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鼻炎治锦(6)

 憩苑 2018-01-17

    鼻部按摩治疗过敏性鼻炎

     印堂, 揉迎香、鼻通、印堂穴,捏鼻、擦鼻翼各1~2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有病时每日可增加1~2次。捏鼻、擦鼻翼可促进鼻部血液循环,有通鼻窍之效。

    目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包括类固醇激素类、抗组胺药物和肥大细胞稳定剂等。   

抗组胺药:为治疗本病一线药物。扑尔敏、噻庚啶由于其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而息斯敏、特非那丁等长效抗组胺药无明显副作用。用开瑞坦治疗,不仅能够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而且无嗜睡副作用。另外还有仙特明、顺尔宁等口服片剂。

   肥大细胞稳定剂:此类药物有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的作用,如色甘酸钠。另外,酮替芬既可稳定肥大细胞,又有抗组胺作用。服用方法是每次 1毫克,每日 1~2次。    

类固醇激素:长期应用易产生副作用,故多局部应用。对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和粘膜炎症反应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常用制剂如倍氯米松气雾剂、曲安缩松滴鼻剂。   

目前鼻喷气雾剂常用的有:雷诺考特喷剂、伯克钠鼻喷剂、内舒拿鼻喷剂等。

  需作过敏试验的患者应在皮试前 48小时停止使用抗过敏药。

1、温度性过敏性鼻炎

患者常会因身边的温度突然改变,使鼻腔內的血管扩张而发作。

2、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俗称花粉症,百花盛开的春季,病情会较为严重。花还未开时,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效果会更好。

3、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由不同的致敏原诱发,例如尘埃、虱、地毡、动物等。预防的方法是保持家居清洁和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致敏原。将枕头被褥里的蒲绒、鸭绒、糠皮等填料改为棉花。

过敏性鼻炎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卫阳不固,肺气不宣。【治法】扶正祛邪,宣肺通窍。

【方名】辛黄汤。

【组成】薄荷(后下)3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黄芪9克,白术9克,牛蒡子9克,百合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蒌皮根9克,前胡6克,石菖蒲2.5克,甘草2.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辨证】气虚。【治法】益气固表,抗过敏止涕。

【方名】劫敏汤。

【组成】黄芪10克,诃子肉10克,干地黄10克,乌梅10克,豨莶草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蜂蜜(兑服)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辨证】脾肺气虚。【治法】温肺宣窍。

【方名】脱敏汤。

【组成】黄芪10克,乌梅10克,诃子肉10克,干地龙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豨莶草6克,蜂蜜(和服)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辨证】肺肾虚寒。【治法】温补肺肾,祛风散寒。

【方名】温阳散风汤。

【组成】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细辛3克,荜拨5克,乌梅10克,枸杞子12克,桑椹12克,白芍12克,蛇床子10克,锁阳10克,淫羊藿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五)【辨证】肺脾肾气虚。【治法】温肺补肾,散寒通窍。

【方名】升陷塞流汤。

【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补骨脂10克,山萸肉15克,生苡仁12克,辛荑花6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六)【辨证】肺脾气虚。【治法】补肺健脾利湿。

【方名】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10克,淮山10克,泽泻6克,苡仁15克,苍耳子10克,黄芪6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七)【辨证】肾阳虚损。【治法】祛风,补肾。

【方名】附苍汤。

【组成】耳子10克,辛荑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桑寄生10克,杞子10克,酸枣仁10克,熟地10克,附子6克,防风6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八)【辨证】风寒侵扰。【治法】辛温散寒。

【方名】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6克,薄荷(后下)5克,苍耳子10克,菊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生姜2片,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九)【辨证】肾虚。【治法】温肾壮阳,通窍。

【方名】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人参(炖服)10克,荆芥10克,细辛4克,诃子10克,桔梗10克,鱼脑骨15克,甘草6克,胡桃肉10克,肉苁蓉10克,金樱子10克,蛤蚧10克。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十)【辨证】血郁。【治法】通气活血,通窍。

【方名】当归芍药汤。

【组成】当归10克,白术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薄荷(后下)6克,辛荑花10克,蝉衣10克,干地龙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麻黄汤巧治过敏性鼻炎

 作者:武耀光 山西省盂县中医院

  武某,男,30岁。因外出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痛,颈项部尤甚,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伤寒证,治以辛温解表,祛风散寒。方选麻黄汤加减,用药如下:麻黄10克(先煎),桂枝10克,葛根2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2剂,水煎服。嘱其温覆取汗,暂避风寒。2天后,患者复诊,述以上诸症一剂而减,两剂即愈。与此同时,多年的过敏性鼻炎也明显减轻,望继续治疗其鼻炎,遂在原方基础上减麻黄5克,加用细辛3克,白芷15克。3剂,水煎服。服后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并按此法治疗多例过敏性鼻炎,效果良好。

  按:过敏性鼻炎多因感冒而发,起病时症见发热恶寒,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经过治疗,发热恶寒好转,而鼻塞、流清涕迁延不愈,遂成过敏性鼻炎。探究其发病机理,乃外感风寒,全身毛窍腠理闭塞,无汗则气不得旁达,气机郁闭即上壅,迫肺气逆于上则出现鼻塞、流涕。时医多俱麻黄、桂枝辛温发汗太过,而喜用桑菊、银翘辛凉清热之属,寒凉郁闭,邪气留伏于鼻道而发。此案以麻黄汤加减治疗,方中麻黄发汗宣肺开毛窍;桂枝治上冲之逆气,同时助麻黄发散风寒;杏仁利肺气;甘草缓急迫,和中护正。俾腠理毛窍开启,营卫调和,逆气下达,邪气外出,痼疾可愈。

桂枝汤加味治过敏性鼻炎 

作者:王金亮 

  方药:桂枝9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葶苈子12克,蝉蜕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服5~10剂可明显见效或痊愈。

  其病机多为风寒或风热邪气袭肺,热郁肺经,可见肺虚卫气失调。桂枝汤调和营卫,加葶苈子、蝉蜕两味,葶苈子入肺、膀胱经,可祛痰行水下气定喘;蝉蜕则入肺肝二经,质轻性浮,有开肺平肝、散风清热、熄风定惊之功。两药一升一降,营卫和,则症可愈。

张梦侬经验方治疗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

鼻渊(鼻窦炎)湖北中医学院老院长张梦侬先生之方.

  [证候]  本病以鼻塞(或左或右或双侧)不闻香臭为土 征,兼症有涕稠如脓,色黄绿而气腥臭,亦有涕清水,不自觉如屋漏滴下,更有头额痛胀,上连巅顶,以及时常缩鼻 吸气以开其闭,藉以排出鼻窦深部之浓涕。

  [病因]  前人谓风中于脑所致。实即风热毒邪侵入鼻窦发生炎症,方书称为鼻渊。

  [治法]  祛风、泻火、托里。败毒,加味辛夷散。

  [方药1  辛夷花一两 苍耳子二两 藁本一两 生黄芪一两 蔓荆子二两 细辛五钱 菊花一两 苦丁茶一两 防风—两  羌活 独活各一两 白僵蚕一两 升麻一两 薄荷一两 生甘草一两 白芷一两

  [用法]共研末,每次三钱,在临睡前用滚开水冲泡,取汁服,药渣于次日睡前再冲泡服一次。

过敏鼻炎

  [证候)  经常打喷嚏,流清涕,其特征每因环境变异·(如从室内到室外,或从户外到户内)则喷嚏连续不已,因而汗常自出,有经数月或数年不愈。

  (病因)  肺气虚,卫阳弱o

  (治法)  益气固表,助阳护卫。加减十全大补汤。

  (方药)  生炙黄芪各四钱  党参五钱  当归三钱  北条参五钱  炒白芍三钱  桂枝一钱半  焦白术三钱   炙甘草三钱 茯苓三钱  龙牡粉各五钱  熟附片三钱  大枣五枚  生姜三片

    (用法)  加开水泡药,小火熬两小时,分三次服,可服五剂至十剂。

  

慢性鼻炎 鼻窦炎专用方

辛夷10g,苍耳子10g,白芷10g,细辛3g,桂枝5g,薄荷5g,冰片1g共研细粉,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一小块纱布包药粉约黄豆大小一块,塞鼻,一次一个鼻孔,一次赛十几分钟,塞后痰量增多,脓液排完后即好。

过敏性鼻炎 

(一)【辨证】卫阳不固,肺气不宣。【治法】扶正祛邪,宣肺通窍。【方名】辛黄汤。
【组成】薄荷(后下)3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辛荑花4.5克,黄芪9克,白术9克,牛蒡子9克,百合9克,南沙参9克,北沙参9克,蒌皮根9克,前胡6克,石菖蒲2.5克,甘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赞臣方。
(二)
【辨证】气虚。【治法】益气角表,抗过敏止涕。
【方名】劫敏汤。
【组成】黄芪10克,诃子肉10克,干地黄10克,乌梅10克,豨莶草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蜂蜜(兑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干祖望方。
(三)
【辨证】脾肺气虚。【治法】温肺宣窍。
【方名】劫敏汤。
【组成】黄芪10克,乌梅10克,诃子肉10克,干地龙10克,柴胡3克,防风6克,豨莶草6克,蜂蜜(和服)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
(四)
【辨证】肺肾虚寒。
【治法】温补肺肾,祛风散寒。
【方名】温阳散风汤。
【组成】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细辛3克,荜拨5克,乌梅10克,枸杞子12克,桑椹12克,白芍12克,蛇床子10克,锁阳10克,淫羊藿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谭敬书方。
(五)
【辨证】肺脾肾气虚。
【治法】温肺补肾,散寒通窍。
【方名】升陷塞流汤。
【组成】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补骨脂10克,山萸肉15克,生苡仁12克,辛荑花6克,炙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六)
【辨证】肺脾气虚。
【治法】补肺健脾利湿。
【方名】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10克,淮山10克,泽泻6克,苡仁15克,苍耳子10克,黄芪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培方。
(七)
【辨证】肾阳虚损。
【治法】祛风,补肾。
【方名】附苍汤。
【组成】耳子10克,辛荑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桑寄生10克,杞子10克,酸枣仁10克,熟地10克,附子6克,防风6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培 方。
(八)
【辨证】风寒侵扰。
【治法】辛温散寒。
【方名】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芥10克,防风6克,薄荷(后下)5克,苍耳子10克,菊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生姜2片,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培方。
(九)
【辨证】肾虚。
【治法】温肾壮阳,通窍。
【方名】温肺止流丹加减。
【组成】人参(炖服)10克,荆芥10克,细辛4克,诃子10克,桔梗10克,鱼脑骨15克,甘草6克,胡桃肉10克,肉苁蓉10克,金樱子10克,蛤蚧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疡医大全》。
(十)
【辨证】血郁。
【治法】通气活血,通窍。
【方名】当归芍药汤。
【组成】当归10克,白术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黄芩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薄荷(后下)6克,辛荑花10克,蝉衣10克,干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家庭病必读》。

慢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

  (一)鼻塞:间歇性或交替性

①间歇性鼻塞:办法一般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特别加重。

  ②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郁闷;转卧另一侧后刚才位于上侧没有温和鼻塞或鼻塞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出现鼻塞或鼻塞救命加重;

  (二)多涕:常为粘液性或粘脓性偶呈脓性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

  转移慢性肥厚性鼻炎

  (一)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

  (二)鼻涕稠厚多呈粘液性或粘脓性出来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

  (三)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恶劣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症。

  慢性上海干燥性鼻炎:鼻内发干鼻腔分泌物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样子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几次不减退。 

病理

 鼻甲粘膜柔软而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现凹陷,但移开探针则凹陷很快复原,特别在下鼻甲为明显。若用1~2%麻黄素液作鼻粘膜收缩,则鼻甲迅速缩小。总鼻道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慢性肥厚性鼻炎:粘膜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粘膜下层由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而使粘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骨膜及骨组织增生,鼻甲骨骨质也可呈肥大改变。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粘膜肿胀,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结节状或桑椹状,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为明显。探针轻压凹陷不明显,触之有硬实感。局部用血管收缩剂后粘膜收缩不明显。[1]

  慢性干燥性鼻炎:鼻粘膜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致鼻粘膜干燥,但鼻粘膜和鼻甲骨均无萎缩,鼻分泌物也无臭味。 

  (一)局部病因 

   

  由于邻近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或畸形,致鼻发生通气不畅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等。 

  鼻腔用药不当或过量过久形成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常见于久用滴鼻净之后。 

  (

  

  (一)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 

  (二)鼻涕稠厚,多呈粘液性或粘脓性。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 

  (三)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症。 

  慢性干燥性鼻炎:鼻内发干,鼻腔分泌物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不减退。 

诊断鉴别

  诊断要点

  1、单纯性:以间歇性两侧交替性鼻塞为主要症状。双下甲充血肿大,用血管收缩剂后能缩小。 

  2、肥厚性: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下鼻甲组织增生肥厚,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 

  处理

  1、单纯性: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长期滴药治疗无效,也可考虑电烙、冷冻、注射硬化剂等。 

  2、肥厚性:除电烙、冷冻、注射硬化剂外,尚可考虑作激光或下鼻甲部分切除。

  慢性单纯性鼻炎 

  耳鼻喉科检查:鼻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一般呈暗红色。鼻甲粘膜柔软而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现凹陷,但移开探针则凹陷很快复原,特别在下鼻甲为明显。若用1~2%麻黄素液作鼻粘膜收缩,则鼻甲迅速缩小。总鼻道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3)治疗原则为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排除分泌物。可用以下方法: 

  1、1%麻黄素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 

  2、鼻丘封闭或下鼻甲粘膜下封闭,每次1~1.5ml,隔日1次,或每周2次,5次为一疗程。 

  3、短波或红外线理疗,可改善局部血循环以减轻症状。 

  4、经上述疗法无效时,可选用硬化剂作下鼻甲注射治疗,或者采用微波激光治疗。 

  5、找出与疾病有关的病因并及时治疗。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为鼻粘膜、粘膜下层及鼻甲骨的增生肥厚性改变,一般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 

  (一)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 

  (二)鼻涕稠厚,多呈粘液性或粘脓性。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 

  (三)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症。 

  (四)检查:①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②粘膜肿胀,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结节状或桑椹状,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为明显。探针轻压凹陷不明显,触之有硬实感。③局部用血管收缩剂后粘膜收缩不明显 。

 治疗

  1、慢性单纯性鼻炎:可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或鼻炎康4片,每日三次口服,鼻炎宁冲剂一包,每日2~3次。

  2、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用封闭,注射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0.5毫升,每2周一次,共2~3次。亦可进行冷冻疗法或激光疗法。

洗鼻法

   以清洁温水兑不含碘的优质盐,浓度为0.9%。通常以4.5克盐兑500毫升温水。灌入专门的洗鼻用具,如洗鼻壶中,分别对两边的鼻孔进行冲洗,直到鼻腔无异物为止。此法可重复数次,以保持鼻腔无过多分泌物为度。

中药治疗

   1、肺脾气虚

  表现:鼻粘膜及鼻甲肿胀,色淡或淡红,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流稀涕,遇寒加重,头部微胀不适。偏于肺气虚者,兼见咳嗽痰稀,气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偏于脾气虚者,兼见食欲欠佳,大便时稀,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中成药:

  1.碧云散或鱼脑石散吹鼻,每天3~4次。

  2、李氏灵坤膏,贴于大椎穴,12-24小时一次。

  3.鹅不食草(95%)、樟脑(5%),研末和匀,瓶装密封。用时以薄绢包裹,温熨囟前。

  4.用鼻通软膏或滴鼻净滴鼻,每日2~3次。

  食疗:

  辛荑花6克,苏叶9克,姜、葱适量。煎水服,每天1剂,连服3~5剂。

  2.邪毒滞留

  表现:鼻甲肿胀色暗,鼻塞涕多,或黄稠或粘白,嗅觉迟顿,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

  中成药:

  ①可参考上证。

  ②鼻窒严重,下鼻甲肥大者,可行手术治疗。

  食疗:

  桑叶9克,菊花6克,甜杏仁9克,粳米60克。前2味药煎水去渣,加甜杏仁、粳米煮粥食。每日1剂。连服8~10剂。

体内循环系统发生紊乱,就会生病,而这所谓能量紊乱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自律神经平衡失调的状态。

按摩治疗

   1、揉捏鼻部

  用手指在鼻部两侧自上而下反复揉捏鼻部5分钟,然后轻轻点按迎香(鼻唇沟中,平鼻翼外缘中点处)和上迎香(鼻唇沟上端尽头各)各1分钟。 

  2、推按经穴

  依序拇指交替推印堂(两眉中间)50次,用手的大鱼际从前额分别推抹到两侧太阳穴(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处1分钟,按揉手太阴肺经的中府(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合谷(在一、二掌骨间,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各1分钟,最后按揉风池(颈后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相交处凹陷中)1分钟。 

  3、提拿肩颈

  用手掌抓捏颈后正中的督脉经穴,以及背部后正中线两侧的经穴,自上而下,反复4--6次。再从颈部向两侧肩部做提拿动作。重占提揉肩井穴(两手交叉搭肩,中指尖下处),做3分钟,按揉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1分钟。 

  4、揉擦背部

  用手掌在上背来回摩擦按揉,感觉到皮肤透热时为度。

  爱心提示:以上按摩手法每天做1次,10次为一疗程。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坐位或仰卧,家长以双手拇指指腹,从印堂穴开始,向上直推至发际,反复操作15~30次。

  (2)以双手拇指从印堂穴沿上眼眶,分推至双侧太阳穴处,反复操作15~20次。然后,按揉太阳穴1分钟。

  (3)以拇指指腹点揉双侧迎香穴各1~3分钟。

  (4)以食指指腹在鼻两侧快速推擦,以局部产生灼热感为度。

  (5)按揉双侧合谷穴各1~3分钟。

  2、随证加减

  (1)风塞型:症见鼻塞严重,流涕色白清稀,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①推三关300次,清肺经100次。

  ②按揉曲池穴1分钟。

  ③以掌根直推脊柱两侧的肌肉组织,以透热为度。

  ④点揉大椎穴1~3分钟。

  (2)风热型:症见鼻塞不利,嗅觉失灵,口鼻气热,流涕色黄而稠,发热恶风,有汗口渴,时有咳嗽,舌质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加

  ①清肺经200次,清天河水300次。

  ②按揉风府、曲池穴各1分钟。

  ③提拿肩井穴部位5~10次,手法刺激应稍轻。

  ④热重可蘸酒平擦背部1~3分钟。

  (3)胆热型:鼻塞,鼻涕黄浊粘稠,有臭味,嗅觉差,头痛,伴心烦不安,头晕耳鸣,口苦胁痛,舌质红,苔黄。常用手法加

  ①清肝经300次,清肺经300次。

  ②清天河水300次,揉总筋100次。

  ③按揉太冲、三阴交穴各1分钟。

  ④推擦涌泉20次。

  (4)脾气虚弱型:症见鼻塞不利,鼻涕量多,或稀或粘,嗅觉迟钝,头部发沉,伴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搪,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

  ②摩中脐2~5分钟。

  ③按揉足三里穴1~3分钟。

  ④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

  (5)肺气虚寒型:症见鼻塞时轻时重,鼻涕色白量多,无臭味,嗅觉减退,伴气短乏力,形寒肢冷,咳嗽有痰,舌质淡,苔白滑。常用手法加

  ①揉外劳宫300次,推三关300次。

  ②摩肚脐2~5分钟。

  ③按揉肺俞、脾俞各1分钟。

  ④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儿坐位或仰卧,家长以拇、食二指点按鼻唇沟上端尽处,时间为1~3分钟。

