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隆兴) 捡漏,是钱币圈里最老生常谈的话题。 相较于其他收藏品, 古钱币的存量大,关注低,故而捡漏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但也正是因为钱币的品种繁杂,版式众多, 捡漏也需你远超常人的知识储备,眼力与魄力。 之前,公众号后台会经常收到一些留言,希望我能讲一讲捡漏的故事, 说来惭愧,我至今未捡过什么大漏, 只是在我身边,关于捡漏的传奇,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今天就拣取其中一些可信度极高的,以前或有提及的捡漏故事,具体的分享给大家。 (隋·曲笔五铢) 1. 在中国的北方,关陇之地,这里见证了秦汉文明的勃兴,也亲历了大唐盛世的宏丽。 因为可玩之物甚多,有不少玩钱币的朋友,也会兼玩些瓦当陶器。 奂哥就是其中之一。 (半两) 那天奂哥在朋友的古玩店里,看到了几个新收来的两汉陶罐, 器型不错,关键价格还很低,干脆就300一个通打了下来。 这种陶罐在陕西,应该是最常见的东西,价格也就几百,往往会做摆件。 因为这几个罐子未清理,里面都是淤泥,在朋友的帮忙下,好不容易扛进了汽车后备箱。 大概是路上颠簸的缘故,当奂哥到家家打开后备箱时,发现其中一个罐子摔个稀碎。 奂哥心痛不已,几百块就这么打了水漂。 可当他清理碎片并处理淤泥时,一把契刀漏出字迹。 随后是第二把,第三把,淤泥之中,一下子清出十数把。 (新莽·契刀等) 从惊喜到眩晕,乃至都不敢相信。 奂哥赶忙把其他几个罐子也做了清理,而其他的罐子,里面空空如也。 他后来还买了很多罐子,里面也再没见钱币。 或许你觉得这个故事太过神奇,可它确确实实发生在三秦之地, 当真的大漏降临,猝不及防而又命中注定。 (新莽,货布等) 2. 在中国的南方,六朝故地,文化传承不息,故事也由此开启。 前几年,这里大兴土木,很多六朝的旧物得以出土。 这可养活了一大批探测挖宝的人。 每天在古玩市场,都会看到一堆刚探出来的东西,从三国到民国,应有尽有。 (历代) 泉友小周,地道的南方人,尤爱逛市场。 那是个夏天,天气炎热,一线货一大早上来,就被哄抢一空。 等到小周睡个懒觉过来,已经看不到什么东西了。 摊子上的一线卖家要么卖完回去补觉了,要么也快收摊了。 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摊子,也就一点卖不到的琉璃簪子,以及一堆黑不溜秋的钱币。 好歹来了,也不能空趟,小周就钱币问了问价。 “里面有几个大的,崇宁什么的,你要一起200块给你”老板说。 “我看都是些不值钱的宋钱,100给我得了”小周一边说着,一边翻看着。 老板也不磨叽,忙着收摊,100也就处理给了小周。 据后来小周说,就这一把钱币,后来清理出一枚四铢,一枚太货六铢,好几个太平百钱...... 之后一段时间,小周光买这种地皮刚探出来的杂钱,就够凑好几套水金的六朝。 当然了,后来这些老板也研究钱币了,也就再无漏可捡了。 (南朝宋·四铢) 3.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刚大学毕业不到半年,便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而他的这笔财富,竟然是下乡收货收来的。 在我们这里,下乡收货叫铲地皮,去一些看似年份古老的村镇,挨家挨户的去问有没有老东西。 铲过地皮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吃力且不讨好的活儿。 且不说可能出去无数趟都一无所获,经常还会被异样的眼光看待。 村民会拿些最寻常的乾隆嘉庆跟你漫天要价,也会跟你闲聊半天最后请你喝西北风。 (清·乾隆通宝) 那是我朋友第一次下乡收货,带着他的,是一个有着常年地皮经验的老师傅。 一开始,他俩是一起行动的,走了好几家,也吃了好几回闭门羹。 可能是目标太大,于是他俩决定分头行动。 朋友鼓足勇气,敲开了第一家人的门。 开门的是个老爷爷,在问明来意之后,老人回到里屋,拿出几张三四版的人民币。 朋友收货没经验,自然不敢价格开得太低,也拿出了诚意。 老爷爷很满意,跟他说:“来收老钱的人多了,你开价是最多的,还是你厚道。” 接着老人又说,“家里还传下来几个大钱,以前收货的来都没给他们看,我拿给你看看?” (历代) 朋友本没有太多的期待,可当老人把钱捧到眼前时,不觉目瞪口呆。 先是几个大苏百,然后还有一个龙凤花钱。 朋友玩钱币不久,价格也摸不准,把自己手上带的现金都给了老人,也就一千多。 老人心满意足,朋友则内心忐忑。 后来朋友告诉我,其中一个苏百还是个名版,这三个钱卖了好几万。 而他的师傅,收货数年,都不曾有此幸遇。 (清·咸丰苏百) ![]() 我相信身边的朋友,在玩钱币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捡过一些小漏。 即便是没捡过漏的朋友,随着泉识的精进,也会有捡漏的机会。 只是当真正的大漏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将如何面对。 是不露声色,还是欣喜若狂呢? 抓得住的是机遇,抓不住的,恐怕只会是一生追悔的谈资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