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守正”之道

 慢女巫 2018-01-18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古诗词对上述的四个维度都有充分的彰显,在不同文体中,古诗词对核心素养的演绎也尤为集中明确。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首先应该厘清本末之别,其次应该廓清内外之分。我们所谓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守正”之道,一方面指向涵咏浸润,明其情志,品其郁郁;一方面指向模拟反馈,解其章法,析其条理。

教师要观照诗歌的音乐性特征,遵循其音律的特质,重视诗词教学中朗读维度的落实。之所以说朗读而不是吟诵,基于中学的学习对象毕竟处于综合能力培养,并非接受专业培训的境况。在对古典诗词的实践演绎中,明晰“朗诵”和“吟诵”的概念很关键且必要。把诗真的读起来,就要求学生先养成本能地出声读的习惯,教师应该先以开放的姿态(不深究学生所读的抑扬顿挫)、多样的形式(齐读与独读)来鼓励学生,把读的氛围营造出来,学生读的兴趣庶几能被激发,彼此感染。

学诗先有声,然后可有“升”,此种“升”在于让学生明白诗词的内容,感受诗词的蕴涵。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也具备了对古典诗词的相应的感性认知,但很多时候不免流于似是而非、囫囵吞枣。比如对古典诗词里的章法结构,即某些最基本的语法问题,需要由教师来厘清明确。同时,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点拨就意味着教师不过多介入,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真正的留白,反复的品味。反之,学生以尊重为前提,对古典诗词文本有足够的重视,清楚有效地读古典诗词,首要在于读的是自己斟酌揣摩的“专属品”,读出“自己”的“诗”。当学生有了朗读的习惯,有了阅读量的累积,有了自己的感悟,教师可在其“愤悱”之时,再予以帮助,同时继续引导学生一起看古今的诗词评论著作,教学相长,各有所得。

上述只是谈“本然”,但不能忽略“必然”。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的策略实施和任务驱动。教师必须清楚高考对古典诗词考查的标的。纵观北京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体现为对诗词局部诗句的情感蕴涵揭示,需要考生能读出诗句中的情理所在,进而判断正误。但近两年的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对诗词的考查更偏重于诗句的基本释义,考题看的是学生是否读懂了诗句的最基本的意思。

下面以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中对古诗的考查为例,略作阐发。

古诗鉴赏题总评

2017年北京卷的古诗鉴赏题材料是王维的《晓行巴峡》,后面给出了四道题,依然是对北京往年考题的承续,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对表达技巧的判断,对课内外诗歌的综合比对。试题总体难度适中,但落实“局部”意图明显,不只一味求“大”,也能反观“小”,所谓大小,就是学生对诗歌的宏观把握和微观理解。往年对诗歌的局部考查,也多少立足于诗歌的一两句内容,而2017年却明确地指向为具体的一个词语理解。在涉及课内外诗歌比较的主观试题中,更注重让学生明晰诗歌的技巧是为情感服务的,与2016年单纯考查课内外诗歌的内容不同。2017年还给学生以答题的抓手——意象,但又不是简单地以意象为工具,还要求考生在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之余,能反观意象的迥异之处。简言之,2017年的北京卷,在细节上深究的意图非常明显。

高失分典型题解析

2017年北京卷的古诗鉴赏题第15题考查对《晓行巴峡》诗意的理解,答案为C,但此题学生的得分率在整张卷子最低。这恰恰反映出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症结,即忙于所谓的“高深”解读,而没能疏通好基本的内容理解。基于诗中“万”的修饰作用,考生再对应选项C中的“良田”“井然有序”两类不同的词性,即可做出相应的判断。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选择题的“欲擒故纵”“明睁眼漏”,单纯概括诗歌的内容,学生是否能清楚“井”的意思?其中既指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迁移能力,由市井人家推溯,也可以从诗歌前后语境来理解:诗人登高,自然有所见,因为后半句是“二流”,那么“万井”显然和水这一物象相对。回顾前两句中“水国舟中市”,有人文影像;“山桥树杪行”,有自然物象。那么“万井”和“二流”也为相对关系,我们对“万井”之“井”的意思也可感知。这道高考题背后的命题思路已经非常清楚,因为它不同于先前对诗歌技巧和情感的判断与品味,而是“落地”,很切实地考查学生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

2017年北京卷: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启示与对策

这种命题对之后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导向将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其实是一种“还原”,即回顾阅读诗歌的最基本路径——反复涵咏。姑且不论其中的知识建构,文本解读,没有对文本的周全细密的读法,遑论“得意”的实现。现在的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烦恼在于,读诗词读的是“功利”,没有享受,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高考考场去“享受”试题,但我们应该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以力求塑造“多情人”为目的,不刻意并僵化地追求读诗的“确定性”。让学生对精炼的诗歌语言有自己的感受,在有浓厚的兴趣“读自己的诗歌”的基础上再“淬炼”出敏锐的感受,这种敏锐就要借助于单首重复、多首阅读的路径。读诗得法,那是技,读诗缘情,才是道。

归根结底,古典诗词的引导,需要有“代入”的能力。“代入”能力的培养,依凭我们对古代生命的敬畏,对古人生命抛物线不同节点的珍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流逝的是生命,不能泯灭的是古今的同心同理。学生如果能明了读诗即读己,此“己”也许已有,也许未有,也许正有,但终归紧密关联自身。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倘若结合语文的核心素养来谈,那么其中要首先考虑的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因为,文化关乎生命,生命即温度。


作者简介:肖峰旭,中关村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北师大古代文学硕士,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奖项,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论文:《〈出师表〉至情背后的理性内蕴及其影响》《〈师说〉文体特征背后的深层蕴涵及其启发》《在反差中张力无限的葳蕤之〈春〉——穆旦〈春〉新解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