  (2)以双手拇指按压攒竹穴1分钟。

  (3)以拇指指腹沿鼻梁两侧,自上向下推擦,以局部产生热感为止。

  (4)按揉合谷穴1~3分钟。

  (5)患儿坐位,家长以一手扶住患儿前额,用另一手的拇、中二指点揉双侧风池穴1~3分钟。

  (6)患儿俯卧,家长以单掌横擦背,以透热为度。

  (5)保持患儿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刮痧治疗

 。本病多由外感风寒袭肺 ,蕴而化热 ,乃至肺气失宜 ,客邪上干清窍而致鼻塞。风邪解后郁热未清 ,酿为浊涕 ,壅于鼻窍而致 ,临床常见慢性单纯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二种 ,慢性单纯性鼻炎 ,鼻塞日久 ,呈间隙性或交替性 ,多涕呈粘稠半透明粘液性。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血 ,下鼻甲肿大 ,但表面光滑 ,触之柔软 ,用麻黄素滴鼻后很快消肿 ,恢复通气。慢性肥厚性鼻炎 :鼻塞较重 ,多为双侧持续性 ,涕粘稠量少 ,嗅觉减退 ,伴有头部胀痛 ,鼻腔检查可见下鼻甲肿胀瘀血呈暗红色 ,表面凹凸不平呈桑椹样 ,触之较硬 ,用麻黄素后鼻甲无明显收缩。中医将其分为肺脾气虚及气血瘀滞二型 ,治宜补益肺脾 ,理气化瘀。治疗方法 : 

  足部全息反射区 :1、六个基本反射区。 2、肺、气管、鼻、脑垂体、颈、脾经穴选择 :头部 :迎香、印堂、上星 ;背部 :肺俞至脾俞 ;上肢 :尺泽、合谷 ;按语 :根据笔者临床经验本病患者平素可以采用上述方法医治 ,若想得到根治可以在一年二季中即三伏天选用“夏治咳喘宁”敷贴穴位 ,及立冬后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一般 2- 3年即可痊愈根治。 

食疗调理

  中医治疗鼻炎,通常采用消炎、通窍[2],温中扶正祛邪诸法,而采用以下食疗也正是达到上述治疗作用。

  1.丝瓜藤煲猪瘦肉,清热消炎,解毒通窍,主治慢性鼻炎急性发作,萎缩性鼻炎,鼻流脓涕,脑重头痛。

  取近根部的丝瓜藤3~5克洗净,猪瘦肉60克切块,同放锅内煮汤,至熟加少许盐调味,饮汤吃肉,五次为一疗程,连用1~3个疗程自愈。

  2.辛夷煮鸡蛋:通窍,止脓涕,祛头痛,滋养扶,正主治慢性鼻窦炎,流脓涕。

  用辛夷花15克,入沙锅内,加清水2碗,煎取1碗;鸡蛋2个,煮熟去壳,刺小孔数个,将砂锅复火上,倒入药汁煮沸,放入鸡蛋同煮片刻,饮汤吃蛋。

  3.柏叶猪鼻汤;消炎通窍,养阴扶正,主治鼻流臭涕。

  取猪鼻肉66克刮洗干净,用生柏叶30克,金钗斛6克,柴胡10克同放砂锅内,加清水4碗煎取1碗,滤除药渣,冲入蜜糖60克,30度米酒30克,和匀饮之。

  4.黄花鱼头汤:扶正祛邪,补中通窍。主治慢性萎缩性鼻炎,感冒频繁。

  取胖头鱼100克,洗净后用热油两面稍煎待用。将大枣15克去核洗净,用黄花30克,白术15克,苍耳子10克,白芷10克,生姜3片共放砂锅内与鱼头一起煎汤,待熟吃肉饮汁。

  5.羊粉:主治慢性鼻炎取羊睾丸一对,洗净后,放瓦片或砂锅内焙黄(不可炒焦炒黑),研成细末,用温开水或黄酒送下。每对睾丸一日分二次服完,连续用2-3天见效。

  6.黄芪粥:黄芪400g, 百术230 g, 防风240g,桔梗120g,甘草60g,米20g(一天用),除了米之外,将其他材料磨成粉,拌匀,放入干燥容器(有盖)保存。将400cc水和米放入锅里,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20分钟。将(1)的10g磨粉放入(2) 中,小火煮沸,灭火盖上盖等5分钟即可。

      避免局部长期使用麻黄素滴鼻,慢性单纯性鼻炎鼻粘膜光滑、有弹力,对血管收缩剂敏感;而慢性肥厚性鼻炎一般因粘膜肥厚,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故即使滴麻黄素后鼻塞亦无明显减轻,且会引起嗅觉障碍、头痛、记忆力减退,并有可能造成“药物性鼻炎”。 

  鼻局部及额面部可用热水热敷或用电吹风局部加温也可以,使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慢性鼻炎系列并发症:

   1:过敏性鼻炎主要并发症之一就是鼻息肉,同时还有鼻胛息肉上的改变,这些都表现为鼻腔阻塞、下鼻胛肥大。

  2:支气管哮喘   半数的花粉症患者和部分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发生支气管哮喘,这是由于过敏性支气管病变所致,其致敏物也与过敏性鼻炎一致。少数小儿先有哮喘.常发现在幼儿时,数年后才出现鼻部症状,此时哮喘可能仍在发作,也可能已经没有临床表现了。支气管哮喘发作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并有哮鸣音;严重者伴有胸闷、憋气,不能平卧.常取端坐位或半坐位以帮助呼吸。为了排除支气管内的粘稠分泌物,患者常不停地用力咳嗽,小儿可因此而引起呕吐。当哮喘开始缓解时,常有多量白色粘痰咯出,呼吸困难随之解除。

  中耳炎 当咽鼓膜粘膜肿胀和水肿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咽鼓管阻塞、中耳腔积液,并出现传音性耳聋,这就是过敏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鼻变态反应经咽鼓管波及中耳腔;鼻粘膜水肿波及咽鼓管咽口,使咽口狭窄、阻塞,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负压而渗液积存,出现耳闷、堵塞感症状。

  鼻窦炎 由于肿胀或水肿的鼻粘膜阻塞了在中鼻道和上鼻遭的鼻窦开口所致。

  过敏性咽喉炎:鼻变态反应可向下波及咽喉,病人出现咽喉发痒、咳嗽、轻度声嘶,严重者可出现会厌、声带粘膜水肿而发生呼吸困难

  过敏性鼻炎和睡眠障碍的关系: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常由于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跃导致了鼻腔的充血和阻塞,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

  鼻腔炎症久治不愈,有患鼻肿瘤的危险。


鼻衄、鼻窦炎、鼻炎名医秘方 

治鼻衄秘方

1 清金止衄汤

【来源】俞军,《中国医药学报》(1)1988年

【组成】桑白皮30克,黄芩、山栀炭、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当归、旱莲草各10克,怀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方解】鼻中隔前下方鼻衄,多因肺热壅盛或伴脾不统血、胃热炽盛或肝火上逆所致。鼻者,肺之窍,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逆不降,上壅鼻窍,损伤脉络,血随气道而致。方中重用桑白皮,泻肺降气;黄芩、山栀炭清热止血;白茅根、茜草、侧柏叶、紫草,凉血止血;旱莲草养阴清热;当归、怀牛膝活血散血,且牛膝兼导热下行之功,使之肺热清、气降,则鼻衄自止。

【主治】鼻衄。

【加减】若伴鼻腔干燥,口干欲饮者,加芦根、天花粉养阴生津;出血量多、鼻黏膜充血明显者,加赤芍、丹皮、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泻热;头晕头痛,口苦易怒者,加菊花、夏枯草、代赭石清肝降逆;病程较长,失血过多,面色无华者,加阿胶珠、炒白芍,黄芪益气养血摄血。待鼻衄停止后,再服6剂以巩固其效。

【疗效】治疗143例,结果治愈110例,好转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在治愈和好转的135例中,服药1剂鼻衄即止者43例,2~3剂而止者58例,4~6剂而止者34例。平均止血天数为3.1天。在无效的8天中,有3例孕妇,1例尿毒症,1例高血压

2 清热止衄汤

【来源】王永钦,《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石膏20~30克,桑白皮、栀子、黄芩各12~15克,白茅根、藕节25~30克,大蓟、小蓟、怀牛膝各15~20克,赤芍、丹皮各9~12克,生地10~15克,甘草3~6克(小儿剂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方解】临床所见,以实火居多,多由肺、胃、心、肝火热上蒸鼻窍,迫血妄行而致。方中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栀子清泄肺胃心肝火热,断火之源;辅以白茅根、藕节、大小蓟清热凉血止衄;以塞其流;赤芍、丹皮、生地凉血活血,清血脉之热,又能疏血中之滞、畅血之行,以防溢血留瘀;佐牛膝引血下行,折其火热上炎之势。诸药配伍,热清衄止。

【主治】鼻衄。

【加减】肺热盛者,重用桑白皮、生石膏;胃火盛者,重用栀子、生地,加生大黄;心火盛者,重用栀子、生地、丹皮;肝火盛者,重用黄芩、栀子、赤芍,加龙胆草。

【疗效】治疗64例,结果痊愈(出血停止,半年内无复发)52例;显效(出血停止,半年内复发不超过2次)7例,好转(出血停止,半年内出血超过2次)3次,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7%。

3 安血饮

【来源】冉瑞金,《上海中医药杂志》(12)1986年

【组成】白茅根20~30克,龙骨、牡蛎各15~25克,生三七粉3~5克(冲服),白芨粉10~15克,生大黄6~10克。藕节炭20~30克(或藕汁)。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煮沸20分钟。水煎2次,分2次服,三七粉随药汁送吞。

【功用】凉血止血,平肝潜阳。

【方解】方中以白茅根、三七粉、白芨粉、藕节炭凉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龙骨、牡蛎平肝潜阳;生大黄通腑泻热,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血止火清则鼻衄可愈。

【主治】鼻衄。

【加减】素有过敏性鼻炎,加荆芥炭、侧柏叶炭各10克;干燥性鼻炎,加石斛12克,天冬10克,金银花炭12克;血热盛,加生地10~15克,牡丹皮12克;心火亢盛,舌赤糜烂,加焦栀子10~15克,竹叶、连翘各10克;气虚,加黄芪15~30克,阿胶、当归各6~10克。

【疗效】治疗80例,结果显效50例,有效13例,进步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平均服药4剂。

4 荆牡藕节汤

【来源】徐小圃,《上海中医药杂志》(7)1985年

【组成】黑荆芥6克,薄荷炭2.5克,灵磁石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炒白术、绿豆衣各12克,茜草根炭、枳楮子、葛花各9克,藕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4次。

【功用】清肺健脾,平肝潜阳,凉血止血。

【方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乃小儿病理特点,因肝火旺盛,迫血上溢而犯肺窍,故鼻衄屡见;脾失健运,故多伴大便溏薄。方用磁石、牡蛎平肝潜阳;绿豆衣养血平肝;白术健脾和中;茜草根炭、藕节凉血止血;黑荆芥、薄荷炭二味,入肺肝二经,但炒炭后,其疏散、香窜之性大减,更能入血分而止血,故用治鼻衄可获佳效;葛花、枳楮子原为解酒常用之品,今用于鼻衄,取其清肺止血之功。

【主治】鼻衄。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佳效。笔者临床验证10例,依本方,大便正常去白术;肺热盛,加桑白皮、丹皮。服药5剂内,均获痊愈。效佳。

5 健脾止血汤

【来源】叶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生地、牛膝、藕节炭、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白茅根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健脾益气,补血摄血。

【方解】鼻衄虚证,多因肝肾阴虚,脾不统血所致。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治宜健脾益气,凉血止血。故方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所谓血不足者补之以气,寓阳生阴长之义;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健脾和中,二者合用以培其本;生地、藕节炭、白茅根养阴生津,凉血止血以治其标;以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使气复血统、血热清而鼻衄自止。

【主治】鼻出血。

【加减】口鼻干燥,加地骨皮,天花粉;出血量多,加棕榈炭,仙鹤草。

【疗效】治疗120例,结果显效(出血止,3个月以上未复发)96例(占80%),有效(出血止,但3个月内时有出血,但出血量、次数较少)15例(占12.5%),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

6 鼻衄灵

【来源】吕敬仁,《上海中医药杂志》(7)1985年

【组成】生石决明24克(先煎)、代赭石(先煎)、怀牛膝各20克,生地、生白芍各12克,粉丹皮6克,茜草10克,玄参15克,炒地榆、川楝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重者一昼夜煎服一剂半。儿童及老人剂量酌减。

【功用】平肝降逆,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

【加减】若肺热偏甚,加桑白皮9克,地骨皮、黄芩各6克;心胃热盛,加生大黄3~5克同煎;脾胃不和,加广陈皮6克,云苓12克。

【疗效】治疗8例,均获痊愈。一般服药3~6剂即可奏效。2个月后有2例复发,但症轻,继服本方,仍有疗效。

治鼻窦炎秘方

1 辛前甘橘汤

【来源】张赞臣,《中医杂志》(11)1984年

【组成】辛夷花、青防风各6克,嫩前胡,天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风宣肺,开泄通窍。

【方解】方中辛夷散风宣肺而通鼻窍;防风祛风解表;前胡降气化痰,开泄通窍;桔梗升清、祛痰、利咽,载药力上行;薏苡仁渗湿、清肺健脾;花粉滋阴、消肿胀;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散风宣肺、开泄通窍之功。本方药性平和,宜于久服。

【主治】鼻渊。证见鼻中常流浊涕,久则但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难闻。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白术;鼻塞重者,加藿香、细辛;分泌物清稀,加杏仁、浙贝;分泌物黄稠,加瓜蒌皮、冬瓜子;黏膜水肿甚者,加茯苓、泽泻;黏膜红肿者,加赤芍,丹皮;额部疼痛,加白芷、藁本;颞部疼痛,加白芷、白蒺藜;头顶或枕部疼痛,加蔓荆子;眼眶疼痛,加决明子,青葙子。

必要时,配以外治吹鼻之药,则奏效尤捷。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坚持服用必愈。

2 加味辛夷散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辛夷花、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白僵蚕、升麻、薄荷、甘草、白芷、荆芥各30克,苍耳子、蔓荆子各60克,细辛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取10克,在临睡前用沸开水冲泡、取汁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服1次。

【功用】祛风泻火,托里败毒。

【方解】《素向·气厥论篇》云:“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灵枢经·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今肺热上蒸,鼻窍壅塞,嗅觉失灵,故不闻香臭。方中以辛夷花、苍耳子、细辛,蔓荆子、羌独活、防风、白芷、升麻、薄荷、藁本、荆芥、僵蚕、川芎等之辛泻肺气而散火;佐以黄芪、甘草、菊花、苦丁茶之甘平泻火而益气。病因热郁化火,药用辛散,是用“火郁发之”之义。泡取汁服,是取其气之轻清,不欲其味之重浊,以利药力上行,直达病所,因而获效更捷。

【主治】鼻渊(鼻窦炎)。

【疗效】屡用效佳。笔者多年使用;颇得心应手。曾治疗50例,以本方为主,证重时配以外治,服药1~2剂,均获痊愈。

3 通鼻汤

【来源】王友至,《四川中医》(11)1990年

【组成】升麻、穿山甲、王不留行、鹿角霜各9克,白芷15克,辛夷12克,鱼腥草、蒲公英、薏苡仁、花粉、黄芪各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除湿,托里通窍。

【方解】慢性鼻窦炎(鼻渊),多因湿热较甚熏蒸清窍而成。但湿热久羁,必致气阴亦伤。故方用升麻、白芷、辛夷宣散升清,通窍散风;蒲公英、鱼腥草、薏苡仁以祛鼻窍之湿热;穿山甲、王不留行入厥阴、阳明两经,气辛而窜,由升麻、白芷引经而达病所,能通鼻窍,排出黄脓涕;用黄芪、花粉补气阴;且天花粉又能退肿散结;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温补督脉,强精益血;配黄芪、花粉调和阴阳,更能增强补气阴之功,亦能温通鼻窍。诸药协同,共奏祛风除湿、败毒排涕、托里通窍之功。本方用于小儿慢性鼻窦炎,症见湿热壅肺,兼气阴两伤者,确有较好疗效。

【主治】慢性鼻窦炎(鼻渊)。

【加减】若鼻流黄脓涕多者,加木通8克;鼻干者,重用花粉,再加知母9克;黄脓涕挟血者,加薄荷叶、白茅根各18克,赤芍12克;鼻塞重者,加路路通12克;前额胀痛者,重用白芷,再加粉葛根15克。

【疗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0例,病程8个月至3年多。服药12~25天后,结果,痊愈2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

4 蒲黄败酱汤

【来源】陈超,《四川中医》(3)1988年

【组成】蒲公英13克,生黄芪、夏枯草各8克,败酱草、辛夷花、苍耳子、没药、丹皮各10克,鱼腥草20克,皂角刺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肺解毒,活血行瘀,托里排脓。

【方解】慢性鼻窦炎,在诸鼻窦炎中发病率最高,病程缠绵,治疗难奏良效。多因外感风火热毒内袭,阻于鼻窍,气血不畅所致。故方用鱼腥草、蒲公英、夏枯草、败酱草、生甘草清肺解毒;辛夷,苍耳泄热;没药、丹皮、皂角刺活血行瘀;加黄芪托里排脓。诸药相伍,切中病机,故收效颇著。

【主治】小儿慢性鼻窦炎(鼻渊)。

【疗效】治疗236例,均获得满意疗效。服药8~20剂即可痊愈。

5 清热消肿汤

【来源】谭慧珍,《中医杂志》(6)1986年

【组成】蒲公英30克,野菊花12克,黄芩、鱼腥草、败酱草、辛夷花、白芷各15克,板蓝根、苍耳子、蔓荆子、赤芍、桔梗各10克,川芎、藁本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后1小时服。

【功用】疏风清热,活血消肿。

【方解】方中重用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败酱草、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兼佐以辛夷、苍耳子、白芷、桔梗、藁本、蔓荆子以祛风、排脓、止痛;因久病入血络,鼻黏膜呈慢性充血,肥厚,故加赤芍、川芎以活血消肿。诸药协同,共奏祛风清热、活血消肿之功。用之临床,疗效确切,且服后一般无不良反应。

【主治】慢性鼻窦炎(鼻渊)。

【加减】便秘,加酒大黄3~6克(后下)。

6 通窍汤

【来源】陈仁华,《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金银花、苍耳子各15克,大蓟10克,辛夷、菊花、黄芩各9克,白芷、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8~10剂为1疗程。一般需1~2疗程,最多3疗程。

【功用】芳香通窍,祛风清热。

【方解】鼻渊多由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侵袭,郁久化热,犯及鼻窍,内传于肺,邪热循经上蒸,灼伤鼻窦所致。方中以苍耳子、辛夷、白芷辛散风邪,芳香通窍;黄芩、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使风热之邪得以从表而解;久病入络,脉络瘀阻,故用大蓟散瘀消肿。诸药相伍,共奏芳香通窍、祛风清热之功,使邪毒清、鼻窍利,鼻渊可愈。

【主治】鼻渊。

7 群芳煎

【来源】王建孚,《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金银花、夏枯花各20克,野菊花、苦参各15克,辛夷花、黄芩、苍耳子、白蒺藜各12克,玉簪花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轻清上透、芳香宣窍。

【方解】方中金银花甘寒能解毒疗疮;夏枯花味苦可消瘰散结;辛夷花味甘可治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野菊花之辛苦能消痈肿疔毒;玉簪花之甘辛寒可消痈肿,一般用根,而此方用花。并加黄芩苦寒,泻火清肺,苦参味苦,清热消痈;苍耳子味苦驱风除痹;白蒺藜味苦能平肝消风,再加十二月时令之花为引,得到生发之气,芳香化浊,花性轻清,升浮之力最强,故能直达肺之清窍。《诸病源候论》描述更详:“肺主气。其经手太阴之脉也,其气通鼻,若肺脏调和,则鼻气通利,而知香臭。若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鼻渊也。”诸药配伍,共奏轻清上透、芳香通窍之功。

