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专注价值投资,深感个人跟踪大量上市公司十分困难,组建价值投资群,希望和价值投资经验的群友一起交流探讨机会,发挥集体力量共同进步,有兴趣可以添加微信2696884654,备注球友。 欢迎支持作者,多多转发 任何一本金融和投资教科书都会建议投资人买入至少15-20个分布在不同行业的股票来分散风险。大型公募基金通常持有超过100只股票,即使是持仓相对集中的私募基金,也通常持有20-50只股票。 大部分人都知道单个股票的风险要比多个股票组成的基金风险更大。可是,散户在行动上却和自己的认知相反,他们持股高度集中,不够分散。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一个普遍的现象是,30%左右的散户在任何时间段里只持有一只股票,20%左右的散户只持有两只股票,10%左右的散户只持有三只股票,而持有10只股票的散户不到5%。由于害怕亏损和短视,大部分人不敢买股票,“参与度不足”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但那些敢于买入股票的散户,又普遍犯下“分散化不足”的错误。 有四个主要的原因导致散户买股票会犯“高度集中,不够分散”的错误。 第一个是散户的“过度自信”,他们相信自己有超强的选股能力,只买入少数几只股票就能赚到大钱,觉得没有必要把钱分散在多个股票上; 第二个原因是“高估小概率事件”,大部分散户选股时,会把目光集中到过去回报表现最高的少数几只股票,觉得自己也能买到这些股票; 第三个原因是“注意力偏差”,散户喜欢买前一日打入到涨停板的股票,喜欢买入交易量大的股票、喜欢买正在打广告的股票,喜欢买新闻媒体报导的股票、网络上股吧里热烈讨论的股票,相反,业绩优秀的公募和私募基金,就喜欢卖出这类股票,他们更喜欢买入还没有被市场关注到的好股票; 第四个原因是“熟悉性错觉”,这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散户特别喜欢买入熟悉和信任的朋友推荐的股票。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时间,绝大部分朋友们掌握的所谓“独家信息”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信息优势,早就被市场价格所反映和吸收。研究发现,当股票市场出现新的重要消息时,业绩优秀的基金往往会在一天内采取应对的行动,但散户往往会在一周后甚至一个月后才采取应对行动,其实已经晚了。 在A股市场上,过去不少人靠内幕消息赚到很多钱,但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格,监控技术越来越高,这样的日子恐怕很难再有。而在成熟的市场,朋友给的消息,带给你的恐怕更多的是亏损和失望,而不是赚钱带来的喜悦。 实际上,投资业绩越好的人,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股票时反而越是谨慎,因为他们知道,对方未必可以把握好信息的内涵。我一个初中同学是投资高手,他今年把自己要买的股票,在第一时间告诉了新认识的邻居,结果到年底一问,他赚钱的股票,邻居都没买,他亏钱的股票,邻居都买了,搞得关系很尴尬,他索性决定再也不跟人推荐股票了。 “熟悉性错觉”的第二个表现形式是,散户非常喜欢持有自己所在公司或者行业的股票,因为觉得自己更熟悉。散户和企业高管一样,往往过度乐观地认为自己所在的公司和行业会在未来,比同行的商业表现更好,股票回报更高。大部分公司高管都认为自己公司的股价被市场低估了,还大多觉得自己公司的股票的波动风险要比大盘更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公司的发展前景,这就是过度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控制错觉”。 当然,散户喜欢买入自己公司的股票,还和公司文化里强调的忠诚观念有关。公司通常会把回购的股票奖励给优秀的员工,用股票期权来激励和保留人才。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往往为了控制股权,同样持有大量本公司的股票,这些都是全球性的现象。 买入熟悉的股票,到底是不是合理的做法?我们先来看看认为合理的两种理由: 1、人类是进化的产物,就是喜欢熟悉的东西。我们日常购物,都是习惯买自己熟悉的品牌,吃饭也喜欢去熟悉的餐厅,买股票自然也应该买自己熟悉的; 2、巴菲特就只买自己熟悉的公司,特别喜欢容易理解的消费品行业的公司,他几乎不买科技股,就是觉得不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而林奇的那句话“我宁可买太太穿的丝袜公司的股票,也不愿意买看不太懂的科技公司的股票”,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 这两个理由听上去有道理,但其实每一条都值得商榷。