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周年祭!他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他的教育故事最“接地气”,影响了今天的每一个人! | 人物

 梦燚夕 2018-01-18


他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

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希望培养国之“新民”。

 

他说,

“我是一个传教士,

传的是平民教育,

出发点是仁和爱。”

为此放弃都市优越的工作与生活,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

和农民同起同居,

成为一名乡村的“科学布道人”。

 

他就我国平民教育的先行者

晏阳初。

 

今天是晏阳初逝世28周年,

这位为平民教育奋斗一生的教育者,

为乡村建设付诸实践的先行人,

留下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仍旧熠熠生辉。

 

今天就跟着中教君

一起回顾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故事。



蜿蜒起伏的蜀道,

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

额头青筋暴露,

身上汗流如注。

一个小男孩外出求学,

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

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

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

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

 

“这是我第一次与劳动者共同生活,

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

晏阳初朦胧地意识到

“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晏阳初出生于1890年(一说1893年),

父亲是一名私塾老师。

父亲为其取名“兴复”,字“阳初”,

寓意“复兴国族”“旭日之初”。

 

受父亲影响,

他自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

另一方面也接触着西方文化。

晏父深知

“书香之外另有世界,

西学乃潮流所趋”。

毅然将其送到西学堂接受新学。

 

1913年晏阳初进入

香港圣保罗书院,

191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同年,

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

远赴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

 

大量的华工思乡心切却无力言表。

人皆以为尧舜”

晏阳初深切感受到,

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

并非天生愚笨,

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他为华工建立起“识字班”,

白话文形式编写了《华工周报》,

经过3个多月、

每晚1小时的学习,

有40多名成绩优秀的华工

获得了识字班毕业证书。

 

回到美国后,

某天晏阳初收到一封

来自法国的信件,

一名华工写道:

“你自办报以来,

天下事我都知道了,

但你的报太便宜,

恐怕以后不久会关门,

我愿把战争中存下的

三百六十五个法郎捐给你办报。”

 

这让晏阳初十分感动,

中国平民身上拥有

这个民族最美好的传统美德。

他意识到

普通百姓并非“不可教”,

而是“无教”。

若有一天,

占据中国社会大多数的

普通民众能够获得受教育机会,

那么中国的社会发展将会一日千里!

 

这便是开启他平民教育探索的“一大发现”,

此后的岁月便都与之相关。

 

1920年,

晏阳初从法国战场回到祖国,

看到故土各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

深感痛心。

 

他深知,

照搬西方模式对于文化背景

完全不同的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必知中国,

然后才能救中国”

——抱着这样的想法,

晏阳初开始了自己的社会调查之旅。

 

他游历了当时的19个省份,

集中调查中国平民教育现状。

1926年4月,他发表

《“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一文。

 

指出,

教育要适合各自国家的情况,

中国人的教育一定要

符合中国社会现实,

“有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环境,

亦当有我国所特有的公民教育,

方能适应我国的需要。

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的公民教育,

非有实地的、彻底的研究不可。”

 

1923年8月23日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

晏阳初担任总干事。


一战中的华工

 

农村是首要战场,

“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

 

 抱着“给乡下佬办教育”的信念,

很多知识分子主动放下“大人”身段,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

深入民间与劳苦大众为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

在他的实践中在转变着。


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博士骑驴下乡

 

1929年他毅然来到

偏僻艰苦的定县。

此后两年间,

有100多位知识分子举家搬到定县,

其中不少人是和晏阳初一样的

留洋知识分子。

 

面对外界的疑惑,

极富口才的晏阳初解释说:

“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

才到乡间来。

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

空作误民的计划,

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

去解决问题,

抛下东洋眼镜、

西洋眼镜、都市眼镜,

换上一副农夫眼镜。

换句话说,

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

可是农民化不容易,

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

 

短短一段话,

道出平民教育的

一颗真心、满腔热血。


晏阳初一家在定县

 

 在定县,晏阳初有了

乡村建设的整体思路。

 

他认为,

当时我们的平民普编都具有

“愚、贫、弱、私”四大疾病。

 

所谓“愚”,

是指那时中国最大部分普通老百姓,

特别是农民,

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

更为严重的是,

他们普遍认为读书

只是“读书人”的事,

与自己无关。

 

所谓“贫”,

是指普通百姓生活贫困,

很多人挣扎在生死边缘,

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

 

所谓“弱”,

是指百姓的身体素质差,

缺乏基本的卫生常识,

生死存亡往往付之天命,

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

 

所谓“私”,

是指大家多以自己为中心,

不能团结,不能合作,

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

 

“愚贫弱私”的同胞该怎么教化?

晏阳初的回答是——

以文艺教育攻“愚”,

培养平民的知识力;

以生计教育攻“贫”,

培养生产力;

以卫生教育攻“弱”,

培养强健力;

以公民教育攻“私”,

培养团结力。

 

如何治“愚”?