【主治】鼻渊。

【加减】另加药引:每月一花,农历正月用迎春花9克,二月加白玉兰花9克,三月加白桃花9克,四月加白芍药花9克,五月加石榴花9克,六月加白凤仙花9克,七月加白荷花9克,八月加银桂花9克,九月加白菊花9克,十月加白鸡冠花9克,十一月加白芙蓉花9克,十二月加素心腊梅花9克(或绿萼梅花亦可)。花皆用白色者,因白色入肺,肺气通于鼻也,经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鼻渊脑漏,皆为鼻塞流涕不闻香臭之证。

8 鼻脑方

【来源】向芳世,《新中药》(8)1990年

【组成】法半夏、云茯苓、苍术、石菖蒲、炙黄芪、当归、郁金、丹参、陈皮、板蓝根、黄芩、葛根各10克,升麻、砂仁各3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5剂为1疗程,可连服1~5疗程,疗程间隔3日。同时配用开水泡中药方(辛夷、苍耳子、杭菊花各10克,生甘草3克),代茶饮,可服3~5剂巩固疗效。

【功用】燥湿化痰、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病由脾虚痰湿,且与热毒内蕴、气滞血瘀有关。故方用法半夏、陈皮、云茯苓、苍术、石菖蒲燥湿化痰;炙黄芪、升麻、砂仁益气健脾升清;黄芩、葛根、板蓝根清热解毒;当归、郁金、丹参活血化瘀。本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标本同治,使之达到脾健化痰、清阳得升、热毒自去、气血调和,而鼻通痛止。因方切病机,故收效颇捷。

【主治】控脑砂(鼻渊兼脑痛),证见鼻流臭秽浊涕,不闻香臭,头昏闷重胀痛、嗜睡乏力,恶心欲呕等症。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之慢性鼻炎、副鼻窦炎、额窦炎以上颌窦炎等病。

【加减】如见全头痛,加白芷10克,炙甘草3克;前额痛甚,加白芷、元胡各10克;两侧痛甚,加柴胡、川芎各10克;头顶痛甚,加藁本、杭菊花各10克;头重甚、加厚朴、白蔻仁各10克;神疲嗜睡,加太子参12克,干姜6克;鼻塞流脓浊甚者,加辛夷花、苍耳子各10克;恶心欲呕者,加吴茱萸6克,竹茹10克。

9 鼻渊散

【来源】程爵棠,《四川中医》(2)1984年

【组成】芙蓉叶、香白芷、辛夷花各15克,细辛3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临证用药前,先用药棉棒将鼻腔涕液拭干净后,再取本散适量(约0.15克)用吹药器吹入患侧鼻腔内或令患者用鼻吸入,每次吹2~3下。每日吹3次。

【功用】疏风泄热,宣肺通窍。

【方解】《辨证录》云:“盖少阳生发之气,全赖肾水为之滋养,肾水虚则胆火无制而上逆于脑,胆热蒸蒸,气化浊涕,走空窍而外于鼻、臭不堪闻。”《外科证治全书》云:“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明寒热,涕臭属热,……涕流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盖肺开窍于鼻,又鼻为肺之门户,本病多因外感风寒,肺失宣发,风寒内郁,壅滞鼻窍,或因胆经之热移脑,壅滞鼻窍所致。病在鼻窍,内连肺与胆也。治宜疏风泄热,宣肺通窍。方用香白芷、辛夷花、细辛疏风散寒,宣肺通窍以复肺气宣发之用;入芙蓉叶、冰片清热消炎,通窍止痛以清泄伏热,通窍清脑。诸药配伍为用,一清一温,清温并用,共奏疏风泄热、宣肺通窍之功。又因外用,俾药力直达病所,故奏效颇捷。

【主治】鼻渊(慢性鼻窦炎,副鼻窦炎)及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症见单鼻或双鼻鼻塞,时流脓浊涕或稀涕,有腥臭味,多伴有头胀痛或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易感冒,感冒后鼻塞加重,鼻液增多。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

10 通治鼻渊方

【来源】周执中,《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辛夷5克,葛根、升麻各3克,黄芩、生石膏各10克,知母、苦丁茶各6克,山栀10克,羚羊角1.2克(研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辛凉清热,开上宣郁。

【主治】鼻渊。此因胆热移于脑所致者。

【疗效】临床屡用,颇能应手取效,效佳。

【附记】若属鼻渊轻证,可用周氏家传苏叶汤:苏叶、杏仁、桔梗、枳壳、旋覆花、川防风各6克,前胡、生石膏各10克,辛夷、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颇有效验。

急慢性鼻炎秘方

1 鼻炎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苍耳子30克,荆芥穗、防风各10克,菊花、蔓荆子各15克,白茅根、金银花各30克,桑白皮、蝉衣、僵蚕、桔梗、钩藤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祛风散寒,宣肺泄热。

【方解】方中苍耳子散风通窍;芥穗、防风祛风解表、散肺寒;菊花、蔓荆子疏散风热;白茅根清热凉血;桑白皮泻肺中之热;蝉衣散风热;僵蚕祛风散结;钩藤清热祛风;桔梗辛散苦泄、开肺利窍;金银花清热解毒。全方有祛风散寒、宣肺泄热之功。

【主治】鼻窒。证见鼻涕或多或少、或清或黄、重者鼻塞不通、伴有头昏头胀,咽部不适等症。

【加减】鼻流清涕者,去桑白皮、菊花,加羌活10克,白芷12克;鼻流黄脓涕者,去芥穗、防风,加黄芩12克。

可辅以外治之方,其方药可详见《百病中医鼻脐疗法》。可随证选用。

2 慢性鼻炎

【来源】苏宗周,《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苍耳子10克,白芷20克,葛根、黄芩各15克,麦冬5克,藁本、薄荷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祛风清热、通利鼻窍。

【方解】肺开窍于鼻,肺气利则鼻窍通、嗅觉灵敏。方中以苍耳子、白芷能通鼻窍:薄荷、葛根、藁本祛风止头痛;黄芩清热;麦冬养阴润肺。诸药相伍,共奏祛风清热、通利鼻窍之功。

【主治】慢性单纯性鼻炎

 3. 苍辛鱼芷汤

【来源】朱沛冉,《云南中医杂志》(5)1986年

【组成】苍耳子、白芷、防风、川芎、甘草各20克,辛夷7克,鱼腥草20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忌食发物。

【功用】疏风通窍。

【方解】慢性鼻炎以寒证居多。外邪侵犯,风为先导、挟寒、挟热、挟燥入侵肺系、客于鼻窍、邪气壅滞,则鼻塞不通。方用苍耳子、辛夷、白芷、防风散风邪、通鼻窍;川芎上行头面以助苍耳子、辛夷、白芷祛风之力;鱼腥草与桔梗相伍,清肺宣肺,肺气宣通,鼻窍自通。本方祛邪与通窍并用,相得益彰。效果颇佳。

【主治】慢性鼻炎

【加减】鼻流清涕,遇冷加重者,加细辛、荆芥、桂枝;鼻涕色黄、量多,加黄芩、连翘、桑白皮、天花粉。

4 加味苍耳子散

【来源】李乐园,《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炒苍耳子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薄荷各6克,炒山栀、黄芩各10克,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炒杏仁、桔梗、野菊花各10克,葱白(带须)3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口服3次。

【功用】清肺、消炎、通窍。

【主治】急、慢性鼻炎


5 苡仁防风汤

【来源】刘教,《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苡仁15克,防风3克,木瓜9克,桔梗3克,细辛、薄荷(后下)各1.5克,金银花、鱼腥草、紫花地丁、赤芍各9克,蒲公英12克,川芎4.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解】鼻窒,多因风寒风热外袭,内犯于肺留而不去,以致肺气不利,邪滞鼻窍所致。方中防风、薄荷、细辛祛风通窍;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清热解毒;鱼腥草、桔梗宣肺排脓;苡仁、木瓜利水渗湿;川芎、赤芍活血消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清热、宣肺通窍、利水渗湿、活血消肿之功。

【主治】慢性鼻炎

【加减】鼻塞重者,加瓜蒌、皂角刺;口苦咽干、加柴胡、龙胆草、天花粉,沙参、麦冬

6 加减辛夷汤

【来源】李子质,《名医名方录》第三辑

【组成】辛夷、白芷、川芎、藁本、菊花、绿茶各10克,升麻、细辛、木通、防风、甘草、黄芩各5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升清降浊,泻热解毒。

【主治】慢性鼻炎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又同书所载,广东名医王德鉴教授经验方——玉屏苍耳汤:黄芪25克,防风、木通各10克,白术、苍耳子、辛夷、白芷、菊花、五味子、桑螵蛸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服。屡用效佳。

过敏性鼻炎应从体虚寒侵论治 

 

  后者每年发作期多在立秋前后,发病急促,局部症状较重,打喷嚏数量多且频繁;鼻痒,鼻塞明显,夜间剧,清涕黄涕均可见到;还可眼睑作痒、流泪,咽喉和气管发痒,多伴有哮喘症状,病人痛苦,急欲求诊。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阳虚或气虚,舌体多淡胖,笔者治疗常用玉屏风合麻黄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疗效很好。

  王某,男,30岁。2012年12月12日初诊。

  自诉患鼻炎3年,每日早晨起床后打5~10个喷嚏。近因劳累、受凉加重,日喷嚏20个以上,需用半卷卫生纸;时鼻塞,汗出,纳可,大便不畅,较常人怕冷,多梦。舌淡,脉细。

  处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甘草10克,麻黄6克,附子15克,细辛6克,牡蛎30克,陈皮15克,生姜5片,大枣5枚。9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服。

  患者服本方后症状消失。继服补中益气丸加附子巩固疗效。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患者表现较复杂,外寒内热,上热下寒均可见,单纯阳虚者少见,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黄芩、小柴胡汤和升降散等方治疗,但疗效不若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以下3个病例的初诊时间都是2013年立秋前后一两天。

  病例1

  李某,男,3岁。

  家长诉鼻塞,喷嚏连连一周。患者目赤发痒、流泪,咽痛,咳嗽气短,鼻涕早晨清,中午浊;汗出,思饮,夜卧有哮鸣音,纳可,大便正常。舌红苔薄,脉细。

  处方:麻黄6克,杏仁6克,桂枝6克,白芍6克,细辛3克,半夏6克,甘草6克,五味子3克,干姜6克,桑白皮10克,陈皮10克,石膏30克。3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鼻塞、喷嚏、气短症状大减;继服3剂后,症状没有进一步减,改用玉屏风加麻黄杏仁甘草细辛继服。

  病例2

  刘某,男,35岁。

  诉过敏性鼻炎5年,每年七八月间发病。刻诊:鼻头发红,喷嚏鼻塞,气短,张口抬肩,汗多,夜不能平卧,咳嗽痰稀白,鼻眼痒,纳呆,大便溏,舌胖大少苔。

  处方:麻黄6克,附子15克,细辛6克,甘草1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牡蛎30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陈皮15克。水煎服,日1剂。

  患者服5剂后症状缓解。

  病例3

  郭某,女,23岁。

  诉患过敏性鼻炎5年,加重一周。患者鼻塞严重致夜不能寐,鼻痒喷嚏,涕浊,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思饮思冷,大便不畅,目涩,无汗。舌红少苔,脉数。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5克,党参15克,甘草10克,蝉蜕6克,僵蚕10克,大黄10克,桑白皮15克,菊花15克,辛夷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5剂,日一剂,分两服。

  患者药后大便日3~4次,鼻塞缓,睡眠好转,口干口苦减,鼻痒喷嚏不减,鼻涕变清,用小青龙加石膏、大黄、桑白皮、蝉蜕。服5剂后症状皆减。

  体会

  体虚是发病内因 

  大部分过敏病症是虚的表现,肺气虚、脾虚、肾虚常见。有一位患者患过敏性鼻炎多年,近两年却未发病。细究原因,是2年前在春季流产后身体不适,笔者曾用温补气血的方子调理两三个月后,患者自觉体质改善而停药。当时虽没有刻意去治疗鼻炎,但当年秋季鼻炎就没有发作。

  又有今春诊治一患儿的母亲,身体羸弱,纳呆便溏,畏冷,服补中益气丸加附子牡蛎方一月左右。近日陪儿子再来看病,提到今年鼻炎症状很轻,不服药亦可坚持。

  体虚、免疫力低下是过敏性鼻炎发病内因。受寒是发病外因

  其实,打喷嚏、流清涕是身体驱除寒邪的反应,寒气去则自止,无须强行阻断。而且,驱邪反应发生是有条件的,在正气强的情况下才可能进行。体质强壮者,受邪后身体迅速反应,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症状,邪去症立除。体质差者,到立秋前后肺经气血旺盛有力量驱邪时,才出现排病现象。力量轻,邪气重,只能排一部分,故每年这个时候还会排病而发为鼻炎

  治疗不当不可忽视

  当前,在外感病治疗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和寒凉性药物成了普遍现象。外邪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争,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此时,正确的治疗方法应是因势利导,用温散法驱邪外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可能会加重,疗程可能会长一些,但结果是身体抵抗力不会被削弱,病情缓解后不易复发。

  如果用抗生素或清开灵、蒲地蓝、板蓝根、双黄连等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类药物,会有即时疗效,可能症状改善还比温散方法快一些,但身体抵抗力下降了,邪气潜藏到了体内,是闭门留寇的做法。当身体经过休息,正气逐渐恢复后,或在某种条件(邪气潜藏的脏腑,该脏经气旺盛时)下,邪正交争,临床表现为病情复发。

  出现皮疹或打喷嚏、喘促等所谓过敏症状时,医生急于求成,使用抗过敏药物或激素类药物治疗。但使用此类药物亦阻止了自身的排邪反应,留邪于体内,损伤了身体免疫力,把急性病人治成慢性病,如使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

益气通窍化浊 治慢性过敏性鼻炎 

 

 严重者可引起头痛头昏、呼吸不畅、嗅觉失灵、记忆减退,一般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辨治方药

  病因为外感寒热之邪,伤于皮毛,肺气不利,壅塞鼻窍,伤蚀肌膜。因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气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化热郁于肺,邪热循经上熏于鼻,邪滞鼻窍,久恋不去;或脾气虚弱,湿浊不化,滞留鼻道,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鼻腔受邪,邪滞鼻窍而发病。刘启廷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正虚邪滞,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是发病的根本,故治疗强调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大法,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针对局部对症用药,其经验方益气通窍汤经临床验证,对慢性过敏鼻炎的发作期有治疗作用、缓解期有预防作用。

  方药组成:黄芪30克,焦白术30克,防风15克,苍耳子6克,辛夷10克,鹅不食草10克,桔梗15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功用:益气固表,通窦化浊。

  组方依据:本病多见于秋冬季节,因外感风寒、失治误治,病久迁延而成,患者经常出现鼻痒、鼻塞、喷嚏连连、鼻流清涕,可伴见嗅觉减退,呼吸不畅,或伴见头痛昏胀,体倦乏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病因为久病气虚,肺失宣肃,外邪乘虚侵袭,引动伏邪,化湿生热,痰浊壅滞。治宜健脾益气,补肺固表,通窦化浊。

  方中以玉屏风散为主,补脾实卫,益气固表,其中黄芪为补气要药,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则固护卫外之气,白术补气健脾,更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功,防风走表而散风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药理实验表明,玉屏风散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对于慢性过敏鼻炎的治疗具有西医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被誉为通鼻窍之要药,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子疏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鹅不食草祛风散寒,通利鼻窍,三药合用,宣通化浊,解毒消肿,无论急、慢性鼻炎皆可配伍应用。桔梗、陈皮通调肺气,有提壶揭盖、上通下达之意。甘草性平味甘,补脾润肺,清热解毒,调和药味。诸药合用,共奏脾气健旺、肺气得宣、上通下达、清鼻泄浊之功效。

  加减运用:如头痛明显者,加川芎、白芷以祛风散寒,燥湿止痛;喷嚏频发者,加僵蚕、蝉衣以疏风散热,息风止痉;伴见咽干、咽痛者,加板蓝根、射干以清热解毒,清咽利喉;伴见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以和解表里,透热外出;伴见咳嗽、咯痰者,加炙百部、陈皮以润肺降气、化痰止咳;伴见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鼻炎的中医治疗 

作者:龙帅江

      开始用理中汤加减,效果,不好一般,也用四圣心源的治疗鼻渊方,四诊和参,知道我的小孩便秘带血,所以,知道是什么情况,就用玉屏风散加白止,现在基本上治疗好了

 鼻炎治疗的思绪和要领

       鼻炎是外邪内伏为因,而正气不足为本所以其治疗思绪非常简单,就用六经辨证扶三阴之阳气,祛内伏之邪气

       急性鼻炎其实就陪同在感冒症状里,就当成感冒来治,其所用之方多属经方,疗效确切,一两剂即效..

大凡久患鼻炎,必是三阴体质阳气素虚,无力祛邪所以,治本之道在于要先扶三阴之阳气在扶阳的根蒂根基上,配合开表、通窍、温通诸药即可

至阴体质者,中焦阳气不运,清阳不升,其表现为面色青白,腹胖易泻,消化不良,体质比力衰其舌质多淡胖而大,见齿印,其脉右关无力当温补脾土以养肺,临床我习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苓姜术甘汤,补中益气汤等等《黄帝内经》有谓:"形寒饮冷则伤肺",说的就是至阴之证这时可以用小青龙汤来开日头,去形之寒;用附子理中汤以扶至阴,解饮之冷,则数剂必效

少阴体质者,肾阳不足,其表现为面暗色萎,畏寒肢冷,精力不振,困乏无神其舌质淡而润,其脉右尺沉软无力当温补少阴以扶肾阳,我经常以真武汤、附子汤,或四逆汤加味治之这种体质的人常常一遇冷空气,或一受寒即易诱发鼻炎,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扶少阴之阳,开日头之表

厥阴体质者,其阴阳之气不能平衡,或易阳亢,表现为脾气急易怒,情绪自我控制力差,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热汗出,失眠忘记,腰膝酸软,或胃脘灼热痛苦悲伤,自觉气上撞心等证或易转寒证,表现为身冷而畏寒,体质虚弱,体力严重不足或易于忽寒忽热,忽躁忽静此证我常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加减进退此类体质的人常常于寒热交作时节发作鼻炎,或情绪冲动亦能引起鼻炎发作,在上方根蒂根基上加通窍解表开日头之麻黄即可

再者,手至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都通鼻,所以用药亦当重视肺经与大肠经可以常服玉屏风散,这是一个扶正固表的配方我喜欢在其方中加白芷以通鼻窍,兼以为入阳明的使药临床试用,效果不错

鼻炎亦不能只是扶正,虽然正足邪自退,但仍要在扶正的根蒂根基上开表祛邪风寒邪气自日头而入,亦必自鼻炎癌症状及治疗日头而出所以,开表之法,首在开日头而开日头之药,首用麻黄

鼻炎之法,就在于扶助中阳,其法极为简单可以用桂枝甘草汤,或甘草干姜汤,都极有用果有鼻炎的病人要顿时遏制再用各种抗生素,多护阳,多养阳,平时可以用用这两个配方,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蘧然

如果是少阴体质的人久患鼻炎,那就一定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我临床经验,如果辨证准确,此方对鼻炎可以说是特效之方即使不是精确的少阴证,此方亦颇能收到效果因为少阴与日头互为表里,扶助少阴层次的阳气,最能助日头层次以祛邪之力而日头一开,则风寒邪气天然自内而出此方极具治本治标之用,所以能收到极好的疗效之所以现在极少有人用此方,无非是因为这三味药都有些毒性但现在的中医也并非不敢用毒药,另外另有两个缘故原由,一则是温病理论重视滋阴,于辛温扶阳颇有挂念二则,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发现,麻黄含麻黄碱,附子含乌头碱,城市强心和升压,细辛能抑制中枢神经器官等等,开方的中医怕其副效用其实,既然是对证之方,当放心应用方证至关,一般可收覆杯之效并且,无毒以养生,小毒治小病,毒药治大病,庸医所担心的毒性,其实恰恰是治病的仙丹.庸医不通鼻炎之理,滥用寒凉,耗伤病人正气,其良心何在?!

