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dxdr大写的人 2018-01-18

     苏东坡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欧文如潮,苏文如海。“苏海”之广博,冠绝古今。今天我们收集了苏东坡的七句名言,来谈谈900多年前的宋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苏轼,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01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原典:

      夫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与生事均。譬如无病而服药,与有病而不服药,皆可以杀人。

——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苏东坡的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元祐二年,北宋俘获了与西夏勾结的西藩首领鬼章,押送汴京,百官称贺。苏轼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他就北宋的边防政策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意思是,治理国家既不可随便制造事端,也不可胆小怕事。

      苏轼指出,“生事”如无病而服药,“畏事”如有病而不服药,它们的害处相同,都会置人于死地,并批评了北宋政权在处理对外事务上的失策。苏轼意在奉劝朝廷,既要谨慎持重,不可无端生事;遇事又不可退缩,要主动作为。

      02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原典: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苏轼《晁错论》

苏东坡的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欲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而不相信我。

《晁错论》是苏轼的一篇人物评论,晁错是西汉的政治改革家。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晁错被杀的原因。苏轼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

当年正值王安石变法,苏轼曾一度反对王安石暴风骤雨式的变革,认为变法理应循序渐进。苏轼赞同免役法、方田均税法,但他反对保马法和青苗法,因为这些变法造成了百姓利益的损害。后苏轼被调离京城,苏轼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王安石变法于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后世对其评论有褒有贬,据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研究表明,今天人们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论,正与当年苏轼对其的看法如出一辙。可见苏轼作为政治家,具有非比寻常的卓越政治远见。

03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原典:

夫宽深不测之量,古人所以临大事而不乱,有以镇世俗之躁,盖非以隔绝上下之情,养尊而自安也。——苏轼《策略第四》

敕陈侗:士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者,鲜矣。——苏轼《陈侗知陕州制》

苏东坡的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临大事而不乱”,出自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苏轼应制科考试的试卷《策略》,苏轼时年24岁。百年第一,无人企及。“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则出自苏轼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为皇帝代拟的圣旨《陈侗知陕州制》。

04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典: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苏轼《和董传留别》

苏东坡的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这首《和董传留别》是苏轼离开凤翔时,写给新科进士董传的一首留别诗。苏轼在凤翔府任判官时,与董传私交甚好。董传虽家境贫寒,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朴素的衣着掩不住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骨,故苏轼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赞之。

苏轼的这句话时刻提醒着人们,表象永远是假的,是华而不实的,有时候一副漂亮的外壳下,掩饰的却是低级、肮脏。一些人表面和善、冠冕堂皇,背地里却行的是苟且之事,伤天害理,残害百姓,罔顾党国的多年栽培。辜负了祖国人民,也辜负了自己的岁月年华,晚节不保,遗恨人间。

所以,充满内心的美德,始终是我们每个人的立世法则。即便我们没有华丽地走过一阵子,但我们也要踏实地走完一辈子。

05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原典: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苏轼《范增论》

苏东坡的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事物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才轻信他人的谗言。比喻自己先有了弱点,而后才为外物所侵害。

06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原典: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苏轼《稼说送张琥》

苏东坡的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知识,才能慢慢施展才华。

07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原典:

人君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守此二言,终身不易,尧舜之主也。至诚之外,更行他道,皆为非道;至仁之外,更作他德,皆为非德。——苏轼《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道德》

苏东坡的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在《道德》篇中,苏轼开门见山,向即位不久的哲宗进谏。苏轼认为:“上自大臣,下至小民,内自亲戚,外至四夷,皆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丝毫伪也。”而“至仁”则是“视臣如手足,视民如赤子。”只有这样,才可以“主逸而国安”。

*苏轼简介

苏东坡的这7句名言,寓意深远

苏东坡是宋代最有名望的文学家、艺术家、学者。他是历史上文学艺术领域里最为健全,最为圆融的一个人。苏东坡少年成名:20岁考中进士,皇帝殿试及第,至少相当于今天的博士生水平。24岁考取制科,百年第一,无人企及。

苏轼为官清廉,政绩突出。王安石、司马光等倍加赏识。宰相王安石变法,苏轼认为变法中有诸多不妥,向皇帝上书反对,因得罪变法派被贬官。

数年后王安石罢相,司马光担任宰相,欲尽废王安石变法,苏轼认为变法中也有一些条款利于国家百姓,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因得罪反变法派被贬官。

苏东坡晚年,贬官到天涯海角,当时的蛮荒之地。他教那里人耕种,养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身为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他自己却没有被这种流放压倒,认为这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再造,他修道参佛,继续文学艺术的创作。

无论生活多么坎坷,他都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自己的修养给养着自己,鼓舞着后人,超脱着现实而又回归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说:

苏轼是最有立场的官员,若他只为升官发财,便不会数次拒绝王安石、司马光的邀请,而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是最有才情的文学家,从省部级的高官贬谪到黄州的犯官,他从未失去对生活艺术的热爱,反而振作起来,在黄州练就了他的达观豁达。

衣食不足,他便自己开荒耕种,率领全家劳作耕种。当时很多人蔑视他说:丢尽了读书人的脸。而他自己却说:吃自己种的粮食,有种从未有过的充实感。他耕种的地方叫东坡,后来他的号也叫东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