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来是这个意思

 儒风大家 2021-12-02

图片来源「向维 摄」

读万卷书,放大格局,养才气

曾国藩说,唯读书可放大格局。书是前人智慧的积累,精华的结晶。

读书可以让人增长智慧,放大格局,养足才气。在古代,读书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才能的主要途径,也是人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骨相。他说读书与看书不同:看书是在扩大知识面,是泛读的范畴;读书是巩固、消化吸收已有的知识,是精读的范畴!二者缺一不可。

有些人认为,读书会让人迂腐,不切实际,甚至变成书呆子,而事实并非如此。

王阳明爱读书,他反对带着功利目的去读书,倡导以无心之心读书。

《传习录》中说,如读书时,良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

读书时,要克服强记的心,求速的心,好胜的心。如此一来,读书就成了与圣贤的心彼此印证的过程,其乐无穷。

王阳明三十七岁被贬到贵阳龙场。这个地方的人很野蛮,没有接受什么教化。他白天教当地人读《易经》,晚上结合历年来的遭遇,不断反省。最终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从王阳明的事迹中我么可以看到,你读过的书,在特定的时刻会帮助你、成就你。

行万里路,从容处世,长见识

行万里路,在古人那里,叫做游历。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司马迁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从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竟然到过昆明。这些游历最终成就了《史记》的伟大。

诗仙李白,更是游历祖国千山万水,据统计,李白一生游历过18个地方(省、自治区、市),总共到过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

《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早发白帝城》《客中作》,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是在游历的旅途中写成的。

读书是静态的,游历是动态的,游历可以增长见闻,亲眼看到那山、那水,那片天空和那里的人,司马迁才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李白才写出了天马行空的壮丽诗篇。

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长德鲁·福斯特曾经说过旅行的重要性。她认为,旅行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因此,她每年都要带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

“孩子们和我一起品尝其他国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线和公共标志;欣赏形式各异的建筑;体会种类不同的宗教现象;体验和陌生人的相处;适应各种气候状况;甚至是那里的空气中弥漫的不同味道。”

德鲁·福斯特认为,孩子无数次经历陌生的环境后,长大以后就不会读陌生的环境感到害怕,而且能很快适应陌生环境。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境界是精神的逍遥,这是一种更高的精神“游历”。

庄子在梦中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十分得意,完全忘了自己是庄周。醒来后,他又变成了庄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