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起出轨、家暴、离婚的父母们,这一点对孩子的长期伤害更大……

 龙叔文馆 2018-01-17

(该图片来源优美图,向原图作者致谢)

本文作者:妮妮

01


昨天在豆瓣首页看到了一篇文章,是网友栗子糖写自己高二那年,偷看妈妈手机的短信后,意外发现妈妈有婚外情。


这个全职妈妈平时对家尽心尽力,照顾她的学习和生活特别认真,对爷爷奶奶也很孝顺。由于栗子糖自己的爸爸工作性质是野外工作环境,基本上是属于定期才能回家。


作为一个已经懂得感情的高二女儿,她感到强烈的震惊和害怕。


她还自己收集了一些母亲的短信证据,在电脑上建了一个文件夹叫“高考英语复习资料”存放这些信息。


最后她还真的找出了母亲的出轨对象,竟然是她爸爸的一个朋友。是爸爸一个有妇之夫的前同事,这个叔叔经常还会带着自己的妻子,来自己家里和她爸爸一起喝酒。


她无数次想去质问妈妈和拆穿这件事,可每次看到自己爸爸的时候,都惧怕让他难过,最后失去这个家庭。


就这样内心自我挣扎,一种撕裂的状态过了几年,痛苦不堪的感觉让她情绪非常的压抑。


最后她选择报考了外地的大学,逃离了这个家。


而此时的父亲,也终于熬到了退休的年纪,和母亲朝夕相处。


而那位前同事也得了中风,正在妻子的小心照料下慢慢恢复。


长大后的她,有一次回家时,看到已经有些苍老的父母相互照顾。尤其是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爸爸靠着她犯困打盹。妈妈站起来,拿了一条毛巾被披在他身上。那一刻在她眼里,夜色昏黄,岁月静好。那一瞬间,她恍惚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噩梦,醒来一切如初。


于是,她选择了永远沉默,在心里原谅这件事,还永久删除了自己曾建的那个名叫“高考英语复习资料”的文件夹。


我看到很多网友留言说,看得很难过,也有不少网友跟帖,说自己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一度时间都很崩溃。


除了出轨这类婚外情对孩子世界观的影响外,还有定期家暴父母亲,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暴力的环境里,也会让孩子觉得婚姻和家庭生活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可见,父母婚姻里的这些显而易见的伤害,会给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多么致命的打击。


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应该是最大的,可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才特别惊讶地发现,原来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以下简称BPD)的父母,才真的让孩子更受伤,受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02


也许你此前对这种心理上的“边缘性人格障碍”不了解,所以和患有这种BPD疾病的父母相处,你会特别茫然,你简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会突然惹父母亲生气,也不明白自己内心的不开心和刻意压抑,其实是不正常的。


你原本以为每个家庭也许都差不多。直到你偶尔看到了其他同学和父母相处的模式,隐隐发现,好像和自己家的并不一样。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比较就没有觉悟。因此,很难发现自己长期的一些情绪低落和精神毁灭,真相是什么。


有些BPD的父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会进行自我修复并把这种影响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但更多的父母没有认识到自己患有BPD,还通过不断让孩子承担责任来释放自己的压力,以至于自己和孩子都活在痛苦中。


我们先来一起认识一下BPD父母可能存在的问题:


1)过分关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你的需求,甚至完全无视你的需求。

2)期望你无条件爱他,不管他做了什么。

3)在感情上故意忽略你,或者是完全控制你,让你产生无望羞耻和愤怒的感觉。

4)让你觉得他爱你,是你所能达到的某个目标,而不是你这个人。

5)情绪波动不定,忽而充满爱意,忽而又言行残暴。


如果以上五点存在于你的生活,那你应该是遇上了患有BPD的父母。


与显而易见的伤害相比,BPD这种病症具有的隐藏性并不真正被人们所熟知和警觉。可见,这些被放任自流的情绪和情感摧残,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


而今天,看这篇文章的你,可能已经成年,回忆起和父母们在一起那种复杂的感受,你明白了为什么有时遇到别人对自己好时,反而自己会不舒服。因为儿时的经历让你潜意识的认为,也许接下来会有更大的失望。


你也明白,为什么看到别人的父母亲和孩子友好相处时,自己会羡慕的想哭。这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爱,你本以为是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这样的爱,结果发现很多方面不如你的人却轻易的拥有这种爱。


你还明白,为什么你对世界总有一种不健康的判断,你总认为已经知道的痛苦总比未来好,对未来很难有美好期待。


原来这么多年,你一直觉得自己的懂事和担当其实是父母强加给你的。很长时间以来,你其实充当的是容器的角色,不断地去接纳父母的痛苦愤怒等各种情绪。


可是当你觉得恐怖害怕,想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时,却发现他们无法给你这样的爱。


但当你了解到自己的父母亲其实患上了BPD时,你就会知道,他们无法给你提供真正的爱与关心,这并不是你的错。


因为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父母,其实很多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这种情况会是一种病。