l鼻炎标症的有用药方儿和药味

鼻炎发作时,当先治其标当症状缓解后再徐徐扶助三阴阳气,以图治其本以下数方皆是治鼻炎标症所设,虽然能有用缓解不舒服,但非根治之法列位病人用之有用当见好就收,之后仍需要回到改善三阴体质的根本治疗上传统以来,大家都喜欢用苍耳子散加减方来治疗鼻炎,其有疏风解表,宣通鼻窍的效用,对于缓解鼻流浊涕、鼻塞等症状颇有利益其方:辛夷花15克,苍耳子10克,白芷30克,薄荷3克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每一服5克,于饭后用一根大葱白和6克绿茶煮汤调服,日三次

    用苍耳子散吹鼻,亦可顿时通理鼻窍,其方: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各等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加冰片少许和匀,每一次取少取吹鼻,每一日4次其效果极为明显,凡慢性鼻炎鼻塞明显,影响呼吸、头晕头胀、精力不振者都可试用另有一个吹鼻的外用方,亦用于各型鼻炎发作期其方:鹅不食草5克,细辛5克,川芎5克,辛夷花5克,青黛5克上药共研极细末,少许吸鼻,日2次

       苍耳子散亦可变方为煎剂,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证属风邪所致者均可本方加减,有一定缓解症状的效果其方:苍耳子10克,白芷30克,川芎10克,黄芩10克,薄荷10克,四川的贝母母10克,淡豆豉30克,菊花10克,甘草10克施用本方虽变散为汤,但诀要是煎煮时宜少加水,武火短煎即可,以使药性上攻鼻窍,而不沉于中焦

      慢性鼻炎时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为基本方,再据症化裁寒象明显则加桂枝、麻黄、细辛等辛温之药,若见热象则加黄芩、鱼腥草、四川的贝母之品以清化伏热,临床效果尚属满意

     不懂治本之法此类病患可以下方:紫草15克,茜草10克,旱莲草10克,皮辊花蛇舌草3克,地龙1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荆芥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

如果由于肺气不足,常常感受寒冷邪气而发用鼻塞流涕的患者,可用此方辛夷花30克,川芎10克,川木通10克,细辛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蒿本10克,升麻10克,白芷10克,炙甘草10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每一次6克,淡茶水送服,日服2次,饭后半钟头许服我曾用之于高年男的久患鼻炎,服药一次而鼻即畅达

如果病人出现鼻流黄涕,那是邪郁化火之象,要清其邪热可暂用此方辛夷12克,当归10克,栀子10克,柴胡6克,四川的贝母母6克,玄参30克水煎服,日一剂此方服后,浊涕消失即可停药,后当以扶正为法或亦可用此方止涕:防风10克,荆芥10克,独活10克,藁本10克,辛夷10克,生甘草6克,细辛10克,牙皂3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每一日1剂,分3次服未效可将细辛5克,牙皂2.5克,石菖蒲5克,共研极细末,棉花裹塞鼻内即效

若鼻流浊涕,久久不止,则治疗时当清解内郁之火用小儿鼻炎症状及治疗下方:苍耳子9克,辛夷6克,白芷6克,细辛2.1克,川芎3克,藁本3克,桔梗3克,枯黄芩3克,连翘3克,藿香6克,生石膏12克,淡竹叶6克,甘草1.5克,水煎服这是已故名医蒲辅周的经验

治疗鼻炎的鼻塞流涕症状,最常用的一味中药就是辛夷花但此药入煎效差,当作散服效果始好比如,我治疗长期以鼻塞为主症的鼻炎,或久年鼻炎而嗅觉丧失,就用单味辛夷花200克,微火烘脆,研为极细末每一次温水冲服4克,日三次,可取通鼻窍的速效但久服亦不成,因过于通散,恐耗肺气,于恢复健康无益

对于花粉过敏而引起鼻炎者,我喜欢用桂枝汤加玉屏风散,再配合疏表祛邪之剂,效果不错,可以有用地改善症状,且有治本之功我认为,抗过敏一定要扶正,永远勿拘泥于过敏所产生的诸多症状

治慢性鼻炎要祛伏邪外透日头,其最有用的药物就是麻黄不少中医不敢用此药,怕开表太甚,汗出走逃亡阳其实,可以诊病人之脉,有一分浮紧即用一分麻黄邪气深伏时往往脉象并非伏紧之象,亦需辨清证候,当用即用,怎可缩手缩脚,怠误治疗,让病人继续勉强承受长期鼻炎的折磨我临床经常用麻黄数十克,颇有透邪之功,而不虑其能伤阳如果病人属三阴体质,阳气素虚,大夫怕过用麻黄,可以加白术以扶脾阴,加熟地黄以滋肾阴,加山茱萸以补肝阴,之后用等量麻黄开日头,则麻黄开表之力即深入三阴之中,而根本不会过汗

针灸之治标可取迎香,鱼际,通天诸穴,往往针入而鼻塞消失治本当扶正,我喜用尺泽穴,是肺经水穴,可取金水互生之功足三里,培土扶正,又是可补肺之不足另外,需要辨证取穴,如若因肝胆沸热而眼痒或黄涕,当取行间、合谷、侠溪诸穴以清泻木火,加鼻尖点刺出血效果更好;若木郁而鼻塞头痛、精力不振,则需用四关穴以左右升降,此为治本之道;若三阴虚寒,则当温补元气,灸中脘、关元和肺俞颇有扶正之功;若花粉过敏,当鼓动督脉阳气,配合宣降肺气,用肺俞、大椎、太渊即可针灸治疗鼻炎,勿拘于症状,当认清疾病本质,尽量标本兼治,则其效甚至快于中药

l慢性鼻炎的配合治疗

不能见鼻而治鼻,当重视群体调解所以,鼻炎患者一定要重视群体辨证,勿拘泥于肺之一脏,当协调周身阴阳、扶助三鼻炎的症状阴阳气,以为治疗之根本

        平时可常服四逆汤,这是扶助正气的最简单用效的办法此方能鼓动少阴的阳气,于促进恢复健康能力,提高免疫力极有利益平时三阴体质的人亦可常服此方,渐而可以转变体质,增加抵抗力

        出汗是开日头的要领,可以祛邪是以慢性鼻炎患者可常服生姜黑糖汤,或神仙粥,能温运中焦,扶助脾阳,且能打开日头,祛邪外出此方对于平时胃寒怕冷,面色青白之人极有利益

四肢发冷的人,可以常服当归生姜羊肉汤出格是在容易鼻炎发作的冬季,服此方可以温通厥阴的阳气,以促进排邪之功

人受寒,足先寒所以,要扶阳就要让脚温暖起来每一天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半钟头许,一直泡至后背出汗,对鼻炎也颇有用果

      针灸 以灸足三里、肺俞、关元和中脘等穴位可以用艾柱直接灸,也可以用艾条悬灸,都有扶阳的效果

出格是三阴体质的人,切记切记这些都是伤阳的做法,不值当提倡之所以有人对峙冬泳而不害病,是因为体内的阳气被冷水调动了起来,护于体表之故但阳气外浮,体内的阳气因而也就变虚了冬天不惮冷也不是啥子好事,阳气外布,内阳不足,于健康无益健康是要内阳充足,而不是外阳充足的表面现在

l偏方治鼻炎

1.治疗慢性鼻炎伴有清涕、畏寒肢冷者用苏叶、葱白、生姜各10克,水煎服可连续服十天为一疗程此方有温运脾阳,兼开日头之功

2.治疗萎缩性鼻炎鼻炎秋季发作干燥难熬难过者,和慢性鼻炎出现鼻塞症状明显者,可配合中药方儿剂应用用苍耳子30-40个,轻轻捶破,放入小铝锅内,加入芝麻油50克,小火煎炸至苍耳子枯时,滤取药油装入清洁瓶内备用用时以消毒小棉球沾药油少许涂于鼻腔内,每一日2-3次,两周为一疗程注:药油涂入鼻腔时,应尽量涂进鼻腔深部施用本法应持之以恒,尽量不要间鼻窦炎症状及治疗断,治愈为止

3.主治鼻窦炎、鼻塞伴脓性分泌物,自觉鼻臭等症上品龙井茶30克,黄柏6克,共研极细末以少许药面嗅入鼻内,每一日屡次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排脓之功

4.主治慢性鼻窦炎和各种鼻炎辛夷花15克,鸡蛋2枚,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即可,饮汤吃蛋,有滋补通窍之功

5.主治由肺经伏火引起的鼻窦炎、鼻出血等症大蓟60克,鸡蛋3枚,加水同煮至蛋熟即可每一日1次,连服1周本方润肺解毒而止血

6.主治各种慢性鼻炎枸杞子30克,白芷10克,炙甘草10克加水煮开后,连渣倒入水杯,代茶饮,日喝数次,连用一个月此方通阳明,固肾气,健脾气,开鼻窍

7.主治慢性鼻炎鼻塞明显者辛夷、苍耳子各9克,水煎成汁,加入生葱汁少许,滴鼻,每一日3-5次可收畅达鼻窍之功

8.主治慢性鼻炎之黄浊鼻涕鱼腥草30克,麻黄10克,杏仁15克(打碎),水煎服,日一剂可清泄肺中郁火

9.主治慢性鼻炎之鼻流黄臭浊涕老丝瓜一个,晒干烧灰存性,研成极细末,每一次用6克,白酒调服可收止涕之功

10.慢性鼻炎愈后之强化方灵芝10克,生黄芪30克,小米50克,一起煮至粥成,连服两周,以固肺脾肾之本

11.治疗鼻炎急性发作,诸症明显者葱须20克,薄荷6克,蔓荆子15克水煎代茶饮,日1剂可温通鼻窍,解表祛邪

12.主治慢性鼻炎反复不愈者于症状未发作时可以此方预防生姜15克,大枣10克,黑糖70克水煎代茶饮,日1剂,连用3-5日可温运至阴,滋补脾肺

13.慢性鼻炎之扶正之法,用于脾阳不振者炮姜10克,炙甘草20克水煎服,日一剂可扶至阴之阳气

14.主治慢性鼻炎之鼻塞明显,影响深度睡眠者大葱适量,捣烂取汁,每一晚用药棉蘸葱汁,轮流塞鼻炎内可温开鼻窍。

过敏性鼻炎医案二则 

一、过敏性鼻炎(李可验案)

郭甘,男,54岁。1982年10月就诊。

患者有过敏性鼻炎史32年,缠绵不愈,每年夏初必犯,至秋凉渐渐减轻而愈。服中西药不计其数无效。现症见:年仅54岁,弯腰驼背,俨然一老人矣,近二年阳萎,小便余沥,咳则遗尿,体质下降,腰困如折,气短懒言,畏风畏寒,感冒不断,鼻流清涕,鼻中痒如跟虫行,频频打喷嚏不止,其声达于户外,舌淡欠华,脉沉细微弱。证属肺肾俱虚,治宜肺肾同治,方用麻附细汤加味,药用:

麻黄10克,附子30克,细辛10克,人参10克,灸草10克,肾四味120克,鲜生姜10克,大枣10枚,葱白3节,麝香0.3克(冲服)。

服法:3剂,加冷水1500ml,水煎后,分两次服用。

另配《金鉴-碧云散》:鹅不食草、细辛、川芎、辛夷、青黛各5克,研粉少许吸入鼻内,日2次。

复诊:5天后未闻喷嚏,多少痼疾,3剂而愈,大出意料之外,而体质怯弱如此,难保来年不犯。为预防之计,疏全河车2具,鹿茸、人参、三七、琥珀各60克,蛤蚧3对,冬虫夏草50克,研制成粉,每天服2次,每次3克,热黄酒送下。

随访:随访3年未发,且体质改变,红光满脸,难言之隐疾亦愈。

[按语]此后凡遇此证,即投麻附细汤加味方皆获奇效。此证之关键,多系肾中元气不固。肾为先天之本,生长发育、强壮衰老之所系。所谓种种“过敏性”疾病,皆责其先天不足,亦即自身免疫力低下。从肾而治,可谓是治本之道。益气固表,脱敏止痒,隔靴搔痒而已。

[本人按语]李可此案之大法,虽云麻附细汤加味,实则包含麻附细汤、四逆加人参汤、人大甘姜汤、通脉四逆汤。总之原则仍属温里解表,另加补肾通窍。

 

二、过敏性鼻炎(张存悌验案)

蔡某,男,36岁。鼻流清涕,总揩不止,屡治乏效,已经10年,甚为痛苦。每因操劳则头痛、头胀,眩晕,口和,余无异常。舌淡稍胖润,肪滑寸弱。

辨证:营卫失和,肺虚失宣。

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10克,白芍10克,灸草10克,生姜10片,大枣10个,附子15克(先煎),干姜10克,麻黄5克,砂仁10克,天麻15克,葛根15克。共13味。

5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5剂后鼻涕显减,守方加黄芪调理2周,症状消失。

[评析]10年之症,总由营卫失和、肺虚失宣引起。心肺阳虚,第因操劳重任上焦阳气,下焦阴气上逆,而见头痛、头胀、眩晕等症;口和,舌淡胖润则是阴象实据。鼻流清涕不止显系心肺阳虚,不能统摄津液,兼以营卫失和所致,用桂枝汤加附子、干姜当属正治,收效当在情理之中。若囿于过敏学说,用些所谓抗过敏中药,终是不能治本,不如把功夫用在阴阳上,求得治本之功。

[本人按语]

此案治疗之原则,实是温里解表也。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实则为葛根汤)解表;四逆汤加砂仁以温里;天麻以治头痛、头胀、眩晕。

实际上,麻附细汤全四逆汤加天麻即可。麻附细汤有温里解表之作用,有四逆汤合葛根汤之功效。故丁宇丽医案中以麻附细汤加味治愈过敏性鼻炎。李可医案中以麻附细汤加味治愈过敏性鼻炎

是故治疗过敏性鼻炎之大法,乃温里解表也。

中医耳鼻喉科泰斗干祖望治疗过敏性鼻炎

先生的学术精髓,有“案”亦有“按”,可学可法。

干祖望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选方用药思路

本病归于“鼻鼽”范畴,治疗效果优劣,取决于医师的辨病辨证和选方用药水平。此选择三则医案,并对其临证思辨选方用药方法作粗浅的探讨。

一、夙疾新恙之辨

吴某,男,54岁。1995年4月4日初诊。罹患过敏性鼻炎10年,每年4月起发作。刻下又应时而作,鼻痒、狂嚏,多清涕。检查:鼻腔黏膜色淡。舌薄苔。辨证论治:夙疾按时而作,桂枝汤化裁。

处方:桂枝3g,白芍6g,乌梅10g,干地龙10g,蝉衣3g,石榴皮10g,诃子肉10g,细辛3g,甘草3g。7剂,水煎服。

4月11日二诊:药后诸症稍安。因受凉感冒,刻下诸症发作益甚。鼻痒狂嚏,清涕潮涌而溢。检查: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脉弦。感冒新邪,惹激夙恙。先清浮邪,兼攻夙疾。

处方:荆芥炭6g,茜草10g,紫草10g,墨旱莲10g,蝉衣3g,干地龙10g,诃子肉10g,桑白皮10g。14剂,水煎服。

4月25日三诊:诸恙告退。鼻之痒、嚏、涕已基本缓解。检查:鼻腔(-)。舌薄苔,脉平。顽疾制服,力求巩固。

处方:黄芪10g,白术6g,防风6g,太子参10g,茯苓10g,干地龙10g,蝉衣3g,诃子肉10g,石榴皮10g,甘草3g。

[作 者按]过敏性鼻炎症状十分顽固,用药必须“稳”、“准”、“狠”。“准”则需抓要领,“狠”则要有力度,“稳”则不可过度。根据过敏性鼻炎鼻涕清稀、遇寒 而作的特点,此病多属虚寒证。对于新病者,干老常用桂枝汤、小青龙汤;久病者用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在辨证选方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两味具有抗过敏作用的 中药,成为干老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色方剂。本案中选用的乌梅、干地龙、石榴皮等即是。

辨证要分寒热,观察鼻黏膜颜色是关键。初诊见鼻黏膜色淡,夙疾按时而作,属过敏性鼻炎常见之虚寒证,选择“桂枝汤化裁”亦属常法,患者药后常桴鼓而效。若患者不慎感冒风寒,入里化热,引动肺胃内热,表现为二诊时见鼻黏膜充血。此时如何变法治疗就显得十分棘手。

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效方不更,坚守原方。其后果,较大的可能性是温药助火,犯古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较小的可能性是患者经休息后,感冒自愈而恢复原来虚寒证。

二是更改治法,从“感冒”论治,用桑菊饮、银翘散法。如此可保眼前之证无虞。

三是综合分析病情,患者兼有感冒和过敏性鼻炎双重病证,治疗应以兼顾。

显然,第一种选择是错误的,第二种选择比较安全,第三种选择对医师是考验。干老选择的是后者。因干老是名医,患者能得其一次诊治机会殊为不易,若令患者待二、三日后感冒痊愈再治过敏性鼻炎,必令患者失望。

于是因人、因时、因证,拟出一方:先清浮邪,兼攻夙疾。鼻黏膜充血、舌薄苔,中央有染黑苔、脉弦,皆热也。鼻为肺窍,故用桑白皮泻肺,蝉衣祛风,除其内热,治其感冒;茜草、紫草、墨旱莲三味组成专治过敏性病证的“脱敏汤”,又具有活血凉血之药性,在此既泻热又脱敏,可谓一箭双雕。荆芥亦祛风散邪要药,取炭之目的在于冀其入血分,可从血分中将风邪搜出,这也是兼治感冒与过敏双重病证之法。

三诊时狂嚏、多涕等症均已缓解,为求“天街小雨润如酥”之境,安抚善后,继续用益气温阳法,这里干老亮出的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基本方。

二、“宽以济猛”之策

马某,男,20岁,1992年10月5日初诊。鼻塞、流清涕两年,每年秋冬两季最显著,今年发作比过去严重。平时鼻塞,运动及得暖可缓解。嗅觉迟钝,在暖和的环境下比较舒服,平时也有清涕,常自淋而下,常因鼻塞、鼻痒而妨碍正常睡眠。

检查:鼻黏膜不红,右下鼻甲水肿,运动后收缩至正常。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实。辨证论治:血气方刚,弱冠之年,当从实治,清肺泄热为主。

处方:桑白皮10g,马兜铃6g,黄芩3g,山栀10g,甜葶苈3g,干地龙10g,蝉衣3g,桃仁10g,当归尾10g,辛夷6g。

10月19日二诊:药进14剂,多处之痒减轻,嚏亦相应而少,口腔之干已接近消失,但对寒冷很敏感。检查:咽峡充血艳红。右下鼻甲肥大,皮肤划痕试验(-)。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实。方取脱敏,已有成效,不妨深入。

处方:黄芩炭3g,荆芥炭6g,蝉衣3g,乌梅10g,苍耳子10g,干地龙10g,紫草10g,茜草10g,旱莲草10g,石榴皮10g。7剂,水煎服。

10 月26日三诊:药后鼻中奇痒有缓解,但作痒部位不在前庭而在鼻中道之区。口腔之痒已轻,喷嚏亦少。干燥及烧灼感严重,通气改善,嗅觉仍然失敏。检查:右下 鼻甲稍有水肿,咽峡充血已淡。舌尖红,苔薄黄,脉实。采取刘河间清火一法,殊感合适,但多少有些嫌轻之感,故原方药加重。

处方:甜葶苈6g,川黄连3g,生地10g,荆芥炭6g,豨莶草10g,山栀10g,丹皮6g,干地龙10g,冬桑叶6g,大枣7枚。14剂,水煎服。

11月9日四诊:共进药35剂。近两天鼻痒晨作已缓解,嚏也因之而辍歇,口腔上腭之痒亦消失,通气改变而难言畅,干燥及烧灼感已轻。嗅觉似乎稍提高而总难敏感。检查:右侧鼻腔下甲肥大,不充血,左侧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实。治法:改用抚安。

处方: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干地龙10g,百合10g,蝉衣3g,桃仁10g,乌梅10g,石菖蒲3g,甘草3g。

12月21日五诊:上方服42剂,共经治两个月,痒、息、嚏均无,早告有效而且殊感稳定,唯遗鼻塞未解。刻下左侧已通畅,右侧尚有一些。嗅觉稍有恢复。检查:鼻腔左侧正常,右下甲尚肥大,奔跑后鼻甲收缩迟钝。舌质淡红,苔薄白,实脉。

辨证论治:鼻甲留瘀,事无异议,治取化瘀,亦以常规处理,唯运动后收缩迟钝,则不能不考虑帅血之气失其充沛所致。纵然年仅弱冠,仍然重在益气。

处方:黄芪10g,升麻3g,红花6g,益母草10g,桃仁10g,当归尾10g,赤芍6g,干地龙10g,石菖蒲3g,路路通10g。

[作者按]《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意思是提倡将宽与猛两手互为补充,使宽猛有度,则政治和谐,管理有序。干老把这一招用于治病。此例患者,历经五诊,跨时两月余(11周),是一份难得的疾病治疗演变完整记录。

11周中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诊到三诊,患者实证为主,治以“峻剂一清一泻”,服药35剂;第二阶段从四诊开始,采用“宽以济猛”策略,主基调由祛邪改为扶正,最终收效。

过敏性鼻炎是否“言必称虚寒”?非也。从本案患者来看,虽鼻涕清稀、得暖缓解,似为虚寒证,却同时有舌质偏红、年少气盛之实证因素。在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相矛盾时如何取舍?

