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说】三十二区今何在——70年上海行政区变迁(下)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8-01-17


虹口区(中环以内)

今天的虹口区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其辖区内竟然囊括了老虹口区、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三个区、以及新市区、江湾区、大场区的部分地区,俨然是一个合成怪物,所以其境内的城市文化也显得多元。

第十六区--虹口区(保留至今)

 老虹口区仅占到今天虹口区的西南角,最北点是淞沪铁路(今天轨道三号线的走线)与俞泾浦的交点,西边沿淞沪铁路至河南北路与北站区相隔,东边以俞泾浦以及俞泾浦与沙泾港交汇而成的虹口港与提篮桥区相望。

老虹口区是最早的美租界核心地带,也奠定了虹口文化的基调,如日人定居的吴淞路一带;后来的乍浦路美食街等。


第十七区北四川路区

北四川路区本在租界以北,但因为外人殖民日盛, 遂沿北四川路向北有一块越界筑路区,其性质就好像沪西长宁区一带一样,虽不在租界范围内,但外人仍派驻人把守。

北四川路区一带也是文化名流们钟爱的居住之所,最有名的当属住在大陆新村的鲁迅先生了。在山阴路、四川北路、多伦路的名人故居之多,文化遗迹之密集,简直如同一块文化飞地,是老虹口区无法比拟的。

1956年,北四川路区与虹口区合并成为新的虹口区。


第十八区提篮桥区

虹口三区里,历史最悠久的大概是提篮桥区了。现在说起提篮桥三个字,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那间赫赫有名的提篮桥监狱。这座建造于租界时代的监狱,还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但据说关押犯人的功能在一点点地弱化。

提篮桥据说是一条叫下海浦的河上的桥。桥附近有今天仍开门迎接香客的下海庙,附近小商小贩提着篮子叫卖香烛纸钱,可能就是提篮桥的由来。如今下海浦早就被填埋,桥也无处寻觅,只剩下名字了。

提篮桥区内还有舟山路,当年沦陷时期犹太人的安全岛以及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提篮桥区东到大连路,北到新港路,西边就是沙泾港和虹口港。

1960年,提篮桥区撤销,并入虹口区。


如今,虹口区的街道经过重新整合已经打破了旧有的以河道区分的格局,四川北路街道直通苏州河,提篮桥街道也跨过了虹口港,嘉兴路街道的辖区在沙泾港两岸。多种城市文化得以结合在一起。



杨浦区(中环以内)

第十九区-榆林区(-1960)

榆林区位于杨树浦区和提篮桥区中间,以辖区内的榆林路得名。最初的辖区相当于今平凉路街道和江浦路街道的南部。

1956年,江湾区并入北郊区之后,走马塘一线以南,杨树浦以西的辖区,除部分划归提篮桥区之外,划归榆林区。

1960年,在新一轮的合并中,榆林区被杨浦区兼并。


第二十区杨(树)浦区(至今)

杨树浦区是原公共租界中分割出的最东边一个区,周家嘴路以南,从杨树浦东岸直至复兴岛的狭长地带是杨浦区最早的管辖范围。

无独有偶,杨浦区也是由杨树浦区减省一字而来,以其与榆林区相隔的杨树浦得名。

杨浦区与榆林区合并后,又不断向北拓展,最近的一次版图扩张是将新江湾地区,即原江湾机场一带纳入辖区,建立了新江湾街道,这在当时(2003年)是上海的第100个街道。


第二十一区---新市(街)区(-1952

新市区顾名思义曾经被寄予希望的新市区。范围大致是北至翔殷路、界虹浜、邯郸路一线,南至周家嘴路一线。在所谓的“黄金十年”中,国民政府借所谓“国父遗志”,意图在老县城、及租界之外再造一个上海市中心,史称大上海计划,但1937年的淞沪抗战使得大上海计划半途而废,日伪政权更是长期霸占这个市中心,将原先以中、华、民、国、政、府等字样命名的道路改为明治通、大正通等日式名字,企图羞辱国人。

1945年光复之后,因为租界已经收回,大上海计划已经没有意义,而市政府也搬迁至保存相对较好的九江路的原工部局大楼,这片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新城就被抛在一边,南部归新市街区,北部归江湾区。

1952年,新市区与北部的江湾区合并,但因为江湾区后来并入北郊区,于是走马塘一线以南的原新市区辖区分别划归榆林区和杨浦区。


消失的第二十二~三十二区

1956年,市区二十区之外的九个区(此时新市区已经并入江湾区,三十区少一区),三个一组分别组成了北,西,东三个郊区,但因为1958年上海周围,原属苏南行署松江专区的十个县并入上海市,北郊区并入了宝山县,西郊区并入了上海县,东郊区较为复杂,但最终也大部与川沙县合并。