有的时候,是父母双方都有这种疾病,有时也可能仅仅是父亲或者母亲中的一个患有这种疾病。


而这么多年来,你可能有意无意都被他们变成了自己的监护人。


因为他们非常缺乏需求的满足,而把你变成一个提供滋养和情感支持的人,尽管你只是个孩子,却要学习当一个大人。


他们会反反覆覆告诫你,你不太适合结婚,当父母这件事不令人开心,你也不太可能会喜欢孩子。这其实只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却要一而再、再二三的为你灌输。


直到你长大成人,发现自己对婚姻很向往,也很喜欢孩子,也特别乐意和他们呆在一起。


你就会有点茫然,这和父母亲从小对你说的,真的不同。


03


其实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幸福,自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问题。


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自己也有轻度的BPD,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有时也会因为孩子的某个表现不佳或者某件事大发雷霆,那一刻真的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批评孩子的时候也不够冷静,还容易把其他事情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一并发泄。


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有些时候,孩子在学校里遇到不开心的事儿或者是犯了错,都不愿意告诉我,他只愿意跟我分享那些开心的事。


这种主动选择性的分享,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是让孩子自己学会承受一些不开心事情的压力。


这种孩子看起来懂事,让家长省心。


但其实孩子的负面情绪也会一直积累,如果不及时的得到释放和排解,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是有害无益。


我还挺庆幸自己现在看到这本书,毕竟过去我没有意识到BPD具有如此的广泛性和隐蔽性。


我们更多时候都认为,孩子把我们气得发火,是孩子不懂事,却没有重视和反思,是否是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和压力,才导致孩子的一些状况不那么令人满意。要想让孩子改变,父母首先要学会改变。


现在的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意识到自己在情绪管控方面比较让人失望的话,应该对自我进行BPD的相关思考和练习,比较严重的人群,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进行专业帮助。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出版人恰好是我一个朋友。


她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哥哥今年小学一年级,弟弟今年刚刚进入幼儿园,她天天忙着接送孩子、辅导功课、陪伴孩子,可以说每天过的也是鸡飞狗跳的生活了。


那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她提了这本书,看到她感慨,这本书的意外销量。我才知道,这本书在未作任何推广介绍的情况下,已经取得了一个非常惊人的销量,纯粹是靠读者的口碑传播以及很多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的集体推荐创下的奇迹,连武志红老师也推荐了这本书。


她也是因为引进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认知差,原来她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小众群体适合阅读的书籍,没想到市场竟然有如此大的需求,成为了她引进书中的一匹黑马。


这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拿到书后,我细细看了三天,觉得收获实在是太大了。里面的案例特别的贴近生活,相信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阅读起来都不会有任何障碍。


建议喜欢阅读和有这一类需求的朋友,都应该收藏一本这样的书。心理学领域绝对是自我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门类,对照这本书,你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也能够帮到家人和朋友。


可别觉得我夸大其词,这本书你拿到手,只要认真看了,就会明白我所说的价值。


你还会发现,不仅能够提醒自己远离BPD,还能够在自己未成年孩子的身上,看到一些早期的BPD苗头,及时帮助孩子。

(该图片来源当当)

04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通过超越哀伤、处理愤怒、抑制负罪感、自信的沟通、与父母设定界限、发掘真我、决定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最终让一个人可以顺利使用好“相信自己、设定界限、建立自尊”这三个强大的工具。


尤其是书中在每个重要段落之后,都有一个“停下来、想一想”的共情指引过程,个人觉得这个部分,非常适合用来治愈。


要知道今天已经作为成人的我们,如果真的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遇到BPD的父母,其实已经很难让他们去改变,但是我们会在正确的方式下引导自己接受并宽恕,当自己内心真正的放下后,你会发现困扰在自己心里的压力以及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都能得到有效缓解。


不必期盼自己的父母去改变,但自己可以改变,而且一定也能改变。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资深的心理学领域践行者。金伯利.罗斯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作者与记者,在《芝加哥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写专栏。


而费雷达.弗兰德曼则是一位深耕在边缘性人格障碍领域的女性博士,20多年来,她临床研究的重点就是BPD,因此积累了特别多丰富的案例,同时她本人也在纽约和芝加哥开发“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相关课程。


因此这本书的视角就和市面上普通的BPD效能手册之类的书,有了质的区别。


不仅观察视角更加的客观,还能够激发人们,去发现这种病症更广泛的存在,了解并努力地帮助自己。


每一个场景下的案例都特别的生动,也可能与作者从业背景和教育培训相关,以至于很多深刻的道理都能够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让人理解,应该说是一本心理学方面治愈性质的普及读物。


愿我们都能在阅读和学习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真正学会和创伤及过往和解。从头开始做自己,现在真的一点都不晚。


共勉。

 

留言和转发是互懂的最好赞赏!


本文作者妮妮:十点读书签约作者。曾任记者多年,11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清晨五点早起写作的自律达人,有故事的阅读推广人,亲子教育终身学习者。个人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 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你可能错过了这些文章,马上点击

跳一跳,那些跳起来才会明白的事儿……

他问她:“和我结婚,你愿意结的条件是什么?”



  看妮妮发的文,点赞支持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