干老认为,一是要看矛盾双方何者分量重,二是要看何者反映病情本质。该患者鼻涕清稀,这是过敏性鼻炎必备条件。也就是说,在此条件上还应进一步辨别寒热虚实。患者舌质偏红、血气方刚、弱冠之年,恰恰综合反映了“实”、“热”是其本质。因此干老选择清泻肺热、活血通窍法。

清热法治疗鼻鼽发端于刘河间。 唐宋以前,鼻流清涕总是以虚寒论之,至金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说“肺热甚则出涕”,“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从而提出清热法。干老运 用此法,三诊三步,各有不同。初诊以舌红、鼻甲肿大为主,清热活血并进,用桑白皮、马兜铃、黄芩、山栀、甜葶苈等清泄肺热,干地龙、桃仁、当归尾养血活 血。

二诊时,患者鼻塞减轻,舌质仍红,此时选用凉血活血之茜草、紫草、旱莲草,此三味既作为血分凉药,又具有“脱敏”之药理功能。选用此类药的意图,干老谓之“步迹深入”。

三诊经过前两次治疗亦有疗效,但感药效尚轻,于是选用葶苈子、黄连、山栀泻肺、泻心、泻肝三者并施,干老谓之“峻剂搏浪”,大有“弄潮儿向涛头立”之势。峻剂应中病即止。

四诊清泻之法既效,则“宽以济猛”,改用抚安。此时一般医者最易采用取“乘胜追击”之法,然而干老却停止了攻伐。这是最具有辨证艺术的一个转折。“纵然年仅弱冠,仍然重在益气”一句,充分体现了当攻则攻、当补则补的辨证之法。

三、“楚才晋用”之法

王某,男,62岁, 1998年4月14日初诊。近年来常作狂嚏,清涕奇多,遇风冷则诸症倍增。检查:鼻黏膜色淡,两下鼻甲肿胀。舌质胖嫩,舌苔薄白,脉弱。辨证论治:花甲之年,虚寒之体;脾肾不足,土不制水。取缩泉法。

处方:益智仁10g,乌药10g,山药10g,肉桂(后下)3g,太子参10g,诃子10g,乌梅10g,覆盆子10g,甘草3g。

二诊1998年4月21日:服药7剂,涕量明显减少。检查:鼻甲肿胀已减轻。舌质略胖,舌苔薄白,脉细弱。辨证论治:坤土得充,五液乃治。原方稍事增损。

处方:益智仁10g,乌药10g,太子参10g,山药10g,诃子10g,覆盆子10g,茯苓10g,甘草3g。7剂。

[按 语]缩泉丸见于《魏氏家藏方》,原用于治疗“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白浊、遗尿”。方中以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涩尿为君药。《医学启源》曾谓益智仁能“治人 多唾”,干老取来用于敛涕,有“楚才晋用”之意;乌药行气散寒,山药、太子参健脾补肾,均有益助肾气温煦以化寒水之功;另用肉桂、诃子、覆盆子旨在加强益 火温阳、收涩敛涕作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水泉不止者, 是膀胱不藏也”,是说尿频责之肾阳不足,膀胱不约。肾为水脏,主一身之水液代谢。鼻涕属“五液”之一,肾阳虚衰,气化失职,五液皆可为病。

因此干老认为,凡见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须考虑阳气固摄作用,或补脾气,或温肾阳,或脾肾同补。此案中见清涕滂沱者,竟别出心裁,取用缩泉丸获效。

缩泉丸治疗过敏性鼻炎乃变法而非常法。脾肾不足,宜先取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类,唯遇正治不效时,须另辟蹊径。干老认为,使用本方的辨证要点,除了具备常见脾肾不足证候外,关键点在鼻涕的“质”须较稀,“量”必甚多。

过敏性鼻炎3方

1、桔梗元参汤的方子是:桔梗九克、元参九克、杏仁九克、橘皮九克、法半夏九克、茯苓九克、甘草六克、生姜九克。这个方子,专门治疗鼻炎中鼻涕清的。可以升降气机,去除寒邪。

2、如果鼻涕黄的方子叫五味石膏汤:五味子三克、生石膏九克、杏仁九克、法半夏九克、元参九克、茯苓九克、桔梗九克、生姜九克。里面加了点清热的。一般服用三副就该见效,如果没有任何效果,就停止不要服用了,那是没有对证。

3、鼻炎

  针灸可取鼻通、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过敏鼻炎可加飞扬;凡鼻炎病人,第五颈椎有明显压痛或有条索状物,常用斑蝥研末贴于此穴,4h~6h取下发泡,10d贴1次,连贴3次为1疗程。如此针药并用常收佳效。

辨证论治鼻炎 

1、肺经热邪,宜清肺通窍

鼻为肺之外窍,热邪蕴积于肺,常上灼鼻窍而为涕为渊。《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肺热熏灼窦窍而成鼻渊病机主要有三,治亦有别。

一为风热袭表,客于肺卫,治当辛散风热,可以苍耳子散合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物,苍耳子、白芷、辛夷、黄芩、桑白皮、赤芍药、连翘、荆芥各10g,金银花、天花粉各15g,薄荷、甘草各6g。

二为风邪中人,多来疾去速,且易化热化火,故较多见的为风去而肺热壅盛。风寒犯表亦常从火化,郁伏于肺。当视火热之微甚,选用《医宗金鉴》之黄芩汤。常用药物,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天花粉各12g,赤芍药12g,连翘、白芷、桔梗各10g,甘草各6g。或在麻杏石甘汤重用石膏基础上,并入苍耳子、辛夷、黄芩、鱼腥草、芦根等清肺泻热,通窍排脓。

三为病久肺气已虚,而热邪未清,病者具肺气虚的表现,然鼻涕黄黏缠绵,鼻黏膜红,应益气与清热并举,以《永类钤方》之补肺汤加减,清补兼施,此时切忌大剂苦寒清泻或骤用温补,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常用药物,党参12g,当归6g,生黄芪20g,白芷、紫菀、桑白皮、黄芩各10g,鱼腥草、芦根各12g。

2、胃火上炎,重清泻阳明

鼻渊之急者多缘于火热,有肺、胆、胃热之分。阳明胃热蒸灼窦窍而成鼻渊,局部可见涕黄浊量多,鼻塞甚,嗅觉差,鼻甲肿胀,黏膜深红而干,头痛明显,鼻窦相应部位有叩、压痛或红肿。全身常具发热,口渴引饮,口臭,牙龈红肿,便秘、尿赤等症。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谓:“浊涕如渊,《内经》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要皆阳明伏火所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说,鼻之“经络所致,专属阳明”。诸经之热犯及鼻窦,必循阳明经脉上达。其治当以清泻阳明,解毒排脓,畅窦通窍为旨,用自拟升麻解毒汤加减。对胃腑热盛者,随证加入大黄、生石膏等,临床颇能应手。常用药物,升麻10g,葛根15g,赤芍药、黄芩、鱼腥草各12g,蒲公英20g,桔梗、白芷、皂角刺、苍耳子各10g,甘草各6g。

3、湿热内蕴,当利胆清脾

肝胆及脾胃湿热蕴结窦窍,在鼻渊实证中较为常见。本证鼻局部特点鲜明,可见鼻涕黄绿或黄浊量多,嗅觉近失,鼻黏膜红赤肿胀较甚,头痛且重。全身症状反不突出,肝胆湿热,或见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脾胃湿热,或见体倦纳呆;但舌红、苔黄腻常可反映出病属湿热的特征。

肝胆湿热证,宜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各10g,泽泻、车前子、当归、苍耳子、白芷各10g,生地黄15g,甘草、木通各6g。

脾胃湿热证,宜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物,茵陈、黄芩、连翘、砂仁、白蔻仁、白芷、苍耳子各10g,石菖蒲、木通、藿香各6g,薏苡仁30g,滑石20g。

湿热滞留鼻窍证,表现以鼻窍局部湿热为主的特点,在亚急性病程中尤其如此。用药当注意选择既能祛湿除热,又能针对鼻病之品,如藿香、薏苡仁、苍耳子、白芷、黄芩、石菖蒲、鱼腥草,佐以龙胆草、茯苓、滑石、佩兰等出入为方。

4、浊涕久延,法健脾补肺

鼻渊日久,其病机多向正虚邪滞演变,正如张景岳所云:“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泄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正气之虚,多责之肺脾。肺虚清肃不力,脾虚清阳不升,窦窍肌膜失养,抗邪无力,均可致邪毒浸淫滞留。病人除具全身肺脾气虚见证外,局部多见涕白黏而不臭,鼻黏膜色淡暗。常反复加重不已。

常用方,温肺汤,或补中益气汤,佐苍耳子、石菖蒲、白芷等以助化浊通窍之力,入薏苡仁、路路通等以助消除鼻甲水肿。

气虚卫表不固,反复发作者,处玉屏风散或予补中益气丸常服。

小儿患者,常以黄芪精肉汤顿服,充养正气,则邪自不可干犯也。

5、阳虚寒凝,予温阳驱寒

鼻属督脉所循,督脉统一身之阳。若阳虚寒凝,督脉不畅,则致头痛,鼻塞,浊涕黏白,嗅觉减退。可伴形寒肢凉,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临证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常用药物,附片6g,麻黄6g,细辛3g,苍耳子、白芷、辛夷各10g,白芍药15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

附桂八味汤加川芎、升麻、苍耳子,或阳和汤加苍耳子、川芎之类亦可。如见头痛或局部疼痛者,可加露蜂房2~3g,制草乌3g,并加白芍药、生甘草以制其毒性。

6、屡治不愈,酌扶正脱敏

鼻渊之辨,有虚实之分,急慢性之别。治有清热泻火、利湿排脓,或健脾补肺,温散浊邪诸法。但亦有患者涕液汩汩,长湿无干与鼽嚏并见,迭经前述诸法治疗,仍有少数疗效欠佳或迁延缠绵。结合西医学认识来考虑,多与过敏有关。鼻及窦腔黏膜过敏反应致黏膜水肿,填塞窦腔,鼻腔引流不畅,影响通气,且易继发感染。这部分病人的发病特点为多伴过敏性鼻炎,中鼻甲水肿较剧或有息肉样变。

屡治无效者,可在补益肺气、坚固藩蓠或温肾暖脾、扶正固本方药基础上,视鼻涕之清浊而选加祛邪脱敏之品。


慢性鼻炎中医各家医案

1.郁热上干,鼻窍不利    2.气血瘀滞,鼻窍不利   3.气虚寒滞,鼻窍不利    

4.脾虚邪滞,鼻窍不利    5.阳虚寒滞,鼻窍不利                                                                                                                          

一、概述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鼻粘膜肿胀,鼻塞,分泌物增多为特点。肥厚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粘膜下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肥厚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鼻病,临床上以持续性鼻塞和鼻甲肥厚,或伴头痛等为特点。

中医称本病为鼻窒。其病因病机,一是肺与阳明经郁热,气血不畅,邪滞鼻窍;二是肺脾肾虚,气阳不足,驱邪无力,邪滞鼻窍;三是久病多瘀,气血瘀滞,脉络痹阻,鼻窍失利。

二、妙法绝招解析

1.郁热上干,鼻窍不利

吴少怀验案

(1)病历摘要:岳某,女,12岁。鼻塞声重2-3年,屡治未愈。头两侧痛,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胃纳尚可,夜眠亦佳。经检查为慢性鼻炎。舌苔薄白,脉沉细弦数。鼻属肺窍,经络所循专属阳明。其证当属肺胃郁热上干,致鼻窍不利。拟清热降气为法:辛夷、黄芩各3g,连翘、浙贝母、杏仁、赤芍药、火麻仁各9g,栀子、薄荷、竹叶、枳壳各4.5g,知母6g。服3剂好转,再服3剂而痊。(《吴少怀医案》第364-365页)

(2)妙法解析:本例证属肺胃郁热上干,故治以清热降气,用黄芩、连翘、薄荷清泻肺热,配浙贝母、杏仁肃肺,则肺气清顺;知母、栀子清胃,火麻仁利肠通便,则胃火得降;助以枳壳行气,疏理肺胃之气;辛夷芳香通鼻,引药直达病所;赤芍药凉血活血,则鼻窍郁热难稽;淡竹叶利小便,与火麻仁以利下窍,下窍利则上窍通。全方合用,共奏清泻肺胃,通利鼻窍之功。

孙一民验案

(1)病历摘要:董某,女,成人。数月前因感冒后致时常鼻塞,流浊涕,嗅觉不灵,张口呼吸,口咽干燥感,头胀痛。近来鼻塞较甚,需完全张口呼吸,日夜如此,深以为苦。苔薄黄,脉细数。证属郁热上干鼻窍。处方:辛夷、细辛、白芷、川芎、升麻、僵蚕、石菖薄、甘草、龙胆草、黄连各15g,薄荷、生地黄、连翘、金银花、菊花、桔梗、山慈菇、石决明、白芍药、白蒺藜各30g,蜜丸,每丸9g,早中晚各服1丸,1料而愈。(《临证医案医方》第121页)

(2)妙法解析:经云:肺开窍于鼻,阳明经循行于鼻,而胆为奇恒之腑,上通于脑,鼻为脑之窍。腑脏郁热上干鼻窍,责之于肺、胃、肝胆者为多。故方中用龙胆草、黄连、薄荷、连翘、升麻、石决明之类清利肺胃肝胆之热以图本;金银花、菊花、桔梗、僵蚕、山慈菇、甘草解毒除痰,清郁热所生之痰毒,以标本兼顾;辛夷、细辛、白芷、川芎、石菖薄、白蒺藜辛温芳香为主,通利鼻窍以治标,亦不致治本之剂苦寒伤胃;生地黄、白芍药滋阴养血以护本,不致治标之品辛燥伤阴。如此则寒热平调,气血畅达,鼻窍自利。

蔡福养验案

(1)病历摘要:某男,年30余岁。嗜烟酒,鼻塞5年余,屡治未效。证见鼻塞时轻时重,嗅觉减退,头昏,咳嗽,涕痰色黄。查见鼻粘膜色红肿胀,鼻甲肥大,鼻窦照片正常。苔薄黄。证属肺经郁热,治以清肃肺热,宣郁通窍:黄芩12g,桑白皮15g,连翘12g,天花粉、葛根、生地黄、赤芍药各15g,薄荷10g,辛夷6g,鹅不食草12g,通草、生甘草各6g,外用鼻炎灵滴鼻。上方连服未及2旬而愈。(王永钦,《辽宁中医杂志》1987;7:2-3)

(2)妙法解析:本例证属肺经郁热,故治以清肃肺热,宣郁通窍。方中黄芩、桑白皮、连翘、薄荷清肺,生地黄、赤芍药凉血清热,天花粉、葛根清热生津,辛夷、鹅不食草、通草通利鼻窍,甘草调和诸药;赤芍药、葛根、通草亦能活血通经以化热郁之血滞。

李凡成验案

(1)病历摘要:唐某,男,18岁。诉自幼起即有交替性鼻塞,近两年加重,多呈持续性鼻塞,早晚稍轻,运动后反而加重,闭塞性鼻音重,很少有涕,无鼻干,常有胃痛,但未予重视,有时治疗,效果亦差。查见两下鼻甲肿实暗红,表面光滑,弹性可,对1%麻黄素收缩反应欠敏感。舌质前部有多数小红点,苔薄微黄,脉弦细缓。证属郁热,气血瘀滞,以泻白散合升麻葛根汤加减:葛根15g,黄芩、桑白皮、赤芍药、当归尾、川芎、辛夷、白术、茯苓、木通、路路通各10g,甘草6g。上方10剂后鼻塞基本消失,语音清亮,胃痛亦有好转。(李凡成,《辽宁中医杂志》1990;11:22-23)

(2)妙法解析:鼻中之病,肺与阳明为本。证属郁热上干,故治以清肺与阳明,通利鼻窍。方中葛根、黄芩、桑白皮、赤芍药、甘草清利肺与阳明之热以图本;当归尾、川芎、木通、路路通通脉和血,标本兼顾以通窍;佐辛夷通利鼻窍,白术、茯苓以护中州。

李文学验案

(1)病历摘要:肖某,女,23岁。恙经3年,长期鼻塞,甚则不闻香臭,反复发作,遇寒加重,西医诊为肥厚性鼻炎。刻下:两鼻塞,不闻香臭,两眉棱骨疼痛,舌淡红,苔薄黄,脉微滑。处以温胆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各12g,甘草、枳实、生竹茹、川芎、防风、白术、苍耳子各10g,白芷15g,黄芪20g,上方连服10剂而愈。(李文学,《四川中医,1989;6:48)

(2)妙法解析:鼻属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会于睛明,去眉骨近。鼻塞失嗅,眉骨痛,苔黄脉滑,其证乃少阳、阳明二经失和为患,邪阻鼻窍,功能失司。然鼻塞遇寒而重,肺气不足也。故本例治以清胆和胃为主,用温胆汤加减。方中二陈汤健脾和胃,竹茹清胆和胃,更以枳实行气,调达升降之机;黄芪、白术、防风为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增御寒之力;川芎、苍耳子、白芷通利鼻窍。

2.气血瘀滞,鼻窍不利

干祖望验案

(1)病历摘要:赵某,女,44岁。鼻塞入冬而作已8年。近年夏亦不通,白粘涕较多,严重时头痛,对冷气尤其敏感,一冷即塞,寒者加重。查见中下鼻甲肥大充盈。舌苔薄,脉细。证属清阳不升,浊阴上干,瘀阻清窍。治以升清通窍:升麻、柴胡各3g,路路通、桃仁各10g,红花、泽兰、菖蒲、辛夷、白芷各6g,鸡苏散1包(15g)。另用皂角3g,蔓荆子、石榴皮、苍术各10g,煎水后吸入鼻腔。经5天治疗见效,续治10日而愈。(徐轩,《福建中医药》1987;2:10-11)