所附地图为1948年上海政区简图截取。

北郊区(1956-1958

1958年十个江苏省所属的县并入上海市之前短期存在的行政区,由江湾、吴淞、大场三区构成。当时几乎全境并入宝山县,后陆续划出南部地区给闸北、虹口、杨浦。从今天的分区地图上已经很难找出北郊区的边界了。

第二十二区江湾区(-1956

江湾之名起于北宋,为此地吴淞江故道(即今天的虬江)曲折经过而得名。在宝山尚归属嘉定的时候,就有“金罗店、银江湾、铜南翔、铁大场之说”。可见江湾镇在当年是个上只角。辖区大致相当于宝山县江湾乡,整个辖区以逸仙路为界,东部相当于杨浦区的殷行街道、新江湾街道、五角场镇等,西部大部属于虹口区。

今虹口区仍有江湾镇街道。


第二十三区吴淞区(-19561960-1988

原先为宝山县城,析出后划入上海特别市的地区。1956年与大场、江湾两区合并为北郊区。1958年,随北郊区并入宝山县。1960年,重新设立吴淞区。1988年,因城市发展的新需要,与宝山县合并建立宝山区。


第二十四区大场区-1956大场也是一个古地名,原为宝山县南境临近上海县的一座古镇,因此处原有一大盐场得名。后来因市区拓展而征为上海特别市辖区,但直至抗战胜利才正式划归上海市。1956年并入北郊区之后,东部并入虹口、闸北、西部大场镇至今仍保留在宝山区境内。


西郊区(1956-1958

第二十五区新泾区(-1956

新泾港为吴淞江的一条支流,为沪西地区的一大区。范围北至苏州河,西至蟠龙港,东至梵王渡沪杭铁路(今轨道交通三号线中山公园站)。1956年合并为西郊区之后划出古北路以东地区给长宁区。1958年,西郊区与上海县合并之时,北新泾、天山路地区也划入长宁区。1980年代至1992年,原新泾区的大片土地陆续划给长宁区,其中包括上海动物园,虹桥机场等。

今长宁区内尚有北新泾街道及新泾镇的建制作为新泾区的一份留念。


第二十六区龙华区(-1956

龙华为沪南古镇,镇上有古寺古塔,相传最早建于三国赤乌年间,距今近两千年历史。龙华区的范围要远大于龙华镇,包括今徐汇区南部和闵行区中部。其中原属青浦的七宝和原属松江的莘庄两镇,在二十年后终于顺利地划入上海郊区的龙华区。而且大致划定了上海市与松江县以小涞港和北竹港为界,这也成为闵行区和松江区今天大致的边界。


 

第三十二区真如区(-1956真如以境内真如古镇得名,而真如镇又以真如寺得名。因为是原新泾区和大场区各自析出部分组建而成,因此其序列排在最后,称第三十二区。

1956年,真如区被撤销,一分为二,一半归新泾区,一半归普陀区。

 东郊区(-1960)与东昌区(1952-1960)

东郊三区情形最为复杂的。高桥、洋泾、杨思当年都是上海县的属地,后来也都被划入了上海市。早在1952年,中央政府就从洋泾区的沿黄浦江地区,析出了东昌区划定为市区,后来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浦东内环以内,浦东南路以西,浦东大道以北地区。

1956年,杨思、洋泾、高桥三区又合并为东郊区。1958年,川沙县并入上海,同一年,东昌区和东郊区也合并为浦东县。1961年,浦东县撤销,原东昌区分别划归杨浦、黄浦和南市三区。

如今,它们都属于浦东新区。

第二十九区  杨思区(-1956

原为上海县杨思乡,杨思因杨思桥得名,疑为“杨师桥”讹传而来。1946-1950年间曾名斯盛区,是民国政府为纪念浦东出身的制造业巨子杨斯盛而特意改名。今仍有杨思镇。


第三十区洋泾区(-1956

以洋泾港,洋泾镇得名,浦东三区居中,辖区内包括浦东、上海乃至全国最繁荣的陆家嘴地区,而在清末民国时期,这里沿江均为码头货栈,与对岸十里洋场,外滩建筑群相比要逊色不少。


第三十一区高桥区(-1956

在浦东广袤的版图上,高桥镇位于最北,与宝山吴淞隔江相望,早年隶属上海县。高桥区相当于高桥镇和南边的高行镇的沿江地区。


1948年上海三十区全图

本文参考(上海通志、虹口区志,杨浦区志,上海县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