用农民听得懂得语言讲知识,

编制平民读物,

建立广播电台,

编演农民戏剧。

 

晏阳初、陶行知与陈鹤琴等人

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

最常用的1300个,

编成四册白话文《平民千字课》,

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

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

四个月后就能看书读报了。

当地百姓在学习了这套教材后,

就基本掌握了识字的工具。

 

1934年晏阳初参加了

“东不落岗村”剧场的开幕礼。

剧场开幕后,

连续两天演出10场乡土剧目,

来自各村的一万多名农民观看演出,

盛况空前。


晏阳初在定县亲自给农民扫盲

 

如何脱“贫”?

要培养农民专家,

探索农业技术改良。

牛村40岁农民刘玉田

按课上学到的方法,

在自家地里培育出了产量高、

抗病力强的麦种。

平教会将其命名为“定县刘玉田号”,

并被当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认定为

“华北小麦珍贵品种”。

 

如何治“弱”?

当时社会农村卫生状况糟糕,

人畜同居一室、井水和厕所挨着,

污水很容易渗入水井,

很多农民有寄生虫病。

于是他创建了三级保健网,

在农村培育保健员,

乡镇建立保健所,

县级设立保健院,

多方位推广卫生知识,

保证农民身体健康。


保健员在农村讲解育儿知识

 

如何弃“私”?

公民教育是平民教育的中心,

他组织村民合作干一些公共事务,

像修桥补路和植树,

合作看管农作物等,

没有什么宏大的活动,

但旨在建立一些合作意识和奉献意识。

精神培养初见成效。

 

“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

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

他对于平民教育目标的追求明晰肯定,

一系列探索奠定了

乡村建设的基础。



1933年美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参观定县:

“我发现了很具戏剧性

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

定县人民,从外表上看,

和中国其他各地村民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形成他们许多不同的地方,

在于他们的心灵

以及其整个生活的前途。

黄土之中,

一个年轻的农民用锄头写出:

在中国扫除文盲;

旁边一位姑娘则写道:

为国家塑造新公民。”

 

这生动地表明,

一群与几千年古老历史浸染出的同胞

完全不一样的崭新的中国人,

正在定县乡村蓬勃生长。

 

教育的成果是否明显,

后续现实是最好的答案——

 

当时,定县成为第一个实现

“宪政精神”的县级自治,

作为模范被推而广之。

1980年代初河北省调查材料显示,

得益于平教会工作,

定县在抗战爆发前

已成为无文盲县,

消灭了天花;

而当年引进的良种猪、

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

现在依然享誉河北,致富于民。

 

 抗战爆发后,

平教会撤出定县,

转战湖南、四川,

后在重庆北碚的歇马场落脚,

创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与

乡村建设工作向深处发展,

以定县工作的经验为基础,

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同时开辟“华西实验区”。


30年代的全国乡村建设讨论会,

包括梁漱溟、晏阳初等各地乡建团体负责人

 

 1950年,晏阳初赴美,

在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女作家赛珍珠的一次谈话中,

晏阳初这样说:

“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

是黄金还是钢铁?

都不是,

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

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

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晏阳初在菲律宾扫盲

 

1985年晏阳初回到

阔别已久的祖国。

在当年骑驴下乡的定县,

他面对大多数陌生的村民

高音喇叭大喊:

“兄弟姐妹们,我回来了!”

言罢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1990年1月17日,

晏阳初安然辞世。

他留下的平民教育理念

与实践精神还在传承。

今天的巴州,

“晏阳初故里”已经成为

一张闪耀的文化名片。



回首往昔,

总结晏阳初的教育成果:

一大发现开“脑矿”概念的先河;

两大发明将平民教育

与乡村建设完美结合;

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

让平民教育走向世界。



晏阳初曾说

“三C”影响了我一生!

何为“三C”:

孔子(Confucius)、

基督(Christ)

和苦力(Coolies)。

具体来说,

就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儒家民本思想,

来自西方的基督教精神

和来自基层的民间疾苦和民众智能。

 

“3C”是他的信仰,

是他心中的火种,

时机到来,

将产生长远的热能和光亮。

为了追求他的教育理念,

为了将平民教育的火种燃遍中国大地,

晏阳初奔波劳苦,践行诺言:

“不做官,不发财,

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观其一生,信然。




中教君说  


 人物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如果你相信教育的力量,或许便赞同这句话。


于国家,于民族,教育是最需延续而不可中断的事业。教育不能衰老,但做教育的人却会老去。一代一代的教育家、贤师、名师,就像一座座山峰,既是教育途中一座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一个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更是一块块帮助教育行至高远的奠基石。


我们,铭记历史,要为每座里程碑镌刻名字,为每个山峰撰写史志,为每块基石梳理传记——记录所有属于过往但不该被遗忘的教育者。

我们,关注当下,要为每个坚守初心且锐意创新的人抒写年华——记录所有正在行进且不断反思的教育者,以及那些对教育有所启迪的各行各业探索者。


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民族、人类的命运,而关注和教育有关的人,就是关注其中重中之重的一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