又案:崔某,女,43岁。鼻塞10余年,夏轻冬重,嗅觉日减,涕量不多。曾在某院诊为肥厚性鼻炎,作鼻甲部分切除术及冷冻术均未根治。查见鼻粘膜暗红,两中下鼻甲均肥大,表面凸凹不平,如桑椹状。舌有紫意,苔薄白,脉细涩。处方:乳香、没药、菖蒲各3g,当归尾、桃仁、落得打各10g,红花、白芷、丹参各6g,上方连服20余剂,鼻塞大为减轻,守方10余剂,诸恙告退。(严道南,《中医杂志》1985;15-17)

(2)妙法解析:上两例病机当属阳气亏虚,致清阳不升,寒邪久滞,瘀阻鼻窍。干老未按常规温阳益气以治本,活血通络以治标,而是从急则治标的角度,专事通利为法。前例主攻浊阴与瘀阻,使浊阴化、瘀滞通,则清阳升,鼻窍利。故方中用路路通、桃仁、红花、泽兰活血通络利鼻,菖蒲、辛夷、白芷、鸡苏散芳香通窍利鼻,佐升麻、柴胡升阳利窍,并另用利窍之剂作蒸气吸入,直接通利鼻窍。后例瘀血之证较明,故用乳香、没药、当归尾、桃仁、落得打、红花、丹参,大队活血化瘀,佐白芷、菖蒲芳香通窍。如此配合,则火力集中,既猛且狠,故疗效甚速。然两例疗效若需巩固持久,预防反复,还宜酌进温阳益气之剂以图本,此属案外之事也,亦或学生妄议师长。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眭某某,男,17岁,学生。诉鼻塞1-2年,病中曾连续使用“滴鼻净”3-4月,每日3-4次。现左侧持续鼻塞,右侧间歇塞,夜间加重,运动后减轻,涕粘黄量少,口苦。查见鼻粘膜暗红肿胀,表面不平,左下鼻甲后部肥厚,收缩反应不敏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为药物性鼻炎。证属气滞血瘀,兼热邪。治拟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赤芍药、当归尾、生地黄各12g,川芎、桃仁、柴胡、枳壳、桔梗、黄芩、辛夷各10g,红花5g,甘草6g。嘱减少或停止鼻腔滴药。复诊:服药6剂,粘涕除,大便溏。处方:上方去黄芩、生地黄,加地龙10g,生牡蛎30g。6剂。三诊:鼻腔白天通畅,晚上略有交替鼻塞,已停用一切滴鼻药,此乃气血不足之象。二诊方去赤芍药、桔梗,加黄芪15g,鸡血藤20g,连服12剂,鼻塞基本消失,天很冷时有轻微鼻塞,纳可,二便调。查见下鼻甲前部光滑,左下鼻甲后段肥厚状消失,对1%麻黄素收缩反应敏感。处以当归芍药汤:当归、川芎、白芍药、白术、茯苓、陈皮、辛夷、地龙、黄芪各10g,黄芩、甘草各6g。7剂,以巩固疗效。(李凡成,《新中医》1990;9:7-9)

(2)妙法解析:本例当为“药物性鼻炎”,病机属气滞血瘀。故先后用血府逐瘀汤、当归芍药汤加减以活血化瘀。二、三诊时郁热减,脾土不胜滋腻,并显气虚之征,故先后去黄芩、生地黄、赤芍药、桔梗,先后加地龙、鸡血藤通络,牡蛎散结、黄芪益气。最后用当归、川芎、白芍药、白术、茯苓、陈皮、黄芪调和气血,辛夷、地龙通利鼻窍,黄芩清热,甘草调和诸药而收功。

蔡福养验案

(1)病历摘要:某男,成人。鼻塞3载,嗅减涕白,头痛头闷,鼻粘膜暗红肿厚,鼻甲肿实质硬,如桑椹状,遇冷尤甚。舌有瘀点,苔白,脉缓。证属寒滞鼻窍,气血瘀阻。治以活血化瘀,散寒通窍:当归20g,桃仁、红花各10g,川芎12g,苍耳子10g,白芷5g,辛夷10g,地龙15g,莪术、三棱各12g桂枝6g,细辛3g,甘草6g,菖蒲15g,葱白1根。外用鼻炎灵棉球蘸碧云散塞鼻。上方调治两旬而愈。(王永钦,《辽宁中医杂志》1987;7:2-3)

(2)妙法解析:本例证属寒滞鼻窍,气血瘀阻,故治以活血化瘀,散寒通窍。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莪术、三棱,行气活血化瘀,桂枝、细辛、菖蒲、葱白散寒通窍,苍耳子、白芷、辛夷为治鼻塞不利之要药。全方合用,则血行瘀化,寒清络通,鼻窍自利。

李凡成验案

(1)病历摘要:孙某,男,45岁。鼻塞20余年,近四、五年呈持续性鼻塞,鼻音重,晚上张口呼吸,早上咽干口燥,白天鼻息微通。查见下鼻甲肿实,前端粗糙,后端呈桑椹样变,以左侧为重。舌淡红略胖,脉弦缓。证属气血瘀阻,治拟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药、桃仁、白术、茯苓、地龙、路路通各10g,葛根15g,红花3g,煅牡蛎30g。5剂。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ml作下鼻甲内注射,每周2次。复诊:服药后心中不适欲呕,可能是地龙之故。上方去地龙,加穿山甲6g。在4个月内以上方略有出入共服药60余剂,以复方丹参注射液和5-氟尿嘧啶(50mg/次,每周2次,共10次)作下鼻甲内注射共30次,鼻塞症状明显减轻,鼻音减轻,下鼻甲缩小,但未治愈。患者基本满意,未再予治疗。(李凡成,《辽宁中医杂志》1990;11:22-23)

(2)妙法解析:本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虽未痊愈,但疗效满意,使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方中以桃红四物汤加地龙(后改为穿山甲)、路路通、葛根活血化瘀,牡蛎散结,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并外用中、西药行鼻甲粘膜下注射,起到直接作用。

王学让验案

(1)病历摘要:陈某,男,29岁。鼻塞,嗅觉失灵6年,久治不愈。刻下:鼻塞常年不减,不闻香臭,时流黄粘浊涕,伴头昏沉,记忆力减,听力下降,闭塞性鼻音。查见双侧鼻粘膜暗红,下鼻甲粘膜明显肿胀,表面凸凹不平如桑椹状,对麻黄素收缩反应不明显。舌尖有瘀点,脉弦细。诊为肥厚性鼻炎,证属气血瘀滞。治以桃红四物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当归尾、赤芍药、川芎、桃仁、苍耳子、辛夷、白芷、石菖蒲、丝瓜络各12g,穿山甲、红花、薄荷各9g。外用本院自制滴鼻灵滴鼻。上方连服28剂后,鼻塞通,嗅觉复,余症皆除。查见双鼻粘膜淡红,双下甲略大,表面光滑。(王学让等,《四川中医》1992;11:48)

(2)妙法解析:本例当因郁热熏蒸鼻窍,病久致鼻窍气血瘀滞所致。故方中用当归尾、赤芍药、川芎、桃仁、丝瓜络、穿山甲、红花活血化瘀,通络利窍;薄荷清热散邪以通鼻;苍耳子、辛夷、白芷、石菖蒲化浊,通鼻利窍;配合外治通鼻。全方合用,功专通鼻,焉能不通?

3.气虚寒滞,鼻窍不利

王德鉴验案

(1)病历摘要:陈某,男,26岁。持续性鼻塞1年余,尤以夜间为甚,流白稠涕,量少,面色苍白,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双下鼻甲肥厚肿胀,鼻粘膜淡红。证属肺气不足,邪滞鼻窍。治以补肺益气,通散鼻窍:黄芪25g,白术、升麻、红花、防风各10g,苍耳子、辛夷、白芷、泽泻各12g,茯苓、麦冬各15g。5剂后,涕少色淡,夜间鼻塞已不明显。因感冒而有少许咳嗽,舌脉如前。处方:黄芪30g,防风、辛夷、前胡各10g,百部、藿香、苍耳子、杭菊花、白术各12g,芦根15g。5剂而愈。(罗晖等,《新中医》1993;12:3-4)

(2)妙法解析:证属肺气不足,邪滞鼻窍,治以补肺益气,通散鼻窍,故方中重用黄芪、白术、防风,乃玉屏风散,功专益气固表;苍耳子、辛夷、白芷、升麻祛风,通利鼻窍;泽泻、茯苓健脾利水,清涕之源;红花活血以利鼻窍;麦冬滋肺,防温燥辛散耗津太过。

华良才验案

(1)病历摘要:刘某,男,35岁。2年来经常鼻塞,涕多,常易感冒,每逢感冒则鼻炎发作。1个月前因感冒鼻炎又发,服抗生素无效。查见双侧鼻粘膜充血,色红,肿胀,双下鼻甲肿大与鼻中隔相触,鼻底部有白色粘涕积留,鼻甲对麻黄素收缩反应敏感。舌脉正常。治以辛温散邪:独活、羌活各6g,苍术8g,防风、升麻、白芷、葛根各10g,麻黄4g,川椒1.5g,生黄芪15g,苍耳子、辛夷各10g,细辛3g,生姜、大枣、葱白各适量为引。治疗1个月而愈。(专题笔谈,《中医杂志》1986;11:9-15)

(2)妙法解析:此证当属太阴伏寒,卫表受寒,脾肺失健,宣降失调,湿浊停滞,鼻窍失利。故以辛温散邪为治。方中麻黄、羌活、防风、独活、苍术、细辛、川椒温散太阳、太阴之邪;白芷、升麻、葛根散阳明之邪;苍耳子、辛夷亦祛太阴之邪而利鼻窍;生姜、大枣、葱白外助发散,内和脾胃。方中以辛温宣散为主,恐有耗气之虞,故用黄芪益气。全方配伍,功专力擅,非属寒湿重证,不可如此久用,但方中用药剂量中小,亦或无虞。

李凡成验案

(1)病历摘要:杨某某,男,31岁。患交替性鼻塞,时流清涕3年余。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两侧鼻粘膜色淡,下鼻甲大,收缩反应好,鼻道干净,各鼻道未见分泌物引流。诊断为慢性单纯性鼻炎。治以温补肺脾,辛温宣窍,方用温肺止流丹加减:黄芪、党参、菟丝子、荆芥、桔梗、白芷、诃子、川芎各10g,苍耳子6g,细辛4g,炙甘草5g。鼻腔滴用呋麻液。服药8剂后,已不流清涕,仅晚上鼻塞,改用益气升清法,处方:黄芪、白术、桔梗、葛根、白芍药、当归、川芎各10g,防风、炙甘草各6g,升麻4g。续服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再拟上方去桔梗,5剂。随访1年未发。(李凡成,《江苏中医杂志.1982;2:24-25)

又案:吴某,男,26岁,教师。患者鼻塞2年,早晚明显,遇寒而重,时有清涕不多。近来天寒,呈持续性鼻塞,白天稍减。素易感冒,面色不华,乏力,纳可,二便调。查见鼻粘膜色淡暗肿胀,表面光滑,对1%麻黄素收缩反应好,下鼻道有少许清白涕潴留。舌偏淡,苔薄,脉细缓。用温肺止流丹合桂枝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白芍药、川芎、桂枝、辛夷、荆芥各10g,细辛3g,生姜3片、甘草6g。外用呋麻液滴鼻。服药4剂后,诸症好转,鼻塞时间缩短,程度减轻,下鼻甲嫩红肿胀。处方:上方去细辛、荆芥,桂枝减半,加白芷、石菖蒲,续服5剂,鼻塞基本消失,再以上方续服10剂收功,并嘱加强户外活动。(李凡成,《辽宁中医杂志》1990;11:22-23)

(2)妙法解析:以上两例均属肺虚寒滞鼻窍。前例全身证候不太明显,治以温肺止流丹温肺散寒为主,兼温补脾肾,取培土生金与金水相生之意。方中用荆芥、细辛温肺散寒,黄芪、党参、菟丝子益肺补脾温肾;白芷、川芎、苍耳子散邪,通利鼻窍;桔梗肃肺,诃子敛肺止涕,甘草调和诸药。取得明显疗效后,仅稍有鼻塞,改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仍用桔梗肃肺、葛根宣散阳明,以遵鼻属肺窍,其经络专属阳明之理;加川芎、防风辛散,祛风通窍以利鼻息。

后例素易感冒,则营卫不调之机明矣,故用参、术、芪益气固表,助以荆芥、细辛祛风散寒,合桂枝、白芍药、生姜、甘草调和营卫;川芎、辛夷、白芷、石菖蒲之类通利鼻窍。两例相较,既有同病同治之理,又有同病异治之玄。两例均配伍应用呋麻液滴鼻以快一时,补内治之不及。

4.脾虚邪滞,鼻窍不利

蔡福养验案

(1)病历摘要:某女,患鼻塞6载,屡治不效。伴倦怠懒言,体弱,鼻塞渐甚,持续不通,嗅觉失灵,涕痰白粘量多,鼻粘膜淡红肿厚,鼻甲肿实,语声嗡嗡,舌淡苔白稍腻,脉缓无力。证属肺脾两虚,湿滞鼻窍。治以补益肺脾,化湿通窍:黄芪20g,白术15g,茯苓20g,党参15g,升麻6g,辛夷10g,细辛3g,川芎、防风各12g,僵蚕12g,白芷、地龙、菖蒲各15g,炙甘草6g,葱白1根,姜、枣为引。另以鼻炎灵滴鼻。上方调治1周后症减,两旬告愈,续以补中益气汤善后。(王永钦,《辽宁中医杂志》1987;7:2-3)

(2)妙法解析:本例证属肺脾两虚,湿滞鼻窍,故治以补益肺脾,化湿通窍。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益气健脾,治本为君;配伍升麻升发清阳为佐;辛夷、细辛、川芎、防风、僵蚕、白芷,祛风通窍,治标为臣;配伍地龙活血通络,菖蒲芳香通窍为佐;葱白、姜、枣外发风邪,内安脾胃以为使。综观全方。立法平稳,标本兼治,攻补得宜,主次有序,其效槌鼓相应。

李凡成验案

(1)病历摘要:贺某,男,27岁,工人。患者交替性鼻塞3-4年,近来鼻塞夜甚,少许粘白涕。平时易感冒,乏力,近来纳差,倦怠,大便尚调,小便黄,检查见鼻粘膜红肿,欠润。舌淡红胖,舌中心苔白黄微腻,脉缓。证属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挟热邪上干清窍。治拟益气健脾,肃肺清热: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木通、白术、黄芩、白芷、桔梗各10g,薏苡仁20g,葛根15g,陈皮、甘草各6g。5剂后鼻塞明显减轻,饮食增进。鼻粘膜仍肿胀,表面不平,舌苔转薄。续进上方去薏苡仁,加路路通。再5剂收功。(李凡成,《辽宁中医杂志》1990;11:22-23)

(2)妙法解析:本例证属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挟热邪上干清窍,治拟益气健脾,肃肺清热。方中用黄芪、党参、当归、白术、薏苡仁、陈皮、甘草益气健脾;助以葛根升清,桔梗肃肺,使升降有序;伍黄芩、木通清热;白芷、川芎通鼻。

5.阳虚寒滞,鼻窍不利

李凡成验案

(1)病历摘要:袁某,男,19岁,学生。间歇性鼻塞4年,天热涕粘,天冷则涕清,很少喷嚏。近半月因天冷而持续性鼻塞,清涕长流。面色不华,畏寒肢凉,食纳一般。查见下鼻甲淡暗肿胀,表面不平,对1%麻黄素收缩反应欠敏感,下鼻道有多量清涕潴留。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阳虚寒凝。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白芍药、当归、川芎、辛夷、诃子、木通各10g,细辛3g,附片、甘草各6g。3剂后诸症明显好转,清涕已止,仍有间歇鼻塞,涕少而粘,色白。舌正,脉细缓。上方去附子、诃子、细辛、桂枝,白芍药减半;加黄芪、白术、桔梗、归尾,5剂收功。(李凡成,《辽宁中医杂志》1990;11:22-23)

(2)妙法解析:慢性鼻炎,证属阳虚寒凝,病在肺脾肾虚,寒凝经脉。故方中用桂枝、白芍药、当归、川芎、甘草、木通调和营卫血脉;附片、细辛温阳散寒,辛夷、诃子通鼻止涕;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桔梗肃肺。

三、按语

古代对鼻窒论述的文献资料很多。《内经》中最早有鼻窒之名。历代医著中亦鼻塞、鼻齆、鼻塞气息不通、鼻塞不闻香臭、鼻聋等。金元时代刘完素描述了本病交替性鼻塞症状及其机理,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鼻窒,窒,塞也。火主月真膹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月真胀则窒塞也……盖阳气甚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则右窍反塞之也。”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理论述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从风热火邪郁结于肺或阳明经脉认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寒热、嚏、鼽、衄、鼻窒……”。又如明·王节斋《明医杂著》卷3说:“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二是气虚。如《灵枢·本神》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明·薛己注《明医杂著》卷3说:“若因肌饱劳役所伤,脾胃升发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但纵观各家所论,以从火热认识居多。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27说:“大都常塞者多火,暴塞得多风寒,当以此为辨。”清·张璐《张氏医通》卷8亦说:“暴起为寒,久郁成热。”所谓“暴起”者,指伤风鼻塞而言,“久郁”者,主要指鼻窒而言。

复习古今文献,对本病的辨证论治,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腑脏郁热(肺与阳明为主,或从肝胆),二是气阳不足(肺虚、脾虚、阳气不足),三是气血瘀滞。而三证可以互兼,如郁热证兼气虚或或气血瘀滞,气血瘀滞证兼郁热或气虚,阳气不足证兼气血瘀滞,或兼寒邪滞留,等。本病的辨证以整体辨证为主要依据(症状、舌、脉体征),鼻甲的色泽、分泌物性质往往作为兼证认识(参见慢性肥脓性鼻窦炎),但鼻甲肥厚、收缩不良者,多从气血瘀滞证辨识。

本病的用药规律方面,对郁热上干,鼻窍不利证,宜清腑脏郁热为主。常用方药,清肺热如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黄芩汤(黄芩、栀子、桑白皮、麦冬、赤芍药、桔梗、薄荷、荆芥、甘草、连翘);清胃热如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药、甘草),知母;清肝胆热如黄芩、栀子、龙胆草、菊花、白芍药、生地黄、石决明等。对气阳不足,邪毒滞鼻证,宜益气温阳为主。常用方药,补益肺气可用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益气健脾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淮山药、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六君子汤(党参、白术、陈皮、炙甘草、陈皮、法夏)之类;温阳散寒可用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白芍药、细辛、炙甘草、木通、大枣)、真武汤(附片、白术、茯苓、白芍药、生姜)之类。

鼻属九窍之一,慢性鼻炎以鼻塞为主要症状。因此,临床用药方面,常须配合使用通利鼻窍之药。通利鼻窍之品常用的有三类,一是辛温通窍,在早晚鼻塞明显,鼻甲色淡等风寒滞鼻兼证时宜用,如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石菖蒲、丁香、川芎;二是辛凉通窍,在郁热证中常用,主要是薄荷;三是活血通络,在具有鼻甲暗滞、鼻甲肥厚、收缩反应不良等气血郁滞兼证时宜用,如穿山甲、路路通、木通、丝瓜络之类。鼻属肺窍,肺主表,临床上通利鼻窍在多数情况下需要药品具有发散之力,故三类通利鼻窍之品,以辛温通窍之品为多,在气阳不足,寒邪滞鼻证中必用,即使对腑脏郁热证,也常于大队清热药中配伍辛温通窍之品而无虞。木通苦寒入心而通血脉、利小便、通九窍,在郁热证中配伍,还可起到利下窍以通上窍之功。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疗法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博士导师  李凡成

变态反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亦称过敏性鼻炎,是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要病理的常见鼻病,有常年性与季节性之别,

