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地铁里的芳华:把背影留给乘客 把列车开向未来

 与天山野狼共舞 2018-01-17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地铁从最初的1条线路19座车站,发展到如今22条线路370座车站,四通八达的地铁已成为首都不可或缺的生命脉络。

2016年,北京地铁客流总量达36.6亿人次,相当于一年运送了2.6个中国、0.5个世界人口。而在这个庞大又精密的交通系统背后,是日夜奉献的4万多名地铁员工,本文的主人公廖明,正是其中的一名普通又不凡的一员。

蒸汽机轰鸣和阵阵浓烟中,一辆当时常见的列车驶入泰晤士河畔一条全长6.5公里的地下隧道。

这是18631月的一天,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诞生,人类交通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地铁时代正式到来。

全球最早地铁,伦敦的地铁在1863年开通时情景。(资料图)

而彼时的中国,正迎来最屈辱的近代史,要等到一百余年后的1969年,我国才在北京修建了自己的第一条铁路。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只有两个城市拥有地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地铁早已成为国内现代化城市的标配,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大陆地区已经有34个城市开通了地铁。

我国的地铁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后发先至,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不论是城市地铁覆盖量,还是地铁总里程,中国地铁在世界排名中都已居首。

根据北京地铁集团对外公布的数据, 2016年,北京地铁客流总量达到36.6亿人次,相当于一年运送了2.6个中国(14亿)、半个世界(72.6亿)的总人口。而维持这个庞大系统运转的背后,是4万多名地铁员工的日夜奋斗。

廖明,则是其中一位既普通又不普通的司机。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和这个岗位上成千上万名地铁司机一样,默默无闻不为人知;说他不普通,则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33年坚守岗位,缔造了100万公里安全行驶无事故的记录。

从一名地铁学徒到正式的地铁司机,33年来,廖明与北京地铁共同见证了这个城市翻天地覆的变化。

2009年,廖明获得北京地铁司机最高荣誉—“金手柄”奖。(受访者供图)

一、初始与学习,2号线的芳华

1985年,22岁的廖明从北京地铁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北京地铁公司太平湖车辆段(如今地铁2号线的一段),担任电动列车司机。不过,那时的他还不能直接驾驶地铁,而是要从理论应用开始学起。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地铁。(网络图)

半年的理论学习后,廖明跟着师傅开始上车熟悉线路。对那时的廖明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不过他在激动中却带着几丝傲气,总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学历和知识,开个地铁有什么难的。

很快,师傅就给他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那是他跟着师傅上地铁的第7天,当列车即将进站时,师傅突然发现前方站台内早已有一列车辆,一场追尾事故近在咫尺。

千钧一发之际,师傅立马启动了紧急制动,列车在急剧减速中继续向前行驶,离前方车辆越来越近,最终停下来时,离前方车辆只有十几米。“七十公里的时速,师傅再多犹豫一秒就来不及了。”廖明至今心有余悸。

这件事让廖明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乘客上了这趟车,就是把生命财产安全交给了自己,必须对他们负责。

抱着这样的心态,他开始沉下心来钻研技术,认真对待每一次出行。他到处打听学习,没事就泡在检修车间向师傅请教,甚至把机器拆开来琢磨,也是在这期间,他和自己后来的妻子走到了一起。

半年多之后,廖明才真正第一次开始独立驾驶地铁。他记得当时的自己小心翼翼,出站、进站、开门、关门,每一个流程都不敢大意。

最后,列车伴随呼啸声回到西直门。从那一刻开始,廖明便正式开始书写自己安全驾驶的距离记录,如今,这个记录已经保持了33年,距离达100万公里以上。

当地铁在地下穿梭,司机目光所及,是常人眼中毫无区别的隧道,黑暗幽长的隧道,跑一遍尚觉得新鲜。但熟悉整条线路后,司机要每天五六个小时盯着相似的风景,高强度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疲劳,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以及每时每刻的嘈杂声都被印刻在记忆中,若没有一种对乘客安全无比重视的意识,没人能保证不厌烦。

