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补之:疏瘦清闲野梅香

 伯乐书香小屋 2018-01-18


          从北宋后期的苏轼、文同等人开创了文人“墨戏”花竹画以来,流风遍及于文人士夫阶层乃至禅林中人。及至南宋,文献记载画墨竹者不胜枚举,但均已无画迹存世,可能这些画家大都因才艺平庸而难以传世。南宋时期,梅兰水仙等题材又取代了枯木竹石,可能是因为出现了两位才艺超群的人物——善画墨梅的扬补之和精于墨兰及水仙的赵孟坚,掀起了水墨花竹画的一个新高潮。


扬无咎(公元1097一1169年),字补之,以字行世,(乃汉扬雄后裔,故其从“丰”不从“木”)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江西清江(今清江县)人,寓居南昌。


关于扬补之的生平事迹,文献记载皆不详。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以及其他书中只说他在高宗朝因“不直秦桧,累征不起”,可能并未做过官。他工画水墨梅竹松石等,最擅墨梅,据说还能画水墨人物,学李公麟,但画迹已无存。同时,他和李公麟一样精楷书,宋·董良史《皇宋书录》下卷中说:“学率更(唐·欧阳询),小变其体,江西碑碣多其所书……余家率更邕禅师塔铭刻后有其亲题云:‘余于率更为人室上足’,小楷殊清劲可爱。”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也说他:“学欧阳率更楷书,殆逼真,以其下笔劲利,故以之画梅……”的确,我们可以在扬补之的墨梅画中看到书法用笔的巨大影响。他同时又是当时著名词人,遗有《逃禅词》一卷。


扬无咎《逃禅词》


《水龙吟》

当年谁种官梅,自开自落清无比。一朝惊见,危亭岑立,繁华丛里。知是贤侯,有难兄弟,素书时寄。纵舞携如意,吟搔短发,无从诉、心中喜。
却对斜枝冷蕊。似于人、不胜风味。冰姿斜映,朱唇浅破,欣然会意。青子垂垂,翠阴密密,尤堪频憩。待促归禁近,邦人指点,作甘棠比。


《醉落魄》

双心小萼。瑞炉慢炷烟初著。清香已透红绡幄。底事多情,玉笋更轻掠。

鬓云侧畔蛾眉角。妆成曾印铅华薄。几回殢酒襟怀恶。莺舌偷传,低语教人嚼。


《一丛花》

娟娟微月可庭方。窗户进新凉。美人为我歌新曲,翻声调、韵出宫商。犀箸细敲,花瓷清响,余韵绕红梁。
风流难似我清狂。随处占烟光。怜君语带京华样,纵娇软、不似吴邦。拚了醉眠,不须重唱,真个已无肠。


扬无咎的传世名作有《四梅花图》及《雪梅图》等,尤以《四梅花图》更有典型意义。


△宋 扬无咎《四梅花图卷》 纸本

纵37.2cmx横358.8cm


这幅《四梅花图》,纸本水墨,画分四段,画四种不同形状的梅花: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纯以水墨绘就,花朵是白描圈线,不加晕染,用笔轻快洗练,毫不拘板;新枝为一笔“写”成的劲挺线条;粗干则用所谓“飞白”笔法,湿笔中夹有干皴,虚实相间,变化丰富多样。末后自题《柳梢青》词四首,复自识云:“范端伯要予画梅四枝……端伯奕世勋臣之家,了无膏粱气味,而胸次洒落,笔端敏捷,观其好尚如许,不问可知其人也……。按范端伯,名直筠,乃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孙。(见《过云楼书画记》中所引《范氏家乘》)扬公创作此画,时年六十八岁,乃晚岁杰作,已达到了极成熟的境地。


《四梅花图卷》局部


前文言及,最早以水墨作梅花的是北宋的释仲仁。曾敏行《独醒杂志》卷4中云:“绍兴初,花光寺僧来居清江慧力寺,土人扬补之、谭逢原与之往来,遂得其传。补之所作,后益超出,格韵尤高。”而赵孟坚的诗中也曾提到:“逃禅祖花光,得其韵度之清丽”(《彝斋文编》卷3)。前文曾言及释仲仁的墨梅早巳无存,据此,我们当能从扬补之所画的墨梅之中略窥花光长老画迹的依稀风范了。