另外,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细胞增多性非变态反应性鼻炎两种疾病,虽然西医病因病理不同,但临床表现与变态反应性鼻炎似类,从中医证治因机认识的角度可以不必区分,故也属本节讨论范畴。

本病为鼻鼽,是指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为特征的疾病。在古代文献中亦属鼽嚏的范畴。

鼻鼽之名出自《素问·脉解》。古代文献对本病论述丰富,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有主寒、主热之分,有肺脏虚冷、脑冷肾寒、肺脏感寒、脑冷肺寒等不同观点;主热者,有心火邪热干于阳明、邪热客肺等。前者为多数医家所倡导。《内经》认为与时令气候有关,亦与肾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隋·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认为肺脏虚冷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指出:“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金·刘河涧《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出:“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认为鼻痒、喷嚏是由于火热侵及阳明所致。明·戴思恭《秘传证治要决及类方》卷十说:“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而徐春甫《古今医统》则认为:“鼻鼽者,热客太阴之经也。”这些认识均具有代表性。

【中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肺脾肾阳气亏虚,体质特异,卫外不固关系密切,故不任风寒异气或花粉等不洁之气侵袭,或因某些饮食物触发,致阵发性鼻痒、喷嚏、清涕长流,且反复发作。亦或因郁热内蕴、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所致。

1、肺经寒实:素有哮喘宿疾,脏腑阳气不足,寒邪得以客于肺经,壅滞鼻窍,宣降失调,遂致鼽嚏不止。《中藏经》卷上说:“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有寒则善咳,实则鼻流清涕。”

2、肺气亏虚:先天不足,素体虚弱,产后体虚,病后失养,致肺气亏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营卫失调,风寒异气乘虚侵袭,为鼽为嚏。

3、脾气亏虚:后天不足,脾气亏虚,甚则脾阳不足,土不生金,清阳不升,肺失所养,故脾虚则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易感外邪侵袭,为鼽为嚏。

4、肾阳亏虚:肾阳不足,肺失温煦,卫表不固,易感外邪侵袭;又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或脾肾两虚,不能温化固摄水液,寒水上犯,以致清涕下注为鼽。如《医法圆通·鼻流清涕》卷一说:“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

5、郁热内蕴:肺胃或膀胱郁热,气化不行,太阳之气痹阻于下,寒水之气侵泛于上而为鼽。《素问·痹论》说:“胞痹者,少腹膀胱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奇效良方》卷五十九亦说:“盖鼻者,足阳明胃经所主,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又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于鼻。其邪热干于二经,发于鼻,而为窒塞鼽嚏之证。”

6、寒热错杂:鼽嚏久病不愈,邪入厥阴,厥阴主阴尽阳生,易致寒热错杂,营卫失调致病。     【鉴别诊断要点】

中医临证主要应与急性鼻炎鉴别:多有受凉感冒诱因,早期往往有鼻塞、喷嚏、清涕,非阵发性、发作性,且多伴有微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鼻内充满浆液性分泌物;后期则多为粘脓液性涕,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

【优势分析】

西医对本病有多种治疗方法。①细胞膜稳定剂或炎症介质阻释剂,如色甘酸钠、酮替芬、托普斯特;②抗组织胺类药物,如扑尔敏、息斯敏(阿司咪唑)、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开瑞坦);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扎鲁司特、孟鲁司特;③鼻用激素鼻腔局部应用,如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纳)鼻雾剂、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喷雾剂、曲安奈德(珍德)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雷诺考特)气雾剂;④鼻腔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盐酸赛洛唑啉喷鼻液;⑤非特异脱敏疗法,如细菌脱敏、组织胺脱敏、封闭抗体脱敏(胎盘脂多醣)疗法,以及特异性脱敏疗法,如粉尘螨滴剂(畅迪)等;⑥其他治疗方法。其中临床上用得最广泛的是前四种方法,主要针对变态反应的病理,具有针对性强、起效快的优点,但均有一定副作用,停药后可能易于复发。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具有增强患者机体对变态反应原耐受力的作用,效果较巩固,疗程较长;特异性脱敏疗法是近几年才被推广应用的新方法,但适应证太窄,疗程一年半左右或更长,很难对多种变态反应原全部起作用,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评价。

中医对本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辨证论治而达到调理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即固根本、防复发;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很多药物能够对变态反应的多个病理环节起干预作用,控制其发作状态有一定效果,但总体上不及西药针对性强、起效快。

根据对本病中西医结合病理认识,变态反应性鼻炎因于肺脾肾阳气不足,可能主要是机体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以及基因因素的失调,即自我调节、自我稳定的功能不足。临床上虽然西医的药物疗法控制变态反应发作的效果好,但不能达到对内分泌、植物神经、免疫系统自我稳定的调节和调理作用,这可能是西医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难以取得巩固疗效的重要原因。而中医的辨证论治、针灸疗法等,则在调整此类患者的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功能方面具有明显效果。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或针灸治疗等中医疗法,以持久地改善患者机体功能状态,配合西医药物治疗以尽早控制发作症状,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

【辨证论治】

一、肺经寒实证

主证:多伴哮喘宿疾,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遇风冷则喷嚏频作不已。检查见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伴恶风,易感冒,面色淡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紧。

病机分析:肺主宣降,肺经寒实,宣降失调,营卫不和,故鼻嚏阵作,遇风冷而诱发;寒主收引,肺津敷布失调,故鼻粘膜淡白或灰暗、水肿;哮喘宿疾多属虚,肺虚而寒,故伴恶风,易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而脉细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饮止嚏。

方剂:小青龙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9g,白芍药10g,细辛3g,干姜10g,法夏10g,五味子6g,炙甘草9g,桂枝6g。

加减:酌加黄芪、党参;痒重者银柴胡、蝉蜕、全蝎祛风止嚏;清涕多加煅牡蛎涩涕止津。本证亦可用温止流丹(《辨证录》: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加减。

二、肺气亏虚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早晚易发,检查见鼻粘膜色淡、水肿。伴恶风,容易感冒,面色不华,舌质偏淡,苔薄,脉缓弱。

病机分析:肺主卫外。肺气虚则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且早晚自然界阳气不足,肺虚之体此时亦阳气不足,故鼽嚏发作以早晚多见;肺虚寒滞,津液敷布失调,故鼻粘膜色淡、水肿;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气亏虚之证。

治法:益气固表,摄津止涕。 

方剂: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合桂枝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0g,炙甘草9g,防风6g,桂枝6g,白芍10g,五味子6g。

加减:位鼻痒重者,酌加银柴胡、蝉蜕、全蝎之类祛风止嚏;伴经常性鼻塞者,加白芷、川芎、石菖蒲之类散寒通窍;伴夜尿或小便清长,或脉沉者,加巴戟天、锁阳之类温壮肾阳;涕多者酌加乌梅涩津止涕;舌质胖嫩或有齿痕者,酌加茯苓、党参、陈皮健脾化湿;若兼见舌质偏红胖,或有苔黄,乃肺气不足而兼肺经郁热,加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牡丹皮、葛根之类以清郁热。

三、脾气亏虚证

主证:本证多见于小儿。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鼻胀较重。鼻粘膜肿胀明显,苍白或灰暗,或伴头重头昏,四肢困倦,纳差。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缓弱。

病机分析: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脾虚则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脾虚土壅,湿浊内郁、上干,清窍不利,则鼻胀、头重头昏、鼻粘膜肿胀苍白或砂暗;脾主四肢,脾虚故四肢困倦,纳差;舌脉所见为脾虚湿郁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固表止嚏。

方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10g,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薏苡仁10g,炙甘草3g,白豆蔻6g,陈皮3g,山药10g,砂仁6g,乌梅6g,防风6。

加减:纳差明显者加神曲健脾开胃,伴腹胀加枳壳,伴平时鼻塞明显者加白芷、石菖蒲化浊通窍,舌苔腻加法夏;伴黄浊涕时,酌加皂角刺、金银花、鱼腥草之类排脓通窍;夜尿多加乌药、益智仁。

四、肾阳亏虚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或喷嚏频作,连连不已,清涕量多如注。鼻粘膜苍白紫暗、水肿。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尿后余沥,夜尿频。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病机分析:肾为元阴元阳之府,温肺而暖脾。肾阳不足致肺气亦亏,卫表不固,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肾阳亏者乃阳虚之极,津液失摄,故喷嚏频作,清涕如注;阳虚气化不利,与寒相凝,上为鼻粘膜苍白紫暗、水肿,下为小便清长,尿后余沥,夜尿频。腰为肾之府,膝为骨之节,乃肾所主,肾虚故腰膝酸软;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舌脉所见为肾阳亏虚之证。

治法:补肾益气,温阳固表。

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

药物组成:制附子6g,肉桂3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2g,菟丝子10g,鹿角胶10g,枸杞子10g,当归10g,杜仲(盐炒)10g。

加减:酌加白蒺藜、全蝎、五味子。舌质若转淡红,可去附子、肉桂,加巴戟天,重用白芍。

五、郁热内蕴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粘膜苍白或暗红、或潮红。或伴口微苦、咽微干,小便黄,大便或干结。舌质偏红,苔黄,脉洪缓有力,或细数,或小数。

病机分析:脏腑郁热于内,风寒、尘螨、花粉等不洁之气感受于外,营卫失和,邪正相争,故阵发鼻痒、喷嚏、清涕;营卫不和,肺失宣降,气血失于和畅,复因郁热或风寒异气外侵,郁热相胜,是以鼻粘膜苍白或暗红、潮红而不定。口苦咽干,溲黄便结及舌脉所见为脏腑郁热之证。

治法:清热凉血,化气利水。

方剂:清热止嚏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加减。

药物组成:葛根15g,赤芍15g,牡丹皮15g,紫草15g,黄芩10g,知母10g,黄柏6g,泽泻12g,生地黄15g,红花6g,肉桂1g,细辛3g。

加减:大便干结,加麻仁、郁李仁、瓜蒌仁之类润肠通便。

若伴乍冷乍热,或有黄浊涕,鼻塞重,口渴而不多饮,可从肺经郁热认识,治以清热宣肺,用泻白散加减,药用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白蒺藜、牡丹皮、赤芍、麦冬、桔梗各10g,银柴胡15g,甘草6g,酌情加减,如涕黄属于鼻窦炎者,加皂角刺、白芷、金银花。

若伴胸闷心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当从湿热郁阻,肺失宣降认识,治以清利湿热,宣畅肺气,可用三仁汤加减,药用麻黄3~6g,杏仁9g,白豆蔻6g,薏苡仁20g,厚朴6g,半夏9g,通草5g,竹叶6g,滑石15g,蝉蜕5g,酌情加减。若口苦咽干而见烦躁,或颜面潮红、眩晕,耳闭塞感,小便黄,舌质偏红,脉弦小数者,可从肝胆郁热认识,治以清利肝胆,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栀子、龙胆草、泽泻、白蒺藜、当归、车前子各10g,生地黄15g,甘草、木通各6g,酌情加减。

六、寒热错杂证

主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频繁发作,遇冷遇热均易诱发,四肢发冷,手足不温,胸中烦热,咽干舌燥,大便不调,舌质或淡或偏红,苔或微黄,脉沉或弦。

病机分析:此证多有肺经郁热而脾肾阳虚,致营卫失调,卫表失疏,不任风寒异气侵袭,故鼽嚏阵发;肾阳不足,遇寒有加,或肺本郁热,遇热有加,故遇冷热均易诱发;脾肾阳虚,故四肢发冷,手足不温;肺经郁热,故胸中烦热,咽干舌燥,大便不调。

治法:温脏扶正,调和寒热。

方剂:乌梅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组成:乌梅10g,细辛3g,炮附子6g,桂枝6g,白参10g,干姜6g,当归10g,黄芩10g,牡丹皮15g,白芍15g。

加减:发作频繁加黄芪30g、五味子6g;大便秘结加枳壳、白术行气理脾,助以瓜蒌仁润肠通便。

【外治】

1、滴鼻法(紫苍油):紫草、苍耳子(打碎)各30g,麻油或花生油浸过药面5小时,文火煎至苍耳子焦黄,去渣,以油滴鼻,每日2次。

2、吹鼻法:煅鱼脑石10g,冰片3g。各研细末,和匀装瓶备用。取少量吹鼻,每日3次。如鼻内发干,吹药后滴少量滋润剂。

3、锌离子鼻部透入疗法,每日1次;或鼻丘液氮冷冻疗法,每周1次;或氦氖激光照射鼻腔,每日1次。

4、烧灼法:用棉签醮10%硝酸银溶液涂抹下鼻甲表面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粘膜,以降低鼻粘膜敏感性。

5、下鼻甲黏膜下注射:利多卡因1.5mL加地塞米松5mg,或单用黄芪注射液4mL,行双侧下鼻甲注射,每侧剂量各半,每周1~2次,连续3~4次。

6、鼻堤封闭:0.5%普鲁卡因,每侧0.5~1mL,每周2~3次,3次1疗程。

【针推按摩治疗】

一、体针

1、虚寒证:

取穴:肺寒证取太渊、列缺、禾髎、太白;脾气亏虚证加足三里;肾阳亏虚证取太溪、命门、禾髎。

治法:温阳益气,宣通鼻窍。补法,或用电针、温针,每天1次。

2、郁热证:

取穴:禾髎、合谷、尺泽、足三里、阴陵泉。

治法: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

取穴:内鼻、神门、内分泌、肺、脾、肾等。

治法:调理脏腑。埋针或用王不留行贴压,两耳交替施治,2~3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灸法

取穴:主穴取印堂、上星、百会、禾髎,配穴取身柱、膏盲、命门、肺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各1~2穴。

治法:温阳散寒,宣通鼻窍。以艾条温和灸15~20分钟至局部发热焮红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四、穴位贴敷

药物:代温灸膏,或冬病夏治方,白芥子30g,延胡索、甘遂、细辛、丁香、白芷各10g。研粉,临用前以川椒或干椒煎水调成稠面状。

取穴:大椎、肺俞、膏盲、肾俞、颤中。

治法:温脏扶阳。以代温灸膏直接贴于穴位;或先取有黄豆大孔胶布置于穴位,其孔对准穴位,置药膏少许置于孔处,再贴上胶布固定。上午贴,保留4~8小时。每周1次,连续3次为1疗程,四季均可应用。

亦可于晚上睡前先用热水浸足15分钟,再以代温灸膏贴敷双侧涌腺穴,次晨取去。

五、发泡疗法

取穴:印常,或内关。

药物:斑蝥研粉。

治法:先取有黄豆大孔胶布置于穴位,其孔对准穴位,放少量斑蝥粉,再贴上胶布固定,约24小时后取去。若穴位起水泡,待其自然吸收,或用注射器抽吸,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每周1次。

六、水针法

取穴:按体针选穴,每次1~2穴。

药物:10%葡萄糖、胎盘脂多醣、胎盘组织注射液、维生素B1、B12,以及当归、丹参、徐长卿等中药注射制剂,任取一种。

治法:调理脏腑,扶正利窍。每穴注入0.5~1mL药液,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七、脓毒搬家法

药物:蟾蜍、硇砂、金项砒、麝香、朱砂、蜗牛、大蜘蛛等量组成共为细末,用少许清水调。

方法:用新毛笔蘸此药水涂抹,鼻炎涂抹印堂穴、咽炎涂抹天突穴。一周1次,一般1~2次即可。

七、按摩

部位:鼻根、鼻梁、迎香、面颊、颈枕等部位。

治法:疏通经络,调和营卫,通利鼻窍。患都自行用双手鱼际肌摩擦至发热,再贴于鼻梁两侧,自鼻根至迎香反复摩擦至局部发热为度;或以两手示指或中指腹部于鼻梁两边反复上下按摩数十次至局部发热;再由攒竹向太阳穴推按至发热;亦可用手掌心按摩面部及颈后、枕部皮肤,每次10~15分钟。日行数次。

【经验方】

一、抗过敏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组成:五味子、银柴胡、苍耳子、炙甘草各6g,乌梅、防风各10g、党参15g,黄芪30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狂嚏连连,清涕如注,早晚易发。舌质淡红,苔薄,脉缓弱者。

二、清肺脱敏汤(南京中医药大学干祖望教授经验方)

组成:黄芩、桑白皮、枇杷叶、茜草、紫草、旱莲草各1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适应证:过敏性鼻炎,或伴化脓性鼻窦炎(有黄浊涕),舌质偏红胖,苔黄,脉洪小数。

三、补阳疗嚏汤(河南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蔡福养教授):

组成:苍耳子6~10g,辛夷10~15g,白芷10~20g,细辛3~6g,党参20~30g,桂枝10~15g,白芍12~20g,黄芪30~60g,白术20~30g,藁本10~15g,鹿角霜10~20g,巴戟天12~15g,炙甘草6~10g,徐长卿15~20g,制附子10~12g,生姜3片,大枣3枚。

加减:脐下隐疼有重坠感或妇女带下者加韭子、芡实;头脑冷痛者加吴茱萸,重用细辛;耳鸣耳聋者加五味子、灵磁石;鼻塞持续而重者加地龙、丝瓜络;鼻涕量多,连连不止者加苍术、茯苓、干地龙;腰膝冷痛或脊背凉楚者加杜仲、鹿角胶、狗脊等。

用法: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10~15分钟,放凉温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适应证:温阳补气,疗嚏止痒。用于阳虚鼻鼽。

四、温肺健脾汤(上海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刘福官教授)

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防风10g,苍耳子6g,辛夷6g,白芷6g,薄荷(后下)6g,乌梅l0g,泽泻10g,细辛2g,附子6g,肉桂(后下)6g,白扁豆20g,甘草l0g,狗脊15g,蝉蜕6g,地龙10g,茜草10g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阳气亏虚,反复发作,病程长,舌质淡,脉虚细。

五、鼻敏汤(湖南中医药大学徐绍勤教授)

组成:黄芪20g,白术10g,防风10g,麻黄5g,附子6g,细辛3g,巴戟天10g,淫羊藿10g,苦参6g,诃子10g,白芍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肺脾肾虚,早晚易发,或伴哮喘,舌质淡,苔薄,脉沉缓弱。

六、固表止鼽汤(云南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郭兆刚教授)

组成:生黄芪20g,白术、防风各15g,柴胡、苍耳子、五味子、防已、黄芩、乌梅各10g,生甘草、炙麻绒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肺气亏虚,兼夹郁热。

七、御风健脾汤(《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组成:白术12g,苍耳子7g,黄芪15g,玉竹9g,防风9g,白蒺藜9g,蝉蜕7g,薏苡仁12g,甘草7g,水煎服,每天1剂。

适应证:变态反应性鼻炎肺脾两虚证,大便软或稀。

【临证心法】

一、辨证论治规律

(一)首辨寒热,次辨脏腑

1、辨寒热: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总体证候分为两大类,即虚寒证和郁热证,因此,临床上应首辨寒热。虚寒证居多,约占2/3强。凡见有口苦咽干,或小便黄,或伴黄涕,或舌质偏红胖,或见苔黄,或见脉洪缓有力、小数者,皆属郁热之证,以舌脉之辨为主,不必悉俱。郁热所在之脏腑,以肺、胃(阳明)、膀胱、肝胆为主。但纯热证少,兼热证多,尤以肺气虚而兼郁热者为多;肝胆郁热多属变症,较为少见。郁热证治当先清郁热,再拟益气;或益气为主,兼佐清热之法。