廖明把每一次行驶都当作第一次出行,每一次出发都会观察记录隧道的变化,电缆、铁轨、乃至隧道内每一寸墙面的情况,都被他牢牢记在心中。

一次值乘时,在时速70公里以上的列车驾驶室里,廖明发现隧道墙面上有一个针尖大小亮点。他立即报告调度室,调度室安排随后的地铁司机查看,但对方没有发现异常,监控上也毫无痕迹。等廖明第二次行驶到同样的地方,再次确认存在亮点后,管理部门找来了供电师傅检查是否漏电,师傅甚至在墙面上都没有发现那处针尖大的光亮。

最后,按照廖明指出的位置,供电师傅掀开电缆,霎时间一团火光冒出,吓了在场所有人一跳,原来电缆里面已经漏电,但外部并无显示,只有针尖大的光亮。

看似无法用科学解释的背后,是地铁司机对线路的无比熟悉。多年的积累,让他们对这条线路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那样了解。当线路出现稍微一点变化时,感觉就会告诉他们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第六感吧。”他这样解释。

20178月,廖明在劳模事迹报告会上讲述自己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二、归零与重启,13号线的15年

20029月,北京地铁13号线开始分段开通,它把霍营、回龙观和北苑等住宅区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与中心城区贯穿起来,对北京北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那时的廖明已经接近40岁,在2号线工作了17年,知道13号线要开通的消息时,他主动申请调到了13号线。他觉得,13号线是一条新的地上线路,在那里,自己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新知识。

13号线是北京第一条在地面运行的轨道线路,与廖明以往工作过的2号线存在不少变化。

比如路面与隧道完全不同的行车方式。13号线西起西直门,东到东直门,全长41公里,期间多次在地上与地下来回穿行,地铁上的线路也分为有桥面与地面。桥面与轨道间采用是硬性连接,而地面与轨道间则采用弹性连接,当列车行驶到两者的交界处时,会有轻微的下沉感。

这种感觉极轻,但要求司机必须感觉出来。“一辆列车6节车厢,24个轴,每小时七十公里的时速通过连接处,每天有400多个车次。”连接处总有一天会达到金属的疲劳期,需要及时维修。这就要求司机准确感觉出这下沉感是否与之前有区别,以判断金属是否进入疲劳期。

为了快速熟悉线路。廖明和同事们除了一遍又一遍地空车试运营,还在下班后沿着轨道徒步丈量线路,从东直门走到霍营,再从霍营走到西直门,单程41公里,来回82公里,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将线路的每一处变化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在廖明和同事们的摸索下,13号线的安全技术手册越写越厚,从最开始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变成了现在的一本大厚书。

虽然地铁路线发生了变化,但廖明和同事们出勤时的那份认真与严格却丝毫没有改变。

200786日下午四点左右,地铁13号线北段天气极差,风雨交加下,驾驶室中的能见度极低。廖明集中精神注意着路面状况,随着列车即将进站,他隐隐看到前方有些不对,他开始有意识地给列车减速,同时眼睛死死盯着前方。虽然看不清轨道上到底有什么,但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他启动了列车的紧急制动,当列车最终停下来时,廖明才看清,轨道上盖着一块地毯,离列车只有一米多一点。

廖明长舒一口气,就在一个月前,英国伦敦地铁刚刚发生过的一场重大事故,起因就是因为压到了轨道上的一块编织物,最终造成6节列车脱轨,地铁停运两个多小时。

三、严谨和枯燥,地铁司机的一天

目前,5号线和13号线是北京地铁仅有的两条手动驾驶的轨道交通路线。作为13号线上的员工,每一次行车,都考验着廖明和同事们的驾驶能力。

每天凌晨4点左右,当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他和同事们已经开着两辆空载的“压道车”为开始首趟车“探路”。每天载客前,两列“压道车”会同时开出,分别检查上行和下行线路。

