之间镶嵌着雄鹰,作展翅欲飞状。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 。


广场上的方尖石碑


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进圣彼得广场的人无不为这宏大的场面而感慨。



Photo by Maurizio Rellini


Photo by Luigi Mancini




圣彼得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


Photo by Doug Cargill


圣彼得雕像


中央的圆顶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两重结构,内部很明亮。圆顶下是教皇的祭坛,用贝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覆盖着。那扭曲的粗圆柱似的独特形状很引人注目。下面的礼拜堂里有圣伯多禄墓。墓前跪着的是由新古典主义雕刻家卡诺巴作的教皇庀奥六世像。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中央圆顶


贝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


卡诺巴作的教皇庀奥六世像

Photo by Marc Brulard




贝尼尼绘制的内景“效果图”


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整个殿堂的内部呈十字架的形状,在十字架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金碧辉煌的华盖,华盖的上方是教堂顶部的圆穹,其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


Photo by Batistini Gaston



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


Photo by ioop's


Photo by HIROSHI SATO


Photo by Nex



Photo by Albert Moldvay




除了贝尼尼的青铜华盖之外,圣彼得大教堂最大的看点当属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圣母怀抱死去儿子的悲痛感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手。这里所表现圣母痛苦状与米开朗基罗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


哀悼基督 | 米开朗基罗 | 1497-1499



作品完成时,米开朗基罗只有23岁。作品受到了时人的好评。据记载,雕塑完成不久,米开朗基罗得知有传言称雕像的创作者是克里斯多弗罗·索拉里,米开朗基罗随即在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肩带上刻下了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所作)。这也是米开朗基罗唯一一件有签名的作品。





和贝尼尼的青铜华盖、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齐名的彼得大教堂三件最伟大艺术杰作的最后一件就是同样出自贝尼尼之手的青铜镀金的“圣彼得宝座”。



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



Photo by Batistini Gaston


Photo by dalbera



Photo by ice.in.the.cider



从圣彼得大教堂出来,在教堂的左侧有一队沿承了500年的卫兵。他们身穿当年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制服,手持15世纪的长戈,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这里仿佛还停留在那个遥远的年代……





是宗教的圣堂

更是艺术的圣殿



编辑 / ju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