明·刘玉《已疟编》曾载:“(扬)补之作梅自负清瘦,有持入德寿宫(南宋高宗赵构的宫殿名——引者注),内中颇不便于逸兴,谓曰:‘村梅’。补之因自题日:‘奉敕村梅’。”无独有偶,《图绘宝鉴》卷4中也有类似的对另一画家轶事的记载,理宗时有个姓丁的道士,亦善画墨梅,理宗看了他画的梅花之后问道:“卿所画者,恐非宫梅?。丁对曰:“臣所见者,江路野梅耳。”因此他就自号“野堂”。“村梅”或“野梅”是一回事,但它们却有别于另一种所谓“宫梅”。这一点,宋·范成大的《梅谱》一书中说得十分清楚:“江梅,遗核野生不经栽接者,又名直脚梅,或谓之‘野梅’(‘村梅’)。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疏瘦有韵,香最清。”范成大又指出:区别于此类“野梅”的是当时帝王宫苑和贵家园圃中人下栽培的名贵品种梅花如“重叶梅”、“百叶湘梅”、“绿萼梅”等等,而这一类品种都是“人间不多有,为世所贵重”的所谓“宫梅”。(均见于《梅谱》)十分明显,扬补之的《四梅花图》中所描绘的梅花,乃是前者而绝非后者——疏花瘦枝,确有“荒寒清绝之趣”。同时,他描写“野梅”的这种鲜明特征,不加设色,仅以淡淡水墨为之,并且又用书法笔法“写”出,也同样达到了米芾提出的“意似”的要求。看来,这同样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审美意向和技法形式的独特创造。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当时人所画的另一种所谓“宫梅”来作比较,它们的审美内涵就一清二楚了。


△宋 杨无咎《墨梅图》纸本

纵30.7cmx横698cm 


南宋的宫廷画家马麟画有一幅著名的《层叠冰绡图》轴。马辚活动的年代比扬补之稍晚一些,但相去不太远。马麟是南宋宁宗朝的画院中的名手,他的这幅《层叠冰绡图》画的也是梅花,虽然难以同上述范成大的《梅谱》中所载的那些“绿萼梅”等等品种相合,但花作重办而较大,确是一种所谓的“宫梅”则无疑问。更值得注意的是,《层叠冰绡图》轴的技法形式亦和扬补之的“野梅”大异其趣——马麟的画用绢本,精细勾勒,又敷以浓重鲜丽的彩色,以刻画“宫梅”的“富丽珍奇”的审美特征。相比之下,扬补之着意于表现“野梅”的“疏瘦清闲”的特点更为鲜明突出。由此,画“宫梅”和画“野梅”的审美分野,从题材到技法形式,乃至其中深含的审美情趣的内容,迥然相异,泾渭分明,亢分表明了文人士夫和宫廷贵胄的不同审美观念的差别与对峙。这种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所谓“洒落”、“清闲”、“野逸”等为独特标志的审美情趣,在两宋,尤其是在南宋以后形成了一股势力巨大的艺术思潮,扬补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墨梅图》局部


渐近青春,试寻红瓃,经年疏隔。小立风前,恍然初见,情如相识。
为伊只欲颠狂,犹自把、芳心爱惜。传与东君,乞怜愁寂,不须要勒。

据范成大《梅谱》中说:“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有扬补之者尤有名,其徒效之者实繁。”再从其他一些画史记述中也可以见到当时学扬补之的人确实不少,如他的侄子扬季衡、甥汤叔雅、叔周弟兄,乡里刘梦良、僧仁济等。不指明是学扬而风格相近似的画家也还有许多,如魏燮(高宗时人)、俞激(光宗朝)、丁野堂、杨简(理宗朝)等等,《图绘宝鉴》一书即载有三十余人之多,由此可见南宋时期这种画风是相当兴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