当天色渐渐明亮,乘客们开始登上列车。司机们一天的工作进入最忙碌的时段。列车行驶期间,每一次到站。司机都会做出一套“手指眼看嘴呼唤”的动作,做完这一套动作,司机下车打开屏蔽门,待旅客进入车厢后,再做一套类似的确认动作。随后关闭车门,再做一遍确认动作。

这套动作在列车行进和每一次到站停留时都会重复。13号线上列车的驾驶室与乘客车厢之间有着一扇带玻璃窗的门,乘客可以看到驾驶室内。有的乘客会觉得他们在自言自语,而实际上,正是这些一丝不苟的操作,才能安全得每天运送千千万万乘客抵达他们的目的地。

列车每次出发前,廖明都要用手指确认出站信号,保证列车安全运营。(受访者供图)

一套动作,每站3次,每次来回24站。一个折返下来,地铁司机单程“手指眼看嘴呼唤”大约200次,而一个班次下来,大约需要“手指口呼”600余次。

当列车折返一次,再一次回到西直门后,廖明从驾驶室内走出,与同事完成交接后,走到站台旁的换乘室。推门进入,右手边的沙发上坐着五六个年轻人,他们都是等待自己车次的地铁司机,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有的手中拿着列车的运行图,前面的茶几上则摆着他们的司机包。

看到廖明进来,大家起身问好。廖明与他们打个招呼,坐到一旁休息,等待自己的下一次出发。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司机都要驾车3次往返东直门与西直门之间。

每天凌晨收班前,晚班的同事会再跑两趟空车,将车辆开回车站检修,静待第二天的凌晨四点。日复一日,廖明和他的同事们,就样默默保证着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

四、感激与责任,不曾交流的乘客

廖明总说:每一个乘客都是自己的客人,只是双方没有交流。客人到我家来做客,司机首先要保证客人的安全,其次要保证客人舒心。这样的心态,30余年未变。

20年前,廖明还在2号线工作,一天下午上班时,他发现一位农民带着自己的行李被褥站在站台上。之后每次回来,他总能看到对方一动不动站在那里,连站立的位置都没动。晚上10点钟之后,地铁乘客慢慢减少,廖明趁着休息的功夫跑过去,询问下才知道对方与同村的工友一起来北京打工,那天下午工友挤上了地铁,自己则被留了下来。

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廖明突然理解了对方内心的恐惧,明白他为什么会在站台上一动不动站上6个小时了。他想:如果他是我的亲人,我会是怎么样的心情?

廖明把对方送到了警务室,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徒弟的开关门作业,只要是时间允许,一定让每一名乘客都能从容上下车。

一次值承,当他关上车门后,一名穿西服打领带的乘客突然从楼梯跑下来,边跑边喊开门,见廖明没有理会自己,他开始朝车头大声叫骂。

廖明没有生气,反倒是觉得对方一副知识分子的样子,不顾斯文肯定是有急事,发车时间确实还没到,就把门打开了,乘客一跃而入。当地铁抵达北京火车站时,廖明看到该乘客飞奔而出,边跑边双手合十向自己高喊:师傅,刚才实在抱歉。

本来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一个礼拜后,有同事告诉廖明站台有个神经病,扛着一串香蕉在那两天了,说是要找一位司机。

廖明一开始没在意,只是在一次接车时,突然被对方一把抓住。原来这个乘客就是一周前喊自己开门的乘客,他从南方回来,带来一串香蕉感谢廖明。

乘客说自己那天被领导临时安排去开会,要赶11点的火车,如果错过了廖明那班地铁,自己肯定赶不上火车,所以自己那天态度特别不好,说着不由分说就把香蕉丢给了廖明,然后跑远。

