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请不要嘲弄被诈骗85万的女博士!

 我的梦想登名山 2018-01-17


(2018-01-16 09:17:44)

碧翰烽/文

核心提示:一个女博士,被骗85万,10年不看朋友圈,而是泡在实验室,也许你无法想象。

据广州日报1月14日报道 做科研工作的女博士饶源(化名),遭遇了人生最昏暗的5天。1月6日下午5时,她接到一个自称是经侦民警的电话,表示饶源在北京开的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涉及金额128万元,要她向警方说明情况。此后,自称是“北京市公安局”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人陆续和她通话。这些假冒的公检法人员要求饶源筹集128万元,打入所谓的“国家账户”,待查明真相后返还。饶源信以为真,连续5天汇款85万元,等到1月11日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时,她才发觉受骗。

相信有很多人看到这样的诈骗情节,都会觉得是“小儿科”,稍加注意就不会上当受骗。

而一个经常泡在网上、或者常常参加社交应酬的人,相信也看多、听多了这样的诈骗行径,可以说,不少人恐怕已经炼就了“不骗之身”,甚至总结出更多规律:比如陌生电话不接,通讯黑名单,以及骚扰电话、诈骗电话、营销电话的标记等等。

不过,我们这位被骗的女博士就十分优秀,又十分单纯了。

1、十分优秀:饶源29岁博士毕业,也是入选2017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的三百人之一,可以说是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代表。

2、十分单纯:饶源说,自己这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生活圈子有限,她对新闻八卦没有兴趣,她的微信朋友圈功能是关闭的。而曾经惊动全国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她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对此,有网友就开始嘲弄、攻击了:说这个博士是白读了;博士和专家,前者是被人骗的,后者是专骗人的。等等。

如此之攻击、嘲弄,既不道德,也不理性,更是缺乏起码的人性文明。

第一,我们这个社会正是缺乏如此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潜心做事的人。今天的社会太浮躁了,不少人醉心于功名利禄,安不下心来干事业、做实事、做好事。这样10年来泡在实验室的女博士,的确太少了、太可贵了,需要我们的大力保护、好好学习。

第二,“天下无骗”的环境,不能只靠人人高度警觉来完成。一个社会应该是相互信任、没有欺骗的社会,如果人人相互警觉、人人相互防范,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味道可言。虽然说每个人应该要有防范之心,但是最应该下力气的是对于诈骗问题的源头预防、打击整治等综合治理措施,让骗子无处可骗,骗了就要被抓住,并且受到严厉惩罚。

所以有的时候一出现案件、事件,就有大量的防范知识出来,是好事,也不是好事,我们活得是不是太累了,天天这也防,那也防,什么时候是个头?

第三,在对待一些问题上,我们应该谴责的是作案者,而不是受害者。现实中,我们遇到一些案件、事件,往往就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为作案者说话,说他们是逼的,或者是有苦衷的,所以就把矛头指向受害者,千方百计挑他们的刺。就比如一个女性被猥亵了,还有人怪她穿得太露了。如此之论岂不滑稽。

第四,我们倒是需要反省,你花在朋友圈或网络的时间是不是太多了。现在许多人一天到晚离不开手机,早上起来是手机,晚上睡觉前是手机。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你在手机上又干了些什么?而除了手机之外,又干了些什么?我们接触到如此之多的手机信息,你又懂得了多少系统的、科学的、健康的知识呢?

也许我们得好好反省,手机只能是我们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一个工具,而且信息纷繁复杂,所以还得要好好辨别,别让那些垃圾的、无聊的、乏味的甚至是谣言的信息占据了我们的时间与空间,让我们再也钻不进真正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