2、辨脏腑:变态反应性鼻炎以肺、脾、肾阳气不足为主,故脏腑辨证,首重肺、脾、肾虚之辨证。一般而言,肺虚是基本证候,以鼻属肺之窍,肺气虚,卫表不固,导致本病的发生。但小儿多脾虚或肺脾两虚,以小儿常有后天不足之虑;中老年人多肾虚或肺肾两虚,以其多伤于劳损,耗精费神。脾主运化水水谷,乃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升清降浊,以供肺气之需;肾藏先天之精,温脾暖肺。故脾、肾虚者,皆使肺气不足。本病诸证,当以肾虚为重,脾虚次之,肺虚为轻。脏腑虚寒辨证之要,首辨肾虚,次辨脾虚,无肾虚、脾虚,则属肺虚之证。凡见腰膝酸软、肢凉不温、背寒如掌大,小便清长或尿频等症,以及脉沉弱者,皆属肾虚之证;凡倦怠乏力,纳差便溏,食后腹胀,舌质淡胖或有齿痕,皆属脾虚不足;而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基本症候,如阵发鼻痒、喷嚏、清涕,易感冒,早晚易发者,则可概从肺虚认识。临床上,若患者伴有喘息、咳嗽吐白痰稀薄等证,其标证多属肺经寒实,其本证多属肾不纳气,治当先温化寒饮以除标,再拟温阳益气以固本。

(二)辨主证与辨兼证、辨合病与辨变症

1、辨主证:主证指主要证候、基本证候。变态反应性鼻炎主要有六大主证(见辨证论治),但以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郁热证等四个证候为多。四类证候中,一般以轻年患者肺气虚证居多,小儿患者脾气虚证居多,中老年患者肾阳虚证居多,郁热证多见于中轻年患者,有肺经郁热(肺经伏热)、阳明郁热、膀胱郁热、肝胆郁热(肝胆湿热)等见证。肺经寒实证多见于伴有哮喘病者,而寒热错杂证较少。

2、辨合病与变症:合病是指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同时存在的相关疾病,如非化脓性中耳炎、咽喉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但临床上这些病变往往也因变态反应性鼻炎引起而随即发生,故也属变症范畴。从标本角度看合病与变症属标证,可以标本同治,或先治标再治本。

3、辨兼证:兼证是指某一主证所同时伴随的其他证候或其他次要证候。临床上,几个主证可能同时存在,如肺脾气虚证、肺(气)肾(阳)两虚证、肺脾肾虚证,以及气虚郁热证,为主者属主证,为次属兼证。除了这几个常见的证型相兼以外,事实上,临床上绝大多数患存在更多、更广泛的兼证类型需要应对辨治,这些广泛的兼证可以引起不同的病状,如月经不调、睡眠差、咳嗽、气喘、心慌心跳、胸闷心烦、腹痛,头痛、头晕、荨麻疹、咽喉疼痛、声音嘶哑、长期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浊涕、嗅觉障碍、耳内胀闷、耳鸣耳聋、脸浮足肿、等等,需要同时对症辨治,才能起得更好的疗效。

二、辨证论治随机应变规律

(一)辨证论治适法度

1、治本与治标: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本质是脏腑阳气不足,这是病之本证;而其临床表现的症状如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皆属于标证。在发作期,宜标本同治;症状缓解后,当以治本为主,且疗程宜长,或间歇性服药,使对其阳气亏虚的体质有一个较长的调理阶段,若见效即停药,往往容易复发。

2、治随证变:由于病情好转、医者用药寒温失度、患者自身摄养失调,在连续性或间歇性治疗过程中每位患者均有可能出现寒热虚实与脏腑所属主要证候的转变。对此,宜适时调整治法与用药。从顺变的角度而言,肺经寒实证后,当以调治气虚、阳虚之证为主;郁热证改善后,亦多显气虚或阳气不足;但郁热体质难以短期调整,故早期以可纯以清热为治,而中后期酌兼补气、温阳。在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病程中,肺、脾、肾虚是本,若辨证无误,早期峻补可行,中后期只宜缓图,此时用药剂量宜减小,以免温补太过,反生郁热之变。

3、兼证兼治: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常见兼证往往有浊涕(多为慢性鼻窦炎)、经常性鼻塞(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炎)、吭咳清嗓(慢性咽炎)等所引起的证候,尤其是在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症状缓解后,这些症状往往更为突出、缠绵。对此,应结合相应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调治。

(1)伴有浊涕,宜注意选用黄芩、金银花、皂角刺、白芷、苍耳子之类以清热化浊除涕。

(2)伴有经常性鼻塞,即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过后仍有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属于虚寒证类,注意选用川芎、石菖蒲、细辛之类通窍利鼻;属郁热证类,注意选用黄芩、桑白皮、赤芍、牡丹皮、木通之类清热通窍。

(3)时有吭喀清嗓,注意选用甘草、桔梗、射干之类化痰利咽。

(4)如伴耳内胀闭(非化脓性中耳炎),当优先按非化脓性中耳炎辨证论治,待其好转后,再治变态反应性鼻炎;仍兼有耳内不适者,可酌情使用石菖蒲、柴胡、香附、枳壳之类行气通窍之品。

(二)内外治结合,中西医结合

1、内外治结合: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治疗,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或配合其他治法。其他治法中,尤以穴位贴敷、发泡疗法在近些年来应用广泛,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和更好的远期疗效,应当予以重视。

2、中西医结合:从中西医对本病现有的治疗方法而言,本病可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特别以益气温阳的固本疗法为主,应疗程充足,以改善气阳亏虚的体质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复发的效果。西医以抗组织胺为主的内服药物和以鼻用激素为主的局部治疗具有起效快的特点,应当予以重视和配合使用,中西医结合可以收到更快、更好的疗效。

三、药物应用规律

(一)治本

1、益气法:益气法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基本治法。主要是补益肺脾之气,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山药之类。肺主宣发,其气易散,故肺气虚者当补中有敛,可用五味子、诃子之类。若有脾失健运之候,注意选用神曲、麦芽、白豆蔻、山楂、鸡内金之类。舌质胖或有齿痕是脾虚水湿内郁的重要体征,应注意选用茯苓、薏苡仁、泽泻之类利水渗湿;舌苔腻是痰浊内盛的体征,应注意选用法夏、茯苓、白豆蔻、陈皮、苍术之类燥湿化痰。

2、温阳法:在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病变中,温阳法以温补肾阳为主,亦有温脾、温肺之需。温补肾阳以附片、巴戟天、淫羊藿、锁阳、蛇床子之类多用。温脾以干姜,但脾阳虚证较少(如腹中冷痛喜温)。温肺以麻黄、桂枝、细辛为常用。若防温燥太过,多宜重用白芍以制。

3、清热法:无论是郁热证或兼热证,均需清热。清肺以黄芩、栀子、桑白皮之类;清阳明以葛根、赤芍、升麻、瓜蒌仁之类;清膀胱以黄柏、知母之类。舌体前部偏红者,可用木通、淡竹叶之类以清心火。亦有肝胆郁热,或湿热郁阻,肺失宣降者,可参前文辨证论治之郁热内蕴证。

4、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治法在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变态反应性鼻炎的重要兼治法之一。其运用之法,一是在郁热证者,根据临床报道经验表明,宜配伍凉血活血之品,如赤芍、丹皮、紫草、路路通、茜草之类;二是当伴有慢性鼻炎时,或有舌质瘀点之征时,宜活血化瘀,多以补阳还五汤为主,益气活血,常用药物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地龙、路路通、鸡血藤之类。

(二)治标

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这四种症候,或称“四联症”,既是本病主症,也是本病标证。

1、鼻痒、喷嚏:鼻痒、喷嚏属风邪,当取祛风止嚏之品以治。常用药物,虚寒证类可选淫羊藿、白蒺藜、徐长卿、防风、荆芥之类;郁热证类可选蝉蜕、菊花、苦参、银柴胡;狂嚏不止,可选全蝎、蝉蜕等虫类药物。

2、流清涕:变态反应性鼻炎之清涕如注,无论主证属虚寒证或郁热证,均属气不摄津,或气化不利,津液失固所致,当佐以摄津之品,常用五味子、乌梅、诃子、石榴皮、鱼脑石、煅牡蛎之类。

3、鼻塞:当变态反应性鼻炎发作时伴有阵发鼻塞者不必特别辨析用药,变态反应性鼻炎病情好转则阵发性鼻塞也在其中。若变态反应性鼻炎未发作时也存在,此属兼证,按兼证论治。

【名医经验】

一、干祖望经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寒热辨治有心得,顽难之症出奇招

1、寒热辨治:干氏认为本病属“实者、热者少而虚者、寒者多”。并认为本病热证属肺,寒证亦属肺,虚证为卫气不足、肾阳不足。①肺经伏热:狂嚏不止,对寒冷的刺激不太敏感,鼻涕呈淡黄色而清稀如水。鼻黏膜正常,甚至有充血的现象。一接触任何刺激,如煤气、香烟、热气等,马上发作。舌薄黄苔。治宜清肺泄热脱敏法,代表方为清热脱敏汤,常用药物:桑叶、薄荷、蝉蜕、地龙、路路通、紫草、茜草、旱莲草等。②肺寒:狂嚏,清涕多稀薄澄清如自来水。平时容易感冒。大多一遇风寒,马上发作,所以早晨起床之际,必然一次狂嚏。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舌薄白苔,脉细。调和肺气,温肺祛寒法,代表方为桂枝汤,寒甚者加细辛、荜拨、荜澄茄、炮姜、补骨脂、附子、肉桂、淫羊藿之类。③卫气不足:容易喷嚏而嚏数不多不狂,接触极小极微的外来刺激亦可马上发作,流涕多清稀,一般病程较长。全身症状为运化不健,入冬畏寒,常年在感冒中,精神疲乏,鼻塞严重。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或轻微水肿。舌薄苔,质淡白、嫩、胖,脉虚缓。治当益气固卫法,用代表方为玉屏风散。一般卫虚者,肺气宗气必虚,所以亦可用补气升清法,如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常用药物为:防风、白术、黄芪、穞豆衣、桔梗、诃子、甘草、党参。④肾阳不足:病程必长,不论冬夏,一直处于病态中,一切局部症状,较卫气不固者更为严重。全身症状,更显示出萎顿不振,腰疼,脊冷、四末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而频频欲解。舌薄苔,质淡不红,脉多沉、迟、细、弱。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无华。治宜补肾温阳,常用代表方有附桂八味地黄汤或右归饮。常用药物: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骨脂等。

2、奇招两则:①辨证无误,用药无效,其证顽固,用自拟截敏汤。处方:乌梅12g,防风12g,柴胡12g,五味子12g,甘草8g。浓煎2次,分2次1日进服。每次药汁中加蜜15g。②患者求医,每服第一次药方时很有效,原方再进即无效,更换医生亦复如此。此乃《医学入门》所谓“戏药”。应对的唯一办法,就是每诊均换处方,即使有效也应更换处方,屡换不止,则大多有效。

附:非鼻炎性多涕症:干氏将本病称为“多涕症”,非指由鼻炎、鼻窦炎所致者,以平时清涕量极多,冬天更甚,病程较长,全身无症状为特点。鼻分泌物检查正常。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及体虚成年人。病机多属肾阳亏虚,失于摄纳。当以“上病下治法”,治以缩泉丸,可加诃子、石榴皮。

二、王德鉴经验(广州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肺虚重在固表通窍

林某,男,28岁。反复鼻塞喷嚏流清涕3年,加重1个月。鼻痒以清晨或遇风时发作明显,口淡不渴,舌淡红苔白,脉细。查见双下甲肿大,粘膜苍白,少许清稀分泌物。证属肺卫虚弱,卫外不固。治以补益肺气,固表通窍:黄芪25g,白术、防风、苍耳子、白芷、辛夷、僵蚕、五味子各10g,菊花15g,甘草6g。水煎服。6剂后,诸症减轻,仍鼻痒,舌淡红,苔白,脉细。上方去僵蚕,加桂枝10g,白芍药15g,续服6剂而愈。

本例患者病机为肺卫虚弱,卫外不固,故治以补益肺气,固表通窍。方中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苍耳子、白芷、辛夷通利鼻窍,僵蚕、菊花祛风,五味子敛肺涩津止涕,甘草调和诸药,桂枝芍药调和营卫。

二、谭敬书经验(湖南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虚寒当温阳祛风,配合冬病夏治

1、温阳祛风汤:

组成:淫羊藿,锁阳,蛇床子,白蒺藜,白芷,乌梅各10g,枸杞子,桑椹子,白芍药各12g,细辛3g。

功能主治:温补肺肾,祛风散寒。用于过敏性鼻炎,证属肺肾虚寒者。

方解:方中淫羊藿、锁阳、蛇床子温肾壮阳;枸杞子、桑椹子、白芍药补益肝肾;白蒺藜、白芷祛风止嚏;细辛温肺散寒通窍;乌梅敛肺抗敏,涩津止涕。合用则具温补肺肾,祛风散寒之功。

2、冬病夏治方:

组成:白芥子2份,延胡索、甘遂、白芷、细辛、制川乌、制草乌各1份。

制用法:研粉,过80目筛,以生姜汁调成糊状。取一定量摊于5×5cm纱布块上,药糊面积直径为3cm,于药糊表面撒一薄层肉桂粉。敷帖穴位:大椎、肺俞(双)、膏肓(双)、肾俞(双)、膻中,胶布固定,每次敷帖时间4~6小时,7~10天1次,3次1疗程;或于当年夏季头伏、二伏、三伏日,上午贴,保持4小时以后可除去,连续贴三年。

功能主治:温阳化饮,祛风散寒。用于过敏性鼻炎证属虚寒者,并治呼吸道其他虚寒性疾病。

方解:方中白芥子温化寒饮,合以细辛、白芷温肺散寒,制川乌、制草乌温经通络,肉桂粉温肾助阳,延胡索活血行气,甘遂峻逐水饮。合用共奏温阳化饮,祛风散寒之效。实验研究表明,本法可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抗变态反应的功能,可预防与减少、减轻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有效率约93%左右,疗效特别好者约占35%~40%。本方对患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单纯性白带增多症等属虚寒体质者,亦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三、葛英华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耳鼻咽喉科教授):心肺阳虚当调营

王某,女,25岁。头痛鼻塞且痒,喷嚏、流清涕1个月,臭觉尚好,饮食如常,有时心慌心跳,大便略干,小便正常。下鼻甲轻度水肿,左侧鼻粘膜苍白,鼻底有清水样分泌物。舌正,苔薄白,脉细。

证属心之气血不足,肺虚营卫不和。治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炙甘草10g,党参10g,桂枝3g,麦冬10g,生地黄10g,火麻仁10g,阿胶10g,生姜2片,大枣3枚。

外用滴鼻剂。上方连服12剂而愈。

方中党参、炙甘草益气;麦冬、生地黄、阿胶养血;桂枝、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火麻仁润肠通便。

四、林文森经验(天津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教授):重视活血化瘀

某,女,24岁。三年来每天晨起鼻内刺痒,打喷嚏,伴鼻塞,平时遇冷热亦发。易出汗。检查见下鼻甲大,表面尚光滑,轻度水肿,鼻粘膜呈灰兰色,唇粘膜稍紫,面色暗晦,舌淡有齿痕,脉细。鼻分泌物涂片有嗜酸性白细胞20%,照片示左上颌窦粘膜增厚。

证属肺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通窍:黄芪30g,当归、赤芍药、香附、泽泻、路路通各15g,乌梅、石苇、防风、甘草、柴胡、三棱、莪术、红花、辛夷各10g。上方加减共服24剂而愈。

方中黄芪益气;柴胡、香附理气,助当归、赤芍药、三棱、莪术、红花活血化瘀;泽泻、石苇导水下行有助止涕;乌梅涩津止涕;路路通、防风、辛夷祛风散邪,通利鼻窍;甘草调和诸药。

五、徐鸿庆经验(著名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多从虚寒辩治,习用温经散寒之品

徐氏治疗本病多从虚寒证辨治,如肺气虚寒、阳虚肺寒、肺脾气虚、肺肾阳虚等,治法上除用补益外,常习用温经之品,主要是温肺、温脾、温肾,常药物如桂枝、细辛、干姜、丁香、附子之类。

1、肺气虚寒:吴某,男,17岁。近4个月来发作性鼻痒,连续性喷嚏,流清涕,每天发作,晨起严重,易汗怕风,遇冷即发。有支气管炎病史。二便调,苔薄,脉细滑。鼻粘膜色淡略苍白,双下鼻甲轻度水肿,鼻腔有少量浆液涕,咽红,扁桃体轻微肿大,隐窝口清洁。证属肺气虚寒。治以温经散寒:防风、桂枝各6g,五味子8g,生黄芪20g,细辛4g,白芍药、丁香、白术、甘草各10g,二诊:上方6剂后症状大减,原方再进5剂而愈。

2、阳虚肺寒:刘某,男,41岁。发作性鼻痒,连续性喷嚏,流清涕,鼻塞,已10多年,无季节性。近2~3日发作频,昼夜鼻塞,清涕不止,周身乏力,头昏头沉,纳差,大便干。舌淡苔薄润,脉细滑略沉。有荨麻疹及药疹病史。查见鼻粘膜苍白,双侧中下鼻甲高度水肿,中下鼻道完全堵塞,有多量浆液涕外流。咽红,扁桃体轻微肿大,表面净。此属肺虚,风寒闭郁。治以温肺散寒。处方:麻黄6g,细辛4g,附片、白术、茯苓、丁香各10g,苍术、薏苡仁各15g,生黄芪、炙甘草各20g。二诊:上方7剂后症大减,涕转粘稠,鼻塞仍重。以上方略加减,再进14剂而愈,鼻粘膜转红润。

3、肺脾气虚:李某,女,32岁。近半年来发作性鼻痒伴连续性喷嚏,流清涕,每天发作,夜间有轻度哮喘。平时怕冷,易汗,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胃脘不舒。舌淡苔薄,脉沉细。鼻粘膜色淡,双侧中下鼻甲轻度水肿,鼻道净。证属肺脾不足。治以益气固表,健脾补中,药用防风8g,乌梅6g,生黄芪20g,党参15g,白术、桂枝、白芍、丁香、干姜、炙甘草各10g。上方7剂而愈。

4、肺肾阳虚:侯某,女,41岁。发作性鼻痒,连续性喷嚏,流清涕已10余年。近8年来几乎每天发作,连续服扑尔敏1个月症略减,但仍每天发作。无其他过敏史。平时怕冷喜暖,腰酸痛,腿软,周身乏力,午后足踝浮肿。纳尚可,二便调,苔薄,脉沉细。查见鼻粘膜苍白,双下甲轻度水肿。证属肺肾不足。治以益肾温肺固表:菟丝子12g,女贞子、桑寄生、附片、白芍、丁香、干姜、桂枝各10g,五味子8g,生黄芪20g,细辛4g,炙甘草15g。二诊:停服西药后已服上方15剂,症日减。再以原方加减续进20剂而愈。

六、石学敏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针刺取穴以阳明为主

胡×,男,17岁,学生。初诊日期:1985年6月9日主诉:鼻流清涕不止2年。

病史:患者于2年前偶感风寒,鼻塞流涕经治好转,后每遇风、冷、烟雾、异味粉尘等刺激而嚏喷不止,经常鼻流清涕不能自控,纳可,便调。经治无效来诊。

查体:发育中等,面色少华,具有清涕,无臭味。呼吸正:常。舌红苔薄,脉弦数。

印象:鼻鼽(过敏性鼻炎)。

辨证:风寒袭肺,风寒束肺,肺失清肃,津液上溢而清涕不止,久之肺卫不固,遇冷、风、烟雾异味等诱发清涕频流而成鼻鼽。

选穴:迎香、合谷、列缺。

操作:迎香向内斜刺0.3~0.5分,施捻转补法1分钟:合谷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列缺斜刺0.5~0.8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

每日护理方法

一、严格关注冷、热寒、汗

     寒,诱发本病的要素。寒,能令气滞血淤,正气不能御外,抗病力低下,免疫功能失调。汗出,则是更严重的感寒。 因为出汗时汗孔开泄,犹如开窗;汗出湿衣,通过蒸发,传导散热,寒气直逼体内。

二、临睡前不可喝牛奶

    会发生胃、食道返流,会刺激咽、鼻咽部,发生刺激性炎症。1次,每次留针15分钟。经治疗2次后涕止,继治5次后退冷风等不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