这件事再一次告诉廖明:对乘客只要是付出了,虽然不一定会得到感谢回报,但乘客的内心至少不会骂你。

廖明工作后得到的第一个奖项是“见义勇为好青年”,那次,他和车厢中携带刀具的小偷对峙,最终成功说服对方交出刀具并低头服法

时光流逝,曾经的好青年已经成了地铁系统里受人尊敬的老师傅,但他服务乘客的心态始终没有改变。

按照北京地铁集团对外公布的数据北京地铁在2016年客流总量达到了36.6亿人次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这相当于一年运送了2.6个中国(14亿)、半个世界(72.6亿)的总人口北京地铁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系统。


在西二旗、龙泽、回龙观、霍营等站,每当早晚高峰到来时,人群蜂拥而至。随着人流量越来越多,地铁不仅装上了屏蔽门,屏蔽门旁边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他们都是廖明的同事,和司机、乘务员、检修人员一起维护着地铁系统的正常运营,保证每一个乘客安全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五、愧疚与欣慰,站在背后的亲人

2017317日,这一天,廖明安全行驶的距离达到100万公里。领导和同事为他安排了一个小小的仪式。

仪式上,领导夸赞廖明的停车对标特别准,分毫不差。有位记者不太相信,悄悄在正对车门处按了一架摄像机,列车行驶完后记者检查录像,发现每次停车都正对站台的箭头,这下记者心服口服。

其实,停车时车门和屏蔽门误差在正负 25 厘米间均可实现联动开门,但廖明和他的同事们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廖明提出了一套“人车合一”理论:他解释说,关于这个理论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感觉地铁就像自己的一部分,当旅客上车时,列车会发出吸气的声音,宛如一个人在准备肩抗重物时,而当旅客走出车门时,列车也会发出如释重负的呼气声。

33年地铁司机的工作经历,也在廖明身上留下了太多印记。他的生物钟已经完全适应了地铁司机的作息时间。2012年,他因病做了一次手术,住院休息时,他发现自己每隔两天,第三天的晚上肯定会失眠,12点前睡不着,睡着了之后第二天早上4点也会自然醒来,和自己上夜班时候的作息一样。

甚至在自己乘坐地铁时玩手机的同时,他都可以感觉到13号线走过轨道连接处发出的声音。

地铁司机的工作的特殊性,不仅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印记,也影响着他与家人的相处。其实不止是他,为了保障地铁安全运营,每一个地铁工作人员的家人都付出了很多。

92年儿子出生的时候,赶上他临时值班,他把妻子送到医院后便跑向地铁站。第二天下班时,所有的邻居都知道他有了儿子,廖明自己却要向邻居询问孩子是男是女。“邻居都觉得我太过分了,不告诉我,让我自己去医院看。”

廖明一直觉得有些愧对妻儿,幸好两人都能理解自己。儿子如今已经长大,在一家银行工作,工作作风和自己在驾驶地铁时一样,一丝不苟井然有序。想到这些事,他觉得欣慰许多。

如今的廖明,早已带出了不少徒弟,他们也都继承了廖明的工作作风,和廖明一起奋斗在地铁司机的岗位上。

下班后,廖明给徒弟讲解列车的构造。(受访者供图)

有人说,一座城市如果没有CBD和地铁,就不能叫作现代化的城市。如果说CBD是一座城市的心脏,那么穿行在城市中的地铁线路就是这座城市的血脉,为心脏运送必须的养料。

今年1月,随着S1线、燕房线和西郊线三条地铁线路的开通,北京市地铁运营里程由原来的574公里增加到608公里。根据《北京市“十三五”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到 '' 十三五 '' 末,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预计日均客运量由 1100 万人次增加到1850 余万人次;轨道交通将成为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占比达到58%

在这座常住人口2000余万的超级大都市,北京地铁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而廖明和他的同事们,将继续为保障这个城市生存发展所依存的血液运输而努力,正是他们,让这座城市更加辉煌,也保证了这座城市的运转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