散户觉得自己熟悉的公司,恐怕未必真的熟悉,要不然就不至于大部分时间都在亏钱了。巴菲特推荐大家买熟悉的股票,可是他自己这些年却没有买大部分人都熟悉的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这些股票,直到2016年才买入苹果。他和比尔·盖茨是多年的好朋友,但也没有买入微软的股票。 林奇喜欢买入熟悉的股票,但他其实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公司的财务表现,而这个习惯大部分散户是没有的。有一个有趣的案例值得分享:美国有几个70多岁的老太太在学习了林奇的投资哲学后,成立了一个投资俱乐部,对外宣称在1981~1991年期间获得了高达23.4%的年化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同期标普500指数14.9%的回报率。她们说自己的诀窍就是林奇说的“买入熟悉的股票”。比如她们很熟悉沃尔玛,就买入沃尔玛的股票。她们成了全美的明星,出了五本书,全美巡回演讲。但后来,普华永道的审计师发现:老太太们错误使用财务软件,把投资回报算错了。俱乐部的年化回报率只有9.4%,比同期标普指数低了5.5个百分点。 公司的员工对自己的公司股票到底有多么熟悉呢?我们来听一听最近的一个段子: “腾讯有个老员工,每月收入除开销外,全部买了公司股票,不管涨跌,坚持了七年,生活简朴,只有夏利一辆,目前资产过亿。 中国远洋也有个老员工,每月收入除开销外,也全部买了公司股票,不管涨跌,坚持了六年,生活俭朴,最终宝马车换成了自行车,目前负债累累。” 这个段子很真实,告诉大家长期投资,复利的威力也不是无条件的。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坏公司的敌人。大家听完笑过之后,肯定很羡慕腾讯老员工。但实际上,绝大多数腾讯老员工在腾讯股价比上市价涨了一倍时,就基本卖光了。要知道,就连马化腾都没预料到腾讯会成长到今天的规模,曾经八次卖出大量的股票。听一段老员工的真实经历:“04年腾讯上市,价格4块多,我有7万股。一天4S店来电话,说我看中的马自达6到货了,排对的人多,要买赶紧。我抬头看了下电脑,按了下单键,第二天把卖掉腾讯的钱换成了马6小情人开回了家。今天4S店又来电话,告诉我马6快报废了,卖给她们可换2000元。我抬头看了电脑,腾讯股票算上拆股,今天的价格大约2100元,我晕,这部马6花了我大约1.5亿元。” 大家听完上面的段子,还会有一个反应,就是自己不会像中国远洋的老员工那样,股票拿在手上不卖掉。可事实上,拿着公司的股票,看着股价不断往下跌也不肯卖的员工到处都是。2000-2003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一些电讯类和能源类公司因为财务造假,破产倒闭。2008年雷曼兄弟和许多金融公司破产倒闭,伤得最厉害其实并非买入这些公司的投资人,而是这些公司的老员工,他们不仅工作没了,而且由于重仓公司股票,公司倒闭使得退休金账户里的财富一下子就缩水了百分之八九十,必须领救济金渡过晚年。 那么,到底要不要买入熟悉的股票呢?听听我的三点认识: 1、当你从一只熟悉的股票赚到钱,请回想一下这是凭借你对公司的熟悉,还是凭借运气所得。我在2012年买入腾讯的原因很简单,我发现身边人都用微信,我买入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腾讯除了QQ微信以外还有哪些商业模式,完全谈不上熟悉,赚钱是靠运气。 2、对公司的熟悉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去理解影响股价走势的基本面,技术面和估值。比如一个腾讯公司的门卫,可能对腾讯的熟悉程度远远不如里面的技术人员,但他看到的是公司招聘的人越来越多,来谈合作的其他公司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买入股票。相反,技术人员看到的是公司在发展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冲突,导致人员流失过多,需要不断招人,结果就不断卖出股票。这里的关键是要学会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而不是自身感受的角度去看待一家公司。 3、如果没有能力把对公司的熟悉程度转化成在资本市场盈利的优势,建议你减少持有自己公司和行业内的股票。因为当你的收入和你的股票回报都依赖于同一公司和行业时,两个收入流高度正相关,你承担的风险就变得高度集中了,违反了风险分散的投资基本原则。马化腾卖掉一些腾讯股票,投资到其他行业上,其实是明智之举。当然,如果你能够把对公司和行业发展的熟悉优势转化成投资优势,那就要恭喜你找到赚大钱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