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深班主任说:这7个好习惯培养好,孩子成绩稳步提升!

 oooppp1969 2018-01-17

老师们,如果班级里有学习不好且很顽皮、你又不忍心放弃的学生请把下面的二维码推荐给它。(这是中国所有艺术类大学的重点和报考方式)!




 


精彩导读


微信上有很多家长问孩子想要提高成绩到底需要做什么?是拼努力还是拼方法?下文是一位资深班主任的一番话,希望能给大家答案。


这位老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时间超过了30年,他告诉我唯有学习习惯才是中学生能长期掌控和改变的,而正是学习习惯决定这孩子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的胜负。



快到期末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看着孩子整天埋头学习却还是没有提高成绩不免心急。此时学生看到老师和家长焦急的样子,自己也会跟着急躁起来。


其实,如果这时候学生能静下来仔细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老师家长都沟通沟通适当调整一下的学习状况,也许他就能找到提分的诀窍。但往往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


微信上有很多家长问孩子想要提高成绩到底需要做什么?是拼努力还是拼方法?或许,接下来一位资深班主任的一番话能给大家答案。


这位老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时间超过了30年,他告诉我唯有学习习惯才是中学生能长期掌控和改变的,而正是学习习惯决定这孩子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的胜负。


他掏心窝子地跟我们分享了学生应该养成的7个好习惯:


四种优秀的课堂习惯


1常设小目标


目标包括两类,一类是长期稳定的目标,短期内不会变化,这个不用多讲;一类是短期小目标,包括一分钟目标。这一类可变性很强,但对学习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却恰好是多数同学忽略的,值得一提。


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只有一个品质——自控力。而常设小目标就是训练自控力的开始。比如,让学生要求自己每次课前一分钟不讲废话,而是回顾一道昨天的错题知识点:比如习惯用右手,可以有意识地用左手;可以强迫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思维清晰,逻辑通畅……这种小目标不会让学生收到多少知识量,却能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自控意识越来越强。


能管住自己,也就挡住了学习上的各种负面干扰,如此,那个“大目标”也才会更接地气,这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预习


预习有两个目的:一是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一节课,不可能45分钟全部都做到聚精会神,但是因为提前学习过就知道痛点在哪里,当老师讲到痛点时,自然就不会错过,也更容易听的透彻。课堂利用效率就会高出很多。


相反,不预习,上课被动跟着老师走,下课则会付出成倍的时间代价,还费力不讨好。二是,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当学生能够如此高效学习时,就能获得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心理优势,从而获得自信,节节拔高。


虽然同在一间教室,同一时刻,老师从同一个点开始讲,但是,每一位同学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学生如果具备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有了先发优势。


整天把自己要考清华北大挂在嘴边的学生其实往往心里都没有清楚的小目标,所以,考上清华北大对他而言就是一场梦。别把预习不当回事,如果在其他人之前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这就是该学生领先别人的资本。


3自我反省


整个学习生涯结束时,大家的知识、见过的题型、老师的教法、各自的聪明程度都相差无几,怎样才能拉开别人和自己孩子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犯错的几率。


如果平时对错误持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到考场上,犯错几率当然就只增不减。要想在考场上犯错几率小,就得平时重视自我反省习惯的培养,对错误严追猛打。


只有学生视“平常”为“考场”,才能做到视“考场”为“平常”。所以,优秀的中学生,每个科目都有自己的错题本。


4良好的“纠错三步骤”习惯


1)就题论题,改正错题本身


这是纠错的基本功课,但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而大多数同学认为到此结束,因此,笔记、错题本一大摞,但是同样的错误还是反复犯。那是因为纠错还缺下面两步。


2)就题论心,纠正自己的思考模式


对同一类型的错误第二次犯错误时,就要提高警惕了,此时不要光是纠正解答过程,更要反观:我是通过怎样的思考路径走上了这条错误之路的?比如对于“审题不清”,就必须慢下来捕捉到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加以反思,下次才可能够有效拦截此心理,那么这道错题才算纠正的比较彻底,否则“审题不清”的错误就会阴魂不散。


3)就题论师,模拟出题者心理


前两部都完成了,还不能代表学生对此题研究的透彻,应该让他跳出题目本身,进入出题者角色,揣摩其出题意图,考什么知识点?难在哪里?他是如何将这些点体现在题目中的?此时,一道题的来龙去脉都被看得清清楚楚,下次要再犯错,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三种深度思考习惯


1追根溯源习惯


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习惯性地追根溯源。如果学生在学习各种公式、定理时,更注重其来源而不是本身,最开始可能不适应,久而久之就能举一反三,学习效率倍增。


2常识思维习惯


学生不能在做题时麻木。什么是麻木?就是在做题的时候,思维过程是:首先判断这道题学过,然后开始检索记忆库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做,老师上课是怎么讲解这种题的,就是拿着记忆中的思路去套,结果往往得出一些看起来明显不靠谱的答案。


但是因为学生自己的解题过程、结算步骤经检查都没有问题,因此对这个明显不靠谱的答案浑然不觉。


所以,做题的同时还要养成一个习惯性地反问:“这科学吗?符合实际吗?”当他们开始这样问的时候,他就会用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去分析这个答案是否靠谱。


其实做选择题时,很多不靠谱的答案,只要学生具备这种思考习惯就可以轻松排除掉,根本犯不着在草稿纸上绞尽脑汁地计算。更重要的是,这种习惯促进学生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找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3深度阅读习惯


上了中学一定要锻炼的一项技能就是“阅读能力”。这个阅读能力不再是过去阅读多少字的文章,能读得多少知识,阅读速度有多快,而是能通过阅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此时,学生不仅需要独立去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和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还要改变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阅读方式,改成“带着问题去经典中找答案”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他的阅读能力和思考深度真正上一个台阶。


会思考才是学生能在学习和考试中取得胜利的不二秘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多多引导孩子思考。


来源: 网络。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6601929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