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 年画

 一堂国学 2021-04-15

导读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是一种山东高密的汉族民间艺术。简称扑灰年画,是在庙宇壁画和文人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纯手绘年画。年画在汉族民间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汉族农耕社会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2006年5月20日,高密“扑灰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扑灰年画的历史源流



(事事如意,金玉满堂,手托两枝柿子、腰插石榴和牡丹的娃娃象征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扑灰年画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全国只有山东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余个村庄。

 

扑灰年画初时是一些民间画工临摹庙宇壁画出售,因为临摹需要大量底稿,故在传统民间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


"扑粉"和"扑灰"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于材料的运用,而在于"扑粉"是使用现成的粉本(即样本),而"扑灰"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扑粉"是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扑灰"是一次摹仿多次印制。因为有了临摹这一程序,故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极善于吸收各种绘画因素和造型风格,以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

 

(水果代表福禄寿,娃娃代表未来和希望)

扑灰年画的艺术特色



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

  

早期的扑灰年画大都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作为定型作品畅销于市。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扑灰年画的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扑灰年画的主要体裁有中堂、条屏、对联、窗旁、灶画、炕头画、供奉画、年历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供奉家堂、文武财神、八仙、风景花卉等,堪称农村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扑灰年画的流派


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创作竞争中,艺人们在题材技法方面各有侧重专长,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在大的方面形成两个流派:"老抹画"和"红货"两派。


"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决心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有前程"。


"红货"则大胆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出艳丽红火,对比强烈的特色,一时为多数人所喜爱,艺人也自编歌谣,宣扬成绩:"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

 

扑灰年画的工艺



刷刷刷,一溜栽花。

大笔狂涂,描子勾拉。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

待要好看,咸菜磕花。

这首顺口溜,既说明了高密扑灰年画的风格特点,也道出了它的制作手段。


"刷刷刷"自然是指扑灰年画创作的速度。

"大笔狂涂,描子勾拉"是指扑灰年画的笔法。扑灰年画被人们称作"民间写意画"的道理正在于此。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是扑灰年画中的细微部分。在扑灰年画的人物作品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洁白的"粉脸",即在脸的部位先粉出一个洁白的脸型,然后巧妙地勾画五官,再敷彩、涂明油,看上去富有弹性,透明细嫩,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这是其他民间年画所达不到的效果。

"咸菜磕花"是为增强扑灰年画欣赏效果采取的一种制作手段,就是作品整体完成后,拿萝卜咸菜刻上图案,再蘸着颜色往"大笔狂涂"的服饰上磕,以打破画面的沉闷感,求得生动、变化。

为了提高工效,增强画面效果,民间艺人们还创作了"鸳鸯笔""排线笔"和各种型号的"涮笔",这些工具的分工也为扑灰年画"兼工带写"的风格提供了条件。

扑灰年画的传承意义



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产量有限的缺陷,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竞争,扑灰年画业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近年,扑灰年画艺术得到恢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相继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中心、扑灰年画协会等组织。



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和挖掘。保护传统文化,更是保护我们曾经赖以慰藉的温暖生活。

(预祝家里有考生的朋友,娃娃新年金榜题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